■華南成礦區(qū)成礦規(guī)律和找礦方向綜合研究
項目來源: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大調查
起止時間:20012003年
項目負責:韋昌山,車勤建,杜海燕
主要完成人:韋昌山,蔡錦輝,李林,蔡明海,毛曉冬,汪雄武,陳開旭,羅鄖,劉國慶,王曉地,車勤建,曾欽旺,魏紹六,黃革非,杜海燕,肖光銘,陳凌云,黃惠民,丁式江,付楊榮,陳祥云,茍月明,羅孝桓,馮濟舟,凌水成,全鐵軍
成果概況:華南地區(qū)有色、稀有及貴金屬等礦產十分豐富,特別是與花崗巖有關的有色、稀有金屬礦產居我國首位,一直是我國礦產勘查的重點地區(qū)。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切實加強區(qū)域性綜合研究和資源潛力綜合評價工作,實現同一成礦帶資源評價工作統(tǒng)一部署、整體推進,同時建立我國區(qū)域成礦學理論體系以及以GIS技術為核心的礦產資源評價系統(tǒng),提高資源評價工作的整體水平和理論創(chuàng)新能力,并從戰(zhàn)略角度摸清各區(qū)域成礦潛力,為下一步找礦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在2001年啟動國土資源大調查之初,部署了該項目,作為區(qū)域礦產資源綜合研究項目之一。
項目的研究范圍主要為華南褶皺系的主體及揚子準地臺江南隆起帶的東南側;項目研究的礦種以錫鉛鋅多金屬為主,其次為Cu、Au、Ag、稀有金屬、稀土以及錳礦和鋁土礦。通過兩年多的大量野外調研及室內測試和數據庫編圖等工作,本項目在收集匯總和綜合分析前人資料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各?。▍^(qū))實施的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項目,在華南地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典型礦床特征、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預測等方面取得了如下的一些工作進展和認識成果。
(1)基本查明了騎田嶺花崗巖的時代和成因類型,研究了成礦花崗巖與錫礦富集的關系,建立了預測花崗巖成礦潛力的判別指標。
基本查明騎田嶺花崗巖(主體)的侵位時代為燕山早期(151~159Ma),存在跨度約10Ma的兩階段巖漿侵位;認為該巖體屬造山后的A型花崗巖,成生于揚子、華夏兩地塊碰撞后的板內拉張環(huán)境,反映了板塊結合帶內中生代巖石圈的伸展減薄和深部幔源物質的上侵作用;與錫有關的成礦花崗巖主要為巖漿演化晚期形成的富揮發(fā)分細粒黑云母花崗巖,其頂部或邊部往往有似偉晶巖殼或富揮發(fā)分蝕變組合,與之相關的白臘水錫礦床的成礦時代為燕山早期(150Ma±);花崗巖及相關錫礦中發(fā)育熔體包裹體,表明存在巖漿—熱液過渡成礦階段;指出富含揮發(fā)分的花崗巖減壓出熔作用、超臨界流體隱爆、高熱產率、屏蔽空間內密集裂隙網絡等,是錫礦富集的重要因素;并建立了預測花崗巖成礦潛力的相關判別指標。
(2)認為湘南、桂東北和粵北等地區(qū)錫多金屬礦床,具有矽卡巖期和熱液期礦化疊加的兩期成礦特點。提出了錫多金屬礦的找礦標志,闡明了熱液型細網脈狀(構造蝕變巖型)錫礦床的構造控礦特征,深化了華南地區(qū)錫多金屬礦成礦規(guī)律的認識。
通過對湘南白臘水、桂東北觀音山和粵北天門嶂等代表性錫多金屬礦床的解剖研究,明確提出矽卡巖型和熱液型網脈狀(構造蝕變巖型)錫礦床是區(qū)內當前錫多金屬找礦的主攻類型,其中矽卡巖型錫多金屬的成礦作用可分為矽卡巖期和熱液期,而熱液期錫石—硫化物階段的疊加規(guī)模及強度是判斷矽卡巖型礦床利用價值的關鍵;查明了熱液型細網脈狀錫礦化主要受北北東—南北向主干斷裂的低級序裂隙和具巖性—構造圈閉的“遮擋層”的控制。該類斷裂一般經歷了早期的韌脆性剪切(中高溫)和成礦期的張性活動(中低溫),總結提出碳酸鹽巖“峰林”、密集石英(電氣石或螢石等)細脈帶和鐵帽等找礦標志,編制了芙蓉錫礦田成(找)礦模型。
(3)系統(tǒng)研究總結了華南地區(qū)富鉛鋅礦床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和礦床類型特征,分析探討了其成(控)礦條件和成因機理。
通過桂東南、上揚子和衡陽盆地周緣等地區(qū)富鉛鋅礦的研究總結,提出富鉛鋅礦主要分布于欽—杭結合帶、海西—印支期隆—坳邊緣和中生代盆緣的深(大)斷裂的交會部位;作為主攻類型的沉積改造型富鉛鋅礦床與碳酸鹽巖類巖石及泥盆紀局限—半局限海臺地關系最為密切,而巖漿熱液型鉛鋅礦床則主要與燕山期酸性、中酸性殼源重熔型花崗巖的小巖體有關;無論層控型或巖控型鉛鋅礦床,早期大多經歷不同程度的熱水—噴流沉積成礦等初始預富集作用,而后期礦化不但對早期礦源層初始礦化(包括熱水層狀矽卡巖礦化)有較明顯的繼承性,而且還表現出疊加改造富集特點;認為成巖—成礦時期的大規(guī)模流體運移和中新生代成礦物質的參與對富鉛鋅礦的形成起關鍵作用。
(4)提出長坑—富灣金銀礦的金礦和銀礦的成礦時代有明顯差別,研究總結了區(qū)內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的成礦因素,指明了金礦的成礦時代和找礦方向。
深入研究了廣東長坑—富灣微細浸染型金銀礦床的成礦特征和成礦時代,提出含礦硅質巖應為含金(銀)似碧玉巖,是低溫熱液交代的產物,而與之相關的金、銀礦體分別形成于早白堊世(128Ma)和晚白堊世—古新世早期(66Ma)。結合粵西高棖銀礦、海南富文金礦以及懷集盆地周緣金銀礦資料,指出燕山晚期至喜山早期在粵西、海南的白堊紀盆地邊緣存在金銀成礦作用發(fā)生。認為區(qū)內微細浸染型金礦與美國典型“卡林型”金礦具有可比性,其形成除與早期沉積成礦作用有關外,還與晚期的疊加熱液強度密切相關,白堊紀盆地斷陷過程中衍生的熱水流體體系對成礦具有重要的疊加富集作用。總結出本區(qū)金礦成礦期以燕山期為主,提出要重視尋找“紅土型”和伴(共)生型等類型金礦。
(5)在系統(tǒng)研究總結華南地區(qū)成礦地質背景的基礎上,分析探討了巖石圈拆沉、大陸增生和盆山轉換與成礦的關系。
對華南地區(qū)成礦地質背景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總結,進一步劃分3個級別構造及相對應的成礦單元;指出揚子、華夏兩個地塊都存在古元古代—新太古代的結晶基底,但其褶皺基底的組成和時代卻有明顯差異;總結出華南地區(qū)構造演化是前中生代華南地區(qū)以揚子、華夏兩古陸核為中心,向兩側增生,并在與一些漂浮在大洋中的微地塊聚合過程中,伴隨相關的殼幔作用而逐漸增生,而中生代以來則以向南東增生為主,并厘定了晉寧期、加里東期和海西—印支期板(地)塊結合帶的邊界斷裂位置變遷特征;認為華南地區(qū)中生代發(fā)生過強烈的巖石圈拆沉減薄作用,導致擠壓—拉張構造體制的轉換(150Ma±)和成礦作用大爆發(fā),形成湘西、欽州—杭州、紹興—恩平、東南沿海等北東向拉張減薄帶(盆嶺帶)以及南嶺東西向構造減薄帶(以早中生代為主),并有低TDM和高εNd(t)花崗巖帶和富堿性巖帶相對應,總體上控制華南地區(qū)燕山期區(qū)域礦產的分布格局。
(6)系統(tǒng)總結了華南地區(qū)的成(控)礦條件和成礦規(guī)律,著重研究了欽—杭結合帶控礦和晚期分異小巖體等成礦特征,總結華南地區(qū)錫多金屬的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提出了區(qū)域成(找)礦模式圖表。
以中生代“構造先導控礦—巖漿巖主導成礦—地層輔助賦礦”為控礦層次主線,著重總結了欽—杭結合帶構造控礦特征,提出晚期淺成分異小(斑)巖頂部、(噴流)火山口及盆緣水熱活動區(qū)分別是與花崗巖有關礦床、沉積改造型礦床的成礦關鍵場所,而有利“層—相—位”及巖性組合則是賦礦的關鍵因素;在總結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基礎上,劃分出4級成礦單元,完善了錫多金屬6個成礦系列,并建立相應區(qū)域成(找)礦模式圖表;指出金銀、鎢錫、銅鉛鋅等礦產的成礦時代主要為燕山期,認為與花崗巖有關的錫多金屬礦主要形成于拉張期(燕山晚期),并表現出從雪峰隆起向南(南東或南西),錫多金屬礦的成礦時代變新,錫礦化類型由親鐵系列變?yōu)橛H硫系列、親氧系列或復合型,從而揭示華南地區(qū)受控于兩個古地塊裂解—聚合及三大構造(成礦)域的復合成(控)礦規(guī)律。
(7)基本完成了華南地區(qū)與礦產有關的數據庫建設和綜合編圖工作,提取了控礦的有利因素和礦化信息,為相關礦種找礦預測提供了量化依據。
采用編圖建庫手段,系統(tǒng)總結和開發(fā)華南地區(qū)與礦產有關的各類數據,開展建庫和綜合編圖工作,建立華南地區(qū)數字地質圖庫、化探、重力、航磁、遙感及礦產地等數據庫,并編制了礦產地分布圖、礦產地質工作程度圖、八元素水系沉積物異常圖、重力圖、航磁圖、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圖及工作布署圖等圖件。在此基礎上,通過GIS平臺技術手段,對錫鉛鋅銅等9個礦種進行數據庫空間分析,篩選和定量總結出控礦有利的地層、巖漿巖和構造特征,以及礦產分布與化探異常關系,其中以“泥盆系地層+燕山期巖漿巖+北(北)東向斷裂”為有利的控礦因素組合,這為相關礦種找礦預測提供了量化依據,同時也為完善華南地區(qū)礦產地質數據庫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8)初步提出了華南地區(qū)中比例尺找礦潛力評價的方法手段,總結找礦標志與預測準則,劃分出三類找礦遠景區(qū),提出了本區(qū)“十五”后期至2010年礦產資源評價工作部署的建議方案。
在系統(tǒng)總結4個片區(qū)和周邊國家及鄰區(qū)礦產調查評價進展基礎上,初步提出基于地質事實的資源潛力評價、地化區(qū)塊與綜合信息統(tǒng)計法的數理預測評價、礦源層(巖)構造熱事件疊加的礦產資源評價等方法,可作為中比例尺成礦潛力評價的重要方法手段,并以此對華南地區(qū)主要礦種的找礦潛力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分區(qū)評價,為華南區(qū)域礦產潛力評價和找礦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總結了找礦標志與預測準則,根據資源潛力狀況、目前工作程度及預測成果等的評估對比,按工作部署先后共劃分出91個A、B、C三類找礦遠景區(qū);并對華南地區(qū)“十五”后期至2010年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及設置13個實施項目等提出了建議方案。
(王曉地 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