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碣石山與碣石地貌資源

        碣石山與碣石地貌資源

        時間:2023-02-06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碣石山與碣石不僅是河北省海岸帶的重要文化資源,更是重要的地貌資源。秦皇島渤海碣石對于這個地貌資源,古籍早有較多記載。如今,碣石山與碣石雖然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貌部位上,但它們的根部都由同一基巖相連接。
        碣石山與碣石地貌資源_江山如此多嬌:自然河北

        碣石山與碣石不僅是河北省海岸帶的重要文化資源,更是重要的地貌資源。因為正是有了碣石山與碣石,島夷皮服才以此為“燈塔”,循海路、溯禹河,到內(nèi)地進貢;也正是有了碣石山與碣石,秦皇、漢武才來此觀滄海。所以,這里自古就是渤海的一個地貌資源,秦皇之后又逐漸加入了文化資源。

        秦皇島渤海碣石

        對于這個地貌資源,古籍早有較多記載。但真正的原始記述,只有兩書,一是《尚書》,一是《水經(jīng)注》,其他都是引述。戰(zhàn)國《尚書·禹貢》稱“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北魏《水經(jīng)注》寫有“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shù)十里,當(dāng)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則隱,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柱橋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為竭石也……”

        根據(jù)這兩項記載,結(jié)合河北平原地貌和渤海的演化過程,便可復(fù)原出秦皇島海岸地貌的演化過程和不同時期的地貌。

        1.碣石山與碣石的形成過程

        “碣石山”與“碣石”是分布在渤海北岸秦皇島、昌黎一帶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一組地貌類型。所說的區(qū)別是指,前者是“山”,后者是“石”,前者在山上,構(gòu)成山頂之峰,后者在海邊,構(gòu)成石頂之柱;所說的聯(lián)系是指二者相對存在,缺一不可,都是觀海的好地點:碣石山離海稍遠,高大,站在山頂向南眺望,莽莽海勢盡收眼底,從黃海駛來的船只進入渤海后,很快就會望見作為航海標(biāo)志的碣石山;碣石是伸入海內(nèi)海蝕平臺上的柱石,近觀滄海,鑿石立門,修建宮殿,以昭后人,這是圣靈之地。凡旅行家、地學(xué)工作者都知道這一道理,即每到一地,先站在高處鳥瞰一下周邊景致,然后下到最好的景點,安營扎寨,詳細考察、欣賞。凡航海家也都有這一親身體會,即航行多日,需到岸邊休養(yǎng)、補給,必先識別地望。這地望就包括遠處高大的地貌標(biāo)志和岸邊可停船、可休整的巖質(zhì)崗地。

        無論在地貌的成因、形態(tài)和形成過程上,二者也確有聯(lián)系。

        距今5Ma以前的中新世,二者都是像碣石山一樣的伸入渤海海盆之山地。

        距今5~2.5Ma的上新世,碣石山以南的山地剝蝕降低,形成了準(zhǔn)平原——唐縣期高山麓剝蝕面,即現(xiàn)在所見到的海拔150~300米的丘陵面。聯(lián)峰山海拔140~120米的山坡上見有古海蝕槽、古海蝕柱、古海蝕穴等遺跡,表明上新世末期的海平面可能曾一度到過這里。

        古海蝕槽(北戴河聯(lián)峰山)

        古海蝕柱(北戴河聯(lián)峰山)

        進入距今2.5Ma的第四紀(jì)初期,由于新構(gòu)造運動,北東東—南西西向的固安—寧河—昌黎斷裂活動,北盤上升,南盤下降,致使昌黎以南的高山麓剝蝕面下陷,被埋在洪—沖積扇形平原之下;秦皇島以南的高山麓剝蝕面下降至今海平面以下,構(gòu)成了-20~-25m的水下臺地。

        距今2.5~0.7Ma的早更新世,北側(cè)上升盤的高山麓剝蝕面遭到河流的侵蝕、剝蝕而逐步降低,一座座孤立的殘丘——孤家子山、聯(lián)峰山等,開始顯露在降低了的地面之上。南側(cè)下降盤的渤海盆地遭受海水入侵,在碣石山海拔80米處有海蝕龕、海蝕穴、海蝕平臺、海蝕蘑菇,聯(lián)峰山海拔70~60米處有海蝕穴、海蝕崖等,可能是渤海形成后的一次高海平面遺跡。

        進入0.7Ma~130Ma的中更新世,固安—寧河—昌黎斷裂進一步活動,北側(cè)上升盤的地面又一次被剝蝕降低,形成了準(zhǔn)平原——湟水期低山麓剝蝕面,孤家子山、聯(lián)峰山等最后成為了唐縣期高山麓面的蝕余孤山殘留在低山麓面之上。南側(cè)下降盤的渤海盆地又遭受海水入侵,渤海又一次形成,海水進入了低山麓面的前緣,形成了海蝕平臺及平臺面上的海蝕穴——已模糊不清的圓形壺穴。

        距今130Ma~11Ma的晚更新世,早期,由于固安—寧河—昌黎斷裂活動,北部進一步抬升,構(gòu)成了現(xiàn)在所看到的海拔25~55米的山海關(guān)、秦皇島、北戴河之下的地面——湟水期低山麓剝蝕面,中更新世海蝕平臺也隨之抬升構(gòu)成了海蝕臺地,但部分平臺的前緣下陷,形成了-10米的水下臺地。中期(大約距今45~25Ma),海平面一度上升,海水入侵,開始塑造中更新世海蝕臺地的前緣陡崖——海蝕崖及崖壁上較高層的海蝕穴,并形成了海蝕崖前緣第二級海蝕臺地。晚期(大約距今25~11 Ma的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輻度下降,渤海干涸成陸。

        從距今11Ma的全新世早期,海平面開始上升,大約距今8000年左右,海平面回升至-40米的高度。至距今5000年左右,升至高出今海平面2~4米,形成了全新世中期的高海平面,并進一步塑造著中更新世及晚更新世海蝕臺地前緣的海蝕崖及崖壁上較低層的海蝕穴,同時在崖麓地帶又形成了第一級(高出今海平面1~3米)海蝕平臺及平臺面上兩個并列的海蝕壺穴。全新世晚期,海平面又開始下降至今海平面,第一級海蝕平臺也露出了水面1~3米。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新世中期的高海平面以前,鴿子窩與蔡各莊之間的東西向谷地很可能與北戴河相通。該谷地也曾被海水占據(jù)。

        如今,碣石山與碣石雖然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貌部位上,但它們的根部都由同一基巖相連接。當(dāng)時的碣石山與碣石的基巖連接,有如現(xiàn)在秦皇島市區(qū)底下的巖石與北部山地的連接一樣,只是由于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海水溯源淤積,再加上洋河晚全新世以來的切割,才將沿河一帶的基巖蝕低,谷地中填充了河流沖積物,而不能使基巖露出地表,因此,就看不到碣石與碣石山之間有基巖連接了。

        2.“夾右碣石入于河”的地貌背景

        《尚書·禹貢》對“碣石”的記載有二:一是“……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一是“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二者實指一山,又同為一地。

        大致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尚書·禹貢》,講的是戰(zhàn)國以前一個較短時期的歷史事實,是距今3000~2500年的事情。從氣候環(huán)境講,此時正值溫暖濕潤的中全新世未期的氣候震蕩期,也就是說,氣侯基本是溫暖濕潤,河水流量基本穩(wěn)定,但因為處于向晚全新世溫涼偏干氣侯的過渡期的前期,也發(fā)生過幾次河水流量不穩(wěn)定的洪水。從地貌環(huán)境講,此時正是河北平原中部即太行山、燕山山前洪積扇形平原以東以南地區(qū)湖泊、沼澤景觀的末期。從水系環(huán)境講,此時正是黃河水主要循“山經(jīng)·禹貢”河道在天津城南入海的時期。從海平面講,此時正是中全新世高海平面后下降的初期。當(dāng)時的地貌背景是:黃河——“山經(jīng)·禹貢”河(以下簡稱“禹河”),從河南孟津出山后,在修武離開原河道(距今5000~3000年間在孟村入海的黃河)向北流,一直沿太行山山前洪積扇前緣與中部湖泊—沼澤地西緣的低洼地北流,在束鹿以北分為二股:一股繼續(xù)北流,稱“山經(jīng)”河,至白洋淀一帶;另一股東北流,稱“禹貢”河。因束鹿東北是人跡罕至的湖沼濕地,無法用人工辦法形成統(tǒng)一的河道,所以就順應(yīng)了當(dāng)?shù)氐牡貏?,“分成九?多股河道),同為逆河”,在天津以南,與“山經(jīng)”河匯合后,以彎曲的河道向東流入渤海。當(dāng)時的海岸應(yīng)該在第三道貝殼堤附近,即巨葛莊、南八里臺、中塘一線。

        當(dāng)時的秦皇島、昌黎、樂亭地區(qū),灤河以曲流的形式流經(jīng)于汀流河、新寨以西的溯河洼地里。中全新世的高海平面也曾達到過2~4米,商、周時期又下降至2米左右。但由于秦皇島一帶是丘陵地區(qū),所以向內(nèi)陸淹沒的范圍不像渤灣西部那樣大,只是一些河流谷地被海水淹沒,如秦皇島與山海關(guān)之間的大石河谷地、鴿子窩與蔡各莊之間的赤河谷地、洋河谷地等。從地面坡度計算,大石河谷地伸進1~3公里,洋河谷地伸進5~8公里,洋河口以南至今灤河口之間,大致留守營、葛條港、肖官營、劉臺莊一線以東地區(qū)全被海水淹沒,海水伸進陸地也在5~8公里。商、周時期下降至2米左右的海水伸進陸地也在3~5公里。當(dāng)時的碣石山距海邊5~7.5公里。

        昌黎碣石山

        當(dāng)時,從中原到東北,太行山、燕山山前洪積扇是唯一的通道。從河南省修武沿該通道北行,至永定河洪積扇東行,一路上所見,西側(cè)與北側(cè)是綿延起伏的山地,東側(cè)與南側(cè)是一望無際的沼澤濕地。至昌黎、秦皇島,此種景觀便截然改變,山地就橫臥在眼前,洪積扇以南就是渤海。這里沖積平原很窄,甚至沒有沖積平原。所以,沼澤濕地面積很小,甚至全無。映入眼簾的山地,第一個就是碣石山。就是現(xiàn)在,當(dāng)你沿205國道從唐山東行將至昌黎,一座大山立刻擋住了你的去路,汽車不得不南拐,沿山的南麓再東北行。這山就是碣石山。當(dāng)時,燕山的知名度不如恒山大,且二者大體上都是東西走向,在北京相接,古人把燕山籠統(tǒng)地稱作恒山也有一定道理。以碣石山為代表的山地,在洋河以東立刻低下,漸入渤海,所以,古人稱“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辈粺o道理。

        古時,日本、高麗等國向中國進貢的主要通道就是海道。東來的船只通過渤海海峽,進入渤海后徑直向西,若想進入禹河(當(dāng)時禹河己成為黃河主流),必走渤海灣中的北道。若走北道,碣石山就是最明顯的航行目標(biāo),很遠處就被望見。最近的海岸就是北戴河。在這里休整、補充后,再沿渤海灣北岸西南下便進入禹河。碣石山在西行航道的右側(cè)。所以古人稱“……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河”,也在其理。

        可見,碣石山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又被古籍記載而出名,且距海只有七八公里。這就不能不誘使秦皇、漢武等人來此巡防、觀海。

        3.“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shù)十里……”的地貌背景

        這句話為北魏人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所寫。顯然,這已是秦皇、漢武“登碣石、觀滄?!敝髷?shù)百年的事了,其地貌肯定會比秦、漢時代有所變化。一般是海平面降低了,海灘面積增大了,海蝕臺地和海蝕平臺的相對高度增加了,但臺地與平臺面上由巖石組成的微地貌應(yīng)該說變化不是太大,還能基本代表秦、漢時期的本來面貌。

        《水經(jīng)注》中說的“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數(shù)十里……”就是指橫臥在秦皇島、北戴河海邊的長達數(shù)十公里的由蝕余山孤丘(東、西聯(lián)峰山)—低山麓剝蝕面(秦皇島、北戴河下面的巖石)組成的花崗巖石,所說的“山頂有大石如柱形……”是指東聯(lián)峰山頂上的柱石,即海拔140~120米的古海蝕柱,今仍在。所說的“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則隱,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柱橋也”,是指經(jīng)??吹降闹俏挥诤Ng平臺上的柱石。今海蝕平臺上的柱石,比較顯著的有四:一是老虎灘平臺上的柱石,二是金山咀海蝕臺地南端陡崖之下的海蝕拱橋,三是金山咀海蝕臺地東側(cè)陡崖之下的海蝕柱,四是最北面赤土河口的鷹角石。海蝕平臺高出今海平面1~3米,平臺上的柱石均高出今海平面5米以上。現(xiàn)在,海蝕平臺張潮時不會隱沒,退潮時也不見其深淺。但北魏時,海平面在今海平面之上2米許,漲潮時,海蝕平臺會被淹沒,但柱石不會被淹沒。秦漢時,海平面在今海平面之上3米許,正是塑造海蝕平臺的時期,但漲潮時海蝕柱石仍不會被淹沒,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少了,海水拍擊柱石陡崖形成的浪花,遠看似乎像被潮水隱沒一樣,即“潮水大至則隱,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

        總之,不論是《尚書·禹貢》,還是《水經(jīng)注》,對當(dāng)時地文之記載還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昌黎北面碣石山上的柱石與聯(lián)逢山上的柱石、海蝕平臺上的柱石形狀相似,所以均稱它們?yōu)轫偈m偈脚c碣石,屬于同一山系,根于同一巖石,盡管現(xiàn)在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地貌類型不同,但二者相依而存,相互伴生。雖然隨著自然界的風(fēng)化、剝蝕,它們的面貌會發(fā)生很大變化,其作用會越來越小,但其歷史功績將會繼續(xù)永存。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