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和石灰?guī)r溶蝕地貌
1.喀斯特簡介
喀斯特是指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的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和水文現(xiàn)象的總稱??λ固厥撬孤逦哪醽啠ㄔ瓰槟纤估虻囊徊糠郑┡c意大利交界處一個石灰?guī)r高原的地名,那里的這種地貌發(fā)育得比較典型,研究者就把這種地貌稱為喀斯特。以后,“喀斯特”一詞便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專門術(shù)語。1966年,我國巖溶學術(shù)會議上,決定將“喀斯特”改稱為“巖溶”。
喀斯特作用最基本的條件是可溶性巖類和水,這是成景的基礎(chǔ)。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溶性的巖石主要是指石灰?guī)r、白云巖、石膏和巖鹽等?;瘜W過程是以溶解和沉淀為主。同時,流水的侵蝕與沉積、重力崩塌與堆積,這些機械作用也參與了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
喀斯特作用可以簡述為,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對碳酸鹽類的溶解、搬運和沉淀作用。以碳酸鈣為例,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碳酸鈣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隨著水的流動,溶蝕作用不斷發(fā)展。同時,如果水溫較高,對石灰?guī)r的溶解度會加大,有利于溶蝕的加強,主要形成地表的喀斯特景觀。當含有碳酸氫鈣的水體沿裂隙向下滲透進入洞穴時,由于壓力驟減,且地下溫度又較高,這樣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就沉淀在洞頂和洞底,形成了石鐘乳、石筍等地下喀斯特景觀。
2.喀斯特地貌類型
(1)地表喀斯特形態(tài)。
溶溝和石芽 地表水沿巖石表面流動,由溶蝕、侵蝕形成的許多凹槽稱溶溝。溶溝之間的突出部分叫石芽。溶溝間的石芽除有裸露的外,還有埋藏在土下的。
石林 這是一種高大的石芽,高達20—30米,密布如林,故名石林。它是由于石灰?guī)r純度高、厚度大,層面水平,在熱帶多雨條件下形成,如云南石林。
峰叢、峰林和孤峰 峰叢和峰林是石灰?guī)r遭受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其中,峰叢是底部基座相連的石峰,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向深處溶蝕、演化而形成。云南的峰林、峰叢多分布在東南部河谷兩側(cè)的山坡上,及其大型壩子的外圍,在廣南縣八寶等地區(qū)最為典型。孤峰是巖溶區(qū)孤立的石灰?guī)r山峰,多分布在巖溶盆地中,如丘北等地的一些石峰。
溶斗和溶蝕洼地 溶斗是巖溶區(qū)地表圓形或橢圓形的洼地,溶蝕洼地是由四周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圍的封閉洼地。若溶斗和溶蝕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積水成塘,大的可形成巖溶湖,在云南主要分布在陸良、石林縣東部地區(qū),如月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 落水洞是巖溶區(qū)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巖溶垂直流水對裂隙不斷溶蝕并隨坍塌而形成。在滇東南的一些山地中常能見到。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全部泄入地下,使河水斷流,形成干谷或盲谷。如昆明筇竹寺后花紅洞盆地中的河流、富民沙朗天生橋附近的河。
“平地涌千峰”。那些聳立在地表的石頭,在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下,一個個生機勃勃,惟妙惟肖,似人、如獸、像花……再加上誘人的民間傳說,令人遐想翩翩,這是云南最有價值的旅游資源之一。
(2)地下喀斯特形態(tài)。
溶洞 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石的層面、節(jié)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形成的地下孔道。當水在巖石較小的裂隙中流動時,速度慢,以溶蝕為主,隨著裂隙的不斷擴大,除溶蝕外還產(chǎn)生機械的侵蝕作用,使孔道的空間擴大,形成大的洞穴。如果地殼抬升,潛水面下降,已形成的溶洞隨之上升,洞內(nèi)將無水。地殼多次間歇抬升,就會出現(xiàn)多層溶洞。如宜良九鄉(xiāng)溶洞、瀘西阿廬古洞,給人以奇、險、幽、深的美感。
溶洞中的喀斯特形態(tài)主要有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灰華和泉華等。石鐘乳是滯留在洞頂小水滴四周的沉積,逐漸伸長成懸掛狀的突起。石筍是水濺到洞底,碳酸鈣在地面沉積形成。石柱是石鐘乳和石筍相對伸長連接后形成。碳酸鈣呈片狀沉淀如帷幕展開,稱石幔。石灰華是洞壁上層狀的碳酸鈣沉積物。泉華是由泉水出露沉積的碳酸鈣。此外,還有邊石壩(又稱“神田”)、石花、石珊瑚、石珍珠等。上述溶洞中的各種景觀,大小不一,形態(tài)千奇百怪,富有“靈感”,對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3.喀斯特景區(qū)的分布
云南是我國碳酸鹽巖類(主要為石灰?guī)r和白云巖)分布比較廣的省份,境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都有不同時代碳酸鹽巖類的出露,面積達9.7萬平方公里,占云南省面積的26%。特別是滇東高原,這里出露面積廣(約占50%)且厚度大。滇西碳酸鹽巖類分布比較狹窄和分散,大多呈南北向條帶狀的出露。此外,在第三紀時,云南大多數(shù)地區(qū)為濕熱的氣候,植被長勢好。這一切,為云南喀斯特景觀的發(fā)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成景的自然條件。云南的喀斯特類型齊全,由于地理環(huán)境復雜,發(fā)育在不同地區(qū)的喀斯特各具特點,異彩紛呈的景觀對游客產(chǎn)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1)滇東喀斯特景區(qū)。該區(qū)是云南喀斯特景觀最豐富、發(fā)育最好、最典型、最集中的地區(qū),也是最有旅游價值的一區(qū)。該地區(qū)的重要景點有石林、九鄉(xiāng)溶洞、阿廬古洞、白龍洞等。其中,石林為2004年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批通過的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之一。
(2)滇東南喀斯特景區(qū)。該區(qū)重要景點有普者黑、燕子洞、八寶河。
除上述兩區(qū)喀斯特景觀比較集中外,其他還有富民縣寶石洞、蒙自縣緣獅洞、開遠市南洞、普洱市翠云洞、大關(guān)縣青龍洞等,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