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締造天堂

        ·締造天堂

        時間:2023-02-18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則更重視婚姻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這說明中國人對自然、對父母、對彼此存在著一種敬意和依賴。如今的新人可能不會在父母面前行跪拜禮,然而傳統(tǒng)儀式中所攜帶的意義,并未因此而消除。顯然,這不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比如許多女孩子不一定能嫁給自己心愛的男生,而只是因為父母不同意,換言之,許多人對父母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終身大事。

        第十四章 夫妻治療——優(yōu)秀父母的必修課

        以上各章節(jié)的內容均揭示出許多問題,而提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對于家庭來說,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夫妻關系。

        從前面的章節(jié)中我們大致了解了每個人成長過程中被迫或者是無意中締造的習氣和慣性。毋庸置疑,無論有利的、不利的,這些所謂的“本性數(shù)據(jù)”,大都拜父母所賜,因此顯得是那么根深蒂固。然而,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有機會“看清”這一切,才有可能調整和改造命運。

        ·婚禮的意義

        在基督教婚禮上,神父會對新人說:“無論將來處于順境或逆境,疾病與災難,貧窮與富貴,你們都不會離開……”換言之,你們要珍惜這種關系,并為自己的選擇負完全的責任,但并未強調與他人有關。

        中國傳統(tǒng)的婚禮則更重視婚姻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這說明中國人對自然、對父母、對彼此存在著一種敬意和依賴。與基督教婚禮的不同,中國人的婚姻系統(tǒng)里還包括了天地和父母,而且這兩種元素還在夫妻關系之前、之上,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婚姻的認知:天地交合,父母延續(xù),夫妻互敬。

        在熱鬧非凡的傳統(tǒng)婚禮背后,新人意識到結婚并非完全是自己的事,有天地罩著,有父母看著,有彼此靠著,甚至有親友盯著……而新人本身的感情則被淡化,愛或不愛,只要三拜完成,便名正言順地進入洞房。其實,這充分呈現(xiàn)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對婚姻大事,即家庭觀念的影響。

        如今的新人可能不會在父母面前行跪拜禮,然而傳統(tǒng)儀式中所攜帶的意義,并未因此而消除。比如“婚姻是為社會盡義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門當戶對”“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其中仍然包含了傳統(tǒng)儀式上的信息,這些義務將婚姻鎖定為終身大事,而新婚的主要內容——“洞房花燭夜”,則被稱為人生四喜之一,并未提升如婚禮般凝重。

        也因此,神父的話在中國的新人面前顯得比較多余,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婚姻無須渲染,無須告誡,好或不好,早有上述那些標簽可依,何必要說得那么肉麻,講得那么明白?可正因如此,中國的夫妻不大習慣換位思考,也不大會強調或分享:“感謝你把生命交付我”或“我愛你”的感受。

        于是,睡在同一臥榻的一對男女,即使在親密時,也會或多或少地攜帶著婚禮上的信息,履行著觀念和使命。許多夫妻不一定在那一刻去盡情享受男歡女愛的快樂,而是苛究著“你是不是第一次”,或者是為了單純地完成生育任務。那時,感受本身被淡化,家庭責任被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性生活也成為一種完成任務的手段。

        ·祝福與參與

        基督教的婚禮是排他的,是“你們二人的承諾和承擔”,旨在“只要你們相愛,就有權結合”,所以它把婚姻這件事交給兩個新人來做,并暗示“一切由你們自己負責”。顯然,這不適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比如許多女孩子不一定能嫁給自己心愛的男生,而只是因為父母不同意,換言之,許多人對父母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的終身大事。

        咨詢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子女并非一味地怕?lián)摬恍⒌淖锩?,而是有些父母,真的會不顧一切地代替子女,有的還會以“斷絕父(母)子(女)關系”為要挾,甚至以死相逼。

        這些父母認為“如果你不幸福,我可怎么活”的想法并沒什么反常;同樣,許多子女也要為父母的生活質量負責。

        而西方的父母想:“如果你不幸福,我會傷心,但那是你自己的選擇。”同樣,子女也不會去干涉父母的生活。

        因此,西方人流行祝福,中國人習慣參與。西方人把婚姻看成兩個人的事,中國人則看成是大家的事,甚至是社會的事。所以西方人即使離婚,也不會那么大動干戈,或許只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與對方分手。可中國人的離婚,便顯得比較高調,甚至成本極高,因為大家總比兩個人“重”得多。

        ·“責任”侵犯

        既然是兩個人的事,那么全部精力就會集中在彼此身上,可如果是大家的事,那么精力就會被分散,或是被轉移。

        比如有的母親在兒子結婚后,仍然會干涉兒子的“內政”,因為她并不認為婚姻只是兒子和兒媳的事,還有更多其他的責任,比如要(為他們)生個孫子,有的婆婆還要求兒媳替自己照顧兒子,或者是父親要求女婿延續(xù)自己嬌慣女兒的習慣。而當他們的子女得到這種暗示后,也自然地成為父母使命的執(zhí)行者,加之他們并未感受到自己與原生家庭完全脫離出去,便肆無忌憚地要求配偶無條件順從自己(家庭的生活模式),比如有些女孩子把老公當成父親的延伸,有些兒子將妻子看成另一個母親。

        打個比方,當你進入一家博物館,被一幅畫深深吸引時,周圍的展品就會被淡化,變得可有可無。然而,當你對所有的作品都必須關注時,那幅最美、最昂貴的,也自然呈現(xiàn)不出它應有的光鮮,進而被你同化了。

        同樣,當婚姻不再是兩個人的事,就像那幅昂貴的作品一樣,因被其他家庭關系所弱化而顯得不那么被重視。傳統(tǒng)中國的家庭成員比較容易接受這種“融合”,可當今社會,特別是在一些都市家庭,一些男女則更樂于專門欣賞自己喜歡的那幅作品,而冒著風險去忽視其他作品。

        顯然,這有可能會與傳統(tǒng)觀念有所沖突,特別是在某些獨生子女的家庭,那獨一無二的孩子便是這一對兒夫妻的唯一牽掛,特別是在那些貌合神離的夫妻當中,孩子早就被他們當成或締造成緩沖夫妻關系的中間地帶,沒有孩子,他們是不對話,或是無法接觸的。甚至有些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生活的全部意義,他們因為怕而拒絕孩子離開自己的懷抱,這并不會因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而有所改變。

        案例:

        有位母親早年與老公離婚,當時兒子才上小學,他們母子相依為命,兒子成為母親的全部寄托。可當兒子長大成人,第一次把女朋友領回家中時,母親當即歇斯底里,把兩個孩子罵走后,兒子嚇得不敢回家,同時也因此而十分惱火。于是,母親幾乎崩潰,在家暈倒,經(jīng)過搶救才緩過來,躺在病床上,她仍在罵兒子不孝,想盼她早死……

        其實,這位母親早就把兒子當成精神配偶,因而根本接受不了兒子“另有新歡”,但她會以種種罪名為自己的真正想法賦予標簽,因為她是長輩,因為大家認同。

        但這個男孩子還是執(zhí)拗地與女友結了婚,然而他們不敢回家,即使是春節(jié)放假,因為哪怕是他給母親打一個電話,也會招致母親一頓責罵。久而久之,他們越來越疏遠母親,糾結到極點的兒子每天生活在自責中,不僅如此,鄰里和朋友也罵他不孝,為了選擇自己的婚姻,他不得不背負這種在中國人看來最大的罪名。

        母親離婚后,完全可以再重新成立家庭,但她拒絕,理由或許是傷透了心,或許是不再相信男人,然而,她畢竟是個女人,她的孤獨和無助,以及感性和柔弱的特質,必須由另外一個男人來接納和處理。她排斥其他男人,便自然要由兒子承擔,所以,兒子成了代理父親,背負了本不該屬于他的責任。

        當這種“責任”延伸到新婚夫妻之間,配偶雙方便無法安心過自己的日子,似乎是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可真正的原因,則是母親和兒媳都把對方看成第三者。

        事實證明,許多婆媳矛盾與此類原因有關,盡管“背景材料”各不相同,但其結果,大都會為新婚的家庭罩上一層陰影。

        ·責任延續(xù)

        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美國的一位妻子接到了死亡通知書,她的先生在不久前陣亡了,她當即昏倒,被鄰居送往醫(yī)院。

        清醒之后,她看見病床邊守候她的是剛上小學的兒子,他們只有他這么一個孩子,于是他成了她想念丈夫時唯一的寄托。

        這位母親沒有結婚,兒子也十分理解母親,像個小大人一樣陪伴母親,在學習和做人上一點也不讓母親操心。就這樣,他們相依為命地生活了十幾年,兒子上了大學,不久,他帶回來一個漂亮的女生,母親自然知道兒子在談戀愛。當天下午返校前,她為他們做了一頓可口的晚餐,然后從窗戶目送著這一對戀人遠去。

        回過頭來,母親擦了擦眼睛,照了照鏡子,似乎想回憶一下自己年輕時的相貌,后來她感慨地望了望丈夫的遺像,告訴他,“兒子今天帶回來一個女孩子,她很漂亮,就像當年的我,看到他們,就好像看到了我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大學畢業(yè)后不久,母親參加了兒子的婚禮,她吻了兒子和兒媳的額頭,并祝福他們幸福、快樂。

        在美國,這似乎是一件極普通的事,可問題是:她為什么沒有把兒子的女朋友趕出家門呢?她也同樣寂寞無助,同樣是需要陪伴的女人呀!

        沒錯,她同樣感性,而且也曾把兒子當成自己的全部,他們母子也在那么多年里相依為命,兒子也曾作過代理父親(小大人)。然而,當兒子帶來女友,向母親宣告自己談戀愛時,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你們兩個人的事”。她與丈夫在婚禮上的那些誓言,以及許多婚禮上神父的祝福,已經(jīng)深深注入她的行為模式,它隱含的內容包括“無論疾病與災難,均無法讓我們分開”!那么,當丈夫陣亡這種災難降臨時,也沒能使他們的心分開。于是,她也不希望兒子與他心愛的姑娘分開。

        是的,她沒把兒子當成私有財產(chǎn),而是把兒子當成一個人,一個只屬于他自己的人,既然是個完整的、有獨立思維的男人,就有權為他的戀愛和婚姻負責,而不必為母親的喪偶傷痛負責。

        她一直在履行一位母親的責任,母親就是付出而不求回報的代名詞,因而才顯得偉大和神圣。可這并不意味著她在隱忍、在讓權,因為如果她真的把自己那孤獨的情緒全部傾瀉在兒子身上,兒子勢必照單全收,在她看來,那既是一種失職,又是一種罪惡,因為兒子有自己的世界,他還是個孩子。

        不求回報的結果往往不是得不到回報,相反,兒子結婚后,把母親接到自己家里,兒媳也心甘情愿地請婆婆作這個家的女主人,并為她生了一個孫子和一個孫女,老人家每天樂得合不上嘴。然而她在不久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她說,那才是她和丈夫的家,那里有她的愛、她的生活。

        同樣,兒子尊重母親的選擇,因為他同樣理解“無論怎樣,都不能使你們分開”這句話。

        ·不要在家庭引發(fā)局部戰(zhàn)爭

        很難說哪位母親更偉大,因為她們都盡全力把兒子拉扯大,只不過前一位母親不愿把兒子送走,后面這位母親自愿與兒子告別。前面那位母親認為結婚是“大家的事”,那么這個“大家”中當然有她,而且她是一家之主;后面這位母親則認為婚姻是二人世界,與他人無關,她只能祝福他們,不該侵犯,甚至是要求他們。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正是因為婚姻是大家的事,所以中國人在行為做事的過程中習慣顧全大局,且重情重義。特別是在古往今來的戰(zhàn)爭年代,許多夫妻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利益,去保全民族利益,才使得下一代能在和平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特別是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民族英雄,則更是大都犧牲了自己的夫妻感情。

        可既然已經(jīng)是和平年代,再如此“顧全大局”,便有可能導致家庭的局部戰(zhàn)爭;所謂他人的事比自己的重要,已經(jīng)不再成為人們提倡的壯舉,現(xiàn)在流行的觀念是:“一個不會愛自己的人,是不大會愛別人的?!睋Q言之,“一個連自己的家庭都經(jīng)營失敗的人,又怎么算是一個健全的人呢”?

        所以,婚姻只是兩個人的事,在此,還是引用臺灣作家苦苓的一句話:“性是男女平等的歡愛,愛情是婚姻唯一的理由?!蹦莻€愛情,由男女二人締造,本該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不該去打擾這一對戀人,而應讓他們安心地履行諾言,完成使命,締造生命,享受生活。

        ·許多夫妻不懂婚姻

        可這做起來談何容易!在多年從事心理咨詢的實踐過程中,特別是面對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事件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令我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甚至有時讓我得出一種極為悲觀的結論:許多夫妻,甚至是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男女,他們的“婚姻數(shù)據(jù)”幾乎是零!

        案例:

        一位女士向我抱怨她的先生,說他婚前婚后判若兩人,戀愛時,先生追求得很緊,她因此被先生打動,于是嫁給了他,可婚后,他就像變了一個人,特別是她懷孕和生育后。慢慢地,先生冷淡到不再關注她的感受,平日里不是加班,就是出差,就算閑下來也會去外面找?guī)讉€人打牌;若牌友不全,寧可去陪他的母親,也不愿跟她說說單位的事,更不想聽她的表達。

        為此她想到離婚,可又沒發(fā)現(xiàn)先生有什么原則問題。我請她談談先生的家庭背景,她告訴我,先生的父母長期冷戰(zhàn),小時候,他常聽到母親抱怨父親,父親也經(jīng)常以各種理由外出,于是,先生小時候幾乎沒有感受過實質性的父愛,當然更不會看到父母的和諧。

        看,先生無形中又按照原生家庭的模子“克隆”出自己的家庭,他的行為是多么的像他的父親,可能這一點,連他自己都無法察覺。

        “可他為什么在婚前婚后判若兩人呢?他是不是只是想得到我,然后一甩了之?”顯然,女士感到自己被忽悠了。

        “因為他離不開母親?!蔽腋嬖V她,“母子關系,決定了你先生身邊少不了親密的女性,越是愛你,就越把你投射為母親,這種游戲在婚前就是浪漫與瘋狂,可見他小時候是多么的懂事,多么的體諒母親??苫楹螅渡浼瘸墒聦?,你們要一起承擔家庭責任,于是,那個‘陪不起母親’,即力不從心的童年經(jīng)驗就會翻上來,成為條件反射。這對于一個大男人來說,就是難堪,就是自卑?!?/p>

        女士點頭表示認同:“可為什么他的變化在我懷孕和生育前后那么明顯呢?”

        她一下子問到了點子上,同時,這也是許許多多夫妻面臨的問題。

        “因為那時,有一個稱呼悄悄地來到他身邊,又一個條件反射被激活,那就是父親的角色。你不是說,他的父母長期冷戰(zhàn),父親幾乎沒有與母親和他進行過有效的溝通嗎?因此,他的經(jīng)驗里幾乎,或者說根本沒有父母關系(夫妻關系)的樣子,說得再明確些,他雖然在頭腦中知道‘婚姻’這個詞,卻無法體會婚姻的實質內容,他從父母那里看不到健康的夫妻關系,所以也不會與你經(jīng)營關系,然而,他學到了父親的冷漠與不作為。于是,他把這個不作為也帶到與你的關系中,顯然,他幾乎對婚姻一無所知,但絕不是沒良心,只是無知,因為無知,所以無為。”

        這位女士似乎明白了一切,于是她非常沮喪,甚至對離婚的決定更加堅定了。顯然,這就是許多妻子都會犯的錯誤:當她們真正看清了先生之后,反而會采取放棄的方式,卻不去按同樣的方式反觀自己,進而去調整他們當下的關系。

        其實,協(xié)助她看清先生的成長經(jīng)歷,并不是暗示她先生有多么糟糕,或是告訴她當初的選擇就是一個錯誤,所有的心理治療都無意偏頗一方而肯定另一方,心理學的本質,是學會處理人際關系。

        所以,我也請女士反省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

        (續(xù))

        她說,她從小生活在母親強勢的家庭,幼小的她十分恐懼媽媽,于是她特別同情爸爸,怕爸爸因此而離開這個家。但同時,她又學會了媽媽那一套,比如指揮爸爸,貶損爸爸。這就給她締造了一種不會與男人溝通、不去理解和體會男人的性格特質。所以當先生出現(xiàn)各種反常跡象時,她的第一反應并不是試著與先生溝通,問一問先生到底是怎么了,而是一味地發(fā)作,就像媽媽當年對爸爸的態(tài)度一樣。

        所以她的戀愛將戀父情結激活,但婚后又將父母關系帶進來,進而促使先生與她之間的關系急劇惡化。換言之,他們都不會正確地經(jīng)營夫妻關系,從各自的家庭中,他們都沒有在父母那里學會健康的夫妻互動模式。

        ·真正的婚禮

        看起來,這一切似乎已經(jīng)注定,兩個不懂婚姻的人居然組成了家庭,于是當他們遇到責任時,便都會感到無所適從。他們唯一能夠參照的家庭經(jīng)驗,就是自己的家庭關系,而那些關系里充滿了病態(tài)的元素,所以他們的關系也病了,試想,在這種病態(tài)關系中長大的孩子會怎樣?無論是男是女,當他們長大后,是不是又會把這種病態(tài)的基因遺傳給他們的婚姻,傳遞給他們的孩子?……

        答案基本是肯定的,除非他們懂得了夫妻的真正含義。

        是的,他們必須告別自己的父母,用成人的“免疫力”為自己的病態(tài)經(jīng)驗進行“脫敏”,這樣才有可能過上屬于自己的日子,經(jīng)營自己的婚姻生活。

        (續(xù))

        為此,我先讓這一對夫妻重新舉辦了一次婚禮,我來扮演神父——

        我先對先生說:“你愿意娶這位女士為妻嗎?無論是貧窮或是富貴,疾病或是災難,或是歲月的年輪為她帶來衰老,都對她不離不棄?”

        先生僵立在那里,看得出,他的大腦一片空白,臉漲得通紅,然后看看“神父”,默默地點點頭,“我,愿意!”

        他的妻子,頓時渾身一顫,淚水當即沒落下來,沒等我用同樣的語言問完她,她就開始不住地點頭,“我愿意,愿意!”

        取代鮮花、戒指的,是一個深深的擁抱。妻子抽泣地被先生擁入懷中,久久不愿離開,想必先生從中可以體會到一切,包括平時妻子的感受,對自己的責怪,以及那深深的愛和依賴。這可能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妻子的真實情緒,他對此表現(xiàn)得十分陌生,因此顯得舉止生硬,表情嚴肅。

        后來我讓他們分享在神父面前的感受時,妻子說,她感到特別溫馨,那些承諾正是她最想要的,她會因此而感動,卻不知如何主動締造。先生說,他感到有點恐懼和肉麻,但他也意識到這不像是開玩笑,可當他進入承諾的狀態(tài)中去體會那些誓言時,心里迸出來的第一句話卻是:“為什么呀,所謂的婚姻,值得我這樣付出嗎?”或者說:“聽起來像是童話故事,也是那么回事,可我做得到嗎?”

        是的,這些感受距離他們都很遠,他們長期忽略了彼此內心的交融,甚至忘了這才是那個真正的二人世界。因此,當他們沒有拾起這沉甸甸的恩愛時,自然會隨手揀起些別的東西,久而久之,手被占得滿滿的,看著好像他們收獲頗豐,而且是兩個人都在作為,然而,他們拾起的東西與他們的婚姻幾乎毫無關系。

        ·夫妻之間,眼見為虛

        (續(xù))

        “我意識到了,可他沒有,您看,他甚至覺得這是在開玩笑?!逼拮釉诜窒砗蟊г瓜壬?/p>

        “你看,”我提示她,“你的表達方式里只有抱怨和指責,卻沒有看到,你的先生只不過在說實話,他是認真的,是坦誠的,沒感覺就是沒感覺,肉麻就是肉麻,疑問就是疑問,而這些,他需要的是妻子提供協(xié)助、認可與勉勵,而你的言行,不正是在往外推他嗎?”

        先生點點頭,我繼續(xù)對他們說:“‘神父’的誓言的祝福都不能替代你們的生活和感受,那只是一種寄望和指引,至于怎么過日子,還得你們自己去磨合。比如當先生有這么多疑問時,妻子的做法應該是理解,因為先生從未從父母那里感受過這些,因此他才覺得這是個笑話,也就是不相信或是不確定。但妻子先從認可先生的坦誠開始,就已經(jīng)在經(jīng)營婚姻的道路上走出第一步了,先生也能夠從妻子的理解和認可中看到承諾的意義。同時,妻子要反省自己:我的第一反應為什么不是‘問自己為什么總責怪他’,而是‘習慣性地責怪他’?這時才有可能理解那些祝福的內容,因為,既然是任何災難都不能使你們分開,那么何況是先生的無知了?!?/p>

        先生不住地點頭,看得出,他已經(jīng)將我對他妻子的告誡用到了自己身上,并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成長過程。我希望,這是他們學會溝通的開始。

        其實,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沒有實質性硬傷。當下醒悟,當下成立,因為我們已經(jīng)長大,我們有健全的思維能力,只要看到,就能領悟,那么這個“看”,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這就是所謂的用不用心,用心而不是用眼,用心,才能換心,也才能使自己安心。

        ·頓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梢韵胂蟮玫?,從未在父母那里感受過夫妻正常模式的人,在成為夫妻之后,經(jīng)營婚姻時是怎樣的一種生硬。是的,他們對夫妻業(yè)務是生疏的,甚至不知道所謂的和諧從何下手。其實,經(jīng)營婚姻與經(jīng)營企業(yè)一樣,都是從了解自己開始,因為了解了自己,才有可能了解別人,也才有可能調整自己與別人的關系。

        上述那對夫妻的關系改善,也跑不出這個原則。

        (續(xù))

        事情還得從一次購物講起。那天,他們一家三口到商場給孩子買衣服,見到琳瑯滿目的衣服、玩具和食品,孩子自然樂不可支,因為他們一家人也很長時間沒有一起出來過了,孩子的興奮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孩子開始肆無忌憚地提要求,不是買這就是買那,開始,母親還非常耐心,可后來,她實在忍不住了,一把甩開孩子,扭頭就走。嚇得孩子“哇”地一聲哭了,在后面追媽媽,先生也趕了過去,一把拉住疾走的妻子,質問道:“你干什么呀,當著那么多人,說走就走,你怎么就顧自己,不顧孩子和我?”

        妻子稍一頓,回頭看了看哭泣的孩子:“不買了,回家,回家再說?!?/p>

        就這樣,他們三口人坐上了車,孩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望著滿臉怒氣的媽媽,有點兒不知所措。還是爸爸打破了僵局:“好了,有什么話說出來吧?現(xiàn)在沒人,到底怎么了?”

        母親白了他一眼:“就知道買這買那,不給買就撒潑,你們以為我是銀行呀?”顯然,妻子的矛頭針對的是他們父女二人,于是先生接過話茬兒:“我并沒讓你花什么錢呀,今天好不容易帶孩子出來,你就不能有個好臉色?弄得大家都不痛快,真不知道哪根筋又錯位了?!?/p>

        “你還說?!”妻子發(fā)作了,“再說我下車,你們自己走吧!”說罷真的去拉車門。

        孩子又一次“哇”地哭出來:“媽,你別走,我不買了,不要了,我乖……”邊哭邊拉住媽媽的衣襟。

        爸爸再也看不下去了,劈頭蓋臉道:“你走,你走,我讓你走,你一直就這么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有不滿就什么都不顧,連自己的孩子都不在乎,虧你還是孩子的母親!”然后對孩子說:“寶貝兒,別哭,有爸爸在,爸爸給你買,別哭。”爸爸一邊對孩子溫存地勸慰,一邊對媽媽忿悶地指責。

        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在面對兩個女人(一個妻子,一個女兒)時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突然,這個男人意識到這一點,因為好像有一個聲音回響在耳畔:“無論是疾病或災難,富貴或貧窮,都不能使你們分開……”

        他一把拉住了妻子,“先別急著下車,我有話對你說,等我們先把車開回家,等孩子睡了,我們夫妻二人都冷靜下來,好好談談,我想,有些事該做個了斷了!”

        后面這句話,他像是在自言自語,所以顯得那么堅實與肯定,倒讓發(fā)作的太太頓了一下,于是她不再較勁,只是憋著氣坐在車上。

        不一會兒,孩子在后座睡著了,爸爸從反光鏡看到女兒熟睡的面龐,心中涌起一種憐惜。他突然意識到這是他的孩子,這孩子指望他,就像……他的頭腦中閃現(xiàn)出另一個畫面,那是一個小女孩兒被迫夾在父母之間,經(jīng)受著冷戰(zhàn)之苦。

        ?。∩磉叺倪@個女人,對,身后和身邊的是同一個女人,他們的發(fā)作形式雖然不同,可本質完全一致,她們在要、在索取,她們需要被愛、被關注,可當沒得到時,便會發(fā)作,可不是嗎?身邊的太太,她的母親那么強勢,幾乎沒給她買過禮物,所以她剛才在商場,根本不適應自己掏腰包滿足女兒,是的,她母親沒教過她這么做,而只是教她“這樣是不好的”,于是她自然地有罪惡感,同時,那個想要玩具的自己也跳出來,她同時扮演著母親和女兒的雙重角色,所以她糾結、無奈,自己跟自己打架,而孩子非常配合地幫她完成了這種對抗。

        想到這里,先生完全冷靜下來,同時他也充分意識到,那個“無論疾病與災難,貧窮與富貴……”距離他們,和所有的夫妻,是多么的遙遠!

        ·打破僵局

        是的,他們在情緒中時,根本想不起這句話,下意識里翻出來的,只是病態(tài)的父母經(jīng)驗,是那些舊賬的賬單??善鋵崳拮釉凇吧窀浮泵媲奥牭侥切┰挄r,是那么感動,可見她是多么需要一份關注,就像后面熟睡的女兒一樣。

        (續(xù))

        想到這,他下意識地去拉妻子的手,妻子掙了一下,他沒有松開,她也就隨他了。顯然,妻子雖然不知道先生的思想活動,卻也給先生留下余地,也想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

        車停到樓下,先生把孩子抱到樓上,安頓好了,妻子也提著大小包上了樓,此時,他們已經(jīng)開始合作,只不過面子上還有些尷尬。而這一僵局,還是讓先生打破了。

        先生端來一杯水,遞給妻子,妻子接過來,喝了一口,放在桌上,顯然,她既好奇,又緊張,也在等待。于是,先生坐下來,看著她,“噗”地一聲笑了,就好像剛才發(fā)生的一切只是個笑話,或是一場戲。

        妻子有些掛不住了:“你笑什么,有話就說,沒工夫跟你閑扯。”

        先生慢慢收起笑容,慢條斯理地說道:“我知道,過去我一直在逃避,但我不怪自己,因為我不會面對,可今天,我發(fā)現(xiàn)我會,你也會,只不過,我們之間少了一點東西?!?/p>

        妻子好奇地抬起頭:“什么東西?”

        “彼此了解!”先生堅定地說道:“別看我們相處了這么久,可我發(fā)現(xiàn),我?guī)缀醪徽J識你,既然不認識你,也就不可能會經(jīng)營我們的夫妻關系,所以,我在此向你做出反省,我一直沒搞懂你,直到今天,在商場、在車上,我才通過孩子,了解你的心,了解過去的經(jīng)驗對你的影響,也知道了自己為什么會那么怕觸及到夫妻關系這個敏感話題。”

        妻子的表情完全緩和下來,她在傾聽先生的描述,因為此時,她好像第一次感到被理解,自己的內心被觸摸,她多么盼望這一刻,因為這是所有的妻子都想要的東西。

        先生把剛才在車上的反思統(tǒng)統(tǒng)倒給妻子,同時告訴她,由于自己長期生活在母子相依為命的環(huán)境里,所以遇到與孩子沖突的事件時,第一反應也是維護孩子,不顧配合,這正是他母親的經(jīng)驗:當父親訓斥他時,母親也會站出來指責父親,而且在背后也會大大地講父親的壞話。這些東西呈現(xiàn)給他的,根本沒有夫妻調整的內容,只是一味地顧此失彼。

        先生承認,他過去根本不懂經(jīng)營夫妻關系,所以當孩子一哭,他就指責妻子,卻不顧妻子的感受,就像他的母親不顧父親的感受一樣。

        (續(xù))

        先生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看,我們都沒有從父母那里學會顧全愛人的感受,可如果我當時說一句話,你和孩子就都沒事了?!?/p>

        “哪句話?”妻子問。

        先生說:“如果我說,‘孩子,其實媽媽想給你買好多東西,因為媽媽更疼你,只不過你沒告訴媽媽你也愛她,那你是不是也為媽媽挑選一件她喜歡的禮物?!’”

        妻子的心一下子軟了下來,顯然,她接受這種方式,“其實我當時也就是頭腦一熱,感覺這個孩子太任性了,要什么就得給什么,沒商量,我一說她,你就上來和稀泥,好像我這個媽是多余的,只是個銀行,只有付款的義務,沒教育的權利,我承認,我是針對你,不賴孩子?!闭f罷,她望了一眼孩子的睡房,“哪有媽不疼孩子的?但我也不想給她養(yǎng)成一種不好的習慣……”

        等妻子把話說完,先生笑道:“是我平時對你關注得不夠,其實這并不難,而且你天天在我身邊,但是那個習慣,就是讓我視而不見,好了,現(xiàn)在我懂了,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就是要把夫妻關系經(jīng)營好?!窀浮f得沒錯,但那些感受在我們身上都太少了,所以我們都不會顧全大局,遇到那么一點點小事就發(fā)作,現(xiàn)在想想,我真是感情白癡,冷落了你,卻忘了,我的妻子才是把命交給我的人,陪我走完一生的人,其他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這個賬我沒算過來,對不起!”

        妻子哭了,說不上是傷心還是喜極而泣,但可以想象,當時的她是多么甜蜜,多么知足,也是多么安心!因為先生坐到她身邊,擁她入懷,輕撫著她的肩膀和頭發(fā),慢慢地,他們由理解轉入親密,就像一對兒戀愛中的情人,他們是那么的盡情,新鮮感重新回到身上——而孩子在自己的房間,仍然睡得那么甜蜜、那么安心。

        ·締造天堂

        與男人相比,女人不太善于用理性的語言表達,她們的行為基本被心情支配。于是妻子開始整理房間,與小時工不同的,是她更不知疲倦、更用心。因為她是這個家的女主人,自然有權支配一切,是的,那是一種安心、一種行使主權、一種經(jīng)營、一種深深的愛!

        由此帶來的,還有孩子的性格。由于他們都學會了真正的溝通,所以孩子那憂郁的眼神兒不見了,童真重新回到了一個女孩子的身上,媽媽在教她學習時,也不再那么生硬,爸爸則更是把兩個女人捧在手心里,不知不覺中,一切走上正軌。

        先生不再無緣無故地加班和外出了,他愛回家,陪妻子和女兒說話和吃飯,妻子的廚藝大長,看著心愛的人享用她的勞動成果,樂得合不上嘴。那個抱怨的女人從此消失了,在先生眼中,她是那么可愛,那么漂亮。于是,他不再熬夜,性生活像他們的關系一樣,變得十分和諧,因為那時,先生已經(jīng)完全從母子的相依為命中脫離出來,身邊睡的不再是另一個母親,而是妻子——是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情人!

        ·記住那個咒語

        以上轉惡為善的全部過程里有幾個關鍵詞:矛盾、童年傷害、病態(tài)經(jīng)驗、父母關系、神父、祝福、覺察、反省、分享、溝通、改善、和諧。這就是調整關系的全過程,先發(fā)病,再治病,然而治療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外人介入,因為自己就是醫(yī)生,幫助自己的童年醫(yī)治創(chuàng)傷,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事,只要你想做,那么一念之間,你的世界就會改變。

        這個三口之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并非虛構,因為故事中有許多人的影子,同時也提供了人人可及的方案,起碼,我就是這么做的。

        所以我相信,生活中,有些咒語的力量不可小視,特別是那些大實話。而觀當下的眾多夫妻之間,缺乏這種實話,他們都認為父母賦予的才是實話,卻不知道,彼此之間才是真的,這個真需要強調,就如同祝福的咒語,有時候甚至需要從所謂的“神父”口中表達出來。

        誠然,所有人都渴望著和諧,都希望能如上述夫妻那樣改善關系,但如果沒有那些不良的童年經(jīng)驗,又怎能覺察到今天的病癥,找不到,那又該從何改起?

        于是,我們有必要深入闡述病因,把那些家庭傷害一一地“挑”出來,作為我們今天對癥下藥的目標,不僅醫(yī)治我們的夫妻關系,同時,也不再為我們的下一代繼續(xù)創(chuàng)造不良經(jīng)驗。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