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浙東藏書大事記

        浙東藏書大事記

        時間:2023-05-19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浙東藏書大事記漢、六朝公元40年前后會稽郡袁康、吳平著有《越絕書》25卷,現(xiàn)存15卷,共19篇,記述勾踐、文種、范蠡、伍子胥等歷史人物活動。他是越州三家藏書之一,北宋迄南宋世代藏書,其從子石邦哲筑博古堂藏書樓以貯之。兩浙東路茶鹽司先后刊刻《周易注疏》《尚書正義》《周禮疏》等書。喜藏書,有“酌古堂”,藏書多至2萬余卷,其中多手抄本。

        浙東藏書大事記

        漢、六朝

        公元40年前后

        會稽郡袁康、吳平著有《越絕書》25卷,現(xiàn)存15卷,共19篇,記述勾踐、文種、范蠡、伍子胥等歷史人物活動。

        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趙曄,閉門讀書20余年,并博采廣覽、抄撮舊聞,著述《吳越春秋》12卷,專記春秋末期吳越兩國史實,今存10卷,成為東漢著名方志學(xué)家。

        同一時期,上虞人王充進(jìn)書館讀《論語》《尚書》,并被送到洛陽太學(xué)深造,師事大儒班彪。因家貧窮,常到洛陽街巷書攤覽讀。晚年依然勤奮著述,著有《論衡》等,其中《論衡》30卷,計20多萬字。

        句章人闞澤(《三國志》稱山陰人),家世農(nóng)夫,至澤好學(xué)。曾為人“傭書”(抄書)和販賣圖書,成為孫權(quán)重臣,虞翻比之漢代的揚(yáng)雄、董仲舒。

        317—420年(東晉)

        山陰人孔休源“聚書盈七千卷,手自校練,凡奏議彈文,勒成十五卷”。

        426年(元嘉三年)

        文帝命會稽始寧(今上虞)人謝靈運(yùn),任劉宋王朝秘書監(jiān),整理秘閣圖書,補(bǔ)足闕文。

        431年(元嘉八年)

        秘書監(jiān)謝靈運(yùn)撰《宋元嘉秘閣四部目錄》,是為劉宋藏書總目,共著錄圖書1564帙、14582卷,佛經(jīng)55帙、438卷。

        479—502年(南齊)

        余姚人虞龢家中藏書甚多,每遇雨,以被覆蓋img63籍,書獲全而被大濕。編撰《法書目錄》《羊欣書目》《張鐘書目》等書畫目錄多部。

        隋唐、五代

        大業(yè)初

        慈溪人虞世南累授秘書郎,在隋秘閣管理藏書十年。

        是年,虞世基把姚察所著的《梁史》《陳史》等手稿收入秘書監(jiān)。

        617年(大業(yè)十三年)

        國清寺全面竣工,隋煬帝勒令在寺設(shè)千僧齋,度49人出家,命秘書監(jiān)制《天臺國清寺智者禪師碑》。

        627年(貞觀元年)

        10月,唐太宗即位,于弘文殿聚四部郡書20余萬卷,并于殿旁建弘文館,選虞世南等人充任學(xué)士。

        633年(貞觀七年)

        虞世南遷秘書監(jiān),管理全國經(jīng)籍圖書之事。

        804年(貞元二十一年)

        日本佛教祖師最澄到天臺國清寺、山陰龍興寺。求經(jīng)未得,途經(jīng)峰山,遇密宗第三代傳人順曉大師,與其共研佛理,得經(jīng)書115卷,道具5種7件。最澄回國后,創(chuàng)日本天臺宗、密宗。

        824年(長慶四年)

        越州刻印白居易、元稹詩集,在長豐出售,并作為鄉(xiāng)學(xué)課讀教本。

        952年(廣順二年)

        天臺山桐柏宮中建藏殿,藏有道家經(jīng)典。全允中所編的《上清靈寶大法》卷二四載:“天臺桐柏崇道觀,乃五代之末吳越王錢氏所建。藏中諸經(jīng),拘集道童及僧寺行者,眾共鈔錄,以實其中。碧紙銀書,悉成卷軸?!?/p>

        993—996年(淳化年間)

        宋太宗賜《九經(jīng)》于越州。

        1005年(景德二年)

        宋真宗賜黃金萬兩大修國清寺,詔改“景德國清寺”,前后珍賜甚多,合三朝御書數(shù)百卷,有御書閣。

        1019年(天禧三年)

        越州新昌藏書家石待旦(字季平)中進(jìn)士,后隱居石溪,筑書樓以聚書。

        1053年(皇祐五年)

        鄞縣樓郁中進(jìn)士,他平日喜愛讀書,“自六經(jīng)至百家傳記,無所不讀”,家有藏書萬卷,其中抄本占一半。

        1063年(嘉祐八年)

        鄞縣人陳謐中進(jìn)士。陳謐喜藏書,死后舒亶作挽詞:“塵埃滿匣空鳴劍,風(fēng)雨歸舟只載書?!?/p>

        1070年(熙寧三年)

        大覺璉任阿育王寺主持。宋仁宗親書頌詩17篇賜璉,并賜號大覺禪師,建宸奎閣。

        1082年(元豐五年)

        鄞縣人王瓘中進(jìn)士,喜歡藏書,“性嗜學(xué),多錄未見之書”,有唐代諸皇帝實錄、略錄寫本及版行者各萬余卷。

        1091年(元祐六年)

        新昌人石公弼中進(jìn)士。他是越州三家藏書之一,北宋迄南宋世代藏書,其從子石邦哲筑博古堂藏書樓以貯之。

        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

        寧海藏書家羅適卒。羅適“好古強(qiáng)學(xué),雖老不廢書”“雅喜藏書,凡遺文、古事與夫國朝新書,家多有之”,著有《赤城集》100卷。

        1107—1110年(大觀年間)

        越州新昌人石公弼官至御史中丞,累至兵部尚書,史稱其藏書“無一不有”。

        1131年(紹興初年)

        國慶寺遭兵火,殿宇被毀,值得慶幸的是智者所著的《妙法蓮華經(jīng)》、印度傳入的《貝多葉經(jīng)》和佛牙等猶存。

        1132年(紹興二年)

        余姚縣學(xué)刻司馬光《資治通鑒》294卷。

        1135年(紹興五年)

        宋高宗建秘書省,詔求天下遺書,越州著名藏書家諸葛行仁獻(xiàn)書8546卷。

        1139年(紹興九年)

        紹興府刻有《毛詩正義》40卷。

        1143年(紹興十三年)

        宋高宗下詔諸路搜訪遺書,訪求到越州直秘閣陸宰家所藏圖書13000卷。

        1149年(紹興十九年)

        明州刻有《徐文公集》,署名為“明州公庫刊印”,并刻有徐鉉《騎省集》30卷。

        1158年(紹興二十八年)

        明州刻有《六臣注文選》,有“四明公庫刊印”署名。

        1159年(紹興二十九年)

        上虞藏書家李光卒。家有藏書萬余卷。1147年(紹興十七年),秦檜制造焚書事件,其家之書被毀。

        1131—1162年(紹興年間)

        奉化的王慶曾、王伯序父子刻有《大藏經(jīng)》8冊。每冊均有“明州奉化縣忠義鄉(xiāng)瑞云山參政大司王公祠堂大藏經(jīng),永充四眾看”字樣。

        明州衙署藏《本草單方》。

        兩浙東路茶鹽司先后刊刻《周易注疏》《尚書正義》《周禮疏》等書。

        1166年(乾道二年)

        浙東安撫使、紹興知府洪適在其任內(nèi)刻印《松漠紀(jì)聞》3卷、《論衡》30卷、《元氏長慶集》66卷及《隸釋》27卷。

        1174年(淳熙元年)

        黃巖縣學(xué)刻張九成《橫浦心傳錄》3卷、《橫浦日新》1卷。

        1180年(淳熙七年)

        朝廷賜書明州官學(xué),藏于御書閣,列為10櫥。

        1182年(淳熙九年)

        陸游作《書巢記》,形象地對他的書巢作了描繪。

        1183年(淳熙十年)

        象山縣學(xué)刻林鉞《漢雋》10卷。

        1190年(紹熙元年)

        會稽郡齋刻鮑彪《戰(zhàn)國策》10卷,次年又刻《戰(zhàn)國策校注》10卷。

        1196年(慶元二年)

        鄞縣藏書家王正己卒。正己歷官豐城之簿、太府卿,官終秘閣修撰致仕。喜藏書,有“酌古堂”,藏書多至2萬余卷,其中多手抄本。

        1198年(慶元四年)

        陸游在書肆購得魏野《草堂集》?!段寄衔募穼Υ俗鬟^記載。

        1199年(慶元五年)

        紹興知府沈作賓刊刻《春秋左傳正義》。

        1200年(慶元六年)

        明州的四明郡齋刻陳舜俞《都官集》14卷。

        1206年(開禧二年)

        天臺郡齋刻《石林奏議》5卷。

        1210年(嘉定三年)

        越州著名藏書家陸游卒。陸游藏書得之于日積月累的搜羅,藏書數(shù)萬卷,還有大量書畫、碑帖、經(jīng)書。

        1213年(隆興元年)

        著名藏書家樓鑰卒。樓鑰,字大防,一字啟伯,號攻媿主人,明州鄞縣人,著有《攻媿集》。精于經(jīng)學(xué),旁貫史學(xué),兼通諸子百家。紹熙二年(1191年)建東樓藏書處,一生藏書逾萬卷,所藏之書都親加校核。

        1223年(嘉定十六年)

        紹興知府汪綱刻有洪邁《唐人萬首絕句》101卷及《吳越春秋》《越絕書》等6種,計180卷。

        1250年(淳祐十年)

        越州藏書家陸子遹卒。他繼承父業(yè),喜歡藏書,并刻印不少書籍。

        1282年(至元十九年)

        慶元路儒學(xué)因火災(zāi),屋宇被焚,尊經(jīng)閣被毀,藏宋御書被毀。

        1289年(至元二十四年)

        慈溪書院復(fù)建于舊遺址,內(nèi)有崇禮殿、講經(jīng)堂,也有“橫庋書之所”。

        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

        鄞縣藏書家應(yīng)伯震卒。曾筑“花崖書院”,于其中藏書五千卷,延良師教子侄輩讀書。

        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

        浙東海道廉訪副使陳祥在慶元路儒學(xué)原址上興建尊經(jīng)閣,收藏典籍。

        1296年(大德元年)

        鄞縣藏書家王昌世卒。蓄書萬余卷,毀于火,苦志露抄雪纂,至忘寢食,書以復(fù)全。

        1302年(大德六年)

        寧海藏書家胡三省卒。藏書豐富,為避戰(zhàn)亂,藏于袁桷軒石窟中,稱“胡梅img64書窖”。釋《通鑒》30年,著有《資治通鑒音注》及《通鑒釋文辨誤》等。

        1303年(大德七年)

        臨海藏書家陳孚卒。家有萬卷樓,以卷計則不啻萬卷。

        1306年(大德十年)

        紹興路儒學(xué)刻《越絕書》15卷、《吳越春秋音注》10卷。

        1309年(至大二年)

        慈溪邑士童金建杜洲書院于城西北杜湖之曲,以祀其祖童居易(杜洲),書院有先圣碑亭禮殿、講堂等6齋,也有書庫,藏有《四書》《六經(jīng)》《史記》《通鑒》《韓文》《柳文》《黃氏日鈔》《慈湖文集》等。

        1312年(皇慶二年)

        元仁宗下科舉詔,鄞縣地方官重修鄞縣儒學(xué),收藏圖書。

        1320年(延祐七年)

        袁桷所纂《延祐四明志》成,于至治元年(1321年)刊行。志分20卷,今傳本僅存17卷及目錄2卷。

        1321年(至治二年)

        時慶元路儒學(xué)藏有經(jīng)、史、集、詩、類書5大類101種,1561冊。

        1327年(泰定四年)

        慶元藏書家袁桷卒。曾為“麗澤書院”山長、翰林院編修撰。喜蓄典籍,積書至萬卷,為東南地區(qū)著名藏書家。多次參與史書修撰,主要是預(yù)修《成宗實錄》《武宗實錄》《仁宗實錄》,并主持遼、宋、金三史修纂。

        1336年(后至元二年)

        天臺縣縣學(xué)毀于寇,尊經(jīng)閣書散失??h尹張德進(jìn)、劉慶相繼修復(fù)。

        1338年(后至元四年)

        廉訪副使順昌因尊經(jīng)閣朽壞,要求總管張榮祖負(fù)責(zé)重修。

        1340年(后至元六年)

        慶元路儒學(xué)刻《玉?!?00卷,附《詞指南》。

        1345年(后至元十一年)

        鄞縣藏書家程端禮卒。買書萬卷,覆以杰閣。根據(jù)朱子讀書法6條,著有《讀書分年日程》,督導(dǎo)諸生學(xué)習(xí)。

        1369年(洪武二年)

        山陰藏書家楊維楨卒。家有藏書數(shù)萬卷,于鐵崖山中。在鐵崖山上讀書5年,貫穿經(jīng)史百家。藏書印有“楊廉夫”“廉夫”二印。

        1386年(洪武十九年)

        寧波知府李仲文重視府學(xué)建設(shè),修繕儒學(xué),興學(xué)校,建明倫堂、尊經(jīng)閣。

        1443年(正統(tǒng)八年)

        延慶寺建鐘樓、藏經(jīng)閣。

        1458年(天順二年)

        普陀寺住持文彬建藏經(jīng)寶閣,庋藏寺內(nèi)經(jīng)書。

        是年,藏書家袁忠徹卒。其藏書樓為瞻袞堂,藏書甚富。

        1466年(成化二年)

        寧波知府方逵在府儒重建尊經(jīng)閣。

        1468年(成化四年)

        朝陽閣藏書樓在黃巖建成。

        1469年(成化五年)

        諸暨縣學(xué)建尊經(jīng)閣。

        1491年(弘治四年)

        太平(今溫嶺市)藏書家黃孔昭卒??渍研韵膊貢?,藏書達(dá)數(shù)萬卷。其時臺州有“聚書必曰黃氏”之說。

        1499年(弘治十二年)

        夏,督學(xué)副使趙寬、郡守五符及鄞縣縣令趙經(jīng)建尊經(jīng)閣以藏書。

        1510年(正德五年)

        黃巖藏書家謝鐸卒。朝陽閣為其藏書樓。

        1524年(嘉靖三年)

        紹興知府南大吉在稽山書院建明德堂、尊經(jīng)閣。

        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

        鄞縣豐坊家有“萬卷樓”,儲書數(shù)萬卷。良田千余畝盡典賣以購法書名帖古籍,所聚碑刻為數(shù)甚多,人稱“書淫”“墨癖”。

        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

        范欽筑的天一閣藏書樓。樓為一排六開間兩層木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前后開窗,閣前有池塘。為護(hù)藏,范欽制定了嚴(yán)格的措施,如“代不分書,書不出閣”。

        1522—1566年(嘉靖間)

        浙江慈溪慈湖書院于嘉靖重修,并建橫經(jīng)閣以藏書。

        1572年(隆慶六年)

        郡司理周光鎬攝象山縣事,憫典籍之缺,于是購書貯之學(xué)官。

        1585年(萬歷十三年)

        我國著名藏書家范欽卒。范欽自號東明山人、東明外史,有“東明草堂”印。家有藏書7萬卷,著有《范氏東明書目》《萬卷堂書》多明代文獻(xiàn)及地方志書。其所建“天一閣”將名垂青史。

        1586年(萬歷十四年)

        普濟(jì)禪寺重建藏經(jīng)殿,朝廷頒賜《大藏經(jīng)》以藏。

        1593年(萬歷二十一年)

        紹興藏書家徐渭卒。他喜藏書,藏書印有“天池居士”等。

        1594年(萬歷二十二年)

        寧??h令王疇建緱城書院,建有扶搖閣、藏書樓。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

        是年冬,祁承img65之“載羽堂”,積書已至萬卷有余,然因火災(zāi)焚毀,片紙無存。

        1602年(萬歷三十年)

        阿育王寺請《大藏經(jīng)》藏之,重刻經(jīng)、律、論三藏,五年后建藏經(jīng)閣庋藏。

        是年,朝廷賜國慶寺御經(jīng)一藏,建藏經(jīng)閣以藏。

        范欽之子范大沖,繼承父志,管理天一閣藏書,制定出閣書保管法則,約定子孫共同管理,閣門及書櫥鑰匙分各房兄弟掌管,非兄弟齊集,不得開鎖入閣。

        是年前后,會稽著名藏書家鈕石溪藏書散出。

        1610年(萬歷三十八年)

        鄞縣藏書家范大澈卒。他和其叔范欽一樣“性酷嗜抄書”,其藏書處為臥云山房、寶墨齋。

        1614年(萬歷四十二年)

        阿育王寺請得明刻官版《大藏經(jīng)》入藏。

        1615年(萬歷四十三年)

        天童寺高僧慧高等去金陵(今江蘇南京)請印《大藏經(jīng)》。

        1622年(天啟二年)

        慈溪縣學(xué)尊經(jīng)閣毀。次年,縣令李逢甲重建。

        1623年(天啟三年)

        山陰藏書家祁承img66給其子的家信中提到建藏書樓要防范火災(zāi),其建筑應(yīng)是“既欲其堅固,又欲其透風(fēng)”。

        1628年(崇禎元年)

        著名藏書家祁承img67卒。其藏書樓為澹生堂。盛時,藏書達(dá)九千余種10萬卷。著有《澹生堂書約》《澹生堂書目》等。其藏書印有“曠翁手識”“山陰祁氏藏書之章”等。

        1631年(崇禎四年)

        天童寺僧圓悟重建佛殿、天王殿、法童等999間。歷時9年。左有御書樓,庋藏御賜書及寺內(nèi)經(jīng)書。

        1634年(崇禎七年)

        黃宗羲往太倉訪張溥、張采。聞某家有藏書,與張溥提燈往觀。

        1641年(崇禎十四年)

        黃宗羲觀黃居中家千頃堂藏書。梨洲自崇禎三年以來嘗至其家,把千頃堂之書翻閱殆遍。

        1644年(順治元年)

        全祖望先輩累世藏書。時“國難”作,其祖盡管避之山中,因藏書多難挈以行留貯里第,則為營將所據(jù)。方突入時,見有巨庫以為貨,發(fā)現(xiàn)則皆古書,大怒,付之一炬。于是家無余書。

        1646年(順治三年)

        是年,黃宗羲的續(xù)鈔堂藏書一徙于中村,為山兵奪去,作鎧甲內(nèi)填物者不知凡幾。其子黃百家《學(xué)箕初稿》卷一《續(xù)鈔書堂藏書目》序中有記。

        1650年(順治七年)

        黃宗羲訪錢謙益,錢破例讓他看自己的藏書,黃宗羲大喜過望,他說:“凡余所欲見者,無不在焉?!彼c錢謙益約共閉關(guān)讀書三年。

        1662年(康熙元年)

        臺州臨海興化寺僧思文紀(jì)席,大闡宗風(fēng),后增屋200楹,建六至閣以庋藏釋典。

        1664年(康熙三年)

        清兵入關(guān),謝三賓遷“博雅堂”藏書于密林山寨,一炬了之。王應(yīng)玘入山為僧,爾后還俗筑“獨(dú)居室”,從事藏書與著述。

        1673年(康熙十二年)

        甬上范友仁破戒引黃宗羲登天一閣,悉發(fā)其藏。黃宗羲取其流通未廣者抄為書目。遂為好事者流傳。昆山徐乾學(xué),使門生謄寫而去。

        1675年(康熙十四年)

        郡別駕郭一鳳曾施天童寺一藏,計6717卷,678函,12柜。

        1676年(康熙十五年)

        黃宗羲編著的我國第一部思想史《明儒學(xué)案》成,共62卷。

        1678年(康熙十七年)

        萬斯同赴京參加修撰《明史》,攜藏書十萬卷。

        1679年(康熙十八年)

        黃宗羲作《天一閣藏書記》。其文中曰:“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見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帝御賜普陀法雨寺《金剛經(jīng)》1部、臨米蒂書一幅及御賜赤金一尊等,僧人庋藏于寺中。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

        黃宗羲《明文?!?82卷選成。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

        藏書家黃宗羲逝世。黃宗羲是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和藏書家。一生愛書,晚年尤甚,有藏書樓續(xù)鈔堂。不幾年,續(xù)鈔堂遭大火,其再傳弟子鄭性收拾殘存二萬余卷,建二老閣庋藏以供奉之。

        鄞縣胡德邁適可軒獲清帝康熙敕書,改筑寶墨齋。

        是年,天童寺發(fā)生火災(zāi),藏經(jīng)閣毀于火。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住持僧超乘得內(nèi)務(wù)府張萬鵬捐重建,并請《大藏經(jīng)》以藏。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康熙帝南巡,賜帑金五百兩重修普濟(jì)禪寺,御賜《金剛經(jīng)》《佛塔心經(jīng)》《金字心經(jīng)》。

        1711年(康熙五十年)

        鄞縣藏書家陳自舜卒。其云在樓藏書,僅次于天一閣。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

        會稽傳燈寺庋藏御賜《金剛經(jīng)》1部。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

        慈溪永明寺住持明遠(yuǎn)僧建藏經(jīng)樓,藏經(jīng)613函,6314卷。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

        全祖望讀書三余草堂,與先生爭論經(jīng)史。

        1721年(康熙六十年)

        鄭性秉承父鄭梁志,于所居之東建二老閣,于雍正元年完工。樓上奉黃宗羲、鄭溱之祀,樓下為藏書之所。

        1723年(雍正元年)

        全祖望登天一閣借書,當(dāng)始于是時,又借抄于謝氏天賜園、陳氏云在樓。

        1729年(雍正七年)

        清廷頒發(fā)《御制性理精義》及《書》《詩》《春秋》三經(jīng)傳說匯纂,每書二部于直省,并命各布政司重刊流布,府、州、縣學(xué)有一定數(shù)量的存貯。浙東的一些府(寧波府、紹興府)和州(臺州)及各縣學(xué)都有上述書籍。

        1730年(雍正八年)

        紹興知府顧濟(jì)美增修府學(xué),并重建稽古閣以藏書。

        1735年(雍正十三年)

        臺州國清寺《龍藏》刻印竣,欽賜《龍藏》全藏該寺。

        1736年(乾隆元年)

        全祖望成進(jìn)士,入庶常館抄《永樂大典》,日盡二十卷,以所簽分令人抄之。其所抄高元之《春秋義宗》、王安石《周禮新義》、曹粹中《詩說》、劉敞《公是先生文鈔》、唐仲友《文鈔》、史浩《尚書周禮論語解》、袁正獻(xiàn)和袁正肅《二先生文鈔》及《永樂寧波府志》,皆世所絕無,而僅見于《永樂大典》。

        1738年(乾隆三年)

        全祖望重登天一閣,搜括金石舊拓,編為《天一閣碑目》,又為之記。

        1750年(乾隆十五年)

        全祖望?!端?jīng)注》。

        1751年(乾隆十六年)

        畹荃改建阿育王寺“承恩閣”為“承恩堂”。藏御書《心經(jīng)》1卷及4袈裟、龍緞袍等。

        1752年(乾隆十七年)

        新昌知縣與邑紳建南明書院,有藏書。

        1753年(乾隆十八年)

        象山知縣尤錫章重建蓬萊書院,并更名纓溪書院,有藏書樓。

        1755年(乾隆二十年)

        正月,全祖望手定文稿,刪其十七,得50卷,命董秉純、蔣學(xué)鏞等抄錄。三月,其子去世,成《哭子詩》10首,《埋銘》1首,遂絕筆。五月,文稿錄成,不能遍閱,命秉純讀稿,遇有錯之,猶為指劃。臨終前,命董秉純收藏其著,把所抄文稿50卷移交馬氏的叢書樓。去世后,雙韭山房遺藏典籍萬余卷盡歸盧址抱經(jīng)樓。

        1765年(乾隆三十年)

        阿育王寺獲賜御書《大悲陀羅尼經(jīng)》1函。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

        修《四庫全書》,天一閣和二老閣分別進(jìn)呈珍藏善本638種和94種。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盧址仿天一閣于所居之旁建抱經(jīng)樓,不惜懸重價求善本,30余年藏書10萬卷。阮元書“抱經(jīng)樓”匾,倪象占撰《抱經(jīng)樓藏書記》。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

        錢大昕作《天一閣碑目序》。

        1795年(乾隆六十年)

        章學(xué)誠定居會稽城內(nèi)塔山下,其藏書積30余年,間有古槧秘本、繕抄稀見之書,計帙為五千,有卷2萬余。其藏書樓為滃云山房。著有《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實齋文集》等。嘉慶六年卒。

        1796年(嘉慶元年)

        余姚藏書家邵晉涵卒。他于乾隆三十六年中進(jìn)士,會試第一。三十八年入四庫館,充纂修言,撰史部點目提要,次年授翰林院編修,兼輯《續(xù)三通》。晉涵所獻(xiàn)書著錄于《四庫全書》5種,120卷。藏書印有“邵晉涵印”“邵二云正定經(jīng)文”“二云長物”“二云”“二云氏”。

        1807年(嘉慶十二年)

        黃澄量嗜求藏書。是年動工興建藏書樓,兩年落成,取名五桂樓。他注意藏書目錄的整理、編目。他將收藏的5萬余卷藏書編錄成《五桂樓書目》4卷。

        1808年(嘉慶十三年)

        浙撫阮元作《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明確指出“海內(nèi)藏書之家最久者,今惟寧波范氏天一閣,巋然獨(dú)存”。

        1821年(道光元年)

        臨海藏書家宋思犖卒。據(jù)載是年歸里時所裝惟藏書萬卷及金石彝鼎之屬??獭杜_州叢書》甲、乙集9種,99卷。藏書處有古銅嚼書屋、確山樓等,藏書印有“宋氏卣勛”等。

        1825年(道光五年)

        象山縣令孫廷松以八百金付董事姜人器、林逢春、張文敏等,于明倫堂東重建尊經(jīng)閣。

        1829年(道光九年)

        10月,訂立《天一閣管理細(xì)則》。

        1833年(道光十三年)

        紹興開元寺僧越慧重修開元寺,建藏經(jīng)樓三楹以庋藏《大藏經(jīng)》。

        是年,臺州著名藏書家洪頤煊卒。其聚書4萬卷,碑帖千余種,又鉤摹家藏歷代名人墨跡2000余件??叹媵撤ㄌ?78冊,為此自號“倦舫老人”。藏書樓為小停云山館。藏書印有“頤煊審定”“臨海洪氏蘭雪軒藏書”“臨海洪頤煊過昭”等。所著有《臺州札記》《倦舫書目》等。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

        英軍攻入鎮(zhèn)海、寧波,姚燮“大梅山館”藏書四散,天一閣被掠去《一統(tǒng)志》和其他輿地志書數(shù)十種。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黃巖藏書家李誠卒。李誠嘉慶十八年拔貢,喜藏書,有敦說樓藏書,據(jù)稱藏書數(shù)千卷,多善本,有《敦說樓書目》。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

        山陰沈氏鳴野山房書初散,精本半歸楊鼎,趙之謙遂得借錄,搜訪五年得130余種。

        1850年(道光三十年)

        山陰藏書家沈復(fù)粲卒。復(fù)粲喜藏書,藏書處稱鳴野山房。藏書印為“沈氏復(fù)粲”(朱方)、“鳴野山房”“沈氏鳴野山房收藏書畫記”等。

        1859年(咸豐九年)

        藏書家李慈銘落魄京師,但依然喜書,仍典質(zhì)以購書,卷絮被質(zhì)錢十五千,購武進(jìn)臧玉林《經(jīng)義雜志》一書。

        1861年(咸豐十一年)

        太平軍攻占寧波,徐時棟的“煙嶼樓”藏書亦被游民竊或被當(dāng)作引火紙燒毀,所剩無幾。

        1862年(同治元年)

        徐維則在紹興城區(qū)開設(shè)墨潤堂書莊,后在水澄橋以南開設(shè)門市部,改稱墨潤堂書苑,經(jīng)營圖書刻印與經(jīng)銷。

        1864年(同治三年)

        六月,徐時棟在寧波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書樓在河之北,取名水北閣,重新搜求藏書。經(jīng)過幾年的苦心收聚,藏書30大櫥,計3164種,9815冊,44205卷。編列經(jīng)、史、子、集、叢書五部,漸漸恢復(fù)舊觀。

        1869年(同治八年)

        鄞縣志局遷入“水北閣”,閣藏圖書直接為《鄞縣志》編纂服務(wù)。

        是年,黃巖知縣孫熹就九峰寺舊址建九峰書院,建有藏書樓,稱名山閣,藏有經(jīng)史百家3萬余卷及鄉(xiāng)之先賢遺書。

        山陰姚振宗于鑒湖購得快閣舊址,建快閣獅石山房藏書樓,發(fā)憤積聚古書,泛覽諸家書錄。

        1873年(同治十二年)

        藏書家徐時棟卒。其藏書樓為煙嶼樓,藏書6萬卷,嘗盡發(fā)所藏而研讀。開辦并主持鄞志局,費(fèi)時12年基本著成《鄞縣志》。此書系時棟利用家藏典籍,又借同鄉(xiāng)盧氏藏書、杭州丁氏藏書千余種編撰而成。

        1874年(同治十三年)

        山陰藏書家平步青借同城楊氏所藏鳴野山房抄本32冊,為沈霞仙故物,取《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及王本檢勘三日而畢。

        1878年(光緒四年)

        會稽人章壽康刻《式訓(xùn)堂叢書》,至光緒十一年完工。計41種,95卷,所收皆清時學(xué)者著作,受到藏書界看重。

        1882年(光緒八年)

        山陰藏書家姚振宗,編成藏書目錄《獅石山房書錄》31卷,錄書3200余種,凡6萬冊,每書均有考證。

        1884年(光緒十年)

        寧、紹、臺道員薛福成于官署西邊辟地建“后樂園”為課士場所,園內(nèi)設(shè)藏書樓攬秀堂,用洋藥(即鴉片)稅余款購置入藏四部普通書籍,供士人閱覽。

        同年,薛福成囑貢生錢學(xué)嘉(后更名恂)重編《天一閣見存書目》六卷付梓。

        1889年(光緒十五年)

        紹興藏書家徐友蘭子徐維則中舉人,建藏書之處鑄學(xué)齋。

        同年,崇實書院刻薛福成、錢學(xué)嘉等編《天一閣見存書目》4卷,卷首錄阮元《天一閣書目序》、錢大昕《天一閣碑目序》、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全祖望《天一閣藏書記》和《天一閣碑目記》。

        1894年(光緒二十年)

        寧、紹、臺道員吳引蓀秉承薛福成做法,充實藏書。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寧波府“儲才學(xué)堂書齋”在湖西崇教寺(今偃月街小學(xué))建立。光緒三十年改稱寧波府中學(xué)堂藏書樓,計存2153部,較阮元少了1941部。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紹興鄉(xiāng)紳徐樹蘭集議捐資創(chuàng)辦古越藏書樓。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紹興著名藏書家徐樹蘭病逝。樹蘭熱心公益事業(yè),尤喜購書、藏書、印書,有圖籍、譯本、報章等,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編有《古越藏書樓書目》。后聘慈溪人馮一梅重編,分學(xué)、政兩部,各24類,總計48類。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古越藏書樓在府城紹興古貢院(今越城區(qū)勝利路135號)建成,占地1.6畝(合1067平方米),建屋四進(jìn)。徐樹蘭家藏經(jīng)、史大部及一切有用之書率數(shù)捐入藏書樓,又捐資購備近代譯本新書、圖畫、標(biāo)本、雅訓(xùn)報章。古越藏書樓藏書達(dá)7萬余卷。

        是年,徐錫麟在城區(qū)軒亭口創(chuàng)辦特別書局,刻印宣傳反清讀物《義論策》,秘密經(jīng)銷《南雷文集》《明夷待訪錄》《揚(yáng)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鐘》等反清革命書籍。

        1904年(光緒三十年)

        古越藏書樓正式向公眾開放。

        夏,張謇作《古越藏書樓記》。

        慈溪人馮一梅(舉人,紹興府學(xué)堂總教習(xí))應(yīng)邀編制《古越藏書樓書目》,當(dāng)年由上海崇實書局印行。

        是年,位于鎮(zhèn)海紫石坊的瑞巖禪寺住持僧葦江赴京為庚子殉難者作水陸道場,事畢,清廷賜《龍藏》、紫衣及匾額。二年后建藏經(jīng)閣以藏《龍藏》。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崇實書院改為寧波教育會。副會長陳屹懷購進(jìn)中日新書二千余冊,充實藏書,以應(yīng)時需。

        是年,清廷欽賜普陀法雨寺《龍藏》1部。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奉化雪竇寺請御賜《乾隆大藏經(jīng)》。宣紙大字,木版精印。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4月18日(三月十八日),繆荃孫到天一閣登閣觀書,并寫《天一閣始末記》。

        臨海藏書家葉書卒。葉書為廩生。喜藏書,所藏多為鄉(xiāng)邦文獻(xiàn),多為寫本。其藏書處為蔭玉閣,藏印有“葉氏藏書”“蔭玉閣”等。

        1909年(宣統(tǒng)元年)

        5月26日(四月初八),旅日僑胞吳錦堂籌建的慈溪錦堂學(xué)校和學(xué)校圖書館在慈溪東山頭成立。

        1911年(宣統(tǒng)三年)

        徐爾谷游宦離鄉(xiāng),古越藏書樓停辦。

        是年,浙江省第四中學(xué)堂(原寧波府中學(xué))藏書樓改為浙江省立第四中學(xué)圖書館。

        中華民國

        1912年(民國元年)

        1月,寧波軍政府分府籌撥6縣公款于江北泗州堂創(chuàng)設(shè)“寧波公立中等工業(yè)學(xué)堂”。

        鄞縣縣立女子師范學(xué)校在月湖竹州成立,圖書館同時建立(民國35年為鄞縣縣立中學(xué)圖書館)。

        慈溪通俗圖書館成立(民國20年與通俗講演所合并為民眾教育館,內(nèi)設(shè)圖書部)。

        是年,黃巖名山閣書樓改為黃巖縣立圖書館,此后藏書10萬余卷,大部分為線裝書。

        1913年(民國2年)

        寧波府所屬之鄞縣、慈溪、鎮(zhèn)海、奉化、象山、定海六邑公會在后樂園建造西式樓房三楹,將薛福成氏及后來各時期添置之圖籍全部庋藏其中,署名“薛樓”。

        私立效實中學(xué)圖書館成立(1956年為寧波市第五中學(xué)圖書館,1980年1月為寧波市效實中學(xué)圖書館)。

        1914年(民國3年)

        薛福成同僚張美翊在薛樓養(yǎng)病,友人子弟早夕相共,整理藏書,編就手抄目錄1部,預(yù)備開放,以惠讀者,未竟病終。

        天一閣藏書被竊。上海不法書商與外國文物商勾結(jié),雇用大盜薛繼渭挖樓潛入閣內(nèi),竊去珍藏圖書過半。

        繆荃孫編《天一閣失竊書目》二冊。

        1915年(民國4年)

        2月,嵊縣醉墨軒開業(yè)。業(yè)主宋德欽,經(jīng)營文具紙張,兼營教科書、文藝書籍等。

        3月,新昌三益書局開辦。業(yè)主陳念祖,經(jīng)銷教科書并兼營文具。

        阿育王寺住持宗亮開始建藏經(jīng)閣5間,請《龍經(jīng)》7000余卷,藏經(jīng)樓下為法堂。

        1916年(民國5年)

        徐爾谷報經(jīng)教育部批準(zhǔn),續(xù)辦古越藏書樓。要求承襲舊例,每年提供經(jīng)費(fèi),對外開放。次年教育部批文:“雅志高誼,洵堪嘉許?!惫旁讲貢鴺撬熘匦禄謴?fù)。

        1917年(民國6年)

        上虞縣公署設(shè)通俗圖書館。1922年并入通俗講演所。1927年改設(shè)縣立圖書館,藏書11789冊,有外借、閱覽兩室,附設(shè)巡回文庫。

        1918年(民國7年)

        項士元倡議建臨??h立圖書館。

        1919年(民國8年)

        寧波地方志士建議收贖“墨海樓”藏書和改建“四明書庫”為寧波圖書館未果。

        是年,諸暨邑紳樓藜然倡建諸暨縣立圖書館,并捐家藏經(jīng)籍4萬余卷,于苧蘿山下創(chuàng)辦,藏書7萬余卷,編印《諸暨縣圖書館目錄》9卷。

        1920年(民國9年)

        是年起,寧波著名藏書家張壽鏞大量搜藏圖書,在約園11間書屋中聚達(dá)16萬卷。

        是年,岱山蓬山書院(今屬舟山市)藏書樓藏《二十四史》《岱山鎮(zhèn)志》及其他詩文古籍。

        1921年(民國10年)

        寧海縣通俗圖書館成立(民國十九年與通俗講演所合并為民眾教育館,內(nèi)設(shè)書報閱覽處)。

        是年,溫嶺縣通俗圖書館建立,后并入民眾教育館。

        1922年(民國11年)

        鄞縣私立鄰湖圖書館成立。

        1923年(民國12年)

        經(jīng)亨頤任省立四中(今寧波中學(xué))校長,學(xué)校圖書館大量增添自然科學(xué)、哲學(xué)等圖書以及直接從國外購進(jìn)原版圖書,使校圖書館初具規(guī)模。

        1924年(民國13年)

        古越藏書樓停止開放。

        位于紹興城區(qū)東街的開元寺住持華皋就寺后隙地筑樓。時紹興“十愿誦經(jīng)會”27名會員,集資購置宋磧砂版古佛經(jīng)藏開元寺。

        1925年(民國14年)

        甬籍旅外大學(xué)生組織的四明學(xué)會圖書館成立。

        四明少年圖書館、寧波少年圖書館、青年會藏書室和士民陳荇蓀的通俗圖書館等先后創(chuàng)立。

        1926年(民國15年)

        徐樹蘭之孫徐世南,重新開放古越藏書樓。

        四明學(xué)會圖書館、寧波少年圖書館和通俗書報社三團(tuán)體于后樂園召開聯(lián)席會議,共商創(chuàng)立寧波公共圖書館事宜。

        1927年(民國16年)

        夏,寧波市政府成立,羅惠僑為市長。為增進(jìn)市民知識,決定設(shè)立圖書館。爰即薛福成樓舊所,改為市圖書館,委慈溪人張汝釗為館長。經(jīng)過葉鳴之等人經(jīng)營,有圖書14000冊,遵照《四庫全書》目錄,分類編制。9月開館。

        是年,臨海縣立圖書館并入三臺民眾教育館。

        仙居縣公立圖書館建立,次年改為縣立。

        1928年(民國17年)

        清代中期,臺州藏書家郭協(xié)寅,致力于鄉(xiāng)賢遺書搜求,抄錄數(shù)百種,藏之于“八磚書庫”。其所藏抄本,后歸于潘日初三之齋,是年毀于火中。

        是年,奉化縣立圖書館成立(1932年前易名“中正圖書館”)。

        寧波市市立圖書館添購圖書795部,3299冊。是年起至1930年,寧波市立圖書館增加采訪入藏近萬冊圖書,充實館藏。

        1929年(民國18年)

        寧波市市立圖書館制定“寄存圖書辦法”8條、“捐贈圖書辦法”和“聯(lián)絡(luò)市區(qū)內(nèi)各圖書館暫行辦法”9條。

        原籍寧波的近代教育家、藏書家嚴(yán)修去世。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有藏書室名“蟫香館”,多儲自然科學(xué)等應(yīng)用圖書,且不傳子孫,盡贈多處。

        諸暨縣西豐門村建成民眾圖書館。館設(shè)藏書、閱覽、借書3室,有進(jìn)步書刊萬余冊。

        1930年(民國19年)

        徐世南游皖,古越藏書樓再度停辦。

        7月,廣東香山人楊鐵夫任寧波市立圖書館館長,對薛樓8大櫥古籍進(jìn)行整理,全部上架,并擴(kuò)充館藏。次年冬編有《寧波市立圖書館書目》,至1932年5月出版時改名為《鄞縣縣立圖書館書目》。

        是年,秦潤卿收購醉經(jīng)閣藏書,派專人收集庋藏,恰逢抹云樓落成,遂將所收集的馮氏醉經(jīng)樓圖書藏于孝中鎮(zhèn)(今寧波市江北區(qū)慈城)抹云樓。

        1931年(民國20年)

        2月,寧波市市立圖書館改為鄞縣縣立圖書館。鄞縣圖書館藏書27946冊,到1933年藏書30786冊,訂雜志53種、日報15種。

        馮貞群為《四明叢書》編纂提供藏本數(shù)十種。

        9月9日,馮貞群作《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nèi)編序》。

        1932年(民國21年)

        7月,鄞縣私立三一初級中學(xué)(今寧波三中)圖書館成立,館址隨校在孝聞坊。

        紹興縣教育局報教育部批準(zhǔn),將古越藏書樓收為公辦,改名紹興縣立圖書館,并遵照“廳令”將流通書庫納入圖書館管理。

        是年,鄞縣民眾閱報處151所,其中縣立141所,區(qū)立10所。

        1933年(民國22年)

        1月24日,紹興縣立圖書館籌備工作開始。

        6月1日,紹興縣立圖書館宣告成立并向社會開放。孫增祺任館長,有管理人員3人。翌年,館藏圖書5萬冊,政府撥給開辦費(fèi)1500元和常年經(jīng)費(fèi)3066元,其中用于圖書館1530元,用于流通書庫1536元。

        6月,《四明叢書》第1集出版,為22種,136卷,60冊。

        是年,新昌大佛寺住持澄覺(性海)購《大藏經(jīng)》,修《宗譜》。

        9月1日,鄞縣私立正始初級中學(xué)(今寧波市鄞州區(qū)橫溪中學(xué))圖書館成立。

        9月,天一閣東墻垣塌,鄞縣文獻(xiàn)委員會集資修葺,復(fù)移寧波府尊經(jīng)閣于其北,搜集碑80余方羅列其旁。

        是年,上虞下管珍坑黃元蘇出資設(shè)珍溪圖書館,藏書千余冊,向友人、學(xué)生出借。

        1934年(民國23年)

        1月,紹興圖書館館藏新舊圖書5萬余冊。是月,宗先謙編《紹興縣立圖書館通常類書目》刊行于世。

        是年,旅滬巨商秦潤卿,把抹云樓洋房及藏書、器具全部贈與家鄉(xiāng),并捐助天一保險公司股份5000元,以每年所得股息作為費(fèi)用,聘請地方紳士5人、旅滬紳人3人和家屬3人合組“抹云樓圖書保管委員會”。

        9月,《四明叢書》第2集出版,為22種,171卷,64冊。

        1935年(民國24年)

        1月1日,宗先謙在《紹興新聞》報上發(fā)表《紹興縣立圖書館之回顧與展望》一文。

        2月19日,鄞縣籍藏書家馬廉在北平去世。其“不登大雅之堂”藏書,后由家屬全部轉(zhuǎn)讓給北平大學(xué)圖書館。

        5月,《四明叢書》第3集出版,為17種,180卷,64冊。

        8月,在旅滬商人秦潤卿等人資助下,慈溪縣立初級中學(xué)圖書館成立。

        9月,張鏡夫作《天一閣見存書目跋》。

        9月23日,馮貞群作《天一閣藏明代試士錄目序》。

        11月,紹興縣立圖書館組織讀者成立讀書會,開展科學(xué)研究。

        馬廉捐贈所藏古磚數(shù)百枚給天一閣。

        是年,藏書家曹炳章應(yīng)上海大東書局之聘,將其歷年搜集批校及自撰諸書編成《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叢書,計365種,2100卷。

        1936年(民國25年)

        1月1日,宗先謙在《紹興新聞》報上發(fā)表《圖書館事業(yè)之新希望》,竭力弘揚(yáng)學(xué)風(fēng),提倡科學(xué)。

        4月19日,紹興圖書館館長孫增祺參加在杭州舉行的浙江省圖書館協(xié)會成立大會,并向大會提出“圖書館設(shè)讀書會應(yīng)如何辦理,以收優(yōu)秀效果”的提案。

        4月,曹炳章將《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叢書分為13類,輯為1000冊分期出版(后因戰(zhàn)事起,實際出125種)。

        是月,《四明叢書》第4集出版,為37種,209卷,80冊。

        6月,紹興縣立圖書館藏書達(dá)79000冊。

        是年,天臺縣立圖書館建立。

        是年,開明書店出版《快閣獅石山房叢書》全帙7種。獅石山房為會稽著名藏書家姚振宗藏書之處。

        是年,鄞縣縣立圖書館館長凌仁榆,編著《浙江鄞縣縣立圖書館目錄》,并出版發(fā)行,為后人留下了新中國成立前寧波地區(qū)公共圖書館較為完整的一部圖書目錄。

        1937年(民國26年)

        3月下旬,馬涵叔接替孫增祺任紹興圖書館館長。圖書館有職員3人,經(jīng)費(fèi)3066元。

        5月,紹興縣立圖書館當(dāng)選浙江省圖書館協(xié)會第二屆常務(wù)理事館。

        是年,中共余姚縣委派樓明山等政工隊員到逍林,在余姚成立流動施教團(tuán),同時建立圖書館。

        9月,《四明叢書》第5集出版,為1種,100卷,100冊。

        是年,李慶城萱蔭樓藏書函托其兄李慶坤隨效實中學(xué)避地鄞西鳳岙,庋藏于一所錢莊樓房。

        是年,張壽鏞編出善本目錄,著錄圖書735部,抄校本254本,大部分為明刻本。

        是年,鎮(zhèn)海人張季言為紀(jì)念已故族親張樵而設(shè)樵齋書室,藏書14162冊。

        1938年(民國27年)

        8月,中共上虞縣工委在百官鎮(zhèn)桃園橋開設(shè)“啟民書店”,經(jīng)銷進(jìn)步書刊及《新華日報》等,同年11月被迫停業(yè)。

        奉化抗日自衛(wèi)委員會于中山公園孔圣殿魁星閣建立“抗衛(wèi)圖書館”。

        是年,鎮(zhèn)??谷兆孕l(wèi)委員會及民教館在團(tuán)橋、蟹浦等地設(shè)立圖書閱覽室。

        是年,岱山東沙鎮(zhèn)財神殿建立定海小小圖書館岱山分館,藏書500余冊。

        是年,紹興戰(zhàn)旗書店開設(shè)于城區(qū)橫街口。書店主要銷售及訂購本地出版的《戰(zhàn)旗》《越王魂》《錢江血潮》等抗日刊物。次年,書店在嵊縣設(shè)立分店。

        1939年(民國28年)

        2月,“重修天一閣委員會”收購流散的天一閣原來的藏書,或補(bǔ)相同版本的書籍,直至次年9月。經(jīng)過努力,《郡書備考》《王氏家藏集》《名儒論宗》《涌幢小品》等5種明刻本得以回歸。

        日軍進(jìn)犯諸暨,縣圖書館被焚,圖書移藏陳蔡山區(qū),戰(zhàn)后,劫余藏書運(yùn)回縣城。

        9月,《四明叢書》第6集出版,為32種,130卷,64冊。

        1940年(民國29年)

        4月,鄞縣淪陷,留在府橋街新館舍大量圖書被掠一空,損失不下2萬余冊。

        為避戰(zhàn)火,范氏后人在省圖書館和鄞縣文獻(xiàn)工作人員的協(xié)助下,把天一閣全部藏書裝32箱轉(zhuǎn)移到浙南龍泉山區(qū),租屋存藏。抗戰(zhàn)勝利后,藏書運(yùn)回歸閣。

        9月,《四明叢書》第7集出版,為27種,150卷,64冊。

        1941年(民國30年)

        2月,傅召沛任紹興圖書館館長,圖書館職員增至9人,其中館長1人,主任干事2人,干事3人,會計1人,工友2人。

        4月17日,日軍侵占紹興,圖書館遭到嚴(yán)重破壞,圖書損失慘重。

        1942年(民國31年)

        文學(xué)家、藏書家唐弢于劫難之中,在上海冒著生命危險購買書籍與報紙,收藏《浙江潮》《新小說》等民國期刊1000多種。

        1945年(民國34年)

        10月1日,圖書館在惠蘭橋聚訓(xùn)館分設(shè)報刊閱覽室。

        1946年(民國35年)

        9月,葉樹芳調(diào)離紹興圖書館。

        10月,傅召沛再任紹興圖書館館長,向旅滬同鄉(xiāng)和當(dāng)?shù)厣鐣鹘缒季鑸D書經(jīng)費(fèi)250萬元,從滬選購一批新書。

        12月5日,紹興圖書館在《紹興新聞》報第二版開辟《圖書園地》,每期欄目有“園丁的話”“新書介紹”“陳列雜志”“紹興縣立圖書館書目錄”“圖書館訊”和“圖書館員文章”等。至次年1月15日???,共出三期。

        12日,為增添新書,紹興縣政府向圖書館增撥購書經(jīng)費(fèi)40萬元。

        1947年(民國36年)

        1月,位于慈城的秦潤卿的“抹云樓”圖書樓圖書公開閱覽。

        2月2日,寧波地方熱心文化人士與范氏后裔200余人,在天一閣集會,共商管理辦法。同時,成立天一閣管理委員會。會址設(shè)在天一閣。

        3月1日,自是日起,天一閣藏書公開展覽,為期3天。

        5月6日,紹興圖書館館長傅召沛在《青鋒報》上刊登啟事,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新舊圖書、雜志、報紙。

        7月14日,經(jīng)征集、購買,紹興圖書館藏書增至16651冊,其中古籍11475冊,雜志20種,報紙16種。

        是年,紹興城內(nèi)前觀巷鮑家大院“萬卷樓”花廳成立聯(lián)合圖書館。

        1948年(民國37年)

        1月1日,沈鼐接替傅召沛任紹興圖書館館長。

        10月,沈鼐辭職,由余廉堂接任館長。圖書館有職員12人(含兼職人員),其中館長1人,組主任3人,會計員1人,干事5人,工友2人。

        12月1日,圖書館開辦兒童閱覽室。

        是年,諸暨縣前老衙內(nèi)建苧蘿圖書館。

        1949年(民國38年)

        4月27日,范氏后人如木圣、寶根、葆甫甫、康齡、鹿其、思慈召開會議,成立范氏天一閣藏書產(chǎn)業(yè)委員會,公推范鹿其為主席。

        6月11日,紹興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員接管紹興縣立圖書館。經(jīng)清點制成《紹興縣立圖書館概況表》,收入《紹興概況調(diào)查》一書。館舍及館產(chǎn)有閱覽室3間,兒童閱覽室3間,藏書樓3間,門房、會客室、寢室、餐室、廚房、草間共11間,桌椅用具共計433件,藏書29440冊并有管理人員6人。

        紹興縣立圖書館藏書封存,暫時停止借閱。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