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案例
用盡“離奇”辦法只為逃避鋼琴班
7歲的郭明帥剛上一年級,不過,他的興趣班可不少。鋼琴課是每天必修,還有一周兩次的“珠心算”,以及一周一次的“科學班”。
一提起鋼琴,郭明帥總是一臉的不悅。他對鋼琴根本一點兒興趣都沒有,只是因為媽媽喜歡,他才被逼著上的。
為了逃避這個讓他討厭的鋼琴班,郭明帥想出各種各樣“離奇”的辦法。剛開始,他總是在上課到來前“肚子疼”,想拖延到晚上七點半之后,因為一旦過了七點半課程就會取消。不過他的謊言漸漸被爸爸媽媽識穿。
后來,郭明帥變成到琴房后開始“肚子疼”。這樣,他就可以躲進琴房的洗手間,待上十多分鐘,減少練習的時間。幾個星期之后,老師向他媽媽“告發(fā)”,他只能再想其他辦法。
郭明帥不懂,興趣班到底是誰的興趣。
我最討厭讀各種興趣班
11歲的顧宸本想周六睡個好覺,可是,一大早顧媽媽就用“獅子吼”把他叫醒了:“快點兒,都7點了,作文班要遲到了?!币魂囀置δ_亂之后,顧宸被送到了少年宮。
作文課上,老師在前面分析大家的作文,顧宸在后面一直看表,還嘟囔著,怎么這么慢。離下課還有半分鐘時,他就聽到同學們低聲倒計時了:“30、29、28……1、0?!?/p>
吃過午飯,顧宸剛打算看一會兒電視,媽媽馬上把電視給關了,“趕緊整理一下,下午學奧數(shù)啊?!鳖欏凡磺椴辉傅仄鹕?。
晚上,顧宸對媽媽說:“我學那么多東西,都快累死了!我不想上興趣班?!鳖檵寢屨f:“媽媽也是為你好,你看別人不也是這樣才考上重點中學的嗎?”
顧宸不明白,明明這些東西我在學校都學會了,為什么還要浪費錢再學。再說,沒興趣,多上幾次就能有興趣了嗎?
心靈困惑
孩子的困惑
一年級的彭欣:我喜歡在小區(qū)玩滑板,不喜歡成天坐教室里上課。可媽媽總想讓我乖乖不動。難道長大后回憶童年,別人都五光十色,只有我的是灰色的教室嗎?
三年級的遲東升:為了“護送”我上課,媽媽每天早早下班,節(jié)假日從不安排活動。我不是不理解她的苦心,可是我真的不想學這些。為什么爸爸媽媽報班之前從不問我呢?
五年級的陳建斌:我媽媽很好強,就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暑假我決定去郊區(qū)的外婆那里玩。媽媽死活不同意,一口氣給我報了英語、奧數(shù)、鋼琴、繪畫等好幾個興趣班,幾乎天天有課,有時連晚飯也要路上吃。
我跟媽媽說,我想停掉兩個班,媽媽聽了以后大罵,說我沒出息,現(xiàn)在不多學習幾門本領,將來上中學,你憑什么跟別人競爭?難道我就得永遠學習,沒有休息和娛樂的自由?
六年級的井淼:我說要去學打乒乓球,爸爸說,那沒出息,非要讓我學畫畫。我討厭顏料的味道,爸爸怎么就這么不民主呢?
父母的困惑
司先生: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如果不從小打好基礎,讓孩子擁有一兩門特長,孩子今后怎么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呢?
白女士:別人家的小孩子都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如果我的孩子不學,就會落在別人后面了。孩子卻只想著玩,還怪我剝奪他的快樂。我做什么不都是為他著想嗎?
秦女士:舞蹈可以鍛煉形體,國際象棋可以培養(yǎng)思維能力,而英語成績一般的女兒可以在英語培訓班上補一補。雖然有點兒累,但對女兒今后的發(fā)展會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孩子怎么不懂我的苦心?
方先生:我女兒從小就學習芭蕾,而且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一直很好,還是芭蕾班里的小老師,可最近半年她一直對學芭蕾有抵觸情緒,還偷偷說:“我不想學芭蕾了,我喜歡幼兒園的舞,不喜歡芭蕾?!蔽以撛趺崔k?
答疑解惑/如何看待興趣班
為什么父母要我們上興趣班
我們的父母花那么多錢,費盡心力接送我們去上興趣班,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得比自己幸福。
雖然我們也不開心,但是這個行為本身包含著爸爸媽媽對我們的關心和希望,這一點,我們應該理解,全盤否定父母的做法會傷他們的心。
另外,父母之所以在這個時間讓我們學習這么多東西,是因為這個年齡段正是學習文化知識、掌握技能的最佳時期,爸爸媽媽當然希望我們珍惜時光,多學本領,從此不落后。
數(shù)一數(shù)上興趣班的好處
興趣班也不是一點兒沒有用。我們會跳舞,別人不會,這會令自己自信大增。
我們平時認識的小朋友不多,在興趣班里還可以結交很多好朋友。
如果我們本身有音樂天賦或潛質,浪費了多可惜,說不定通過練習就能成為小天才。
有些人腿有點兒彎,腰不直,通過練舞蹈就可以糾正過來。這樣我們以后就能很挺拔了,不會被笑是“小羅鍋”。有些人比較好動,根本坐不住,在課堂上總是挨老師的批評,去學學畫畫,不但可以把周圍美好的東西畫在畫布上,還可以讓我們坐得住,有耐性。這樣老師也不會批評我們了。這不是很好嗎?
當然,如果興趣班本身就是我們喜歡的,那就更應該去了。想一想,經(jīng)??梢宰鲎约合矚g的事,不是很快樂嗎?
報班時,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意見
在報興趣班的時候,我們可以跟父母心平氣和地談。首先表明我們知道爸爸媽媽這樣做是為了我們好,我們也想學一些東西。只是,希望就一些問題再商量一下。
如果課程并不是我們喜歡的,可以和父母表明自己的看法,告訴他們那是我們的興趣,會好好學習,以后有什么用處。
如果課程安排比較多,可以告訴父母這樣太累了,效果也不好。適當減少兩個就比較均衡了,否則就可能引起厭學情緒。
和爸爸媽媽溝通的時候,盡量用道理說服他們。最好讓爸爸媽媽感覺我們的話有道理,而不是偷懶不熱愛學習。
畏難時,多堅持
即便是我們感興趣的內容,也可能在學習到一定階段后,就覺得很苦,很枯燥,難以堅持下去,因而產(chǎn)生“不想學”的情緒。
這種時候,我們要給自己點兒信心,想象一個美好的未來,把眼前這些壓力化解掉。當然也可以跟老師和爸爸媽媽說一說自己的煩惱,讓他們幫你出出主意。不過,誰都有畏懼困難的時候,堅持一下,就又能體驗到成就感了。
寫給家長的話/把興趣班的選擇權還給孩子
興趣班,顧名思義,是以孩子的興趣為前提。如果孩子不感興趣的事,即使父母站在為孩子著想的角度積極謀劃,也是沒用的。強扭的瓜不甜,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把報興趣班的目的還原,只從讓孩子快樂的角度出發(fā),那就沒有什么好煩惱的了。
不要為了圓自己的夢而為難孩子
很多人把孩子當成自己夢想的繼承者和延續(xù)者,想讓孩子去學習自己以前想學卻沒能力學的,或者想讓孩子在自己擅長的方面也有同樣的成就。
這種行為一般很難得到孩子的響應。就算孩子為了孝順父母,壓抑天性決定去學,但若實在沒興趣,他也不會快樂。
以后的人生是孩子的,父母沒有決定權,只有參與權。一切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孩子喜歡什么,只要是有益的,那就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去感受,父母若喜歡孩子的興趣,愿和他一起“苦中作樂”,那就能收獲更多快樂。
讓孩子自己選擇上什么興趣班
興趣就是動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是可以堅持的,不需要家長去鞭策。而一個他根本就不感興趣的活動,為什么一定要逼他去做呢?沒有一個孩子將來會全能,一個不是全能的孩子,他一樣可以很快樂,很成功。
7歲的齊浩有發(fā)言權,而且有了自己做主的能力,于是齊媽媽就把報興趣班的事情告訴了他,聽聽他的選擇。
聽完興趣班開設的課程,齊浩選了兩個自己喜歡的——鋼琴班和奧數(shù)班,又問,“美術是干什么呀?”“美術就是畫畫,跟以前幼兒園黃老師教的畫畫差不多?!薄拔也幌矚g畫畫,還是別報了吧!”
第二天,齊浩和同學聊天之后,對媽媽說要報一個圍棋班。齊媽媽問:“你知道圍棋是干什么的嗎?”“不知道啊,我們班有同學會下圍棋呢!”“哦,那你是準備報三個嗎?這樣你玩的時間就會變少呢!”齊浩認真地想了想,說:“媽媽,那圍棋還是別報了吧!”
最后,齊媽媽問:“你考慮好了吧,是不是就這兩個,不改了。如果不改,我明天就去幫你報名了。”齊浩說:“不改了,報名的時候媽媽問問什么時候開始上課?!?/p>
看似很簡單,但是這種讓孩子做選擇并不隨便。除了孩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兩門課程之外,孩子還參加了決策,這樣他就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開心上課,堅持到底。
報班太多,可能引發(fā)“厭學癥”
任何教育都應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主,做到勞逸結合。如果給孩子報了很多班,其中大部分還是他不感興趣的,那么這種過度教育,會引發(fā)孩子產(chǎn)生厭學情緒,甚至可能發(fā)展成為“厭學癥”。
其實,上興趣班,除了讓孩子真的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快樂。比如,學音樂,重心并不在學樂理知識,而是培養(yǎng)他的興趣,提升他對音樂的感受力。如果孩子非常喜歡感受音樂,很快樂,那他就能主動去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