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書法寶字
米芾畫像
無論是在我國的繪畫史上還是在書法史上,米芾都堪稱奇才。米芾的書畫作品傳世不多,石刻墨本實屬罕見,尤其是他早年的作品,更是稀世之寶。2002年,米芾的書畫真跡作品《研山銘》手卷就曾拍賣到2 999萬元,成為當時我國藝術(shù)品拍賣的一大亮點。
在廣西桂林的著名風景區(qū)——伏波山還珠洞的西壁之上,有一處題名石刻,上面刻著“潘景純米黻熙寧七年五月晦同游”。這是迄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北宋大書畫家米芾所有存世書法作品中最早的真跡實物,它對研究這位古代大書法家早期的書畫風格,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太原,后徙湖北襄陽;原名黻,后改名芾;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中岳外史等。宋徽宗時,他被召為內(nèi)府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因禮部員外郎一職在唐、宋又稱“南宮舍人”,故世稱他為“米南宮”。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又因其天資高邁,稟性高傲,舉止言談中處處顯露出狂放不羈的個性和作風,時人戲稱他為“米癲”。他一生雖長期做官,卻志不在此,而酷嗜書畫,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其繪畫富有創(chuàng)造性,擅長枯木竹石,尤其是工水墨山水,以書法中的點法入畫,用大筆觸水墨表現(xiàn)煙云風雨變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稱“米氏云山”。米芾興趣廣泛,還是個玩石的行家,嗜石成癡,視奇石為珍寶。
米芾的書法,個性突出,對后世影響很大,其中以行書的成就最高。米芾傳世的書法名跡散見于《群玉堂帖》《寶晉齋帖》《余清齋帖》《快雪堂帖》《三希堂帖》和各地的一些石刻中,這些書法絕大多數(shù)都是他進入而立之年以后的作品。被后人稱為其巔峰的雙璧之作《苕溪帖》與《蜀素帖》就產(chǎn)生在他38歲時期,而流傳下來的他30歲以前的作品卻是鳳毛麟角,世人很難見到。
然而,還珠洞里的米芾早期題名石刻,彌補了人們的這一缺憾。這處石刻字體為真書,字字獨立,字形稍長,取縱勢;行筆穩(wěn)重,轉(zhuǎn)折方圓兼?zhèn)?,筆法天真率直,充滿生氣;風格瘦硬又極具彈力,并在險峻瘦硬中求圓潤。整篇書法頗得歐體瘦硬險峻,褚體健勁、圓潤、蕭散,二王飄逸散朗、情馳神縱、欹側(cè)多姿的神韻。更為奇特的是,在他這處題名石刻中很難找到平直的筆畫,其一橫一豎均在尋求一種力量和姿態(tài)上的變化,都帶有他書法中常見的那種略略右偏的傾向;結(jié)體散而不松,疏而不稀,跌宕欹側(cè)而不失穩(wěn)重。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廣西轉(zhuǎn)運判官方信孺把米芾自畫像刻在米芾還珠洞題名旁。畫像中的米芾,頭戴冠,足蹬履,寬袍大袖,全身立勢,面微側(cè),右手舒二指,正在邁開步子。其風格如同其書法,一派凌云御風、飄灑超逸、軒昂豪邁之氣。不僅表現(xiàn)出他穿著古服時瀟灑飄逸的形象,而且也表現(xiàn)出其性格中豪爽、詼諧的一面。
畫像旁有米芾兒子米友仁跋書:“先南宮戲自作小像,真跡今歸于御府。友仁書。”畫像下方是方信孺寫的跋文中對米芾生平作了簡介,并說明了這件自畫像的來龍去脈和刻像上石的緣由。方信孺在文中說道:“我即將來桂林出任漕運官的時候,了解到米公(指米芾)的曾孫米國秀在靜江府任職,他收藏有這幅米公的自作小像,像上畫的是米芾優(yōu)游山水時最喜歡穿著的衣冠。我來后,把它刻在伏波巖米芾熙寧七年題名碑旁。又以高宗皇帝御制碑本像贊刻于小像之上方……”
在畫像的上方還有南宋高宗所題的像贊:“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余。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姿奕然,縱覽起予?!?/p>
由此可見,這件還珠洞題名是現(xiàn)存的、為數(shù)極少的米芾早期書法作品之一。米芾的書法、繪畫以及皇帝的親手像贊融為一體,堪稱合璧,是一件難得的珍品,被世人稱為“中華一寶”。
米芾書法作品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