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躬陪游桃源
原來此人是姓鄭的五馬太守,河北道博州博平人,即今日山東省聊城東北一帶。他自從讀了李白的詩文以后,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一心想拜謁大詩人。可是他不知道李白在什么地方,聽人說李白在江州廬山上,到那里沒有找見,遇到孟浩然去廣陵,才聽說李白在江夏,于是他又乘車馬從廬山千里到江夏相尋,終于見到李白。他將李白延請到賓館傾心而談,飲酒賦詩,快樂了好多日。但是,鄭太守覺得與李白相聚的時日太少,便又邀請李白同到六七百里武陵桃花源暢游。李白稱善,于是他們乘船向西南逶迤而去。
桃花源在朗州武陵縣南20里的桃源山,周圍70里,西南有個桃源洞,洞北有桃花溪,相傳是秦人避亂的地方,所以叫秦人洞。自東晉陶淵明報道此事以后,后世瞻仰的人很多,但是始終沒有人找到秦人避亂的地方。其實(shí)桃花源是個理想的太平仙境,世間那有此事。可是,這里的青山綠水,芳菲的桃花夭果等風(fēng)景確實(shí)世上少有,讓人賞心悅目,大開眼界。李白與鄭太守到這里時,來的人很多,其中有兩個飽學(xué)的李姓老翁也來尋桃花源,一個排行十七,一個排行二十四。兩老翁一見年輕的大詩人氣宇非凡,身邊還有太守相伴,倍感驚嘆。于是四個人便結(jié)伴同游此勝地,邊看邊議,因此結(jié)下了很深的友情,成為忘年交??赐曛?,兩老漢要繼續(xù)找尋理想的桃花源地方,告別李白,李白敬重地為老人寫下了《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相贈。
昔祖龍滅古[1],道嚴(yán)威刑,煎熬生人,若墜大火。三墳[2]、五典、散為寒灰。筑長城,建阿房,并諸侯,殺豪俊,自謂功高羲皇,國可萬世。思欲凌云氣,求仙人。登封泰山,風(fēng)雨暴作,雖五松受職[3],草木有知,而萬象乖度[4],禮刑將弛。則綺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魯連不得不蹈于東海。則桃源之避世者,可謂超升先覺[5]。夫指鹿之儔[6],連頸而死,非吾黨之謂乎?
二翁耽老氏之言[7],繼少卿之作[8]。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卷舒天地之心,脫落神仙之境,武陵遺跡,可得而窺焉。問津利往[9],水引漁者;花藏仙溪,春風(fēng)不知。從來落英,何許流出。石洞來入,晨光盡開。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別為一天耶。今扁舟而行,笑謝人世,阡陌未改,古人依然。白云何時而歸來,青山一去而誰往?諸公賦桃源以美之。
注:[1]祖龍:秦始皇。[2]三墳:三典古書。據(jù)《尚書序》:伏羲、神龍、黃帝的書是治世的大道,謂之三墳。五典:少昊、顓頊(zhuǎnxū)、高辛、唐、虞之書是講治世的常理,謂之五典。[3]五松受職:《史記》:秦始皇二十八年,東上泰山立石祭祠山神,下泰山時遇到暴雨,無處避雨,山上有五棵松樹,樹冠蔭蔽有一畝大,秦始皇就借此避雨,因此把五棵松樹封為五大夫。[4]乖度:叛離。[5]超升先覺:超越先知先覺的人。[6]指鹿之儔:指趙高一黨奸臣?!妒酚洝罚呵囟罆r,趙高欲亂政,牽來一只鹿對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問左右的大臣,百官害怕趙高威勢,也說是馬。[7]耽:深愛。[8]少卿之作:指李陵之作。[9]問津利往:尋問桃花源岸邊有利于前行。
送走了二位老翁,鄭太守要與李白結(jié)伴回江夏。但是,李白告訴他說,自己有件事情要辦理,一時還不能回江夏,請鄭太守先行。這樣鄭太守只好與李白相別。李白聯(lián)想到鄭太守從廬山千里相尋拜訪自己,又從江夏到武陵來,一路上熱情招待自己,不擺五品的官架子,屈身禮賢下士,很有故里戰(zhàn)國信陵君的遺風(fēng)。公元前257年,信陵君聽從侯生之計,擊殺了晉鄙,奪得十萬大軍去進(jìn)攻秦國軍隊(duì),解救了邯鄣之圍以后,他在趙國逗留了十年不回魏國。公元前247年秦國圍魏國很急,魏王數(shù)次請他回國理事,他堅(jiān)決不回去,并且告誡門人,有勸我回魏國者論死。這時有個姓毛和姓薛的門客,見信陵君說:“秦國圍魏國急,魏王請你不回去,使秦國破了大梁,夷平了先王的宗廟,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呀?”話還沒說完,信陵君的臉?biāo)⒌匕琢耍⒖坛塑囻R回魏國,魏王以將軍印授公子,信陵君率五國之兵,大破秦國于黃河之南,乘勝逐秦軍到函谷關(guān),秦兵再未敢出擊。博平是古趙國信陵君呆過的地方,是鄭太守的故里,故李白以此典故激勵他。《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武陵,立馬贈別》:
大梁貴公子[1],氣蓋蒼梧云。若無三千客,誰道信陵君。
救趙復(fù)存魏,英威天下聞。邯鄣能屈節(jié)[2],訪博從毛薛。
夷門得隱淪[3],而與侯生親。仍要鼓刀者,乃是袖錘人。
好士不盡心,何能保其身。多君重然諾,意氣遙相托。
五馬入市門,金鞍照城廓。都忘虎竹貴,且與荷花樂。
去去桃花源[4],何時見歸軒。相思無終極,腸斷朗江猿[5]。
注:[1]大梁:魏國的國都。貴公子:為信陵君。[2]邯鄣能屈節(jié):《史記》:信陵君因盜兵符救趙,魏國不能留,便留趙國。聞處士毛公藏在賭博場里,薛公藏在賣豆?jié){房中,不肯見他。公子知道他們住的地方后,以散步的樣子到那里,與他們同伙游玩,很高興,于是二人成為門下客。[3]夷門四句:侯生:即侯贏。袖錘人:即朱亥。[4]去去:離開。[5]朗江:又名沅江,在常德府武陵縣,其水從西邊辰州、錦州入郡界,經(jīng)郡城入大江。
李白為何要留在武陵?原來六年前友人吳指南的尸體倉促埋在這里,他于心不忍,想將他的尸骨從這里搬回到江夏隆重埋葬。于是他找到故人的墓,刨開吳指南的棺材,發(fā)現(xiàn)尸體雖然腐爛,但上面還有筋肉,他要撿上尸骨回去,所以就將尸體上的腐肉除掉才行。他不畏難聞的氣味,一邊擦眼淚,一邊拿上刀子,曲膝躬身,把一塊塊尸骨削凈,裝在布袋里,然后背在自己身上徒步而行。從武陵到江夏有八百里路,他睡起來就把尸骨背上,中途不要別人替換。到了江夏,借了些錢,隆重地才把友人埋在江夏城東,終于了卻了對友人的一片心愿。
李白回到江夏,各處聞訊的人又云集江夏拜訪他。如長沙陳太守、劍南節(jié)度使宋之悌等有地位的人。于是他又在這里迎客送友,賦詩寫序相勉勵,忙碌了月余。不久長沙陳太守要打道回府與李白和眾人告別,李白便以《送長沙陳太守二首》詩相贈。
其一 長沙陳太守,逸氣凌青松。英主賜五馬,本是天池龍。
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榮君按節(jié)去[1],不及遠(yuǎn)相從。
其二 七郡長沙國,南連湘水濱。定王垂舞袖[2],地窄不回身。
莫小二千石,當(dāng)安遠(yuǎn)俗人。洞庭鄉(xiāng)路遠(yuǎn),遙羨錦衣春。
注:[1]榮君按節(jié)去:你光榮地持著官府的符節(jié)去了。[2]定王回舞袖:《漢書》:西漢景帝后二年,詔各地的郡王來朝祝壽,并且要在廳中以舞賀壽。長沙定王劉發(fā),跳舞時只張揚(yáng)袖子不出手,左右笑他笨拙。景帝很奇怪地問他,他說:“臣的國家小,土地窄,跳舞回旋不開身子?!本暗垲D悟他是嫌封地太少,于是就將武陵、零陵、桂陽三郡分給長沙國。
在江夏的友人中,有戴十五、廖侯、獨(dú)孤有鄰,薛公等眾人都是衡陽郡來的友人,有些人不僅千里迢迢來江夏訪問李白,而且從早春到秋天一直與李白多次相聚。如李白《早春于江夏送蔡十還家云夢序》文中,有“鄉(xiāng)中廖公及諸才子為詩略謝之”之句,可知廖侯等諸才子,在早春就與李白送安陸的友人蔡十,已與李白相處很早了。他們與戴十五在衡陽謀事。到了秋天,戴十五與廖侯要回衡陽,因此李白又寫了《送戴十五歸衡岳序》,說明他們與李白從早春到秋天相處有半年之久。
其一 白上探玄古,中觀人世,下察交道。海內(nèi)豪俊,相識如浮云。自謂德參夷、顏[1],才亞孔、墨,莫不名由口進(jìn)[2],實(shí)從事退,而風(fēng)義可合者[3]厥惟戴侯[4]。
戴侯寓居長沙,稟湖岳之氣;少長咸、洛,窺霸王之圖。精微可以入神,懿重可以崇德[5],謨猷可以尊主[6],文藻可以成化。兼以五材[7],統(tǒng)以四美[8],何往而不濟(jì)也?
其二 三諸昆,皆以才秀擇用,辭翰炳發(fā),升聞天朝。而此君潛光后世,以期大用。鯤海未躍,鵬霄悠然。不遠(yuǎn)千里,訪余以道。鄖國之秀,有廖侯焉,人倫精鑒[9],天下獨(dú)立。每延以宴謔[10],許為通人。獨(dú)孤有鄰及薛諸公,咸以為信然矣。
屬明主未夢,且歸衡陽,憩祝融之云峰[11],弄茱萸之湍水[12]。軒騎糾合,祖于魏公之林亭[13]。笙歌鳴秋,劍舞增氣。況江葉墜綠,沙鴻冥飛,登高送遠(yuǎn),使人心醉。見周、張二子[14],為論平生。雞黍之期[15],當(dāng)速赴也。
注:[1]夷、顏:伯夷和顏回。[2]名由口進(jìn):名不符實(shí)。[3]風(fēng)義可合:風(fēng)節(jié)和義氣合得來。[4]厥惟:乃只有。[5]懿重:善事做得多。崇德:增加德望。[6]謨猷(méyóu):計謀。[7]五材:《姜子》:勇、智、仁、信、忠。[8]四美:以上的精微、懿重、謨猷、文藻稱為四美。[9]人倫精鑒:評論鑒定人物的權(quán)威人士。[10]宴謔:宴會中愛說笑話。[11]祝融:衡山有五峰,祝融是其中之一。[12]茱萸水:資江即茱萸水,其中有茱萸灘,水勢險惡,過去在岸邊立銅柱以助渡船牽挽。[13]魏公子:此人不詳。[14]周、張二子:此二人是衡陽與戴十五有約會的友人。[15]雞黍之期:李善注《后漢書》:山陽范巨卿與汝南張?jiān)疄橛讶?,他們春天在京師分別,約定九月十五日在汝南張?jiān)蚁鄷?。到這天,張?jiān)畾㈦u做小米飯,二位老人說:“山陽離此地幾千里,他不一定今日到?!睆?jiān)f:“巨卿是講信用的人,不會失期?!痹掃€沒說完,范巨卿就到了。
文中李白不說友人仕途失意,卻說是“鯤海未躍,鵬霄悠悠”“明主未夢”等,表示友人將來會有平步青云、鵬程萬里之時,這真是鼓勵友人的妙句!
李白在江夏還結(jié)識了一位貶謫的官員,此人姓宋名之悌,是汾陽人,身長8尺,勇力過人。他是武則天時著名的詩人宋之問的弟弟。據(jù)說他們的父親宋令文,世稱有三絕:文辭絕,書法絕,饒勇絕。兄弟三人:宋之問好詩,得文辭絕;宋之愻(xùn)精草隸,得書法絕;宋之悌勇力過人,得饒勇絕。三人各得父親一絕。宋之悌曾當(dāng)過太原尹,益州長史,劍南節(jié)度使等官。這次因事被貶到安南交址一帶的朱鳶(yuān)縣,從金陵路過江夏時兩人相識,各傾仰幕之意,甚得歡情。臨別李白給他寫了感情深厚的《江夏別宋之悌》贈別詩: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fēng)。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胡元瑞論:李白“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高適“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兩詩相比較,是武夫?qū)嵤?。李白是詩者的韻士,高適是爭功名的武夫。兩詩字面雖近似,句意卻懸絕,差別很大。
再說宋之悌到了嶺南道的朱鳶縣,遇到南蠻陷歡州,他被授總管之職去襲擊亂賊。募得八個壯士,身被重甲,闖入亂賊中,對蠻賊頭領(lǐng)大呼:“獠賊枉動即死!”賊兵七百人皆伏地不起,遂平了賊亂。他卒于開元末年。李白真想不到,友人宋之悌的兒子后來竟在獄中搭救了他的性命。
這年秋冬之際,李白回到安陸的家。他這次一別三年求仕無功而回,家里人又是何態(tài)度?當(dāng)李白懷著內(nèi)疚的心情回到家中時,許氏夫人連忙為他打掃身上灰塵,打來洗臉?biāo)瑐渖虾镁?,熱情招待,毫不?zé)備態(tài)度。岳丈并說:“求仕無成可以再來,何必這樣沮喪?”李白看到家中竟是這樣的識大體,并不計較這事,全然不像蘇季子到秦國求仕失意回家,妻子不下織布機(jī),嫂子不做飯,父母不與說話的冷淡樣子,心中石頭落了地,頓時轉(zhuǎn)愁為喜。
再說李白正在家中為前程憂愁時,忽然一天,岳丈給他帶來個好消息,說“原來嫉妒李白的李京之長史期滿調(diào)往別處,朝中新委任了一位能甄拔賢能的長史繼任。說他姓裴名光庭,原來在朝中當(dāng)宰相,是屈駕到安州的,可以借此再上書一次,以卜前途如何?”。李白一聽大喜,認(rèn)為這是天賜入仕的良機(jī),萬萬不可錯過。于是他這次格外努力,再寫了一篇較長的書,將自己的家世和以前光榮的經(jīng)歷詳細(xì)地寫在里面,好讓這位新長史深刻的了解自己,并且改了以往長揖相見長史之禮,而是施以躬身曲膝的尊卑之禮,希望能一舉成功。
《上安州裴長史書》:
白聞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論舉身之事,便當(dāng)談笑,以明其心。而粗陳其大綱,一快憤懣,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1],世為右姓。遭沮渠蒙遜難,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也。常橫經(jīng)籍書[2],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也[3]。
以為士生則?;∨钍?span title="pagenumber_ebook=206,pagenumber_book=206" class="superscript">[4],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南窮蒼梧[5],東涉溟海。見鄉(xiāng)人相如大夸云夢之事,云夢有七澤,遂來觀焉。而許相公家見招,妻以孫女,便憩跡于此,至移三霜焉。
曩昔東游維揚(yáng),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jì)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又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6],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聞之,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jiān)守不動。遂權(quán)殯于湖側(cè)[7],便之金陵。數(shù)年來觀,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身洗削。裹骨獨(dú)步,負(fù)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8]。故鄉(xiāng)路遠(yuǎn),魂魄無主,禮以遷窆[9],式昭朋[10]。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注:[1])金陵:清朝王琦認(rèn)為金陵應(yīng)是金城,即蘭州金城郡。信然。右姓:官居高位,門第興盛、名馳四海的姓。[2]橫經(jīng)籍書:橫放經(jīng)典和其它書籍。[3]三十春:李白詩文中多次用到“三十春”一詞,有些是指30歲,有些則是約數(shù)。李白寫此書已經(jīng)30歲。[4]桑弧蓬矢:《禮記》:男子生世,如六個?;∨钍?,射向天地和四方。[5]蒼梧:漢時的蒼梧郡在交州,唐時屬嶺南道的蒼梧郡。[6]禫(dàn)服:祭葬時穿的孝服。[7]權(quán)殯于湖側(cè):權(quán)且埋葬在洞庭湖側(cè)。[8]丐貸營葬:乞求借錢料理安葬。鄂城之東:江夏城以東。[9]禮以遷窆(biǎn):按禮儀應(yīng)該遷回蜀中埋葬。窆:埋葬。[10]式昭朋情:彰明朋友的情誼。式助語無義意詞。
又與逸人東嚴(yán)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shù)年,不足跡城市。養(yǎng)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了無驚猜。廣漢太守聞而異之,詣廬親睹,因舉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則白養(yǎng)高忘機(jī),不屈之跡也。
又前禮部尚書蘇公為益州長史,白于道中求剌,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fēng)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xué),可以相如比肩也?!暮C髯R,具知此談。前此郡督馬公,朝野豪彥,一見盡禮,許為奇才。因謂長史李京之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luò)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藙t故交元丹,親接斯議。
若蘇、馬二公愚人也,復(fù)何足陳。儻賢賢也[11],白有可尚[12]。夫唐虞之際,于斯為盛[13],有婦人焉[14],九人而已。是知才難不可多得。白,野人也,頗工于文,惟君侯顧之,無按劍也。伏惟君侯貴而且賢,鷹揚(yáng)虎視,齒若編貝,膚若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而高義重諾,名飛天京,四方諸侯,聞風(fēng)暗許。倚劍慷慨,氣干虹霓。月費(fèi)千金,日宴群客,出躍駿馬,入羅紅顏,所在之處,賓朋成市。故時人歌曰:‘賓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門。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須驅(qū)馬埒華軒[15]。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聲于天壤之間,豈不由重諾好賢,謙以得也。而晚節(jié)改操,棲情翰林[16],天材超然,度越作者。屈佐鄖國,時惟清哉。稜威雄雄,下懾群物。
白竊慕高義,已經(jīng)十年[17]。云山間之,造謁無路。今也運(yùn)會,得趨末塵,承顏接辭,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跡,崎嶇未便。何圖謗言忽生,眾口攢毀,將恐投杼下客[18],震于嚴(yán)威。然自明無辜,何憂悔吝[19],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過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實(shí)[20],罪當(dāng)其身,則將浴蘭沐芳,自屏于烹鮮之地[21],惟君侯死生[22]。不然,投山竄海,轉(zhuǎn)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托書自陳耶!
昔王東海問犯夜者曰[23]:‘何所從來?’答曰:‘從師受學(xué),不覺日晚?!踉唬?,吾豈可鞭撻寧越,以立威名?!刖钔ㄈ?,必不爾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開心顏,終乎前恩[24],再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直度易水,不以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fēng),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注:[11]賢賢:頭一個“賢”字是動詞稱贊,第二個賢是名詞賢人。[12]白有可尚:李白有所矜夸。[13]于斯為盛:于有文才的人為興盛之事。[14]有婦人句:連婦女計算在內(nèi),只有九個有文才的人。[15]不須驅(qū)馬垺(liè)華軒:不要驅(qū)馬排列華麗的車子。埒是列的別字。[16]棲情翰林:據(jù)《新唐書·裴光庭傳》:開元十八年他“兼吏部尚書,弘文館學(xué)士。撰《搖山往則》、《維城前軌》二篇?!保?7]已經(jīng)十年:開元十年李白初入京城干謁王公之門時,裴光庭當(dāng)時已是兵部侍中,鴻臚卿,李白因之可能光顧其門。[18]投杼(zhù)下客:《戰(zhàn)國策》:曾子到費(fèi)地,費(fèi)地有個人也叫曾子。有人給曾子母親說:“曾子殺了人?!痹刚f:“我兒不會殺人?!焙髞韮纱斡钟腥苏f:“曾子殺了人”,曾母害怕了,立刻放下梭子,逾墻而走。梭古時叫杼。[19]何猶悔吝:為何猶愁悔恨。悔吝:悔恨。[20]若使事得其實(shí):假如事情是真實(shí)地。[21]自屏(bǐng)于烹鮮之地:自我根絕到煮鮮肉的大鍋中。[22]惟君侯死生:希望你決定生死。[23]王東海典故:此典故有兩處:《晉書》王東海說:“我豈能靠鞭打?qū)幤葸@樣有文化的窮人來揚(yáng)威名?這不是政教的真本要求?!倍妒勒f》王東海卻說:“鞭撻寧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一個是寧戚,一個是寧越,筆者暫以春秋時寧戚為是。(24)終乎前恩:始終保持前期的恩惠。
李白大才,如此大贊和畏懼一個佐州的長史,宋朝的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這樣說道:“蓋時有屈伸,正自不得不爾,大賢不偶,神龍困于螻蟻,可勝嘆哉!”此書雖然寫得情真義誠,但是,還是沒有成功。
再說李白接連的上書失敗,只好作了幾首詩自我嘆息,《古風(fēng)其二十一》:
郢客吟《白雪》,遺響飛青天。徒勞歌此曲,舉世誰為傳。
試為《巴人》唱,和者乃數(shù)千。吞聲何足道,嘆息空凄然。
這是李白嘆息世道是志潔知音少,卑俗迎人多。
李白嘆息世風(fēng)日下,世人不采桂芳枝,卻去棲在惡樹上,這真令人欲棄世想入空門?!豆棚L(fēng)其二十五》:
世道日交喪[1],澆風(fēng)散淳源[2]。不采桂芳枝,反棲惡木根。所以桃李樹,
吐花竟何言。大運(yùn)有興沒,群動爭飛奔。歸來廣成子[3],去入無窮門[4]。
注:[1]世道日交喪:世風(fēng)和道義日益相互淪喪。[2]澆風(fēng):輕浮的風(fēng)尚。淳源:敦厚淳樸的社會。[3]廣成子:《神仙傳》:廣成子,住在崆峒山的石洞中,黃帝問他如何治身長壽。他說:道教的精辟處,是杳茫而幽暗。不看啥也不聽啥,閉目養(yǎng)神以安靜。這樣身體才能自正,心情才能安靜而清凈。不勞累身體,不搖動精神,這樣才能長壽。慎守內(nèi)心,不管身外,知道的事情越多越是禍害,只堅(jiān)守一心,以此與萬事相和,所以我能活1200歲,身體未見衰老。得到我的道術(shù)能上升成皇帝,失我道術(shù)者為一般人。我將離開你到無窮之門,游無極的遠(yuǎn)地,參和日月的光芒,與天地常在,世上人死完了,只有我還活著。[4]無窮門:無法窮盡的宇宙之門。
詩人又以飛霜凋謝的蓮花比喻自己,作《古風(fēng)二十六》:
碧荷生幽泉,朝日麗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空絕谷,
馨香誰為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結(jié)根未得所,愿托華池邊。
作者通過對荷花的艷麗無人賞識,紅芳華年無奈消失等情節(jié)的描寫,比喻自己懷良才不被世用,眼看歲月流失,心情無限地感慨,并盼望能到君王身邊施展才能。這首詩是李白運(yùn)用比興手法表現(xiàn)自我感情的常用例子之一。應(yīng)用此法,能使詩詞艷麗而寓意深長,耐人朗詠。
轉(zhuǎn)眼間冬去春來,到了開元十九年,李白看到自己在安陸多年,功業(yè)渺茫,加之這里誹謗的人太多,令他心煩。所以,有一天他轉(zhuǎn)告夫人一個重要的決定,只見夫人聽這事后臉上有難色。
原來李白計劃離開安府,要搬到山里隱居。許夫人是一個性情溫柔很守婦道的女人,雖然感到這樣會吃許多苦,但她同情丈夫的處境,愿意放下宰相家千金女的尊體,跟隨他到山里去。岳父也知女婿的稟性,二話沒說也就同意了。恰好在安陸西邊30里,有個白兆山,許自牧叫人給李白在這里找了個石洞,把里面收拾干凈后,把女兒一家搬到這里住,并派個忠實(shí)的門人武諤幫助料里家務(wù)。李白在山洞附近開了些田地,準(zhǔn)備長期在這里隱居。這山洞周圍長滿了許多野桃樹,一到春天桃花盛開,鮮艷芳菲,因此叫桃花巖。桃花巖前邊又有一條清溪緩緩流過,景色十分迷人,所以李白到這里心情很高興。有個山里人很奇怪地問他,你這樣的大詩人為啥不住在城里,而愛住在野山里?李白順口地寫了一首《山中問答》詩說: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1],別有天地非人間。
注:[1]窅(yǎo)然:深遠(yuǎn).
“笑而不答心自閑”一句,使人彷佛親眼看見李白含笑不說話的神態(tài),把人物活靈活顯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寥寥七字勝過百句之文。
獨(dú)自林下意,
杳無區(qū)中緣。
永辭霜臺客,
千載方來旋。
李白到這里雖想遁世,但是,經(jīng)常仍有有官員和友人前來不斷地拜訪他。其中有個叫劉綰的侍御來了以后,李白對他表示了要長期在這里隱居的思想,并且將桃花巖隱居的環(huán)境贊美了一番?!栋碴懓渍咨教一◣r寄劉侍御綰》:
云臥三十年,好閑復(fù)愛仙。蓬壺雖冥絕,鴦鳳心悠然。
歸來桃花巖,得憩云窗眠。對嶺人共語,飲潭猿相連。
時升翠微上,邈若羅浮巔。兩岑抱東壑,一嶂橫西天。
樹雜日已隱,崖傾月難圓。芳草換野色,飛蘿搖春煙。
入遠(yuǎn)構(gòu)石室,選幽開山田。獨(dú)自林下意,杳無區(qū)中緣。
永辭霜臺客,千載方來旋。
有個友人給李白送了一頂烏紗帽,他戴到頭上不知端不端,山中人沒有明鏡,于是他叫附近的兒童看如何?稚子如此這般指劃,詩人便依話扶端了帽子。李白便把這生活氣息的事寫成詩,作為贈友人的禮物。《答友人贈烏紗帽》:
領(lǐng)得烏紗帽,全勝白接蘺。
山人不照鏡,稚子道相宜。
在白兆山中還住了一位不知名的隱士,李白每天無事,兩個人就經(jīng)常在一塊相聚,一邊欣賞爛熳的山花,一邊一杯一杯不斷地飲酒彈琴,在山中生活過得好閑逸?!渡街信c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此詩語近情遙,讀者一看就懂,看后回味無窮。這是詩人寫的另一種風(fēng)格的算學(xué)詩,他一句中連用三個“一杯”,體現(xiàn)了不停喝酒的意思,這較之說喝了很多酒的印像深刻。
在一句中連用一個字,是詩家的大忌。但是李白這樣卻寫出了佳詩,其技巧全在重復(fù)的字要符合詩歌陰陽頓挫的變化旋律。類似的例子還有《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山中與幽人對酌》是一句中重復(fù)三個“一杯”,此詩是兩句中各重復(fù)三次“一”字和“三”字,而且前后兩句“一”字和“三”字兩兩相對,不僅詞組相對,而且意思相對。如此重復(fù)不僅突出了杜鵑聲音的哀切,也突出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無限緬懷之情,越重復(fù)越絕妙。
一日李白正在山中觀景,忽然來了一位故人,告訴了一條好消息。欲知此是何人?且聽下回解說。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