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稱霸
尊王攘夷,會盟中原
經(jīng)過一系列改革,管仲終于初步達成了富國強兵的愿望。之所以說是初步達成,那是因為,富不富、強不強,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就行的,是騾子是馬,得拉出來溜溜才知道。
既然如此,接下來管仲要做的,自然就是用現(xiàn)實行動來驗證自己的改革成果。于是,管仲振臂高呼:齊國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為了皇圖霸業(yè)、為了世界和平,殺?。?/span>
當然了,在正式出兵之前,齊國還是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的,畢竟大家都是斯文人,先禮后兵,不要動不動就打打殺殺的。更何況,管仲和齊桓公也不好意思赤裸裸地說:我想稱霸春秋,所以大殺四方。
要是這樣的話,很容易就惹怒天下諸侯,到時候他們聯(lián)合起來,齊國還真吃不消!
此外,當時的天下局勢比較尷尬,雖然天下已經(jīng)分割成大大小小數(shù)十個諸侯國,各國之間各自為政,但在名義上,天下還是周天子的天下,各諸侯國更是周天子的臣民。
那時候,如果哪個國家敢公然無視周朝的“天子”地位,絕對會招來無數(shù)口誅筆伐,光是唾沫星子都能讓你無地自容。
尋常老百姓打架都要先占個禮字,國家之間打打殺殺,更需要師出有名。所以,齊國迫切需要一個拿得出手、說得出口、唬得住人、鎮(zhèn)得住場子的借口!
于是,“尊王攘夷”這個震古爍今、青史留名的響亮口號被喊了出來。
尊王
所謂的“尊王”,就是明明白白地說:我齊國尊奉周王為天下之主,接下來我國的任何軍事行動,都是奉天子之命、行臣子之事,那是相當?shù)拿皂槪?/span>
說到這里,咱就不得不拉出曹操來說道說道。
眾所周知,曹操當年攻伐八方時,也曾耍了一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開始的時候,他這招還收到了一點成效,但到后面,大家都把他認定為軟禁天子、覬覦天下的“國賊”。
而管仲提出的這個“尊王攘夷”的口號,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尊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尊天子”只是幌子,“令諸侯”才是目的。對比一下,跟曹操的把戲在目的上還是一致的。
但是,把兩個口號對比來看,一個是“挾”,也就是“要挾”,另一個是“尊”,也就是“尊奉”,兩者僅僅一字之差,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千差萬別,最后的效果,更是天差地別。
攘夷
“攘”就是抵御、排斥。至于“夷”,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古代特指中 原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比如南蠻、北夷、東寇、西狄、中巫楚。
管仲之所以提出“攘夷”的口號,是因為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太彪悍、太過分了。那時候,長城還沒建好,中原尚未統(tǒng)一,諸侯國各自為政,那些“夷狄”時不時就派兵侵擾周朝邊境,齊國作為北方的國家,多多少少受其影響。
另外,當時的少數(shù)民族在中原人民心中的地位很低,幾乎就相當于一群“未開化”的野蠻人,齊國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最受不了的就是被這些少數(shù)民族威脅。
為此,管仲提口號的時候,特地把“攘夷”加了進去,因為“夷狄之患”確實到了不得不處理的地步,齊國既然要稱霸,首先就必須解決“夷狄之患”。
“尊王”和“攘夷”這兩個口號的意思大致就是這樣,分開來解釋,較易理解,但是其真正的含義和作用,卻必須組合起來才能見分曉!
“尊王攘夷”合起來看,主要意思大概有這么兩種:
第一種,我齊國作為尊奉周王為天下之主的模范國家,奉天子之命,出兵抵御夷狄入侵。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我齊國作為最強大的諸侯國,有能力、有資格也有必要承擔這個歷史使命。
換句話說,我這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豁出命去了,人格夠高尚、胸懷夠寬廣吧,就沖這個,大伙兒也該鼓個掌、敬個禮、喊聲大哥!
這“大哥”一喊,不就等于說各諸侯國承認了齊國的“諸侯霸主”地位嗎?
第二種,出兵抵御夷狄入侵,期間難免要從各個諸侯國借兵、借道、借錢,有時候夷狄太強大,光我齊國一個不是對手啊,那時候,各諸侯國總得派兵跟我組成聯(lián)軍吧!如果用得著你們的時候,你們卻找借口搪塞,那我不小心滅了你,那也是奉天子之命,為大局著想,絕對是正義之師!
這意思說白了,就是我齊國乃正義之師,一旦出兵,絕非為了一己私利,最終的目的是攻打那些危害國家安全的夷狄,以及不服從國家管理的“亂臣賊子”。
上述就是“尊王攘夷”的兩種主要意思,可能還有其他隱晦的意思沒羅列,但也不影響大局,因為口號的真實意思,只有管仲和齊桓公他們知道,咱這都是斷章取義,大致設想一下而已。
不過,不管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到底有什么用意,有一點是毋 庸置疑的,那就是,這個口號提得絕妙。一個口號喊出來,千千萬萬個借口都冒了出來,而且每個借口都是正義的、合理的!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物資、軍事、思想都準備好了,口號也喊得非常響亮,緊接著就是拉開架勢大干一場了。
管仲,或者說齊桓公成為后世公認的“春秋五霸之首”,從此正式開始,其過程波折詭譎,比武俠小說還曲折、比魔幻電影還離奇,歸納下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齊魯之爭”,一個是“齊夷之戰(zhàn)”,最后是“齊楚之盟”期間,齊桓公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
對“三武六文”這九次會盟,《論語·憲問》將其稱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span>
另外附加一句:后世學者對這種“九合諸侯”的提法,也曾提出過不同的見解,其中影響較廣的一種說法,是說“九合諸侯”中的“九”字,其實是一個通假字,正確的寫法應該是“糾合諸侯”。
也就是說,“糾合諸侯”指的不是“三武六文”這九次會盟,而是齊桓公糾結了各個諸侯國開會,會上自封為老大,跟黑社會拜堂口有點類似。當然了,這種說法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好了,接下來就正式地介紹齊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全過程。
齊魯之爭
齊魯兩國,從歷史角度來看,其實淵源頗深、關系匪淺,簡單介紹一下:
齊國,建國于武王伐紂之后,歷經(jīng)三十二位君主,國運六百六十五年,疆域主要在現(xiàn)在的山東,東北南三面靠海,西至今河北。首位齊國公,正是周武王的師傅,大名鼎鼎的姜太公。而齊國最鼎盛的時期,正是齊桓公稱霸春秋的那些年。
魯國,同樣建國于武王伐紂之后,歷經(jīng)三十六位君主,國運八百余年,疆域主要包括現(xiàn)在的山東南部,以及江蘇、安徽、河北一部分地方。首位魯國公,是周武王的胞弟,同樣家喻戶曉的周公旦,也就是那個專門替人解夢的周公。
對比一番,按說齊魯兩國應該是友邦才對,可是為何最終卻走向相互征伐呢?
魯莊公和曹劌
這個,追根溯源,其實主要還是源于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奪位之爭!
前面說過了,他們兩兄弟奪位的時候,公子小白(現(xiàn)在的齊桓公)曾投奔莒國,而他的競爭者公子糾,投奔的則是魯國(據(jù)說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公主)。
最后,公子小白在奪位之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現(xiàn)在的齊桓公??墒?,他剛繼位那會兒,魯國為公子糾打抱不平,曾企圖用武力干涉齊國內(nèi)政,最終,齊魯展開“乾時會戰(zhàn)”,魯國敗退,從此兩國便結下了梁子。
于是,齊魯兩國在接下來的時間,紛爭不斷,大致可分為七個階段:
滅紀剪郕
齊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為了報復魯國協(xié)助公子糾奪位之仇,先后出兵滅了魯國的兩個附屬國——紀國、郕國。這等于是剪除魯國的羽翼!
長勺之戰(zhàn)
還是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伐魯,雙方展開“長勺之戰(zhàn)”。該役,魯國大夫曹劌發(fā)揮神勇,齊國沒頂住,以失敗告退。
齊國這次打了敗仗,也是說得過去的,畢竟當時的管仲改革還沒發(fā)揮出充分的作用,而且管仲也不是這次戰(zhàn)爭的指揮官,不用對此次失敗負責。
反觀魯國,他們的指揮官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那可是赫赫有名的曹劌。
中學課本至今還收錄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言文《曹劌論戰(zhàn)》,里面有一段經(jīng)典對話:“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此典故就是源起于齊魯這次“長勺之戰(zhàn)”。
齊宋攻魯
“長勺之戰(zhàn)”敗了,齊國很不服氣,回頭就約了宋國,一起出兵攻打魯國。當時宋國估計太實誠了,說打就打,壓根沒等齊國。
大概公元前683年,宋魯在秉丘(今山東巨野附近)交戰(zhàn),結果,宋國敗退。齊國一看形勢不妙,很沒義氣地收兵回國,根本沒想給宋國報仇。
公元前682年,也就是第二年,宋國為了報仇雪恨,再次發(fā)兵攻打魯國,結果又敗了。
就這樣,宋國被齊國忽悠著拖下了水,最終兩戰(zhàn)兩敗,丟了臉面不說,國內(nèi)還因此發(fā)生政變,國力從此被大大地削弱。
至于魯國,平白無故跟宋國干了兩架,雖然最后都以勝利告終,但是,打仗這事,勞民傷財,而且那時候還不興戰(zhàn)敗國割地賠款,最終,魯國的國力也被削弱了不少。
回頭來看齊國,管仲和齊桓公正在那里優(yōu)哉游哉地坐山觀虎斗,同時還順手吞并了魯國的另一個附屬國——譚國,出兵的理由還特扯淡,說什么我(齊桓公)登基的時候,你這個小小的譚國居然沒派人來道賀,簡直就是瞧不起我泱泱大齊嘛,滅了!
北杏會盟
公元前681年,管仲在齊國的改革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三四年,收效顯著。同時,齊國在這幾年先后吞并了紀國、郕國、譚國,國力漲了不少!
管仲覺得是時候漲一漲齊國的威風了,于是建議齊桓公主持會盟。齊桓公早就想顯擺了,遂邀請宋、陳、蔡、鄭等國在北杏(山東聊城)會盟,目的是商討宋國內(nèi)亂的安定之策。
會盟期間,遂國不買齊桓公的賬,居然沒有來參加會盟。齊桓公為了找回面子、提高威望,直接派兵把遂國給滅了。
曹劌劫盟
還是公元前681年,魯國見齊國的國力蒸蒸日上,且宋、陳、蔡等國都與齊國睦鄰友好,國力日弱的魯國覺得,要是再跟齊國死磕,遲早會大禍臨頭。
有鑒于此,魯莊公不得不屈服于齊桓公的武力,與之約在“柯”這個地方進行會盟。
齊桓公見魯國終于服軟了,十分開心,特地把這次會盟布置得非常隆重,一來顯示自己對魯國的尊重,二來也可以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威望。
可是,齊桓公沒想到,他辛辛苦苦搭好的大舞臺,最終卻讓別人唱了大戲。
這個唱大戲的不是別人,正是此前在長勺之戰(zhàn)中一鼓作氣的曹劌(史書寫的是曹沫,但是后世學者考證后,推論說曹劌和曹沫是同一個人)!
事情是這樣的,會盟有規(guī)定,除了齊桓公和魯莊公以外,閑雜人等是不能“登壇會談”的。曹劌作為魯莊公的侍衛(wèi),執(zhí)意要一起登壇,為此,他還怒瞪攔他的士兵。史書說,曹劌那一瞪,氣勢如虹,直接把士兵給嚇退了。
于是,曹劌和魯莊公一起登上了會盟壇。當魯莊公被迫與齊桓公歃血為盟時,曹劌突然拔劍相向,劍尖直指齊桓公。齊桓公驚問:“你想怎樣?”曹劌說:“齊強魯弱,您恃強凌弱太過分了。您認為該怎么辦呢?”
小命都被曹劌攥在手心里,齊桓公哪里還敢有花花腸子,直接就答應歸還齊國占領的魯國領土。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曹劌劫盟”,在《管子》、《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等書里都有詳細記載,由此可見,此事在當時被廣泛流傳!
從此,曹劌便被看做俠客的鼻祖之一,后世還有文人騷客為其賦詩一首:森森戈甲擁如潮,仗劍登壇意氣豪。三敗羞顏一日洗,千秋俠客首稱曹。
“曹劌劫盟”實在很打擊齊桓公的威信,齊桓公回國以后,本來想撕毀合約,不打算歸還魯國的國土。
這時候,管仲就適時地展現(xiàn)其遠見卓識的眼光。他覺得,為了區(qū)區(qū)一點本來就不屬于自己的領土而撕毀合約、背信棄義,傳出去的話,對齊國和齊桓公的信譽損害太大,實在是得不償失。
為此,管仲極力勸阻齊桓公,最終讓其兌現(xiàn)承諾,歸還了魯國國土,為齊桓公今后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寶貴的信譽基礎。
鄄會盟
公元前681年,宋國改了朝、換了代,新的宋國公不滿齊國的控制,于是叛變了。對于這種不和諧的聲音,齊桓公直接就用拳頭作出了回答。
公元前680年,齊國聯(lián)合陳國、曹國,同時還向周王室申請派兵協(xié)助。周 王室估計也被齊桓公“尊王”的口號給糊弄住了,因此派大臣單伯率王師,會和齊、陳、曹三國兵馬,直接向宋國發(fā)動了進攻。結果嘛,可想而知,宋國屈服了!
同一年,齊國順手幫助鄭國平息了內(nèi)亂,趁此機會,管仲建議齊桓公出面,邀請周王室,以及宋、衛(wèi)、鄭三國會盟,會盟的地點是鄄。
第二年(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又以個人名義召集宋、陳、衛(wèi)、鄭四國,再次在鄄進行了第二次會盟。
幽會盟
公元前667年,距離之前的幾次會盟已經(jīng)過去了將近十年。這十年,齊國在管仲和齊桓公這對黃金搭檔的管理下,國力達到了鼎盛。齊國周圍的大小諸侯國,也漸漸默認了其霸主地位。
管仲覺得時機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于是,齊桓公以國家的名義,召集了魯、宋、陳、衛(wèi)、鄭、許、滑、滕等國君,在“幽”這個地方進行了一場空前的盛會。
該會幾乎囊括了中原的全部諸侯國,周王室更是派了大臣(召伯)參加。會中,召伯以周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爵位。
該爵位的品階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潛在的象征意義,總之,此次會盟之后,齊桓公正式成為了被周王室承認的“諸侯霸主”!
齊夷之戰(zhàn)
齊桓公的“春秋大業(yè)”算是圓滿達成了。但是,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作為當時的諸侯國老大,齊國自然肩負了更多的責任、更重的使命,那就是抵御夷狄。
當時有北夷、西狄、南楚的說法,其中北夷(主要是山戎族)對中原諸侯的侵擾最為頻繁。
征戰(zhàn)山戎
公元前664年,山戎首領率兵萬騎,集中力量攻打燕國。
燕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非常多,最有名要屬春秋時期的南燕國,以及戰(zhàn)國時的北燕國。
北燕國乃戰(zhàn)國七雄之一,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荊軻刺秦王”就是這個北燕國策劃的。
這次山戎攻打的燕國,是南燕國。
南燕國在歷史上的名聲不是很大,也沒聽說出過什么歷史名人,可以說,純粹就是在春秋舞臺上打醬油的小嘍啰,犬戎之所以攻打它,也是揀軟柿子捏。
所以,大家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南燕國的部隊,肯定不是山戎蠻悍騎兵的對手。既然打不過,那就找?guī)褪帧D涎鄧€能找誰援助,除了齊國,天底下還有誰?
當然了,南燕國在當時不過是一個邊陲小國,齊桓公這樣的春秋霸主,開始根本沒心思管其死活。
這時候,又是管仲站出來勸誡齊桓公:“桓公啊,咱好歹是霸主,得拿出點霸主的威風來,不能太小家子氣。更何況,北夷、西狄、南楚這三個少數(shù)民族,我們遲早要收拾?,F(xiàn)在山戎族自己打上門來,我們還是有必要解決此事的。我們只有先解決北方的威脅,然后才能集中精力收拾楚國。”
齊桓公聽完這話,一拍大腿,懂了懂了,咱這就派兵去收拾山戎,順便救一下南燕國,也好顯示我們作為“世界警察”的責任心和擔當力。
山戎聽說齊國派了兵馬過來,馬上就卷鋪蓋逃跑。
齊國勞師遠征,齊桓公和管仲都親自出馬了,哪里能走走過場、看看風光就班師回朝,齊軍剛和燕軍會合,立馬就攆著山戎的屁股窮追猛打。
第一戰(zhàn),燕齊聯(lián)軍在“薊門關”把山戎暴揍了一頓,山戎首領跑得快,率領一部分殘兵敗將逃到孤竹國(也是一小國,疆域在今河北西北部)。
燕齊二話不說就把孤竹國圍了個水泄不通。
孤竹國國君也沒啥骨氣,一看自己被包了餃子,嚇得趕緊逃進了內(nèi)蒙古的一片沙漠。
孤竹國群龍無首,國內(nèi)藏著山戎這群惡狼,國外更有燕齊這樣的猛虎,這下該怎么辦?
沒辦法,只能先關門殺狼,然后開城投降,獻上山戎首領的人頭和一部分投降的山戎兵將,以此平息燕齊怒火。
可是,事情真有這么簡單嗎?
詐降小伎倆是逃不過齊桓公的火眼金睛的。燕齊聯(lián)軍讓山戎降兵充當先鋒,深入沙漠追殺。
沙漠氣候惡劣、環(huán)境復雜,大白天溫度奇高,還時不時出現(xiàn)海市蜃樓;到了晚上,氣溫又特別低,簡直能把人活活凍死。燕齊聯(lián)軍都沒有在沙漠中行軍打仗的經(jīng)驗,深入沙漠后,山戎降兵找了個機會逃之夭夭,而聯(lián)軍則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沙漠中亂打轉,很快就走散了。
怎么辦?管仲想了個辦法,敲鑼打鼓,呼朋引伴!
于是,齊軍擂起戰(zhàn)鼓唱起歌,聲如龍、音似鳳,響聲震九霄,沙漠中走散的士兵循聲找到了組織。
可失散問題解決了,迷路問題又冒了出來。
沙漠夜冷日熱、水源稀少,燕齊聯(lián)軍那么多人,自帶的水根本不夠用,必須盡快走出沙漠。可是,怎么走,往哪里走?
面對燕齊聯(lián)軍無數(shù)兵將的希冀目光,管仲沉思半晌,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同志們,沙漠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以,我們不要灰心,不要氣餒,路,就在腳下。我聽說老馬能識歸途,咱跟著老馬走,絕對錯不了!”
于是,“老馬識途”的典故,正式亮相歷史舞臺。
后來,山戎族被打得元氣大傷,從此再不能對中原構成威脅。此間的戰(zhàn)斗,完全就是一邊倒的局勢,無他可說,就此略過。
掃平狄亂
北夷(山戎族)的威脅解除了,接下來就是西狄。當時的狄人主要在中原西北部活動,大概就是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一帶,侵擾甚為猖獗。
公元前661年左右,狄人先出兵攻打邢國(也是小國,主要在河北邢臺附近)。齊國作為諸侯國的老大哥,也派兵助邢御狄。
后來狄人覺得邢國這塊硬骨頭不好啃,轉而攻打衛(wèi)國。這次狄人來勢洶洶,衛(wèi)國沒能堅持住,最終滅亡,衛(wèi)懿公被殺,數(shù)千百姓更被追殺至黃河沿岸。
當時宋與衛(wèi)毗鄰,出兵救下了衛(wèi)國的逃難百姓,并在曹邑(今河南滑 縣)擁立衛(wèi)戴公為新任國君,幫助衛(wèi)國復辟了。
齊桓公聽到消息以后,心情估計頗為沉重,因為他母親就是衛(wèi)國公主(也有說只是一宮女)。為此,齊桓公特地派兵守衛(wèi)曹邑,幫助衛(wèi)戴公修建宮殿等等。
公元前659年,狄人再次出兵攻打邢國。齊桓公收到消息后,當場拍板出兵。這一次,齊聯(lián)合宋、曹兩國,三軍齊發(fā),援助邢國。結果可想而知,狄人死傷慘重,三五年是恢復不過來了。而邢國,也在兩次戰(zhàn)爭中搞得國不國、家不家。
齊桓公跟宋曹兩國君一商量,覺得邢以前的首都太偏遠了,時不時遭狄人洗劫,干脆遷都。
于是,三國合計出力,幫助邢國遷都夷儀(今聊城西南方)。
齊楚之盟
北夷、西狄的威脅都解除了,需要齊桓公解決的問題,也就只剩下南楚了。
這里說的“南楚”,指的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楚國,該國地處荊楚,疆域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全部區(qū)域,以及湖南、重慶、廣東、江蘇、安徽、江西等部分地區(qū)。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楚國人杰地靈、群英薈萃,出過不少歷史上大有名頭的人物,文有“香草美人”屈原,武有“西楚霸王”項羽。后世對其評價極高,現(xiàn)在的岳麓書院都還保留著一副對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span>
管仲和齊桓公心里清楚,楚國不是好捏的軟柿子,因此才放在最后來解決。
公元前657年,楚國派兵攻鄭,管仲和齊桓公借題發(fā)揮,以援鄭為理由,邀請各諸侯國聯(lián)手出兵,共同抗擊楚國。
于是,春秋時期名傳千里的“八國聯(lián)軍”誕生了!
此次“八國聯(lián)軍”乃是由齊國發(fā)起,包括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八國的軍隊,規(guī)模之大、人數(shù)之多、諸侯之眾,可謂當時一絕。
“八國聯(lián)軍”剛一組建,立馬就浩浩蕩蕩地南下攻楚,而他們第一戰(zhàn),就輕松滅掉了蔡國,也算拔除了楚國的屏障。
接下來,大軍壓境,劍指楚國。
楚國也不是動不動就喊打喊殺的蠻橫民族,他們知道此次“八國聯(lián)軍”南下來勢洶洶,若出兵迎戰(zhàn),勝負之數(shù)很難定奪。但不管誰勝誰負,最后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權衡利弊之后,為避免生靈涂炭的人間慘劇,楚國決定派人和談。楚國派出去的和談使臣,名為屈完。
一看到這個名字,大家肯定馬上聯(lián)想到了那位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
沒錯,這次的和談使臣“屈完”,確實跟 “屈原大夫”有著很深的淵源。
據(jù)《左傳》和《離騷》考證,屈原和屈完都是羋姓家族的子孫,而羋姓家族在楚國,從來只有一家,不過分為很多旁系。屈原的生卒年大概是在公元前340—278年,比屈完晚了將近300年。由于兩人所處的年代相差太遠,當時的文獻資料又極少,因此,暫不能判定屈原和屈完之間是否有直系的血緣關系。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兩位屈家子孫,都同樣優(yōu)秀。
這不是抬高屈完,更不是貶低屈原,而是實事求是的評價,二人在不同方面均表現(xiàn)出了智慧與才華。
此次和談,屈完沒有妄自菲薄,更沒有夜郎自大,他從始至終都表現(xiàn)出君子一般的風度,說話談吐謙恭有禮,時不時還蹦出一兩句名言,其中有一句我們至今還掛在嘴邊。
《左傳·僖公四年》記載,屈完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span>
此正是“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的典故由來。意思是說,齊桓公你帶兵過來是干什么,我們之間八竿子打不著,沒事跑來騷擾干嗎!
于是,雙方坐下來理了理頭緒,最終達成以下共識:
第一,齊國乃周王室御封的“五等侯、九級伯”,地位尊崇、責任重大,此次帶兵攻打楚國,并不是吃飽了撐著,是為周王室的尊嚴而來。
第二,楚國不懂禮節(jié),已經(jīng)很多年沒有進貢土特產(chǎn)(指包茅,一種祭酒的物件),這分明就是蔑視周王室。
第三,“八國聯(lián)軍”并不是非得滅了楚國,只要聽話,乖乖進貢,暫時不會為難,等楚昭王南征回來再說。
這三個共識雙方都表示認同,楚國按時進貢,齊國也遵守諾言,不再為難楚國,而是屯兵于“陘”(今河南郾縣),一待就是半年。
第二年,無心打仗的管仲和齊桓公再次與屈完談判。此次談判,雙方很快就做出決定:“八國聯(lián)軍”撤到了“召陵”(今河南郾縣)。齊楚正式結盟,從此好兄弟,講義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八方來賀,四海升平
蔡丘之盟,天下歸心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逝世,齊桓公率領天下諸侯,擁立太子鄭登基,后稱周襄王。齊桓公擁立有功,周襄王毫不吝嗇地為他開了一次“表彰大會”。
這一年,管仲和齊桓公都是65歲,已算英雄遲暮。二人自知行將就木,遂借“表彰大會”召集天下諸侯,于蔡丘(今河南蘭考)舉行最后一次會盟。
這一次蔡丘會盟,與之前幾次相比,最特別的意義在于,它是齊桓公主持的最后一次會盟,可以說為其“霸業(yè)”劃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會盟期間,天下諸侯齊至,萬侯俯首,八方來賀,場面極其隆重。周天子還特恩準他受賞時不用下跪。
“站著領旨、躺著謝恩、大明宮里不下轎、紫禁城里不下馬”,這四種“特權”自古都是天子對臣仆最大的恩賜,雖然只是形式主義,但卻極具意義!
管仲紀念館
齊桓公位高權重,理當享受此等“特權”。但是,為避功高震主之嫌,他拼了一把老骨頭,下跪受封,一時引得天下諸侯競拜服。
自此,齊桓公在實力、權力、功勞、品德四大方面,徹徹底底地征服天下諸侯,被公認為“春秋五霸之首”。
生的偉大,死的凄涼
從被鮑叔牙推薦成為齊國宰相,到蔡丘之盟奠定齊桓公“春秋首霸”的地位,漫長的 35年,管仲從內(nèi)政改革到外交攻伐,事無巨細,鞠躬盡瘁,他的功勞,當?shù)蒙稀按呵锏谝幌唷钡馁澴u。
公元前 645年, 71歲的管仲重病不起。他深知命不久矣,遂在死前為齊國做了最后兩件事,一是推薦接班人,二是廢除厚葬制。
推薦接班人這件事,對于管仲來說,并不算多難。他在主持齊國改革的時候,就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yǎng),手下有一批能干的人才供其挑選。其中有四人能力出眾,頗受齊桓公的器重。
第一人名為易牙,是一個廚師,對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魯菜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過突出貢獻,同時也是最早使用食療的名廚之一。但易牙這人大本事沒有,只是能燒一手好菜,剛好對了齊桓公的胃口。
第二人名為開方,是衛(wèi)國的公子,原本有望成為千乘之國的國君。但是這人善于隱忍,衛(wèi)國國君不做,非要跑到齊國來侍奉齊桓公,一待就是 15年。齊桓公對他這種“明智而高尚”的行為頗為感動。
第三人名為豎刁,是個宦官,也就是太監(jiān)。豎刁比一般人更有膽量和魄力的是,他的閹割是自己親自動手的。
第四人名為隰朋,雖然職務只是一個禮官,但為人忠厚老實,敏而好學,且干活的時候特賣力,非常具有擔當力和責任心。
前面三個人都深得齊桓公的信任,但管仲對他們沒什么好印象,他心儀的接班人,是隰朋。
管仲推薦隰朋做接班人的時候,明明白白地對齊桓公說:“易牙、開方和豎刁這三人都不是什么好鳥,您最好疏遠他們,不然齊國會毀在這三個小人手里。”
管仲歸天后,齊桓公不僅沒有疏遠易牙三人,而且還直接忽略了管仲推薦的接班人隰朋,任命易牙為新一屆齊國總理。
公元前643年,也即管仲死后的第三年,齊桓公兩腿一蹬,易牙等人就按捺不住爭斗起來。齊國被他們攪得烏煙瘴氣,霸主地位轉瞬即逝。
齊國亂相,齊桓公被荒置六七十天,無人入殮。一代霸主,何其悲涼。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