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十字軍”
再講“十字軍”東征的事,老楊感覺自己都快魔怔了,可是歐洲諸國的歷史,哪一家都不能回避這檔子破事。這次,咱們總算回到了發(fā)源地,從最初的角度看看這幫烏合之眾吧。
先說說“十字軍”東征前后,歐洲基督教界的事。上個千禧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跟最近這個千禧年一樣,充斥著各種古怪的猜想和危險的言論,在基督教內(nèi)部也遭遇了很多問題。
《德意志是鐵打的》中,老楊大概介紹過10世紀前后羅馬教廷的情況,那個時代的教廷,一天到晚就是忙兩件事:第一,跟各國國王爭權(quán)奪利,不是收拾皇帝國王就是被皇帝國王收拾;第二,內(nèi)部的腐化墮落。
教眾也不都是傻子,教廷形象越來越難看,肯定會受到一些質(zhì)疑,直接影響了教會的權(quán)威性。所以,教會內(nèi)部漫漫滋長出一些反省的力量。
公元910年,法國阿基坦公爵威廉在自己的領地上建立了克呂尼修道院,引發(fā)了后來著名的“克呂尼運動”。克呂尼運動的主要綱領是:教會擺脫世俗政權(quán)的干預,實行教士獨身制度,教會史家稱之為教士“擺脫國王和妻子”,創(chuàng)立純潔的教會。從此,西歐各地的封建主紛紛在自己的領地中建立類似的修道院,或者延請克呂尼修道院的修士到自己的領地上恢復最早的、沒有被帶壞的干凈清廉的修道院??藚文徇\動很快影響了全西歐,后來的近一個世紀,各地出現(xiàn)了近2000所類似克呂尼的修道院。
10世紀初的克呂尼運動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教廷的權(quán)威和形象,為后來10世紀末教會倡導的“上帝和平與休戰(zhàn)”運動打下了基礎。
什么是“上帝和平與休戰(zhàn)”呢?說來話長了。大家還記得吧,查理曼帝國分裂,三個兄弟之邦就互相征戰(zhàn),后來西歐又遭到來自三個方向的三股不同敵人的騷擾。當時西歐諸國,國家普遍羸弱,各國的封建主為了保護家邦和財產(chǎn),只好自己征召并裝備騎士組成私人武裝,與外敵對抗。敵人基本平靜后,各國諸侯旗下都有大批好勇斗狠、閑得發(fā)慌的騎士。
誰也不敢想讓這幫人解甲歸田,因為這群職業(yè)武夫,除了打架啥也不會干。怎么辦?養(yǎng)著吧。這不各路諸侯也經(jīng)常征戰(zhàn)嗎,武夫們又派上用場了,互相打唄。如果封建主和諸侯們只是自己互相打打也就算了,問題是,這些騎士打完了還搶啊。大家都知道,當時當?shù)兀詈脫?、收益最高的地方就是教堂修道院?0世紀前后的西歐社會,根本沒有什么法律可以約束騎士的行為,天底下的大事小情,他們都可以用刀和劍來解決。基督教界損失不小,心里著急,跳著腳罵了幾次也不管用,只好把上帝搬出來了。
跟克呂尼運動一樣,“上帝和平與休戰(zhàn)”這個運動也起源于法國南部。可以理解,法國南部幾乎沒有國王管事,誰說了也不算,肯定最亂,最容易滋生各種“運動”。
“上帝和平與休戰(zhàn)”簡單地說,就是看在上帝分上,盡量不要打,實在要打,也不要天天打,最好有休息時間,有張有弛才能打得更好嘛,而且以后騎士干仗,最好不要對教廷或者平民產(chǎn)業(yè)下手,各方應保持克制,等等。
托克呂尼運動的福,教廷說話最近還是有人聽的,而且啊,克呂尼這一派的神職人員很多都是出身騎士家庭,跟武夫們基本還是能溝通的。
騎士的特點就是講道理。有人勸,尤其是上帝勸,他們還都聽話。后來他們就答應,以后盡量不搶或者少搶教廷的東西,而打架的時間也確定了,先是按雙休日休息,最后同意周三到周日都不打架,騎士之間的決斗也放到周二。將暴力約束得這么紀律,這就是所謂的騎士風度!
應該說,這個“上帝和平與休戰(zhàn)”運動還是真正降低了打架斗毆的頻率。前面說過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在剛接掌諾曼底公國時,遭遇反叛,也多虧了這項運動,給了他喘息休整的機會,并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打架斗毆的次數(shù)雖然是減少了,可休息了幾天再打,動手的強度又勝了一籌,暴力程度一點沒降低。況且,打架這個事,腦子一熱,旁人很難控制。現(xiàn)在騎士們給教會面子,行動還能受約束,萬一哪天他們不想給面子了,不還要打還要搶嗎?騎士們不能不養(yǎng),還要保持他們好斗彪悍的血性,但是又不能讓基督教世界受損失。怎么辦?好辦,讓他們離開歐洲,打異教徒去!
自從塞爾柱突厥人占領并控制耶路撒冷,所有去該地朝圣的基督徒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和虐待。后來,東羅馬的重鎮(zhèn)安條克(現(xiàn)在土耳其的哈塔伊)被突厥人攻陷后,基督徒進入圣地的通路被直接切斷了,很多去朝圣還能活著回來的人,回憶這一趟行程,無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有個出生在法國亞眠的修士叫彼得的,就是其中之一。
彼得修士據(jù)說是早年愛妻亡故,就把自己折磨成苦行僧??嘈猩褪怯袆e人虐待自己最好,如果沒人虐待自己,就自己虐待自己。聽說圣地那邊的穆斯林喜歡虐待基督徒,所以他就顛沛流離,歷經(jīng)辛苦,翻山涉水地跑過去了。一個臟兮兮骨瘦如柴的苦行僧,造型挺悲慘,居然跌跌撞撞進入了圣地。這一趟見聞讓彼得受了極大的刺激,尤其是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受到各種非人的待遇。等到彼得跌跌撞撞地趕回法國,他已經(jīng)將自己的圣地親歷,發(fā)表了好幾次公開報道和演說,在西歐各地到處傳播。
當時教廷的老總烏爾班二世正好也來自法國,而他的前任就是逼德皇亨利四世在雪地里站了三天道歉認錯的格里高利七世;后來亨利五世殺進羅馬,又扶持了自己的教宗;烏爾班二世上任后,肅清了這些敵對力量,確立了自己的地位,是基督教史上數(shù)得著的鐵腕。
大家回憶一下《羅馬帝國睡著了》的內(nèi)容,東羅馬科穆寧王朝的開國君主艾力克修斯一世剛上任時,內(nèi)憂外患,眼看著突厥人就要打到眼前,病急亂投醫(yī)地到處求助。而因為當時天主教廷和東正教廷的對立,羅馬教皇很希望看到東羅馬有事要幫忙,正好可以獲得談判籌碼,讓東正教乖乖向天主教繳械。
1095年年初,烏爾班二世就開始在意大利號召組織十字軍東征圣地,并隨身帶著修士彼得,讓他現(xiàn)身說法,鼓動教眾。意大利人雖然也義憤填膺也摩拳擦掌,可真要拋家舍業(yè)地到千里之外去打架,他們又不愿意了。烏爾班二世沒辦法,決定到自己的祖國去想辦法。
1095年11月,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萊蒙發(fā)表了基督教史上最重要的動員演說,號召全歐洲的基督徒報復突厥人的惡行,拿回神圣的“流著奶和蜜之地”,將“不忠之人”逐出耶路撒冷。
烏爾班二世的激情動員加上修士彼得的悲情演講,法國人就真被鼓動了。別說法國人容易受忽悠啊,他們也是被逼的。1089~1095這幾年,法國遭遇饑饉,王權(quán)衰敗,國家混亂,騎士間私戰(zhàn)頻繁,搶劫殺人放火,上下都不好過。下層民眾有吃飯的要求,中層騎士有土地的要求,上層封建主有財富的要求,打架目標一致,所以很容易就被煽動起來了。加上教皇還說了,只要是參加了東征的人,一輩子什么罪都洗清了,必將沐浴天國神圣的光輝。
騎士和貴族出征,總要告別家小,安頓好家業(yè)啥的,瑣碎很多,底層百姓則簡單多了。彼得振臂一揮,這些人回家拿了幾張大餅,也不打點行李就跟著出發(fā)了。城鎮(zhèn)居民、農(nóng)民甚至還有婦女和孩子,組成2萬人的“大軍”,號稱“十字軍先鋒”,浩浩蕩蕩就殺奔耶路撒冷而去。至于這支“十字軍”的結(jié)局和后面的故事,“地主”們就參看《羅馬帝國睡著了》吧。
“十字軍”東征是在法國發(fā)起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正規(guī)軍中,也以法國的貴族騎士為主,所以,當時的國王腓力一世沒有參加,不能不說,這讓他在教界的形象不太好看,也讓法國王室和教廷的關系留下陰影。陰影就陰影吧,中世紀的西歐諸國,哪家的國王甚至皇帝不受教廷擠兌呢,誰家沒有幾個被下了“破門律”的王呢。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基督教收復圣地,并在當?shù)亟⒘?個基督教國家。不知道法王腓力一世會不會因為沒有參與這一項了不得的功績而遺憾,不過,他生了個了不起的胖兒子,應該彌補了他不少遺憾。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