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旺堡紅軍西征紀念碑位于豫旺鎮(zhèn)北面,建于2001年5月14日,占地面積1公頃。
1936年5月初,紅軍東征回師陜北后,為繼續(xù)貫徹毛澤東“以發(fā)展求鞏固”的戰(zhàn)略方針,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國人民抗日紅軍西方野戰(zhàn)軍,下轄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和紅二十八軍、紅八十一師、騎兵團等計17000余人。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在豫旺駐扎了70多天。6月16日,紅一軍團第二師在師長楊得志、政委肖華的率領下,進占豫旺堡。7月初,在政治部主任劉曉、副總參謀長聶鶴亭陪同下,彭德懷率西方野戰(zhàn)軍總指揮部進駐。從而,豫旺堡成為紅軍西征的指揮中心。在兩個多月的日日夜夜,彭德懷指揮紅軍戰(zhàn)士,頑強拼搏,英勇殺敵,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6月27日,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解放了豫旺縣城今下馬關,成立了中共豫旺縣工作委員會,鄧國忠任書記。7月末,中共豫旺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劉昌漢任書記兼主席。8月22日,彭德懷、李富春、左權、聶榮臻及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等在豫旺南塬召開了歡迎國際友人斯諾、馬海德的大會。紅一軍團四師師長李天佑、政委黃克誠、政治部主任舒同從駐地毛居井寫信對客人表示歡迎,并派敵工科長盧仁燦專程送來兩匹上乘戰(zhàn)馬以示慰問。鄧小平、楊尚昆、陳賡、楊勇、宋任窮、程子華、徐海東、孫毅、羅瑞卿、王首道、唐天際、劉華清等紅軍將領,都曾在這里指揮并參加了西征戰(zhàn)役。
紅軍西征打擊了馬鴻逵、馬鴻賓勢力,將陜甘革命根據(jù)地擴大為陜甘寧革命根據(jù)地,迎接了紅二、紅四方面軍,實現(xiàn)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爭取和團結了東北軍、西北軍,發(fā)展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寧夏共建立了5個縣級黨組織和4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特別是豫??h回民自治政府,不但培養(yǎng)和造就了馬和福這樣的民族英雄,還成為我國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府。
為了緬懷這段歷史,2001年3月26日,自治區(qū)主席馬啟智到豫旺鎮(zhèn)視察,批準投資39萬元建立紅軍西征紀念碑。正面題詞“紅軍西征紀念碑”,是當年西征到過豫旺的老紅軍,中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碑身底座寬3.6米,碑身高19.36米,寓意1936年紅軍西征到豫旺堡。碑基座邊長20.2米,寓意2002年建成。設九級臺階,寓意紅色文化,源源久長。
紅軍紀念碑的建立,是一個時代的標志,寄托了黨和人民對西征紅軍的無限敬意,更希望紅軍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