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別樣的天空
第十章 女人,別樣的天空
任世界繁花似錦,我獨(dú)自細(xì)水長流。在狄更斯、薩克雷等文學(xué)巨匠為世界留下一長串經(jīng)典名著的19世紀(jì),女性作家不知不覺地登上了歷史舞臺并且扮演了重要角色,為英國文學(xué)畫卷涂上了重重的一筆,使得女性作品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一朵奇葩。
10.1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
簡·奧斯汀肖像畫
“女性如果不幸求得學(xué)問,必須盡量隱藏”,這是簡·奧斯汀對當(dāng)時女性命運(yùn)的概括。她自己就是這樣,在弟弟愛德華(Edward)位于Chawton的房子里,在操持家務(wù)之余,偷偷地進(jìn)行寫作,她的“大部分寫作都是躲在公共起居室里的角落里完成的”(1),當(dāng)別人進(jìn)起居室時,她就得將手頭的創(chuàng)作悄悄地藏起來,以免遭到恥笑。她在7年半的時間里寫成了6部非凡的小說:《理智與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1813)、《曼斯菲爾德莊園》(Mansfield Park,1814)、《愛瑪》(Emma,1816)、《諾桑覺寺》(Northanger Abbey,1817)和《勸導(dǎo)》(Persuasion,1817)。1817年奧斯汀因結(jié)核病逝世,奧斯汀的哥哥亨利(Henry)在她去世后出版《諾桑覺寺》和《勸導(dǎo)》,并公布了她的真名和身份。
18世紀(jì)末到19世紀(jì)初,感傷小說(Sentimental Novel)和哥特小說(Gothic Novel)充斥英國文壇,簡·奧斯汀的小說一掃風(fēng)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續(xù)和發(fā)展了英國18世紀(jì)優(yōu)秀的現(xiàn)實(shí)主義傳統(tǒng),為19世紀(jì)現(xiàn)實(shí)主義小說(Realistic Novel)的高潮揭開了序幕。她的作品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yè)革命沖擊的英國鄉(xiāng)村中產(chǎn)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fēng)光,雖然多是男婚女嫁之事,卻猶如“二寸牙雕”(Two Inches Wide of Ivory on Which I Work)一樣纖巧精致、玲瓏剔透,讓人們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tài)和人情世故。
簡·奧斯汀故居(Jane Austen's House)
這棟17世紀(jì)的房子,是簡·奧斯汀的弟弟愛德華給母親及妹妹們居住的房子。簡在這里度過了人生最后一段時光(1809—1817年)。她在操持家務(wù)之余,偷偷地進(jìn)行寫作,在7年半的時間里寫成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諾桑覺寺》和《勸導(dǎo)》。
簡·奧斯汀故居有一扇著名的“聲響之門”,其響聲能使奧斯汀事先知道“有人來了”,以便悄悄地收起她正在寫作的紙筆。故居里還展示著奧斯汀的許多手稿和親筆信,以及她當(dāng)年寫作用的據(jù)說是來自中國的桌子。
英語中有一個名詞叫Janeite(簡迷)。據(jù)說,早在1894年,一位名叫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的著名批評家在給《傲慢與偏見》寫序的時候,就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個Janeite。奧斯汀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歷史小說家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就對她相當(dāng)推崇,而且認(rèn)定,喜歡奧斯汀的就一定非常喜歡,要么就完全不喜歡。1831年著名的英國歷史學(xué)家麥考利(Thomas Macaulay)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將奧斯汀吹上了天,有個人說,人人都喜歡《曼斯菲爾德莊園》,但是否真是奧斯汀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選民”,得看他是否欣賞《愛瑪》。麥考利本人就是個“簡迷”,而且還把奧斯汀和莎士比亞相提并論。據(jù)說一戰(zhàn)后英國醫(yī)院就推薦用奧斯汀的小說來輔助治療戰(zhàn)后創(chuàng)傷綜合征。不過,“簡迷”這個名字真正流行起來,要?dú)w功于吉普林(Kipling)1924年發(fā)表的短篇小說The Janeites,這部有趣的小說講述了一幫英國士兵靠奧斯汀的小說熬過了一戰(zhàn)的瘋狂和殘酷的故事。從此,“簡迷”的說法就廣為人知了。
史蒂文頓教堂(Steventon Church)
奧斯汀的故鄉(xiāng)史蒂文頓(Steventon)位于英格蘭南部的漢普郡(Hampshire),在奧斯汀生活的年代它是英國最繁榮、最穩(wěn)定的鄉(xiāng)村之一,以鄉(xiāng)紳(Gentry)為主導(dǎo)的中產(chǎn)階級文化氛圍濃厚。長期生活于此使得奧斯汀對鄉(xiāng)紳社會的價值體系、人際關(guān)系和思想感情的基本特征有著深刻的認(rèn)識與認(rèn)同。奧斯汀的小說風(fēng)格因此也深受鄉(xiāng)村文化的影響,具有自在奔放、清新幽默的特點(diǎn)。
也許由于她的性格過于敏銳甚至尖刻,奧斯汀本人并不受歡迎,她被人描述成“一根令人生畏的撥火棍”,平生唯一遇到的一次愛情(也許稱不上愛情)也以失敗告終。奧斯汀深受打擊,從此把自己埋藏在文字背后,在文字中咀嚼理想中的愛情和婚姻。就在奧斯汀的寫作生涯達(dá)到頂峰的時候,這個薄命的女人早早謝世,年僅42歲,埋葬在溫切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但是她成為了一個里程碑,柔美地站在他鄉(xiāng)的門口,啟迪和鼓舞著無數(shù)的后來者前行。
簡·奧斯汀博物館(Jane Austen Museum)
文學(xué)常識
Irony(反諷)is the use of words to mean something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appear on the surface to mean.Jonathan Swift uses irony in A Modest Proposal when he suggests the eating of babies as a solution to overpopulation and starvation in Ireland.Modern theories of rhetoric distinguish among verbal,dramatic and situational irony.Jane Austen uses a variety of verbal,dramatic and situational irony through the novel Pride and Prejudice.
10.2 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
維多利亞時期的才女中,喬治·艾略特就像路邊的野菊花,怒放得最決絕、最持久。她沖破了種種藩籬,冒天下之大不韙與已有妻室的喬治·亨利·劉易斯(George Henry Lewes,1817-1879)結(jié)合,其勇敢、智慧和瀟灑,讓男兒也在她面前汗顏。艾略特和劉易斯結(jié)合后,在愛人的鼓勵下,才華更如脫韁的野馬一樣勢不可擋,寫出了許多得意之作。她披荊斬棘,為后來者開辟了一條寬闊的道路。
喬治·艾略特原名瑪麗·安·伊萬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英格蘭中部沃里克郡紐尼頓鄉(xiāng)(Nuneaton,Warwickshire)紐迪吉特家族(Newdigate Family)莊園(Hall Estate)的一個農(nóng)場。1820年伊萬斯一家搬到了位于莊園邊界的奇爾弗斯科頓的格里夫宅(Griff House),在那里,瑪麗·安·伊萬斯度過了她幸福的童年。1824年瑪麗·安·伊萬斯被送到附近的萊瑟姆小姐女子學(xué)校(Miss Latham's Boarding School),4年后她又轉(zhuǎn)到紐尼頓的沃靈頓小姐女子學(xué)校(Mrs.Wallington's Boarding School),在這里,受老師瑪麗亞·劉易斯(Miss Maria Lewis)的影響,瑪麗·安·伊萬斯對基督教表現(xiàn)了極大的興趣。1832年,13歲的瑪麗·安·伊萬斯前往考文垂市(Coventry)的富蘭克林女子寄宿學(xué)校(Miss Franklin's School),訓(xùn)練出了一副音樂般低沉的嗓音(The Low,Well-modulated,Musical Voice),還綜合學(xué)習(xí)了法語和寫作,才華初顯。
紐尼頓鎮(zhèn)中心的喬治·艾略特雕像(The statue of George Eliot in Nuneaton's town centre)
1839年因母親去世,19歲的瑪麗·安·伊萬斯輟學(xué)回家,擔(dān)當(dāng)起照顧父親和家人的責(zé)任。在家的這段時間,瑪麗·安·伊萬斯熱衷于參與當(dāng)時席卷英國的福音教派(Evangelicalism)活動,潛心閱讀圣經(jīng),天天祈禱,虔誠得像一個苛刻的清教徒。她學(xué)習(xí)了意大利語、德語、希伯來語、拉丁語和希臘語,還自作主張地去掉了自己名字安妮中的妮字(即去掉Anne中的字母e),聲稱對父母這種法國式貴族的虛榮感到羞辱(2)。
1841年,瑪麗·安·伊萬斯和父親搬到考文垂市(Coventry)東郊的富利斯希爾(Foleshill)。年輕的瑪麗·安·伊萬斯很快就結(jié)識了一批自由思想家和政治激進(jìn)分子。受他們的影響,以及通過自己的大量閱讀,瑪麗·安·伊萬斯對自己曾經(jīng)迷戀的基督教產(chǎn)生了懷疑,最終與之決裂。當(dāng)時,她拒絕同父親前往教堂參加禮拜,父親惱羞成怒,提出要與她斷絕父女關(guān)系,最后經(jīng)親戚朋友的耐心勸說,這場父女間的“圣戰(zhàn)”以雙方的妥協(xié)而結(jié)束。20多年后,喬治·艾略特給曾經(jīng)的一位鄰居寫信回憶此事時依然為自己的“一時沖動”后悔不已。她這次大膽果斷的叛逆行動不僅表明了她與傳統(tǒng)宗教的決裂,而且也是對整個西方社會尤其是英國農(nóng)村中產(chǎn)階級傳統(tǒng)觀念和思想體系的反叛。此后,在瑪麗·安·伊萬斯的個人生活與藝術(shù)生涯中,宗教信仰一直是最根本的內(nèi)容與主題(3)。她早期翻譯過德國神學(xué)家大衛(wèi)·弗里德里?!な┨貏谒?D.F.Strauss)的《耶穌傳》(Life of Jesus,Critically Examined,1846)、德國著名人文主義哲學(xué)家路德維?!べM(fèi)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的《基督教的本質(zhì)》(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1854)和荷蘭哲學(xué)家巴魯克·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的《神學(xué)政治論》(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1849-1850)及《倫理學(xué)》(Ethics)。
1849年父親羅伯特·伊萬斯去世。悲傷過度的瑪麗·安·伊萬斯不得不放棄手中正在翻譯的《神學(xué)政治論》,由朋友布雷夫婦(The Brays)陪同前往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地旅游散心。在此期間她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幸運(yùn)的決定:前往倫敦,憑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進(jìn)軍知識界。她跟布雷夫婦在倫敦Rosehill住了數(shù)月,在那里認(rèn)識了《耶穌傳》的出版商,英俊瀟灑、風(fēng)流倜儻的約翰·查普曼(John Chapman),查普曼盛情邀請瑪麗·安·伊萬斯擔(dān)任他的《威斯敏斯特評論》(Westminster Review)的助理編輯。在這個位置上,瑪麗·安·伊萬斯很快以她敏銳的洞察力、卓越的見解、公允的評價和嫻熟優(yōu)美的文字贏得了廣泛的贊譽(yù),也結(jié)識了當(dāng)時的許多國內(nèi)外文化名人和精英,包括查爾斯·達(dá)爾文(Charles Darwin),赫伯特·斯賓塞(Hebert Spencer)(4),T.H.赫胥黎(T.H.Huxley),托馬斯·卡爾勒(Thomas Karle),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愛默生(Emerson),等等,其中也包括喬治·亨利·劉易斯(George Henry Lewes),一個改變了她今后個人生活和成就的男人。
劉易斯雖然身材矮小、相貌平庸,但他博學(xué)多才,是語言學(xué)家、科學(xué)家、小說家、詩人和智者;他寫過傳記、哲學(xué)著作、劇本;做過專欄記者、演說家甚至演員。幾經(jīng)交往,二人從此惺惺相惜,瑪麗·安·伊萬斯幫助劉易斯校對文稿,劉易斯也開始改變自己——他修齊了胡須,梳理了頭發(fā),亮黃色的領(lǐng)帶變成了整潔的煙灰色,甚至有時候他還給靴子刷了油(5)。1854年7月,查普曼先生接到了他副主編的辭職信,瑪麗·安·伊萬斯和劉易斯私奔到德國,開始了他們長達(dá)25年的有實(shí)無名的夫妻生活,時年瑪麗·安·伊萬斯35歲。這個勇敢的女人,從此背上“道德敗壞”的十字架,眾叛親離,人們對她處處設(shè)防、百般鄙視、惡意中傷,在同居的頭幾年,她和劉易斯只能過著隱居式的生活。面對強(qiáng)大的社會壓力,這對苦命鴛鴦始終相親相愛、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攜手直到劉易斯生命的盡頭(1878年61歲的劉易斯死于胃癌)。
喬治·亨利·劉易斯
深居簡出的瑪麗·安·伊萬斯在劉易斯的一再鼓勵下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她以“喬治·艾略特”的名字發(fā)表小說,以避免維多利亞時代對女作家的歧視。第一部作品《阿莫斯·巴頓牧師的不幸遭遇》(The Sad Fortunes of the Rev.Amos Barton)(6)由劉易斯出面接洽出版事宜,1857年1月在《布萊克·伍德雜志—愛丁堡月刊》匿名發(fā)表,故事的成功發(fā)表和較好反響調(diào)動了她積蓄在內(nèi)心深處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從此,喬治·艾略特踏上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征途,最終成為維多利亞時期一顆明亮的文壇巨星(7)。
《亞當(dāng)·比德》(Adam Bede)
喬治·艾略特早期的作品《亞當(dāng)·比德》(Adam Bede,1859)是一部經(jīng)典的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講述了在18世紀(jì)末到19世紀(jì)初“一個充滿了奶牛酸味和干草芳香的鄉(xiāng)村”里,鄉(xiāng)村男孩亞當(dāng)如何從一個近乎苛刻的、自以為是的、不成熟的青年成長為一個充滿理解和寬容的成熟男性的故事,通過他對漂亮但無知虛榮的海蒂(Hetty Sorrel)一廂情愿的癡心到對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黛娜(Dinah Morris)的追求,表現(xiàn)他情感成熟的過程。人只有走出“自我”這個狹隘封閉的世界,學(xué)會理解和關(guān)愛他人,幸福才能到來。同時,故事還傳達(dá)了一個簡單而嚴(yán)肅的道義,即因果報應(yīng)(Retribution)(8)。小說問世后大獲成功,好評如潮,傳遍歐洲各地。雖然眾多的猜測使得她的真實(shí)身份被暴露,招來了一些人身攻擊和指責(zé),但喬治·艾略特在英國文壇的重要地位從此得到了普遍認(rèn)可。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
如果說《亞當(dāng)·比德》是一個鄉(xiāng)村男孩的成長故事,那么《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則講述了一個女孩為成長所付出的代價,“言說著女性情感的覺醒與幻滅,抒發(fā)著回歸女性配角位置和皈依男性統(tǒng)治的無奈與凄惶”(9)。女主人公麥琪(Maggie Tulliver)是一個充滿生活激情和幻想的浪漫主義者,身為女孩,她天資聰慧,向往知識卻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杰出的才智不但沒為她贏得喝彩反而使她在生活中處處碰壁,只好在遐想中尋找幸福的自我。她空虛、煩躁卻情不知所往。童年與哥哥湯姆一起在荒野的河邊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的日子一去不復(fù)返,與哥哥的同學(xué)菲利普(Philip Wakem)的友誼卻因?yàn)閮杉乙虍a(chǎn)業(yè)糾紛成為仇敵而放棄,寵愛她的父親去世了,為了生存她去鎮(zhèn)上一所學(xué)校任教,從此更是凄惶度日。在一次多德森家族(The Dodsons)的聚會上,她認(rèn)識了表姐的男友斯蒂芬(Stephen Guest),異性欣賞的目光讓她一直受壓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后來在一次劃船出游中,她和斯蒂芬意外地與他人離散,兩人的小船在河上漂流了一夜才靠岸。丑聞傳遍全鎮(zhèn),哥哥和親戚對她關(guān)上了大門,社會輿論的譴責(zé)也把她放逐到野外。在牧師的勸導(dǎo)下,她毅然決定放棄與斯蒂芬私奔的念頭,回到了小鎮(zhèn)。但是,她的內(nèi)心依然痛苦,在個人意志與社會道德之中,她不知該如何選擇,唯有沉浸在對過去的幸福回憶中而暫時忘卻眼前的痛苦。這時,弗洛斯河洪水來襲,她劃著小船前去營救被困在磨坊里的哥哥湯姆。一個浪頭打翻了小船,兄妹倆緊緊地?fù)肀е?,消失在滔滔的洪水中?/p>
麥琪在家庭由盛到衰再由衰到盛的巨變中經(jīng)歷了愛情、親情的一番磨礪。她的成長歷程:少年時無拘無束、熱烈而純真;青年時自我壓抑、切割心靈;成年時矛盾卻又充滿成熟魅力,展示出當(dāng)自我面對人生的巨變、愛情、親情、友情、人格獨(dú)立這一系列難題時的掙扎和猶豫,也演繹出現(xiàn)實(shí)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遭遇過的心理困境。
人到底是應(yīng)該實(shí)現(xiàn)自我還是服從社會?這是麥琪的痛苦,也是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許多人成長中的艱難選擇?;蛟S,作者借麥琪讀到的那段話給出了她的答案:“你們要明白這個世界上自戀最害人。要想追求自己的意志和享受,就永遠(yuǎn)少不了麻煩。寧可追求十字架,跟它走。那些聽從上帝的召喚,而不是塵世的呼聲的人有福了。聽從真理,它來自心靈。它給你唯一的指引:走出自我,不要沉溺于自戀;放棄自我,你就會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sup>(10)這也許就是青年時期的喬治·艾略特自己最徹骨的人生感悟。《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被認(rèn)為是喬治·艾略特的自傳體小說。
1880年5月6日,在劉易斯去世一年半后,喬治·艾略特再次挑戰(zhàn)傳統(tǒng),以61歲的高齡在倫敦的圣·喬治教堂與比自己年少20歲的愛慕者、她和劉易斯的朋友及家庭金融顧問約翰·沃爾特·克羅斯(John Walter Cross)結(jié)婚。遺憾的是,新婚僅半年后喬治·艾略特就因病去世。雖然喬治·艾略特在文學(xué)、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與聲譽(yù),但由于個人生活的“墮落”,她死后被拒絕進(jìn)入“詩人之角”,而安息在倫敦北郊海格特墓地(Highgate Cemetery)劉易斯的身邊。直到1980年,在她逝世一百周年時,人們才終于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為喬治·艾略特豎起了一塊墓碑。
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墓地(Highgate Cemetery),艾略特和她的丈夫劉易斯都葬在這里。這是墓地西邊的一個著名景點(diǎn)“Entrance to the Egyptian Avenue”。
喬治·艾略特的主要作品(Major Works):
● 《教區(qū)生活場景》(Scenes of Clerical Life,1856-1858)
● 《亞當(dāng)·比德》(Adam Bede,1859)
● 《揭起的面紗》(The Lifted Veil,1859)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
● 《織工馬南》(Silas Marner,1861)
● 《羅慕拉》(Romola,1862-1863)
● 《雅各布哥哥》(Brother Jacob,1864)
● 《激進(jìn)黨人菲利克斯·霍爾特》(Felix Holt,the Radical,1866)
● 《西班牙吉卜賽人》(The Spanish Gypsy,1868)
● 《朱巴爾傳奇詩集》(The Legend of Jubal and Other Poems,1874)
● 《丹尼爾·德龍達(dá)》(Daniel Deronda,1876)
● 《西奧弗拉斯特斯·薩奇的印象》(The Impressions of Theophrastus Such,1879)
文學(xué)常識
A bildungsroman(German:novel of education,成長小說)is acoming-of-agekindofnovel.ItaroseduringtheGerman Enlightenment,and in it,the author presents the psychological,moral and social shaping of the personality of a usually-young main character(the protagonist).The bildungsroman generally takes the following course:
● The protagonist grows from child to adult.The protagonist has a reason to embark upon his or her journey.A loss or some discontent must,at an early stage,jar him or her away from the home or family setting.The process of maturation is long,arduous and gradual,involving repeated clashes between the hero's(protagonist's)needs and desires and the views and judgments enforced by an unbending social order.This conflict bears some similarity to Sigmund Freud's concept of the pleasure principle versus the reality principle;a prominent example is the book and movie A Clockwork Orange by Anthony Burgess and Stanley Kubrick,respectively.
● Eventually,the spirit and values of the social order become manifest in the protagonist,who is ultimate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ociety.The novel ends with the protagonist's assessment of himself and his new place in that society.
10.3 勃朗特三姐妹(The Bronte Sisters)
勃朗特三姐妹雕像(Charlotte,1816-1855;Emily,1818-1848;Anne,1820-1849)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國家喻戶曉的女作家,她們像三朵艷麗的奇葩,綻放在英國文學(xué)的壯麗畫卷上。這三朵生長在同一屋檐下的姐妹花,因?yàn)樾愿癫煌?、人生體驗(yàn)各異,因而其代表作呈現(xiàn)了不同的內(nèi)心世界和生命意識,在無垠的蒼穹下畫出不了同的弧線??蓯旱姆谓Y(jié)核,從蘭開夏(Lancashire)科恩橋(Cowan Bridge)的女子教會學(xué)校一直尾隨到勞渥德學(xué)校(Lowood School),甚至流竄到世界許多地方,將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耗殆盡。勃朗特家族的孩子幾乎個個都英年早逝,其中艾米莉和安妮不到30歲就先后逝世,活得最久的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1)也僅僅活到39歲。
《羅切斯特與簡·愛》
在三姐妹中,姐姐夏洛蒂身上那種直率、頑強(qiáng)、沖動、執(zhí)拗的氣質(zhì)像簡·愛一樣迷人。夏洛蒂不像奧斯汀那樣把自己隱藏于文字背后,她把自己寫進(jìn)了作品,“我愛,我恨,我痛苦”,她筆下的人物赤裸裸地追求愛情和自由;雖然顯得有點(diǎn)庸俗和幼稚,可是力量和精神卻大放光芒。(12)“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我也會的,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使你難以離開我!就像現(xiàn)在我難以離開你!上帝沒有這樣!我們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經(jīng)過墳?zāi)?,將同樣站在上帝面?”(13)這個家庭女教師,在桑菲爾德莊園(Thornfield Manor)的家庭女教師(14)對她的主人說出的這番話,真是振聾發(fā)聵,石破天驚!
哈沃斯牧師住宅(Haworth Parsonage,the Bronte Family Moved to This Parsonage in 1820)
勃朗特姐妹的家在一座古老教堂的旁邊,與教堂墓地僅一墻之隔。
相比之下,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的個性顯得更為沉郁、神秘和富于傳奇色彩。夏洛蒂曾說:“她比男人還要剛強(qiáng),比小孩還要單純,她的性格是獨(dú)一無二的?!边@個外表沉靜的弱女子,柔弱而敏感的心靈中蘊(yùn)藏著無可比擬的熱情,她用一雙柔弱的手,掙脫了現(xiàn)實(shí)人生的羈絆,把無從宣泄而又異常強(qiáng)烈的滿腔激情傾注到人物靈魂之中,締造出一個驚心動魄而又凄美絕倫的愛情悲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從而在沉郁的現(xiàn)實(shí)中快意人生。Let me in,let me in,凱瑟琳的魂靈在約克郡的荒原上飄蕩著,穿越生死,亙古不滅。無怪乎《呼嘯山莊》被認(rèn)為是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黑色英雄”小說作品之一,有“文學(xué)中的斯芬克斯”(15)、“人間情愛的最宏偉史詩”之譽(yù),它是“唯一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遮沒了光輝的杰出作品”。英國作家毛姆評價道:“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zhí)著,曾經(jīng)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16)
整個故事陰冷而暴力、神秘而怪誕,粗獷中又隱含著神圣的溫情,它像一把利劍,直刺人的內(nèi)心深處,讓人不忍卒讀,唯恐被卷進(jìn)那撕心裂肺的熊熊愛火之中。
呼嘯山莊原形的廢墟,一個廢棄的小農(nóng)莊?;蛟S因?yàn)殚L期的荒原生活,艾米莉·勃朗特形成了解不開的荒原情結(jié)?!逗魢[山莊》典型地體現(xiàn)與闡釋了艾米莉·勃朗特的這種荒原情結(jié),全書散發(fā)著濃郁的荒涼與粗獷氣息,自始至終呼嘯著荒原上強(qiáng)勁的、尖利的北風(fēng)。
三姐妹中最小的安妮·勃朗特(17)還沒有走向成熟和偉大就匆匆告別了人世,她像約克郡荒原(The Yorkshire Moors)中的一朵孤獨(dú)的小花,幾場凄風(fēng)冷雨后就不幸告別了人世。
約克郡荒原(The Yorkshire Moors)
《呼嘯山莊》片斷:
(凱瑟琳與女仆交談)
“我在這世上最大的苦惱,就是希斯克利夫的苦惱;他的每一個苦惱,從剛開頭,我就覺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他一切都?xì)缌恕*?dú)有他留下來,我依然還是我。假使其他一切都留下,獨(dú)有他毀滅了,那整個宇宙就變成一個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p>
(凱瑟琳臨終與希斯克利夫會面)
“我但愿我能一直揪住你,”她辛酸地接著說,“直到我們兩個都死了為止!我可不管你受著什么樣的罪。我才不管你受著什么樣的罪呢。為什么你就不該受罪呢?我是在受罪呀!你會把我忘掉嗎?——那就是凱瑟琳·恩肖的墳?zāi)寡?。從前我愛過她,我失去她心都碎了。但這都是過去的事情啦。這以后我又愛過不少人。如今我的孩子,比從前的她,對于我更親呢。有一天我也死了,我不會感到不高興:因?yàn)楹萌ジ龝媪?我只會因?yàn)椴坏貌话押⒆觽儊G下而感到難過?!?/p>
哈沃斯(Haworth)小鎮(zhèn)風(fēng)光
勃朗特三姐妹生活的哈沃斯(Haworth)小鎮(zhèn),美麗而氣質(zhì)不凡,美麗是她的天性,不凡是因?yàn)椴侍厝忝玫拇嬖?。哈沃斯,未曾謀面就已相知,不曾離開就已想念,只是因?yàn)?,我們和勃朗特姐妹,有一個今生來世的約會。
文學(xué)常識
Gothic fiction(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Gothic horror,哥特小說)is a genre of literature that combines elements of both horror and romance.As a genre,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o have been invented by the English author Horace Walpole,with his 1764 novel The Castle of Otranto.English Gothic writers often associated medieval buildings with what they saw as a dark and terrifying period,characterized by harsh laws enforcedbytorture,andwithmysterious,fantastic,and superstitious rituals.Prominent features of Gothic fiction include terror(both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mystery,the supernatural,ghosts,haunted houses and Gothic architecture,castles,darkness,death,decay,madness,secrets,and hereditary curses.
10.4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
“繼續(xù)地愛,愛我如深海。”——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
自古紅顏多薄命。作為維多利亞時代最受尊敬的詩人之一,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18)的人生軌跡為女性特別是才女們的命運(yùn)畫上了最溫暖、最動人的一筆,讓我們在為勃朗特三姐妹的苦難人生不勝唏噓之時破涕為笑。是的,當(dāng)我們走出神話和傳奇,尋找人世間真正動人的愛情故事時,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愛情就更顯完美——癱瘓的腿、哀婉的心都能在愛情的榮耀中煥然一新,然后女詩人排除萬難,與愛人遠(yuǎn)走陽光燦爛的佛羅倫薩,相親相愛,最后在愛人的懷抱中安然辭世……這樣的愛情故事,怎能不讓人內(nèi)心溫暖而濕潤呢?“繼續(xù)地愛,愛我如深?!?,連厭世自絕的伍爾夫都為勃朗寧夫婦的曠世情緣所打動,一改慣常的灰色筆調(diào),用從未有過的生動、熱情描摹勃朗寧夫人的愛犬,并借愛犬之口為主人的愛情作傳。
看看這張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肖像畫,你是否被她的某個特質(zhì)所打動?
那是怎樣的故事呢?
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19)1806年出生在英國達(dá)勒姆(Durham)一個富足的家庭,她是家里12個孩子中最大的。伊麗莎白的家境優(yōu)越,父親早年在牙買加經(jīng)營甘蔗種植園,賺取了大筆財富,后來在Malvern Hills購買了一座500英畝的莊園,名為Hope End。她和她11個弟弟妹妹在莊園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騎馬、讀書、游玩。伊麗莎白在10歲前就遍讀了莎士比亞的名著、《荷馬史詩》,熟讀了英國、希臘和羅馬的歷史。
1821年,15歲的伊麗莎白因?yàn)轵T馬的時候墜馬,健康狀況一路惡化,以至于逐漸無法行走,處于半癱瘓的狀況。因?yàn)楫?dāng)時醫(yī)生為她開了鴉片,她終身都未能離開鴉片。伊麗莎白后來開始學(xué)習(xí)希臘文,并且閱讀了大量的希臘文巨著。
后來,伊麗莎白父親的財務(wù)狀況逐漸惡化,不得不出售了Hope End,全家人于1832—1837年間搬到了倫敦。此時的伊麗莎白已經(jīng)是一位成熟的詩人,開始以自己的名字出版詩集《天使及其他詩歌》(The Seraphim and Other Poems),在這本詩集中,伊麗莎白在一首詩歌中稱贊了詩人羅伯特·勃朗寧(20)。
1838年,伊麗莎白的健康狀況惡化,她與她最心愛的弟弟愛德華一同移居到了海邊。不幸的是,1840年愛德華溺水身亡,伊麗莎白傷心欲絕,終生未能釋懷。伊麗莎白搬回了倫敦的家中,從此癱瘓在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1845年,羅伯特·勃朗寧給她寫了第一封信。此時的羅伯特·勃朗寧已經(jīng)是小有成就的年輕詩人,32歲,帥氣、活力、健康,周游了歐洲,與作家卡萊爾(Carlyle)、雪萊(Shelley)成了好友。此時的伊麗莎白已經(jīng)是英國著名的女詩人,39歲,半身癱瘓,遁世于倫敦父親的家中,在近5年的時間里不出臥室,不見外人。在信里,他將伊麗莎白的那些詩篇比作開放的花朵:“假使讓這些花曬干,把透明的花瓣夾進(jìn)書頁,對每一朵花寫下說明,然后合起書頁,擺上書架,那么,這里就可以稱為‘花園’了?!币聋惿谆匦耪f:“心靈的共鳴是值得珍愛的……一位詩人的共鳴對于我更是達(dá)到同情的極致了?!睆倪@一天以后,每一天,伊麗莎白最盼望的就是在家家戶戶吃晚飯的時候,“悄然一人”聽到郵差送信的腳步聲。春天來了,勃朗寧第一次前去看望伊麗莎白。她靠在一個大大的沙發(fā)里,那雙憂郁的黑眼睛令勃朗寧以后再也沒能忘懷。伊麗莎白的疾病沒能使勃朗寧卻步,在他們初次相見的第三天,他就寫給她一封求愛信。她已經(jīng)39歲了,又拖著有病的身體,于是她告訴他,以后再也別說這種“不知輕重”的話——“為了我,請忘了這件事吧?!迸娙苏J(rèn)定自己的生命將像“青苔一樣寂寞”,但是勃朗寧依然堅持每個星期去看望伊麗莎白一次,每次陪同他一起去的還有鮮艷的玫瑰。后來,伊麗莎白將這些日子稱為“一整個昏暗的星期中最明亮的一天”。伊麗莎白開始離開她蜷縮了多年的屋子,先是被人抱著下樓,接著可以在攙扶下自己下樓了。她告訴勃朗寧:“人人都大吃了一驚?!倍蕦幑膭钏?“下次再試試,一定!你周圍的一切都在這樣懇求你!”第二年的春天,在遇見勃朗寧之前在病床上躺了14年的伊麗莎白可以自己走到大街上了,愛情所創(chuàng)造的生命奇跡終于使她可以回報勃朗寧的執(zhí)著了:“如果到了天氣暖和的時候,我的健康更好一些,那么到那時候,由你決定吧?!币聋惿撞辉賹Σ蕦幷f“舍棄我,走吧”,她現(xiàn)在唯恐失去她的愛人——“繼續(xù)地愛,愛我如深?!?。
勃朗寧拜訪伊麗莎白(Robert Browning visits Elizabeth Barrett)
兩年的時間里,他們相互書寫了600封書信(1898年,這批書信被他們唯一的兒子Robert Pen Browning結(jié)集出版:The Letters of Robert Browning and Elizabeth),她的癱瘓也奇跡般地好轉(zhuǎn)。在他們從相識到結(jié)婚的兩年時間里,她寫作了大量表達(dá)自己心情的十四行詩,從拒絕、擔(dān)憂、疏離到相見、接受、熱愛……婚后她把所有的詩送給自己的丈夫,這就是詩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21)。
1846年9月12日伊麗莎白和勃朗寧結(jié)婚了,他們移居到了溫暖的佛羅倫薩,詩歌和愛情令勃朗寧夫婦過著“太幸?!钡纳睢2蕦幷f:“我們就像樹洞里的兩只貓頭鷹那樣快樂,‘巴’胖了,臉色紅潤了?!倍晾捉o妹妹寫信說:“我叮囑他,千萬不要逢人就夸妻子跟他一起去過這兒去過那兒了,好像能用兩條腿走路的妻子是天下最寶貴的?!?sup>(22)
他們在一起度過了15年的幸福時光,從不曾分離過一天,就像他們結(jié)婚前從不曾有一天中斷過情書一樣。
1861年6月29日,伊利莎白只是患了輕微的感冒,晚上,她依偎著她的愛人,“用最溫存的話表達(dá)她對他的愛戀”,直到在他的胸前睡去。
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再也沒有醒來,但她留下了維多利亞時代最美麗的愛情詩和她與丈夫的所有通信以見證他們永恒的愛情和傳世的浪漫。
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埋葬在佛羅倫薩。意大利人為她鑄了一塊紀(jì)念碑,上面刻著:“在這里,E.B.B生活過、寫作過。她將學(xué)者的智慧、詩人的靈性和女人善良的心融合在一起。她用她的詩歌鑄成了黃金的鏈環(huán),把意大利與英國聯(lián)結(jié)在了一起。”2006年,佛羅倫薩市議會在勃朗寧的墓前放置了一個桂冠花環(huán)以紀(jì)念她誕辰200周年。
How Do I Love Thee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How do I love thee?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day's
Most quiet need,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a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tears of all my life!—and,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我是如何愛你
——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
我是如何愛你?讓我逐一細(xì)述。
我愛你之深邃,之寬廣,之高遠(yuǎn)
盡我的靈魂所能及之處——猶如探求
玄冥中神的存在和美好之極。
我愛你如每日之必需,
陽光下和燭焰前都少不了。
我自由地愛著你,像人們爭取他們的權(quán)利;
我純潔地愛著你,如人們在贊美前會垂首。
我愛你,帶著我昔日悲傷時的
那種激情,童年時的那種誠意;
我愛你,抵得上往日對圣者懷有的
如今似已消逝的那種愛——我用呼吸,
用微笑,用眼淚,用我整個生命來愛你!
假使上帝愿意,我死后將更加愛你!
文學(xué)常識
A dramatic monologue(戲劇獨(dú)白)is a piece of spoken verse that offers great insight into the feelings of the speaker.Not to be confused with a soliloquy in a play(which the character speaking speaks to themselves),dramatic monologues suggest an auditor or auditors.They were favored by many poets in the Victorian period,in which a character in fiction or in history delivers a speech explaining his or her feelings,actions,or motives.The monologue is usually directed toward a silent audience,with the speaker's words influenced by a critical situation.An example of a dramatioc monologue exists in My Last Duchess by Robert Browning,when a duke speaks to an emissary of his way,Porphyria's Lover also by Robert Browning,The Captain of the 1964 Top of the Form Team by Carol Ann Duffy,and Lady Lazarus by Sylvia Plath,Mother to Son by Langston Hughes.
10.5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
弗吉尼亞·伍爾夫
這是個一生都在漂流的靈魂,她所創(chuàng)立的意識流就跟她的住所一樣飄浮不定又似乎終有所歸。她應(yīng)該是水做的,美麗,晶瑩,透徹,脆弱,無所不往,所向披靡,而又不可捉摸。她來自水,又歸于水,她在水中,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菲利亞,如飄浮在水中的一朵盛開的百合花。
是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個明凈而寒冷的早晨,從花園里自己的一間房里走出來,越過長滿水草的河邊,夢游般走進(jìn)位于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走進(jìn)那一片濃綠的水中,其間有無數(shù)魚兒“遨游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閃著亮光”(23)。那是她一個人永遠(yuǎn)的房間。
關(guān)于她,能說些什么呢?她出生名門(24),優(yōu)雅、感性而深邃,含羞草般敏感,玻璃般易碎。她美麗的容顏、不凡的才情和氣質(zhì)使得她成為倫敦文學(xué)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斯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25)的“王后”。她以一部《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吹響女權(quán)主義(Feminism)的號角,以《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海浪》(The Waves,1931)等作品扯起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旗幟,作為20世紀(jì)現(xiàn)代主義(Modernism)的先鋒之一,她在20世紀(jì)西方文學(xué)中的位置無人替代(26)。她的意識流小說《遠(yuǎn)航》(The Voyage Out,1915)、《墻上的斑點(diǎn)》(The Mark on the Wall,1917)、《達(dá)洛衛(wèi)夫人》(Mrs.Dalloway,1925)、《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等,猶如一部“女性的心靈史”,從中,“幽暗朦朧地、忽隱忽現(xiàn)地,可以看見世世代代婦女的形象”。(27)
弗吉尼亞·伍爾夫,上帝的寵兒,同時也是上帝的棄兒;女同性戀者(Lesbian),抑郁癥患者(Depression),歇斯底里精神病人。畢業(yè)于劍橋大學(xué)的高材生雷納德·伍爾夫(Leonard Woolf)因?yàn)樾蕾p弗吉尼亞的嫻雅風(fēng)度和超凡智慧,于1912年與30歲的伍爾夫結(jié)婚。然而少女時期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性侵犯落下的性恐懼和性冷淡,使得她的婚姻生活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歧路(28)。雷納德起初認(rèn)為自己能像王子喚醒睡美人那樣喚醒弗吉尼亞體內(nèi)的性意識,幾經(jīng)努力卻徒勞無功。他曾在小說《智慧的童貞女》里心懷不忿,“那些長著白皮膚和金色頭發(fā)的蒼白的女人……是冰冷的,同時也使人冰冷?!备ゼ醽啞熬裱┍馈保准{德從此認(rèn)命,轉(zhuǎn)而追求精神之愛這一更加高遠(yuǎn)的境界。弗吉尼亞不時發(fā)作的精神病使她痛苦萬分,多次自殺未遂。然而,病愈后她激情噴涌,寫出一部部驚世佳作(29)。幸運(yùn)的是,每次精神病發(fā)作,雷納德都陪伴在她身邊,給她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對于丈夫的包容和呵護(hù),弗吉尼亞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1930年,弗吉尼亞告訴一位朋友,沒有雷納德,她可能早就開槍自殺了。弗吉尼亞能以多病之身取得非凡的文學(xué)成就,雷納德可謂居功至偉。
這個天才的、玻璃般易碎的女人,一生生活在懷疑和掙扎之中。她的《達(dá)洛衛(wèi)夫人》(Mrs.Dalloway,1925)用意識流的手法,表現(xiàn)了這一情緒。這個故事講述了52歲的議員夫人一天的生活,“以一天寫盡一個女人的一生”(30):從達(dá)洛衛(wèi)夫人早上買花、籌備晚會寫起,一直寫到子夜晚會結(jié)束、賓客離去為止。就是這一天里,達(dá)洛衛(wèi)夫人時時刻刻在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懷疑,上層社會表面上的華麗舒適的生活方式,與內(nèi)心的空虛交織在一起,使達(dá)洛衛(wèi)夫人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絕望。就如伍爾夫在《達(dá)洛衛(wèi)夫人》中所說的:“人類既沒有善心,又沒有信念,也沒有寬容,有的只是能增加眼前快樂的東西。他們成群結(jié)隊(duì)去獵食,他們一伙伙搜遍沙漠,尖叫著消失在荒野里。”蕓蕓眾生中的真相,殘酷卻又真實(shí)。
《達(dá)洛衛(wèi)夫人》(Mrs.Dalloway)
弗吉尼亞的一生似乎都在踐行著她在《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中說的一句話:“女人要想寫小說,必須有錢,再加一間自己的房間”(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她不停地從一處住所搬到另一處住所,有時是因?yàn)槲膶W(xué),有時是因?yàn)閼?zhàn)爭,更多的是因?yàn)榫窦膊 ?941年3月28日,預(yù)感到另一次精神崩潰即將開始,弗吉尼亞擔(dān)心自己永遠(yuǎn)不會好轉(zhuǎn),在留下分別給丈夫雷納德和姐姐Venessa的兩封短信后,她用石頭填滿口袋,自沉于Monk's House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終年59歲。這個終生精神都在流浪的女人,終于回到了她一個人永遠(yuǎn)的房間?!拔覀兊淖晕蚁裆詈@锏聂~,在昏暗中來往,穿梭在巨大的水草之間,游過陽光閃爍的海域,不停地游向前去、前去,游向幽暗、寒冷、深邃、不可思議之處?!?/p>
《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
海德公園門22號,弗吉尼亞出生的地方(22 Hyde Park Gate,Virginia Woolf's Birthplace)。
幼年時全家避暑所居住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弗吉尼亞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戈登廣場(Gordon Square)
1904年2月,父親Leslie去世。5月,弗吉尼亞第二次精神崩潰,并試圖跳窗自殺。年末她和Vanessa,Thoby,Adrian搬到位于布盧姆斯伯里的戈登廣場46號(46 Gordon Square,Bloomsbury)。
1907年弗吉尼亞和Adrian搬到費(fèi)茲羅伊廣場(Fitzroy Square)29號,著手寫第一部小說《遠(yuǎn)航》(初名Melymbrosia)。
1911年弗吉尼亞搬到布倫瑞克廣場(Brunswick Square)38號。雷納德·伍爾夫12月搬來,在這里他愛上了弗吉尼亞。1912年8月10日他們結(jié)婚。布倫瑞克廣場38號在一戰(zhàn)中被炸毀,現(xiàn)在的The Pharmacy College at 38 Brunswick Square建立在原來的舊址上。
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House)
1915年弗吉尼亞一生中最嚴(yán)重的一次精神病發(fā)作,持續(xù)9個月。其中有6周的時間她試圖開始寫婚后的第一批日記。3月她的《遠(yuǎn)航》(The Voyage Out,1915)出版。伍爾夫夫婦搬到霍加斯(Hogarth),為緩解妻子的注意力,減輕她的工作疲勞,1917年,伍爾夫夫婦買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機(jī),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House)。弗吉尼亞開始繼續(xù)寫日記,直到去世。后來,伍爾夫夫婦又買下Rodmell的Monk's House。
蒙克之屋(Monk's House)
蒙克之屋里弗吉尼亞的寫作間(Virginia's Writting Lodge,Monk's House)
在這個寫作間里,弗吉尼亞寫下了多部重要作品,從早期的《達(dá)洛衛(wèi)夫人》(Mrs.Dalloway,1925)一直到生前最后一部小說《幕間》(Between the Acts,1941),以及大量的隨筆、評論和書信。就是在這里,讀罷最后一頁《海浪》(The Waves,1931)的雷納德告訴她那是一部杰作;就是在這里,她對《歲月》(The Years,1937)傾注了幾個月的艱辛創(chuàng)作,并試圖降低自己對煙草的依賴(從每天早晨六七根減至1934年的每天一根);最后,在1941年3月28日的那個星期五,一個寒冷的春日早晨,就是在這里,弗吉尼亞寫完給雷納德和姐姐Venessa的遺書,于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空留一屋子凌亂的草稿。
弗吉尼亞寫給雷納德的遺書:
“最親愛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發(fā)狂了。我覺得我們無法再一次經(jīng)受那種可怕的時刻。而且這一次我也不會再痊愈。我開始聽見種種幻聲,我的心神無法集中。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種看來算是最恰當(dāng)?shù)男袆?。你已給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我相信,在這種可怕的疾病來臨之前,沒有哪兩個人能像我們這樣幸福。我無力再奮斗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沒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連這張字條也寫不好。我也不能看書。我要說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xì)w功于你。你對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難以置信地善良。這一點(diǎn),我要說——人人也都知道。假如還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F(xiàn)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確信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繼續(xù)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沒有哪兩個人像我們在一起時這樣幸福。維”
I feel certain that I am going mad again.I feel we can't go through another of those terrible times.And I shan't recover this time.I begin to hear voices,and I can't concentrate.So I am doing what seems the best thing to do.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You have been in every way all that anyone could be.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til this terrible disease came.I can't fight any longer.I know that I am spoiling your life,that without me you could work.And you will I know.You see I can't even write this properly.I can't read.What I want to say is I owe all the happiness of my life to you.You have been entirely patient with me and incredibly good.I want to say that—everybody knows it.If anybody could have saved me it would have been you.Everything has gone from me but the certainty of your goodness.I can't go on spoiling your life any longer.
I don'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V.
歐塞河(River Ouse)
完成《幕間》(Between the Acts,1941)后,弗吉尼亞于1941年3月28日在自己的口袋里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于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
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墓(Virginia Woolf Tomb)
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主要作品(Major Works):
● 遠(yuǎn)航(The Voyage Out,1915)
● 夜與日(Night and Day,1919)
● 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1920)
● 達(dá)洛衛(wèi)夫人(Mrs Dalloway,1925)
● 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1927)
● 奧蘭多(Orlando:A Biography,1928)
● 海浪(The Waves,1931)
● 歲月(The Years,1937)
● 幕間(Between the Acts,1941)
隨筆
● 普通讀者Ⅰ(The Common Reader,1925)
● 一間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
● 普通讀者Ⅱ(The Second Common Reader,1933)
● 三個幾尼(Three Guineas,1938)
● 羅杰·弗萊傳記(Roger Fry:A Biography,1940)
文學(xué)常識
Stream-of-consciousness(意識流)writing is usually regarded as a special form of interior monologu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ssociative leaps in syntax and punctuation that can make the prose difficult to follow,tracing a character's fragmentary thoughts and sensory feelings.Stream of consciousness and interior monologue are distinguished from dramatic monologue,where the speaker is addressing an audience or a third person,and is used chiefly in poetry or drama.In stream of consciousness,the speaker's thought processes are more often depicted as overheard in the mind(or addressed to oneself)and is primarily a fictional device.The term was introduced to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from that of psychology by philosopher and psychologist William James,brother of writer Henry James.In literary criticism,stream of consciousness is a narrative mode that seeks to portray an individual's point of view by giving the written equivalent of the character's thought processes,either in a loose interior monologue,or in connection to his or her actions.
【注釋】
(1)譚穎沁.簡·奧斯汀與女性寫作.江南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07(4).
(2)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
(3)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
(4)據(jù)說瑪麗·安·伊萬斯和赫伯特·斯賓塞年紀(jì)相當(dāng),彼此吸引,相互贊賞。瑪麗·安·伊萬斯在1852年寫給朋友的信中這樣說道:“斯賓塞很讓人親近。和他相處總是很開心,每次和他見面后都會感覺更好一些。我們都覺得沒什么不能讓我們更經(jīng)常地見面,只要想見就可以?!焙髞?,她進(jìn)一步寫道:“我生命中的亮色,在孩提時代的伙伴之后,再一次因?yàn)楹秃詹亍に官e塞的友誼而煥發(fā)出來。我們每天都見面,幾乎每件事都分享到彼此之間愉快的同志情誼。如果不是有他,我的生活肯定無聊沉悶到了極點(diǎn)?!币?艾伯特·哈伯德.逝去的大師.饒春平等,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5)艾伯特·哈伯德.逝去的大師.饒春平等,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6)《阿莫斯·巴頓牧師的不幸遭遇》(The Sad Fortunes of the Rev.Amos Barton)、《吉爾菲爾先生的愛情故事》(Rev.Mr.Gilfil's Love Story)、《珍妮特的懺悔》(Janet's Repentance)這三個小故事組成了《教區(qū)生活場景》(Scenes of Clerical Life,1856-1858)。
(7)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
(8)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
(9)單新榮.解讀喬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主人公麥琪的情感歷程.山東文學(xué),2009(8).
(10)馬建軍.喬治·艾略特研究.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07.
(11)夏洛蒂于1816年出生在約克郡的索頓,在勃朗特夫婦6個小孩中排行第3,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中年紀(jì)最大的。1820年4月因?yàn)楦赣H帕特里克在哈沃斯擔(dān)任副牧師,全家搬到了哈沃斯(Haworth)。母親瑪麗亞于1821年因癌癥病逝,所以夏洛蒂與其他5個兄弟姊妹由阿姨伊麗莎白·布倫威爾(Elizabeth Branwell)來照顧。在1824年8月,夏洛蒂與姊妹艾米莉、瑪麗亞與伊麗莎白一起被送到位于蘭開夏(Lancashire)科恩橋(Cowan Bridge)的女子教會學(xué)校(后來夏洛蒂在《簡·愛》中將它描述為勞渥德學(xué)校)。學(xué)校的狀況相當(dāng)惡劣,這對夏洛蒂的健康造成了永久的影響,可能也導(dǎo)致了夏洛蒂的兩個姐姐瑪麗亞(1815—1825年)與伊麗莎白(1814—1825年)的死亡。她們在1825年離開學(xué)校不久之后就死于肺結(jié)核。在哈沃斯生活期間,夏洛蒂、艾米莉與安妮開始創(chuàng)作。夏洛蒂的弟弟布倫威爾·勃朗特在1848年9月因慢性支氣管炎與過量飲酒造成的衰弱而去世,雖然夏洛蒂相信他是死于肺結(jié)核。艾米莉與安妮也分別在1848年12月和1849年5月因肺結(jié)核而去世。所以只剩下夏洛蒂與父親帕特里克一起生活。
(12)見:http://www.rongshu.com/Reader/3901319.aspx
(13)Do you think,because I am poor,obscure,plain,and little,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You think wrong!—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and full as much heart!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conventionalities,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equal—as we are!(Jane to Mr.Rochester)
(14)夏洛蒂于1831年至1832年間在米菲爾德(Mirfield)的學(xué)校就讀,1833年,夏洛蒂以韋爾斯利(Wellesley)的名義創(chuàng)作了The Green Dwarf。1835年至1838年,夏洛蒂在米菲爾德的學(xué)校擔(dān)任教師。夏洛蒂從1839年開始在約克郡擔(dān)任多個家庭的女教師,一直到1841年為止。后來在1842年夏洛蒂與妹妹艾米莉前往一間位于布魯塞爾,由康斯坦丁·黑格爾(Constantin Heger,1809-1896)與妻子克萊爾(Claire Zoé Parent Heger,1804-1890)所經(jīng)營的私立寄宿學(xué)校。為了報答黑格爾夫婦提供食宿與教學(xué),夏洛蒂教導(dǎo)學(xué)生英文,而艾米莉則教導(dǎo)學(xué)生音樂,不過她們的教學(xué)因?yàn)橄穆宓俚陌⒁桃聋惿住げ紓愅?Elizabeth Branwell)于1842年10月去世而中斷。夏洛蒂在1843年1月獨(dú)自返回布魯塞爾的寄宿學(xué)校,擔(dān)任教師的職務(wù)。這次在布魯塞爾的寄宿學(xué)校期間,夏洛蒂并不快樂,因?yàn)樗兊霉陋?dú)、思念家鄉(xiāng)并深深地愛戀著黑格爾。最后夏洛蒂在1844年1月回到了哈沃斯,后來的這段經(jīng)歷也成為了夏洛蒂創(chuàng)造小說《維萊特》與《教師》的靈感。
(15)“the sphinx of literature”,called by Angus M.Mackay in The Bront3s: Fact and Fiction(1897)
(16)見:http://www2.gxtc.edu.cn/Sannong/article/200812/46345.html
(17)安妮·勃朗特(Annie Bronte,1820-1849)的《阿格尼斯·格雷》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部很有深度的優(yōu)秀現(xiàn)實(shí)主義小說,作者站在那個時代的進(jìn)步立場上,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和不合理,對于“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會現(xiàn)實(shí),表現(xiàn)出強(qiáng)烈的不滿和抗議。安妮·勃朗特的小說風(fēng)格更接近于簡·奧斯汀而與她的兩位姐姐不同。夏洛蒂的文筆華麗,以想象力的自由馳騁見長,艾米莉充滿幻想和激情,甚至有“現(xiàn)代主義”的某些特點(diǎn),而安妮·勃朗特則完全按生活的原貌再現(xiàn)生活,沒有過分的夸張,決不把生活浪漫化或情節(jié)劇化。她的風(fēng)格樸素淡雅、真摯自然,有節(jié)制,有分寸感,讀來讓人回味無窮。見:http://baike.baidu.com/view/411804.htm
(18)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主要作品有《天使及其他詩歌》(The Seraphim and Other Poems,1838)、《詩集》(Poems,1844)、《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1850)、《奧羅拉·李》(Aurora Leigh,1857)、《大會前的詩歌》(Poems Before Congress,1860)等。
(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94f330100f1j4.html
(20)19世紀(jì)的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是世界一流的詩人,他在浪漫主義衰落后另辟蹊徑,開創(chuàng)一代詩風(fēng),作為戲劇獨(dú)白詩(Dramatic Monologue Poetry)大師,對現(xiàn)代詩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羅伯特·勃朗寧的詩作非常富于獨(dú)創(chuàng)性,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而趣味無窮。
(21)1847年的4月,他們移居到溫暖的佛羅倫薩。在這里,伊麗莎白將一摞詩稿獻(xiàn)給了勃朗寧,它們始作于他向她求婚的那一天,止于他們結(jié)婚的那一天。勃朗寧看到一半時就知道“這是自莎士比亞以來最出色的十四行詩”。這些詩稿后來出版時,伊麗莎白為了隱其身份,將之命名為《葡萄牙人十四行詩集》。另一說法是因?yàn)橐聋惿灼つw比較黑,勃朗寧昵稱她為“葡萄牙人”。
(22)http://baike.baidu.com/view/1410053.htm
(23)據(jù)說弗吉尼亞·伍爾夫死前曾帶著女仆來到她家旁邊的一個蓮花池邊,對女仆說了類似的話。
(24)1882年1月25日弗吉尼亞·伍爾夫出生于英國倫敦肯辛頓海德公園門(Hyde Park Gate)22號,原名弗吉尼亞·斯蒂芬(Virginia Stephen)。父親萊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爵士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于劍橋的一位著名的文學(xué)評論家、學(xué)者和傳記作家。
(25)The Bloomsbury Group was a group of authors and painters who met in London during the 1920s to share ideas.Members included Virginia Woolf,her sister Vanessa Bell,Lytton Strachey,John Maynard Keynes,Clive Bell,Vita Sackville-West and Leonard Woolf(Virginia's husband).Dorothy Parker wrote that the Group“comprised pairs who had affairs in squares”.Their relationships were complicated,promiscuous,and frequently homosexual or bisexual.
(26)易曉明.優(yōu)美與瘋癲——弗吉尼亞·伍爾夫傳.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2002.
(27)王開林.她故事·外國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28)弗吉尼亞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內(nèi)薩·貝爾(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哥哥的性侵犯。
(29)弗吉尼亞的侄子昆汀·貝爾這么評說她的疾病:“是不是她的病引起了這場智性革命,這一點(diǎn)是無法斷定的?!币?昆汀·貝爾.伍爾夫傳.蕭易,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0)弗吉尼亞·伍爾夫.達(dá)洛衛(wèi)夫人.孫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