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溝蛇綠巖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與構(gòu)造背景
巴音溝蛇綠巖屬于北天山晚古生代蛇綠巖帶的一部分,向東延伸到后峽一帶,是準噶爾板塊與伊犁-伊賽克微板塊間的最終縫合帶。該蛇綠巖保存比較完整、研究程度較高 (王作勛等,1990;肖序常等,1992;鄔繼易等,1989;高長林等,1995;徐學義等,2005, 2006a,2006b)。前人對巴音溝蛇綠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蛇綠巖的巖石學 (鄔繼易等,1989;王作勛等,1990)、地球化學 (徐學義等,2005)和形成年齡 (徐學義等,2005,2006a, 2006b)等方面,本節(jié)將從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角度對蛇綠巖及其伴生的洋島玄武巖 (OIB)進行研究,探討該套蛇綠巖形成的構(gòu)造背景。
一、區(qū)域地質(zhì)特征
巴音溝蛇綠巖出露于烏蘇縣南約40km的巴音溝-沙犬旺-奎屯河一帶 (圖3-1),呈推覆巖片逆沖于阿克沙克組之上,其上又被上石炭統(tǒng)奇爾古斯套組以角度不整合覆蓋。該蛇綠巖具有較完整的巖石組合,包括蛇紋石化橄欖巖、輝長巖、玄武巖、斜長花崗巖脈和放射蟲硅質(zhì)巖等巖石單位,但由于斷裂構(gòu)造錯動使得幾個巖石單元的關(guān)系復(fù)雜,幾套巖石的出露關(guān)系可通過草測的地質(zhì)剖面圖加以說明 (圖3-2)。除上述組成蛇綠巖的幾個巖石單元外,還有一套下面要重點描述的洋島玄武巖。在該剖面的西側(cè)為一套塊狀玄武巖,其下部為一破碎帶,并以斷層與地幔橄欖巖接觸 [圖3-3(a)]。層狀輝長巖分布在剖面的東側(cè),受構(gòu)造作用影響被置于橄欖巖下方,兩者之間是一套呈斷層接觸的枕狀玄武巖 [圖3-3(b),圖3-3 (c)],在玄武巖中侵入有斜長花崗巖脈 [圖3-3(d)]。
圖3-1 巴音溝地質(zhì)簡圖
(據(jù)徐學義等,2005改繪)
圖3-2 巴音溝蛇綠巖剖面及取樣位置圖
圖3-3 巴音溝蛇綠巖野外照片
(a)玄武巖與橄欖巖呈斷層接觸;(b),(c)枕狀玄武巖;(d)斜長花崗巖呈脈狀侵入到玄武巖中
玄武巖包括組成蛇綠巖的塊狀玄武巖和代表洋島的枕狀熔巖兩部分。塊狀玄武巖呈紫灰-暗灰色,致密塊狀結(jié)構(gòu),具?;豢椊Y(jié)構(gòu)、拉斑玄武巖結(jié)構(gòu),主要斑晶礦物為斜長石,呈針狀及長柱狀,0.05~0.25mm大小。巖石受輕微的碳酸巖化,見少量碳酸鹽脈穿插到巖石中。枕狀熔巖具有明顯的枕狀構(gòu)造 [圖3-3(b)、(c)],直徑在40~80cm之間,呈暗灰-紫灰色。以玻璃質(zhì)結(jié)構(gòu)為主,有的也有球顆結(jié)構(gòu)及放射狀的雛晶結(jié)構(gòu)。受到不同程度蝕變,主要蝕變礦物是綠泥石、碳酸鹽等。
橄欖巖受剪切構(gòu)造影響,普遍受到強烈蛇紋石化及絹石化,具鱗片變晶及網(wǎng)架狀結(jié)構(gòu),上部與灰黑色的輝長巖呈斷層接觸。層狀輝長巖呈塊狀及條帶狀,厚層與薄層呈韻律相間,具碎裂及變余輝長結(jié)構(gòu),普遍葡萄石化,鏡下具輝長結(jié)構(gòu),長石呈條狀,斜長石殘晶可見雙晶彎曲、錯位等應(yīng)力作用痕跡,斑晶大小在0.25~0.5mm之間,含量約占全巖的55%~60%。
二、地球化學特征
本節(jié)中分析的樣品主要包括蛇綠巖中的玄武巖和與之共生的洋島玄武巖 (表3-1)。從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上明顯可以將該剖面內(nèi)的玄武巖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洋中脊玄武巖(MORB),第二類為洋島玄武巖 (OIB)。
表3-1 巴音溝玄武巖主量元素 (wt%)、微量元素 (×10-6)分析結(jié)果表
續(xù)表3-1
注:樣品由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測試完成。
第一類玄武巖的Si O2含量為49.7%~50.7%,其中有兩個樣的Ti O2含量分別為0.81%和1.00%,與一般虧損型洋中脊玄武巖 (N-MORB)的Ti O2含量相近,Mg#[Mg#=100Mg2+/(Mg2++Fe2+)]為53.4和60,說明玄武巖在巖漿房發(fā)生過一定程度的結(jié)晶分異作用。其中BYG25的Ti O2含量達1.93%,而Mg O含量為3.35%,Mg#僅為30.5,考慮到該樣品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與BYG22和BYG26兩個典型的MORB樣品相似,我們認為該樣品仍然為洋中脊玄武巖,只是為巖漿強烈分離結(jié)晶后的產(chǎn)物。
第二類玄武巖的Si O2含量為50.7%~52.6%之間,BYG28樣品燒失量高達10.8%, Ca O含量高達17.3%,估計是受后期碳酸鹽交代影響所致。所有這類巖石的Ti O2含量為1.89%~3.14%,表現(xiàn)出OIB的特征。Mg O含量為3.02%~5.80%,Mg#為40.9~58.6,變化較大,同樣受到過巖漿分異的影響。在Si O2-Na2O+K2O圖上一部分樣品落在玄武巖區(qū),一部分樣品落在粗面玄武巖區(qū)、玄武粗安巖區(qū) [圖3-4(a)]??紤]到本區(qū)玄武巖受后期蝕變的影響,堿金屬元素在后期蝕變過程中容易發(fā)生遷移,有必要利用受流體活動影響較小的元素作為分類的依據(jù),在Nb/Y-Zr/Ti O2分類圖上 [圖3-4(b)],洋中脊玄武巖樣品均落在亞堿性玄武巖區(qū),而洋島玄武巖均落在堿性玄武巖區(qū)。
圖3-4 巴音溝玄武巖硅-堿分類圖 (a)(據(jù)Le Base et al.,1986)及Zr/Ti O2-Nb/Y分類圖 (b)(據(jù)Cox et al.,1979)
第一類玄武巖稀土總量較低,BYG22和BYG26兩個樣品分別為23.6×10-6和29.9× 10-6,稀土元素的含量相對較穩(wěn)定。(La/Yb)N為0.703~1.143,稀土元素均表現(xiàn)出輕稀土元素 (LREE)輕微虧損到弱富集,稀土配分模式顯示平坦型 [圖3-5(a)],具有MORB的特征。蛇綠巖中玄武巖微量元素除大離子親石元素 (LILE)變化較大外,其他元素變化不大,微量元素 (原始地幔)標準化圖表現(xiàn)為較平滑的略向右傾的折線,除Ba、Th、Ti幾個元素表現(xiàn)為略為虧損外,Nb、Ta沒有明顯的虧損和富集 [圖3-5(c)]。巖石中的LILE變化較大,可能是由于后期蝕變及風化作用影響形成的,而不代表原生巖石的特征。高場強元素 (HSFE,即Th、Nb、Ta等)有較小的虧損特征。
第二類玄武巖稀土總量從100.7×10-6~151.1×10-6,明顯高于N-MORB的含量, (La/Yb)N比值為5.29~11.8,輕稀土明顯富集,圖上呈負斜率型,輕重稀土元素分餾強烈[圖3-5(b)]。這些特征都與洋島玄武巖相似,而明顯不同于N-MORB。在微量元素圖上,洋島玄武巖顯示出駝峰型,HSFE特別是Nb、Ta明顯富集 [圖3-5(d)],與典型的OIB具有相同的分布型式。但與OIB相比,樣品中的堿金屬及堿土金屬元素變化較大,部分樣品相對虧損明顯。由于OIB在形成過程中容易與海水發(fā)生反應(yīng),加上這套巖石在后期造山過程中受后期蝕變作用的影響,這種虧損可能是這些活動元素被大量帶走所造成的。
圖3-5 巴音溝剖面玄武巖稀土元素與微量元素標準化圖(a),(c)洋中脊玄武巖;(b),(d)洋島玄武巖
(球粒隕石標準值據(jù)Boynton,1984,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標準值據(jù)Mc Donough et al.,1992)
三、構(gòu)造環(huán)境分析
目前對巴音溝蛇綠巖所代表的構(gòu)造環(huán)境還存在一些爭論,如最初鄔繼易等 (1989)認為屬陸緣海盆環(huán)境,后來一些研究者 (王作勛等,1990;肖序常等,1992;高長林等,1995)認為是弧后盆地,或弧前盆地 (盧華復(fù)等,2001)。徐學義等 (2005)通過對這套蛇綠巖的地質(zhì)地球化學研究后提出巴音溝蛇綠巖代表了天山晚古生代 “紅海型”洋盆。而夏林圻等(2002;Xia Linqin et al.,2004)對天山及鄰區(qū)石炭紀-二疊紀火山巖研究認為早石炭世天山古生代洋盆已經(jīng)閉合,天山造山帶進入到大規(guī)模造山后裂谷拉伸階段 (夏林圻等,2002;李向民等,2004),因此其構(gòu)造背景為裂谷盆地。
蛇綠巖形成的構(gòu)造環(huán)境可以通過微量元素比值特征加以認識。在Nb-Zr-Y圖解 [圖3-6 (a)]中,巴音溝蛇綠巖中玄武巖樣品落在代表N-MORB和火山弧玄武巖的D區(qū);在Ti-V圖解 [圖3-6(b)]中,樣品同樣落在N-MORB區(qū)內(nèi);在Ti-Zr-Y[圖3-7(a)]和Hf-Th-Ta圖解 [圖3-7(b)]中,樣品落在洋中脊范圍內(nèi)。Th、Nb、Ta等元素在地幔軟流圈和MORB中含量很低 (0.02×10-6),并且在熔體與礦物之間分異很小,因此這些元素在MORB中保持一致,但在俯沖背景下,由于離子半徑較大的Th離子更易溶于水和熔體中(Wilson,1989),從而使Th與Nb、Ta等元素在SSZ(超俯沖帶)下形成的玄武巖中發(fā)生分離,利用這一特性可以較好地區(qū)分MORB和SSZ兩種構(gòu)造背景。全球大部分蛇綠巖中的玄武巖具有親島弧的特征,這些玄武巖在Hf-Th-Ta圖解上通常落在其中的D區(qū),而本區(qū)蛇綠巖中的玄武巖樣品全部落在A區(qū),表明玄武巖的源區(qū)地幔幾乎沒有受到俯沖洋殼成分的影響,這也與前面分析中提到的蛇綠巖代表早期洋盆地環(huán)境相一致。
圖3-6 巴音溝蛇綠巖剖面中兩類玄武巖的Nb-Zr-Y(a)(據(jù)Meschede,1986)和Ti-V(b)(據(jù)Shervais,1982)圖解
(圖中實心三角形樣品據(jù)徐學義等,2005)
圖3-7 巴音溝蛇綠巖剖面中兩類玄武巖的Ti-Zr-Y(a)(據(jù)Pearce and Cann,1973)、Hf-Th-Ta(b)(據(jù)Wood,1980)和La/Yb-Th/Ta(c)(據(jù)Tomlinson and Condie,2001)圖解
(圖中實心三角形樣品據(jù)徐學義等,2005)
巴音溝蛇綠巖中的玄武巖與典型的N-MORB相比,LREE相對于HREE虧損不明顯,其特征類似于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巖 (E-MORB),分析認為是由于略虧損的原始地幔高程度部分熔融形成。巖石在稀土和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上與原始地幔十分相近,說明其原巖為近于原始地幔組分的源區(qū),而不是像一般的N-MORB那樣形成于強烈虧損的地幔源區(qū)。據(jù)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大洋玄武巖形成于大洋形成初期,源區(qū)還沒有經(jīng)歷大規(guī)模的巖漿提取階段。
洋島玄武巖與其他蛇綠巖單元呈斷層接觸,除了在主量元素上具有高含量的Ti O2外,還具有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微量元素Nb、Ta富集。這些都是典型的OIBs或LIPs(大火山巖省)的特征。本區(qū)兩套玄武巖稀土總量分別為103×10-6~151×10-6和23×10-6~62 ×10-6,同時La含量分別為15×10-6~26×10-6和1.7×10-6~5.4×10-6,說明這兩套玄武巖顯然不可能是同一源區(qū)形成的,其中高稀土元素含量的玄武巖也不可能是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巖,很可能是洋島玄武巖。另外,在Nb-Zr-Y、Ti-V、Ti-Zr-Y、Hf-Th-Ta和La/Yb-Th/Ta圖解上,這些樣品均投在板內(nèi)玄武巖或者OIB區(qū),說明本區(qū)OIB確實存在。同樣在Ta/Yb-Th/Yb圖 (圖3-8)上,這些玄武巖靠近OIB區(qū),而遠離E-MORB和N-MORB。特別是在Ta/Yb-Th/Yb圖上,元素對的比值特征顯示巖石未受俯沖帶流體交代的影響。
圖3-8 玄武巖的Ta/Yb-Th/Yb圖
(據(jù)Wilson,1989)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