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生長在農(nóng)村,不僅是京外之地,也是窮鄉(xiāng)僻壤。初中之前,步行六七里地,才有幸見到的唯一有名的人,一位下鄉(xiāng)蹲點的副縣長。在三年困難時期,到了豫北大縣城讀高中時,才見到了真正的名人名家。
見到第一位名人是楊秀峰,當時任國家的教育部長,他到地方視察時,到過我們學校,還和全校師生見了面。但見這位教育家、老革命,沒有絲毫頤指氣使,清清瘦瘦的,長臉戴著眼鏡,雖然衣著極其普通,但顯得謙和文雅,頗有長者風范。他在上千人的學生隊伍中,注意有幾個戴眼鏡的,顯示對師生健康的關心。接著我作為共青團員的代表,到新鄉(xiāng)一所大學,聽時任團中央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報告。當時學院大禮堂座無虛席,我是站在最后邊。雖然看不清胡耀邦同志的面孔,但胡耀邦同志幽默的談吐,不時引發(fā)陣陣笑聲。當時國家正值困難時期,胡耀邦同志主要鼓勵廣大青年學生戰(zhàn)勝困難,增強信心,具體內容記不清了,只記得講了三部分,主要是三句話:一是形勢非常好,二是問題真不少,三是還得往前跑。覺得他談吐不拘形式,站得高,看得遠,很有水平。以后,雖然有機會聽到耀邦同志講話,但無機會近面交談。直到北大百年校慶時,到胡德平同志家拜訪時,才有機會在耀邦同志靈前鞠躬致意。
20世紀60年代初考入北大,開辟了新天地,見到名人的機會驟然增多。那時國家接待外賓多用人海戰(zhàn)術,動輒組織幾十萬、上百萬群眾夾道歡迎。使得普通大學生有了參與外事活動,接觸世界各國政要名流的機會。我多次參加過歡迎西哈努克、蘇加諾、恩克魯瑪?shù)韧鈬缀驼啄X,看到過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毅等國家領導人。在群眾集體中,幾次一睹國家著名領導人的風采。在人民大會堂聽過外國政要講話,聽過周恩來總理報告,聽過蔣南翔、彭真等領導的畢業(yè)工作報告,聽過宦鄉(xiāng)講國際形勢。北京高校運動會,在北大五四運動場舉行。我作為搞警衛(wèi)的工作人員,得以和運動會總指揮、當時國家唯一的一級體育教授馬約翰先生交談,并看到了相貌堂堂的榮高棠同志。北大也是政治、外事活動集中的單位,在北大校園,我歡迎過外國來賓,參加過中日青年大聯(lián)歡,聽過國內戰(zhàn)斗英雄報告,看過中央歌舞團演出等,見到過來校的國家領導人。在北大辦公樓禮堂,聽過國家領導人南漢宸、包爾漢講話。也見過不少國外著名政治活動家,印象最深的有印尼共產(chǎn)黨領導人艾地、約多等。
北大是崇高的學術殿堂,校內有一批學富五車的、國際國內一流的知名的教授。如馮友蘭、翦伯贊、朱光潛、周培源、王力、吳組湘、馮定、曹靖華、季羨林、芮沐、傅鷹,等等。在北大讀書期間,有幸一睹他們的風采。還有機會聽過其中一些名宿的講課,和其他社會名流的講座。印象比較深的,有副校長、著名教授魏建功的工具書講座,圖書館館長、梁啟超之女梁思莊教授的圖書借閱講座,馮定講人生觀。聽過中央領導將五四運動,和作家楊沫講《青春之歌》。為了學中國法制史方便,我特別想多學一點古漢語。后來,如愿聽取了語言學家王力教授的文言虛詞講座。聽后不滿足,又偷偷聽了幾次。之后突發(fā)奇想,參加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yè)課的考試,試試自己的古文水平。我通過中文系的老鄉(xiāng)盧甲文老師的安排,竟然考了60分,讓我高興了好幾天。還聽過西語系系主任馮至教授講座,我中學時代就讀過他的詩作,聽講是慕名而來。還聽過不少當時是少壯派,后來成為名流的老師的課,如沙健孫講黨史等。學習國際私法時,聽過外交部司局級領導講課,內容活潑生動,比教授學者講解,又是一種風度。
有一次我從“三角地”的海報中,看到北大舉辦紀念魯迅活動,請許廣平先生作報告。當我趕到第二教學樓時,見大教室座位已滿,只能站在門口。只見許廣平先生慈眉善目,白發(fā)披肩,飄然有松鶴之態(tài)。但許先生的南方話,聽起來很費勁。因為一兩句聽不清,就聽不懂段落大意。好在我站在門口,離講臺很近,看人看得清楚。初中就讀魯迅雜文,知道許廣平,崇敬先生的道德人品。這次來聽講座,主要是看人,聽懂多少是多少,有聽不懂的地方,也不在意。和聽許廣平的講座不同,幾次聽郭沫若同志的講課,聽得最清楚。郭沫若同志到北大講過青銅器、甲骨文,我聽過兩次。郭老講課,并不帶講稿,具體講些什么,先征求同學們的意見,臨時決定。先請六七個同學舉手發(fā)言后,郭老取下夾在耳背上的鉛筆頭,草草在紙片上寫幾個字,便是授課提綱了。講授內容,是大家所提問題的概括。講解深入淺出,層次分明,引人入勝,速度平緩,抑揚頓挫,連標點符號都能夠記下來,不愧為一代宗師。
總之,無論是春意融融、夏風煦煦,還是秋風颯颯、冬雪霏霏,在北大都能看到名人名家的身影,聽到名人大家的講課、講座。這些名人名家講課,雖然內容不同,風格迥異,但蘊涵豐富,才智獨具。隨著時間的流淌,這些名人名家身影逐漸模糊了,他們的講課和講座的具體內容記不住了。留在腦海中的,是越來越清晰的大師們的風范、魅力、睿智和風采。
2008年11月29日寫于沈陽嘉麟“尋味”書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