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的巨流河
李鐘超
巨流河,是東北遼河的舊稱,有遼寧的“母親河”之稱。從巨流河畔走來的齊邦媛先生用其一生記錄并詮釋了一條河,一條心中流淌的巨流河。
“我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六十年來,何曾為自己生身的故鄉(xiāng)和為她奮戰(zhàn)的人寫過一篇血淚記錄?”這是一部人生回憶的書?!岸刹贿^的巨流河”,是這本書回顧憂患重重的東北和中國歷史最重要的意象。多少壯懷激烈付諸流水,它的可貴之處在于能讓我們從個人自傳的角度去思考那段風云變幻的中國近代歷史,而這一切又歸功于兩條線索——齊世英和張大飛。父親齊世英有近代知識青年風骨,然而一生過來,不過是蔣政權(quán)的棋子罷了,并未實現(xiàn)心中抱負,最終在臺灣被排擠在外,郁郁寡歡終老。以身殉國的張大飛,那段通過“來自云端的信”維系的感情,與國恨家仇相聯(lián)結(jié),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看到那封遺信,催人感傷,用張大飛的視角描繪了這改變中國和人類歷史的戰(zhàn)爭!
這是一部奮斗的書。齊先生顛沛流離的一生,從求學、讀書,到讀書、教書,一路伴著艱辛,從未停止。短暫的一段清苦但安寧的童年因“七七事變”而結(jié)束,隨之而來的是輾轉(zhuǎn)大半個中國的逃亡,但她不曾被擊倒,更不忘感受祖國大好河山。在偌大的中國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環(huán)境里,依然能夠靜下心來用功讀書:“在那個苦難的時代,受異族欺凌而在戰(zhàn)火的延燒中逃命,竟有機緣看到中國的山川壯麗”,并沉浸在濟慈、雪萊之中?!邦嵟媪麟x有說不盡的苦難,但是不論什么時候,戶內(nèi)戶外,能容下數(shù)十人之處,就是老師上課的地方。學校永遠帶著足夠的各科教科書、儀器和基本設備隨行?!边@是令我感動的地方,這是一個知識分子必備的勇氣。那個年代教師的精神,是源于他們所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希望和信心。他們真正地相信“唯楚有士,雖三戶兮,秦以亡”。 齊先生在這樣的教育下,奠定了一生積極向上的性格,邁進了文學的殿堂。后來,由于深厚的國學與英美文學的雙重歷練,齊先生走上講臺,把余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yè),仿佛一枚星火,在百廢待興的中國臺灣重新點燃了文學和美學的希望,為華人文學在世界上的發(fā)聲、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是一部耐看而又充滿力量的書。齊先生出身名門,家世源遠,因緣際會,身歷多為常人所未經(jīng),讀之多有快感。以其成長為例,在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其一生中每個階段仿佛都會有一位大師予以指點迷津,如張伯苓、朱光潛、錢穆,每一段都可以讓人回味許久。即便是書中著淡墨記錄的與抗日英雄張大飛的愛戀,亦是那般純潔和燦爛,沒有那么多蕩氣回腸,只有一份單純的守護和祝福。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在我們青年男女眾生中,這是多么稀有和珍貴啊。通過齊先生的筆觸所及,我們又處處感覺到力量所在:一個弱女子一生奮斗的力量,一個苦難民族頑強抗戰(zhàn)的力量,青年讀書報國奮戰(zhàn)沙場的力量,“中國不亡,有我”的力量,張伯苓校長“滿腔熱血,誓為教育新中國的子弟獻身”的力量,還有朱光潛先生課堂上那“語帶哽咽”的力量,等等。
我被這本書震撼。不僅是由于齊先生通過自己的方式講述著家、國的歷史,描繪著親眼看見的大地瘡痍,還由于敬佩她在幾十年的流離后愈發(fā)地堅強,以及對自由、美好和信念的追求。這是大多數(shù)人不可能達到的,尤其是經(jīng)歷過這么多的苦難之后。所以,我深深敬佩齊先生,即使她的政治態(tài)度確實讓我覺得過于狹隘,但那也是她的世界所決定的。齊先生曾言“自問這一生做事,無不力盡所能”,一句如此簡單而自然的話讓人感覺是多么不易。是的,當一個人到了可以回望自己的一生時,假若確能做到“無不力盡所能”,那該是一件多么欣慰的事。而我,作為一名輔導員,為每一個學生,倘若真能做到“無不力盡所能”,那該是一件多么欣慰的事。這是我的奮斗目標。
在“一切歸于永恒的平靜”之時,合上書卷,為齊先生一生的經(jīng)歷而慨嘆,更對其一生處事為人的態(tài)度充滿仰慕。她用平靜的筆抒寫了一個時代的歷程,平靜下也有波瀾。巨流河依舊在平靜地流淌,孕育那一方生靈,而《巨流河》又何嘗不是在平靜地澆灌每一位讀者的心田?
(原載《青島科技大學報》第702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