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水河流域的崖洞葬
紅水河是西江的干流,斜貫桂西北丘陵山區(qū)中部。上游南盤江,發(fā)源于云南省東部沾益縣馬雄山,沿滇桂、黔桂邊界,至貴州望謨縣蔗香村雙江口與北盤江匯合后稱紅水河。干流長659千米,落差254米,平均坡降0.38‰,河寬150~200米。左岸支流有北盤江、刁江,右岸支流有布柳河等。流域總面積526000平方千米。流經(jīng)紅黃壤地區(qū),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隨水入河,河水呈紅褐色,紅水河由此而得名。含沙量0.67千克/米3,為廣西含沙量最大河流。天峨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0. 55‰,兩岸高山峽谷,灘多水急,人煙稀少;天峨至來賓鳳凰峽河段,平均坡降0. 36‰,河道穿插于喀斯特山區(qū),河谷狹窄、深切,谷坡陡峭,兩岸耕地分散;鳳凰峽谷至三江口河段,平均坡降0.26‰,兩岸為丘陵平原,地勢較為平坦,耕地相對集中。多年平均徑流量696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542毫米。水急落差大, 自天生橋至武宣,總落差達600多米。水能蘊藏量為690萬千瓦,規(guī)劃建10個梯級電站,總裝機容量1232萬千瓦,占廣西水力資源的70%。已建成大化、巖灘、天生橋(一級)、龍灘4個電站,在建有龍灘、惡灘等電站。上段蔗香至天峨可行2~10噸級船,天峨至忻城渡口段可行20噸級船,忻城渡口至三江段可行120~250噸級輪船。紅水河是壯民族的母親河,河床那么深切,傳說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犁地時把它犁出來的。遠古時代人類已在這里勞動生息,著名的麒麟山人化石就發(fā)現(xiàn)在來賓縣橋鞏圩一個巖洞內(nèi),在都安縣干淹巖、九楞山巖也發(fā)現(xiàn)過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在隆林、天峨、鳳山、東蘭、巴馬、大化、都安、上林、忻城、來賓都發(fā)現(xiàn)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青銅文化也有零星發(fā)現(xiàn)。歷史上曾稱牂牁江,是云貴高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漢代巴蜀物資通過此河運往南越,漢武帝平定南越時,曾利用此河派兵順流東下。兩岸壯族、瑤族至今使用銅鼓,民間保存銅鼓1000多面,是世界現(xiàn)存銅鼓最集中的地區(qū),也是銅鼓文化傳統(tǒng)最濃厚的地區(qū)。
紅水河流域也是崖洞葬集中地區(qū),在修水電站之前有的崖洞葬在懸崖絕壁之上,在人的視線之外。待水電站蓄水后,水位抬升,有些崖洞葬才暴露出來。到目前為止,已在紅水河沿岸的凌云、東蘭、大化、忻城、興賓5縣(區(qū))發(fā)現(xiàn)崖洞葬23處,其年代上自西周,下至明清,隨葬品有各個時期的石器、銅器、陶器和瓷器。
一、東蘭縣崖洞葬
東蘭縣地處廣西西部,地形北高南低, 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nèi)山嶺連綿,溝壑縱橫,紅水河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地勢險峻,交通閉塞。秦朝屬桂林郡和象郡,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稱文蘭峒(土名木蘭峒),宋崇寧五年(1106年),納土歸朝,置蘭州、文州。元代蘭州改稱東蘭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土歸流,民國元年(1912年)改東蘭州為東蘭縣。在大同、金谷、武篆等鄉(xiāng)鎮(zhèn)沿紅水河兩岸已發(fā)現(xiàn)古代崖洞葬4處。
(一)蘇仙巖1號洞
位于東蘭縣大同鄉(xiāng)坡豪村蘇仙屯北紅水河南岸蘇仙山懸崖峭壁上,共有2處崖洞葬。洞口離紅水河河面近100米,上下左右都難攀爬,只有搭架系繩才能進洞。該崖洞葬劉錫蕃在《嶺表紀蠻》“編后余墨”中作了記載:“東蘭縣屬都彝區(qū)波毫鄉(xiāng),有名蘇仙村者,在紅河之右岸。村畔一山高聳,山半懸?guī)r間,離地約五丈,有巖洞一穴,人跡所不能至,而有兩棺平置洞口,望之儼然。”[26]
據(jù)1994年出版的《東蘭縣志》記載,20世紀50年代初,洞內(nèi)有100多副大小不等的棺材,有的堆置在地面,有的插入石縫中,有的擱在石壁上,棺內(nèi)有尸骨,棺木多為松柏,常被附近木匠取下來加工成木桶、木盆出售。1974年蘇托村磚瓦廠將棺材推下山,作燒磚瓦的燃料。1981年進行巖灘水庫水淹區(qū)文物調(diào)查時,考古工作者進洞看到還有較多的棺材,但沒有詳細登記。1986年河池地區(qū)文物普查又進洞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洞中棺材已橫七豎八,殘缺不全,當即取下兩副較完整的棺材。[27](圖2-54)
蘇仙巖1號洞,有上、中、下3個洞口,洞口下為紅水河。3洞相通,洞口方向均朝西,3個洞口距河面分別為70米、60米、50米。上洞口寬8.8米、高12米,中洞口寬7.7米、高約9米,下洞口寬3.8米、高約8米,上洞有一寬大的洞廳,洞廳寬11米、進深18米、高約15米,全洞長約83米。訪問當?shù)卮迕?,上過洞的人都說,上、中、下三洞中,除中洞沒見過棺材以外,上、下二洞都擺滿棺材,以上洞洞廳最多,棺材縱橫堆放,互相疊壓,有的順洞壁縱置,棺頭向洞外(西),有的橫向擺放,棺頭向北。許多棺材直接插入洞廳內(nèi)各洞龕中,棺頭向外。1986年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洞內(nèi)棺材已遭嚴重破壞,到處堆滿殘棺及碎骨,經(jīng)清理,仍存殘棺40余副。當時采回一副小孩棺材,無棺蓋,只有棺身,且嚴重朽壞,棺頭底板角端延出一方板形角飾。1990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附近發(fā)掘望達坡新石器時代遺址時再次進洞做考察,只看到洞口有些棺材殘片和人骨殘段,已找不到一副完整的棺材和稍微像樣的人頭骨。洞內(nèi)地面高低不平,堆積物已被嚴重擾亂,碎泥團覆蓋了大半,進深10米左右,向右轉(zhuǎn),登上約1米的臺階,也有殘棺殘骨;再往右拐,仍向上斜,轉(zhuǎn)出原崖面,與進洞口上下垂直,此處開朗,是原來棺材最集中的地方,地面翻得更亂,殘棺殘骨一片狼藉,無處可以插足。
圖2-54 蘇仙巖的長棺
棺材有整木圓棺和整木方棺兩個類型,但以方棺為多。棺頭、棺尾有角飾,有的兩頭均鑿成形制相同的板狀頭、尾角飾;有的棺上下棺頭鑿成彎如牛角的角飾,棺尾鑿成木叉形如燕尾的角飾;有的棺身底板延伸出一方形板或半圓形板角飾。葬制有一次葬和二次葬。揭開大棺時,看見棺內(nèi)的人骨架為仰身直肢,骨骼各個部位整齊不亂,棺底墊有紗紙、白布,胸部蓋有紅布,尚見盤頭長發(fā),應為一次葬。其他小棺內(nèi)骨骼有些錯亂,應為二次葬。
(二)蘇仙巖 2號洞
位于蘇仙巖1號洞北約30米處,同屬一座山上,洞口方向亦向西,洞口距山腳高約50米,洞呈長圓形,深4米,寬2.1米,高3米。于洞深底部有一洞龕,據(jù)當?shù)卮迕駰钚悴先苏f,1945年他進入此洞時見一圓木棺順著洞龕方向插在洞龕內(nèi),棺頭向外?,F(xiàn)棺材已毀,僅存殘棺木及人的下頜骨、肢骨等。
(三)牛塘崖洞葬
位于東蘭縣金谷鄉(xiāng)陸隆村牛塘屯紅水河北岸的絕壁上。洞口朝南,高出水面約60米,略呈橢圓形。洞口高約4米,寬約2米。1980年南丹縣獨田村一村民進洞,見有棺材和人骨架,未發(fā)現(xiàn)其他遺物。1981年9月巖灘水電站淹沒區(qū)文物調(diào)查時作過訪問,因受地形限制,未能進洞考察。
(四)西峨山崖洞葬
位于東蘭縣武篆鎮(zhèn)舊州村拉丘屯背西峨山東面的懸崖峭壁上。洞口高出地面約50米,方向朝東。洞呈圓筒形,深4米,寬21米,高3米,洞底部有一個龕。棺材原順洞龕方向插入洞龕,棺頭向外。據(jù)舊州村村民楊秀昌老人說,1945年他進洞時看到這副棺材。不知什么時候棺材被毀,在洞口下發(fā)現(xiàn)殘棺木及一具骨骸的下頜骨、四肢骨等,沒發(fā)現(xiàn)隨葬品。
二、大化瑤族自治縣崖洞葬
大化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中部偏西,處于紅水河中游,是國內(nèi)外罕見的喀斯特高峰叢、深洼地發(fā)育的典型地區(qū)。紅水河從西北向東南橫貫全境,是其主要水上航線。河水至此很深,河岸壁立,十分險峻。千姿百態(tài)、絢麗奪目的大化彩玉石就產(chǎn)在這個河段,因此大化被授予“中國觀賞石之鄉(xiāng)”稱號。
以前不知大化有古代崖洞葬, 自大化電站和巖灘電站相繼建成,水位升高,紅水河兩岸的崖洞葬才陸續(xù)進入人們的視野。199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崖洞葬調(diào)查研究課題組在巖灘水庫區(qū)調(diào)查時,在壩首、北景、巴龍、三角(百隘)板達發(fā)現(xiàn)10余處崖洞葬,其中北景鄉(xiāng)臘岜山、甘漢山分別有4處和3處,巴龍有數(shù)處,巖灘鎮(zhèn)常吉村琴常屯、百隘鄉(xiāng)板達屯各1處。
(一)弄嶺崖洞葬
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xiāng)弄勇村弄嶺屯紅水河北岸崖壁上。高出河面約50米,洞口朝西南。有洞3個,一洞置棺材5副,一洞置棺材1副,一洞置棺材3副。使用的棺材為整木圓棺。上下棺頭鑿成一對彎木如牛角形的角飾或木叉燕尾形角飾,上下棺尾鑿成一對燕尾形尾角飾。于頭、尾角飾根部各鑿出方形榫眼,插木栓將棺身、棺蓋牢固扣合在一起。
(二)板達崖洞葬
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xiāng)弄勇村板達屯板達山。板達山有2個洞,洞內(nèi)均置有崖棺,因遭破壞,原貌不清,原置棺材多少不詳。1992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崖洞葬調(diào)查研究課題組進洞考察,從洞中取回4副圓木棺和2個下頜骨。棺材也是用一段圓木剖開兩半制成。棺材頭大足小,棺口四周平直,無子母口;也有在棺身、棺蓋四周分別鑿出子口和母口的。(圖2-55)有的上下棺頭、棺尾均鑿成彎木如牛角形的角飾,于棺角中段凸起一橫塊,如1號洞2號棺;有的上下棺身、棺蓋頭部均鑿成牛角形的角飾,腹內(nèi)中段有一橫凸;棺尾鑿成形如燕尾的木柄或鑿成把手式角飾。
圖2-55 板達1號洞3號棺
(三)臘岜崖洞葬
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xiāng)百達村臘岜屯紅水河兩岸,如1號、2號洞分布在河的左岸,二者高差約10米。3號、4號洞分布在河的右岸。均是利用山崖天然的洞穴、裂隙、巖廈作葬所,洞口相對高度30~50米。1991~1992年考古工作者進行考察時,在1號、2號洞中采集了一批人骨、陶器殘片、石器、骨器及棺木等。棺木為整木圓棺,子母口扣合,棺頭、棺尾有牛角燕尾式或燕尾式角飾。(圖2-56)這種棺材的形制與其他地區(qū)晚期崖洞葬所使用的整木圓棺相似,棺木可能是后來葬入的,因與洞中所出的石器、陶器年代相差甚遠。說明1號、2號洞曾作過早、晚兩個時期的葬所。
圖2-56 臘岜洞的棺材
1號洞存棺4副,完好頭骨3個。棺材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均為整木圓棺,牛角燕尾式。棺比較瘦長,為扁圓形,即寬大于高,頭大足小,蓋與身均用子母口相扣合,兩側(cè)子母口沿無灼出小孔。主要出土陶器,均為細砂灰陶,胎薄,火候高,飾細繩紋,附加堆紋,多線曲線紋,器型有圜底釜、三足器、罐。
2號洞出石器,器體較大,加工精細,通體磨光,器型有斧、錛、鑿。
3號、4號洞使用棺材為整木圓棺,上下棺頭、棺尾飾有對稱的牛角燕尾式或燕尾式角飾,與左右江流域的晚期崖洞葬的棺木相似。
(四)巴龍崖洞葬
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xiāng)巴龍村紅水河右岸甘漢山崖壁上。其中一洞,高出山腳約65米,洞口方向朝東,洞室較少,洞內(nèi)并排放置10余副圓木棺,有完好顱骨4個。棺是用一整段圓木縱剖兩半挖空而成,棺口平直,無子母口。(圖2-57)上、下棺頭均鑿出彎木如牛角形的角飾,棺蓋頭角彎向下,棺身頭角向上,相合其狀如一對牛角。角的兩外側(cè)平直,腹側(cè)也較平,無凹槽,也無一道縱脊,但在腹中段凸起一橢圓形木塊,高與角尖齊,在凸塊的背側(cè)為最凸點,以這點為界,角飾從兩端向下傾斜,或者向上翹,側(cè)視呈一三角形,角尾段背部較平,根部位于棺身中部,鑿有榫眼;角飾前段背中有一縱脊,橫剖面呈一倒三角形。上下棺尾鑿有對稱的木柄,形如燕尾的角飾,根部有榫眼。
圖2-57 甘漢山崖洞葬的木棺
(五)無名山崖洞葬
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xiāng)無名山峭壁上。洞內(nèi)存殘棺4副,均為整木方棺,頭大尾小,棺底平,棺身和棺槽橫剖面均呈梯形,上大下小,棺身最大寬位置在棺頭肩部處,像人體狀。(圖2-58)棺口四周有平直的,也有子母口的。棺頭、棺尾均鑿出板狀角飾,棺身與棺蓋扣合后,角飾形如燕尾,其根部有的與棺口平齊,有的低于棺口,但在根部處均鑿有方形榫眼。199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崖洞葬調(diào)查研究課題組進洞考察時取回4副棺材標本,但無一副是完整的,有的有棺蓋無棺身,有的有棺身無棺蓋。
圖2-58 無名山的木棺
(六)琴常崖洞葬
位于大化瑤族自治縣巖灘鎮(zhèn)常吉村琴常屯,東臨紅水河的一個山崖裂縫中。洞口高出地面約50米,方向朝東,洞不大,高約1米,洞內(nèi)并排放置10余副棺材,多為短角燕尾式把柄,有的還保留木銷插入把柄的原貌。(圖2-59)棺內(nèi)有人骨和織物,保存基本完好。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崖洞葬調(diào)查研究課題組考察時取回7副棺材、6具人頭骨、1幅織錦和一些織錦殘片。
圖2-59 琴常洞的木棺
三、忻城縣崖洞葬
忻城縣位于廣西中部,紅水河下游。紅水河自西北向東南穿境而過。全境為喀斯特峰叢區(qū),多溶洞和地下河。古屬桂林郡地,唐貞觀初置芝州,下置忻城縣。境內(nèi)還有羈縻歸思州和羈縻紆州。宋初,芝州、歸思州、紆州皆為羈縻州。慶歷三年(1043年)俱撤,并入忻城縣。明弘治九年(1496年)降為忻城土縣,由土官世襲統(tǒng)治。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廢土司,仍稱土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升為正縣。境內(nèi)已發(fā)現(xiàn)崖洞葬5處。
(一)矮山(刁眉山)崖洞葬
位于忻城縣城關鎮(zhèn)(原紅渡鎮(zhèn))西北約500米的矮山村東,紅水河左岸的懸崖峭壁上。洞無名,所在的山叫刁眉山,洞口位于刁眉山的東面。在一塊呈90゜的天然石壁中間,石壁長30米、高20米。洞口向東南,略呈圓形,寬1.4米、高1.6米,高出紅水河面約50米。洞內(nèi)底部為平整的石灰?guī)r石板,洞內(nèi)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尸骨置于洞內(nèi)自然形成的凹槽中,骨架為一老婦和一小孩兩個個體。沒有發(fā)現(xiàn)葬具和墓壙。 1989年12月當?shù)卮迕襁M洞尋寶,將大部分隨葬品搬回家存放。1990年12月考古工作者進洞清理時,在洞內(nèi)發(fā)現(xiàn)石錛2件、貝幣2件、骨針2枚、項鏈飾片125片。同時又從村民手中收回石斧、石錛、石鑿、陶釜、陶罐、陶紡輪、瓷缽、銅鈴、蚌刀、貝幣、玉玦等遺物共40余件。出土的青瓷缽上腹部有褐色斑點一圈,具有典型的西晉時期特點。此洞部分屬西周中晚期,已歸在先秦巖洞葬敘述。
(二)鬼巖崖洞葬
位于忻城縣紅渡鎮(zhèn)壘亭村北約600米的懸崖山洞中。隔紅水河與該屯相望,當?shù)厝朔Q該洞為鬼巖。洞口高出水面約100米,方向朝南,洞口呈倒置葫蘆形,洞分二層,上層大,下層小。入洞左壁上有一大龕為上層,形狀為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距洞口底部高約2.05米。據(jù)當?shù)卮迕裾f,洞中原有多副棺材,為圓木棺材。棺材用整段圓木剖開刳空而成,有子母口,20世紀60~70年代有人取棺材下來作柴燒,已遭嚴重破壞。1992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崖洞葬調(diào)查研究課題組調(diào)查時,洞上下層皆有棺材殘片及人體骨骸。從骨骸看,個體較多,多為成人個體,也有小孩個體。在清理時還發(fā)現(xiàn)有磨制骨器殘片、殘骨笄、鐵棺釘?shù)?。年代為南北朝至宋代?/p>
(三)翠屏山崖洞葬
位于忻城縣城南面,忻城縣土司博物館的后面翠屏山的南側(cè)偏西。洞口南偏西,形狀如花生殼。高出地面約30米,高4米,最寬2米。洞內(nèi)分前、中、后三室,該崖洞葬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被挖硝泥時破壞了。199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崖洞葬調(diào)查研究課題組調(diào)查時,看到從洞口至洞的盡頭均有遺物,清理時,遺物皆混雜在浮土內(nèi),無固定位置,出有陶釜殘件、貝幣2枚、核桃、獸骨等,尸骨有上頜骨1塊,下頜骨4塊,牙齒若干枚,經(jīng)鑒定,共有4個不同個體,即二男一女一嬰兒。此洞屬先秦巖洞葬。
(四)三步屯崖洞葬
位于忻城縣城關鎮(zhèn)尚寧村三步屯東南。洞名“合山”。高出地面約50米,洞口有2個,極靠近,洞口朝東南,內(nèi)分上、中、下三層,面積約16平方米。洞內(nèi)早年被破壞嚴重,墓葬數(shù)量及分布不詳。清理時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瓷器、銅鈴、螺殼、人骨及燒過的動物骨頭等,其中一殘瓷碗為紅渡宋窯的產(chǎn)品。
(五)下洞崖洞葬
位于忻城縣城關鎮(zhèn)尚寧村下洞屯西北角的懸崖峭壁上。該處崖棺不是直接放入天然洞穴中,而是先將死者的尸骨置于木棺中,然后在崖壁上釘上木樁,將棺材置于木樁上,屬于一次葬的懸棺葬。調(diào)查時已不見棺材,只見懸崖上插有不少長60~70厘米的木樁。
四、來賓市興賓區(qū)崖洞葬
來賓地處廣西中部,居紅水河下游南北兩岸,位于桂中盆地南沿,廣西“山”字形構(gòu)造前弧,屬巖溶地貌。秦屬桂林郡,漢屬郁林郡,隋屬象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在縣境設陽德、歸化、文安三縣;乾封二年(667年)在縣境置嚴州;天寶二年(743年),將懷義縣改名為來賓縣。2002年12月成立來賓市,原來賓縣改為興賓區(qū)。在興賓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崖洞葬3處。
(一)古旺山崖洞葬
位于來賓市興賓區(qū)平陽鎮(zhèn)古旺村西北約500米的古旺山上。山的北、東、南三面被紅水河環(huán)繞。山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150米、高約50米,是一座孤山,山勢平緩,頂部較為平坦,崖洞葬位于山的南部山麓上。洞口高出附近地面約8米,有緩坡可上。洞口南偏東15゜,前有一小平臺。洞口高、寬均7米。內(nèi)有上、下二洞,上洞上大下小,呈棒槌形,高9米、寬1.5~4米、進深19米,無封堵痕跡。下洞緊靠上洞口,圓形,直徑約3米。要進上洞必須沿著下洞石壁小心攀緣才能到達。在上洞進深3~4米的轉(zhuǎn)彎處,出有人骨、銅鉞 2件、銅匕首1件、銅鐓1件、有肩石器2件、灰黑色夾砂繩紋陶片4片。其中一片陶片飾有零星乳丁紋。其年代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廣西先秦巖洞葬》已敘述。
(二)白面山崖洞葬
位于來賓市興賓區(qū)良江鎮(zhèn)白面村東南約300米的白面山西北崖壁上。葬地為巖廈, 口向西,高出地面約10米,山的西、西北、西南為一片開闊地帶,周圍被土嶺和石山包圍,山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米。1986年,村民在洞廈內(nèi)挖出3具人骨骸,仰臥葬,骨骸旁有一小堆炭化稻谷和置于小腿骨外側(cè)的一件曲刃青銅矛。至20世紀90年代,崖洞遭到嚴重破壞,骨骸、稻谷等遺物已毀,僅留下青銅矛。其年代屬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廣西先秦巖洞葬》已敘述。
(三)黃安大山崖洞葬
位于來賓市興賓區(qū)鳳凰鎮(zhèn)牛角村黃安屯東北約2千米的大山崖壁上。該山海拔269米,為一孤山,呈南北走向。東西寬900米,南北長2000米,山的西面約2500米處有鳳凰河, 自北向南流。當?shù)卮迕穹Q山的南段為草帽山,北段為大山。崖洞葬位于大山北段西面一個天然洞內(nèi)。洞口高出附近地面約15米,朝向西南,有緩坡可上。洞前開闊,比較平坦。由于村民長期采石燒石灰,洞口及周圍巖石盡被炸毀。洞內(nèi)呈狹長形傾斜通道,僅容一人側(cè)身過,最寬約50厘米,進深4米。據(jù)發(fā)現(xiàn)者回憶,在洞深2米處,高2.3米的洞壁上有一條寬15~30厘米的呈傾斜狀的石龕,在龕內(nèi)放置有盞、碗、缽、罐等35件器物,呈一字形排列。該發(fā)現(xiàn)者進洞將部分的隨葬器物砸爛,在洞內(nèi)外遍是陶瓷殘片。1991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與來賓縣文物管理所的考古工作者進洞調(diào)查,見洞內(nèi)外遍地都是陶瓷碎片,未發(fā)現(xiàn)葬具和其他隨葬品。這個崖洞葬隨葬的器物全是陶瓷器。根據(jù)對陶瓷殘片的觀察,可辨出碗、盞、缽、罐四類,其中陶罐5件、陶碗1件、黑醬釉瓷罐17件、瓷碗6件、瓷盞6件。在碗類中,除灰胎和青灰胎青釉碗外,還有紅胎玳瑁釉碗和紅胎陶碗;在盞類中,除一件灰白胎白釉盞外,還有灰胎黑醬釉盞和灰胎玳瑁釉盞。據(jù)發(fā)現(xiàn)者說,他們選了14件質(zhì)量好的、工藝較精細的、形制較小的碗、盞、缽拿回家中,但由于迷信而遭到家人的反對和訓斥,又只好拿到野外拋棄和砸爛,現(xiàn)僅存3件較完好的器物。這些隨葬品都是陶瓷器,且都是生活實用器,從這些陶瓷器的燒制工藝、釉色和施釉方法等綜合分析,具有明顯的宋代特征。而崖洞葬的年代也當為宋代。[28]
五、凌云縣崖洞葬
凌云縣地處廣西西北部,靠云貴高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澄碧河和布柳河南北背向流。澄碧河南流,經(jīng)百色入右江,布柳河北流,經(jīng)樂業(yè)、天峨入紅水河。古屬牂牁郡,唐屬黔中道,設雙城州,宋皇祐五年(1053年)置泗城土州,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稱泗城軍民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稱泗城府。乾隆五年(1740年)置凌云縣。凌云縣僅在縣城和沙里瑤族鄉(xiāng)各發(fā)現(xiàn)一處崖洞葬,我們把它們歸在紅水河流域。
(一)隴麻崖洞葬
位于凌云縣沙里瑤族鄉(xiāng)隴丁村隴麻屯。山崖東南壁間有兩條鐵樁并排插入石縫內(nèi),鐵樁長60厘米左右,兩樁間距約50厘米,距地表高50米。據(jù)城廂小學教師韋永寬說,20世紀40年代尚見有棺材橫架在鐵樁上,后不知何時掉落。由此可見,此處應屬懸棺葬。
(二)笑天籠崖墓
位于凌云縣城西北約2千米處。巖口朝東北,距地表高約50米。前有水源洞河流過,墓前石雕生象均置于山下,現(xiàn)存華表一個、石獅一個、石人一對。劉錫蕃《嶺表紀蠻》記載:“凌云岑氏祖墓在半山石巖間,每逢清明,其子孫必祭于塔下。”據(jù)《凌云縣志》記載,此墓是明代崇禎時期泗城知州岑云漢及其妻許淑珍的合葬墓。197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工作隊進行了清理發(fā)掘,清理結(jié)果確是夫婦合葬墓,其上有饅頭形封土堆,封土堆下鋪一層厚10~15厘米的石板,把墓口全部蓋住,石板以下為填土,填土分兩層,上層是灰黃色土及碎石片摻和填充,厚100厘米;下層是三合土,分8次夯成,夯得很堅實,厚60厘米,三合土下是棺槨,槨有兩具,隨葬品有白瑪瑙扣、玉石器、金項鏈、銀飾片、銅鎖頭、鐵剪刀等。墓前有石碑,銘文為:“大明中憲大夫授奉國將軍泗城顯考黃公府君妣正中室許大夫人之墓”,明白無誤地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