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鐫刻在民心的偉人

        鐫刻在民心的偉人

        時間:2023-01-20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在治水的沿途,他賑濟災民、調查物產、觀察地貌、指示交通。舜帝逝世后,禹繼承了天子之位。面對古越大地,懷想先祖夏禹,秦始皇頗為感慨。在茅山開會期間,他上山遲到,瞞著災情來見大禹,其實大禹已了解了事實真相。大禹對防風氏的重大失誤,毫不姑息和手軟,下令立斬。就在茅山會議上,大禹建立了夏朝,成為中華民

        鐫刻在民心的偉人——古代治水英雄夏禹

        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大禹實在太老了,老得遠遠地走出了歷史圈,因此給后人留下的除了傳說,還是傳說。幸虧西漢太史令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在酷受腐刑、忍辱負重的情況下,“茍活”寫成的不朽史學著作《史記》中,記下了夏禹的業(yè)績和夏王朝的興衰。誠然,司馬遷的史料來源或許也是傳說,但兩千多年前的傳說與現(xiàn)在流傳的故事相比,失真度畢竟大相徑庭。

        大禹姓姒,據說是堯所賜,名文命,字高密,號姒戎。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父親叫鯀,是堯帝的大臣。堯帝在位時,洪水滔滔,大地茫茫,九州泛濫,民不聊生。堯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未見成效;舜繼承帝位后,懲罰了鯀,將其流放羽山,并任命有遠大抱負和務實精神的禹繼續(xù)治水。魯迅在《理水》這篇小說中,以他獨特的風趣筆調,描述了四千年前的禹被任命治水的一幕:

        這時候是“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舜爺?shù)陌傩眨共⒉欢紨D在露出水面的山頂上,有的捆在樹頂,有的坐著木排,有些木排上還搭有小小的板棚,從岸上看起來,很富于詩趣。

        遠地里的消息,是從木排上傳過來的。大家終于知道鯀大人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驗也沒有,上頭龍心震怒,把他充軍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文命少爺,乳名叫作阿禹。

        舜帝派禹治水,引起議論紛紛,不少人對他并不看好:

        “禹來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鯀的兒子的話,”一個拿拄杖的學者說?!拔以浰鸭嗽S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家譜,很下過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個結論:闊人的子孫都是闊人,壞人的子孫都是壞人——這就叫作‘遺傳’。所以,鯀不成功,他的兒子禹一定也不會成功,因為愚人是生不出聰明人來的!”

        “O.K!”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說。

        “不過您要想想咱們的太上皇,”別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道。

        “他先前雖然有些‘頑’,現(xiàn)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遠不會改好……”

        “O.K!”

        “這這些些都是費話,”又一個學者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澳銈兪鞘芰酥{言的騙的。其實并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里,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

        ……

        禹繼承父業(yè),奉命赴任,一路考察勘測,來到大越,在涂山遇見一位名叫女嬌的涂山氏女,一見鐘情,喜結良緣。新婚燕爾第四天,禹就離別女嬌,毅然踏上了成敗難測、存亡未卜的前程。禹離家十個月后,從女嬌的土屋里傳出了清脆的呱呱啼哭聲,禹的兒子啟來到人間。但是作為父親的禹,千里迢迢,奔波四方,一走就是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當然無法知道自己已經有了兒子。現(xiàn)時流行一種時髦的“企業(yè)精神”,不管執(zhí)行不執(zhí)行,但常常醒目地布置在工廠或公司的大門口,內容不外乎八字訣或六字訣——團結、奉獻、拼搏或團結、奉獻、求實、創(chuàng)新,可謂司空見慣。什么叫奉獻?殊不知此乃大禹首創(chuàng):十三年離家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就是奉獻精神。

        吸取了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禹懷著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的大無畏精神和必勝決心,穿山越嶺,風餐露宿,過著與風雪雷電伴行、豺狼虎豹為伍的艱險生活。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握著規(guī)和矩,身上還帶著四時定方向的儀器,指揮組織罪人和民眾開發(fā)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整治九個大湖、測定九座大山。在治水的沿途,他賑濟災民、調查物產、觀察地貌、指示交通。最后,禹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古中國形成了百川歸海、萬方朝圣的空前統(tǒng)一、安定、團結、祥和的大好局面,而功臣也理所當然成為眾望所歸的領袖。

        有志者事竟成,歷史上許多偉人的事業(yè),往往是在背負沉重負擔和頂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得以成就的。對他們來說,負擔和壓力又是一種反作用力和推動力,促使其激發(fā)出一往無前的決心,迸發(fā)出異乎尋常的潛能,最終寫下光輝的人生篇章。舜帝逝世后,禹繼承了天子之位。

        大禹治水,功德無量,成為古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圣王”和中華始祖“三王五帝”中最受頌揚與推崇的天子,連威震四海、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也曾畢恭畢敬地“上會稽,祭大禹”。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云夢(今湖北省境內),沿江而下,在會稽山祭大禹廟,登臨天柱峰“以望南?!?。面對古越大地,懷想先祖夏禹,秦始皇頗為感慨。也許覺得自己統(tǒng)一中國,功追大禹,業(yè)比治水,就命左丞相李斯手書銘文,刻石記功。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ɑ实蹌?chuàng)造了盛大的功業(yè),境內平定為大一統(tǒng)的天下,德澤恩惠是何等悠久漫長……)

        此石被豎于會稽鵝鼻山(故鵝鼻山又名刻石山)山頂,這就是著名的《會稽刻石》,又稱“李斯碑”;而天柱峰也因秦始皇這一“望”而被命名為秦望山。

        做了天子的大禹,巡行各地,最后又回到大越。他登上茅山,召九州群臣都來朝覲,以總結治國之道,傳達國家政令和制定休養(yǎng)生息政策。隨之論功行賞,分封土地給功臣,賞賜爵位給德高望重之人。他不徇私情,賞罰分明,小過亦罰,微功亦獎,群臣無不信服和欽仰?!妒酚洝分械摹跋谋居涃潯鄙嫌羞@樣的記載:“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贝撕?,茅山改名為會稽(計)山,這也就是史書所載“禹致群神于會稽”的由來。

        “全世界的會計,是中國人開始的,是大禹開始的?!薄按笥淼浇B興來,創(chuàng)立了會計制度……你們學會計可以把他放得大大地供起來,我們的祖師就是這個大禹。一點也沒有錯,大會計就是這樣來的?,F(xiàn)在倒推回去是四千多年以前,會計在紹興這里開始的,那時西方文化還沒有會計……”國學大師南懷瑾如是說。

        大禹召群臣會聚茅山,各路諸侯無不欣然前來,唯有一位資深大臣防風氏沒有按時報到。防風氏人高馬大,曾隨禹父鯀一起治水,后又跟禹治水。他在四明山采用筑壩攔洪的方法治水,雖然不失為治水一法,但是沒有成功。在茅山開會期間,他上山遲到,瞞著災情來見大禹,其實大禹已了解了事實真相。盡管防風氏是兩代重臣,而且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按法已犯了死罪。大禹對防風氏的重大失誤,毫不姑息和手軟,下令立斬。

        由于防風氏生得高大,大禹就叫人在山麓建造一個刑堂,堂中設立高臺,行刑人站在臺上,防風氏跪在臺下,在當眾宣讀了防風氏的罪名之后,行刑人手起刀落,執(zhí)行了死刑。據說,現(xiàn)在紹興縣的型塘鄉(xiāng),就是當年“刑堂”的轉音。還有一說是雖然防風氏違法獲罪,咎由自取,但他一生治水,也歷盡千辛萬苦,人們對他還是十分憐憫的。后來當?shù)匕傩赵谥卫礴R湖時,掘出一根七尺人骨,據說是防風氏的腳骨,于是將尸骨重新埋于馬山,建了一座防風廟,并以志紀念。

        就在茅山會議上,大禹建立了夏朝,成為中華民族建朝之始。禹把夏朝建于會稽后,動員大臣們在此定居,并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安置、建設、立法、制衡等工作。由于洪水平息,社會穩(wěn)定,夏朝一派盎然生機,以至出現(xiàn)了“鳳凰來大樹居住,鸞鳥到山麓搭窩,麒麟在庭堂漫步,百鳥在藍天飛翔”的吉慶局面。夏朝初期,“禹封泰山,禪會稽”,在泰山舉行祭天典禮,而祭祀土地神即國土之神的典禮,則選擇在會稽山(茅山)舉行。按禹的遺囑,他死后也葬于會稽。

        大禹品格的完美,體現(xiàn)于他一生的旅程,直到他死時,以“薄葬超前古”,為自己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秴问洗呵铩吩唬骸坝碓釙?,不煩人徒?!庇謸赌印酚涊d:“禹葬會稽,衣裘三領,桐棺三寸?!鄙盀槊裰嗡ιw山河,死后喪事從簡,節(jié)留萬世。后人對大禹的緬懷,不僅是他的為國為民,還有他的克勤克儉。有了私生活的克勤克儉、嚴格要求,又何愁腐敗的滋生?然而這對任何一個叱咤風云的帝王來說,卻是談何容易。

        中國的山川無數(shù),尤其是南方眾多秀山麗水,千姿百態(tài)、各有風韻,但是,大禹的史跡和夏王的封禪,使“南方諸山雖大且眾,莫敢與等夷”。于是,會稽山不僅成了中國名山,而且雄居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冠,在隋朝又被列為中國的五岳四鎮(zhèn)之一。

        會稽山成為名山的另一個原因是號稱“東南天柱”的宛委山位于其中。宛委山又名石匱山、石簣山或玉笥山,流傳于紹興的“晴禹祠,雨龍瑞”之說中的“龍瑞”即指宛委山。宛委山的神奇之處是禹穴,其余的勝跡如陽明洞天、龍瑞宮、葛仙翁丹井等,也使其顯得神秘而矚目。然而宛委山只是會稽九峰之一,九峰中每一峰“皆仙圣天人都會之所”??梢姇街詾槊剑⒎且环逯?,誠如唐朝孫逖《和登會稽山》中所言:

        稽山碧湖上,勢入東溟盡。

        煙景畫清明,九峰爭隱嶙。

        山川海瀆之封,是歷代帝王在開國登基、承繼皇權時,對神權崇拜和敬意的表示,他們認為“武功之成,雖借人力,然山川之神,實默相予”。曾受歷代帝王敕封的名山大川有“五岳”(五大名山),“四鎮(zhèn)”(“鎮(zhèn)”者“尊”也,四座各為一方之鎮(zhèn)的大山),“四?!保ㄋ拇蠛Q螅┖汀八臑^”(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而“南鎮(zhèn)會稽山”則被歷代加封名號:唐天寶十年,封會稽山之神,為永興公;宋政和三年,封永濟王;金明昌間,封永興王;元大德三年,改封昭德顯應王;明洪武三年,改稱會稽山之神;到清朝,康熙、乾隆都曾到紹興“躬親祀事”,還先后御題南鎮(zhèn)匾額“秀帶巖壑”、“表甸南疆”。

        早年在禹陵旁曾建有南鎮(zhèn)廟,建廟史可追溯到隋唐時期,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多次重修,民間習俗每年二月初一至二月二十九,為南鎮(zhèn)觀光的時節(jié),當?shù)厝朔Q“嬉南鎮(zhèn)”,其形式與北京人逛地壇廟會或龍?zhí)稄R會相仿。清詩人朱彝尊曾以《南鎮(zhèn)》為題作過一首詩,曰:

        稽山形勝郁岧峣,南鎮(zhèn)封壇世代遙。

        絕壁暗愁風雨至,陰崖深護鬼神朝。

        云雷古銅藏金簡,燈火春祠奏玉簫。

        千載六陵余劍舄,帝鄉(xiāng)魂斷不堪招。

        晚年的魯迅多次想偕夫人許廣平去南鎮(zhèn)、禹陵游覽,但惜未能如愿。

        古老的中國,遙遠的年代,從盤古女媧到三王五帝,留下了講不完的玄玄乎乎的故事,也留下了猜不出的神秘兮兮的謎語。在這許多故事和謎語中,至少有小半是關于治水之神大禹的,而大禹的傳說和故跡,又如花草林木般地遍植在紹興的會稽山。

        當初大禹奉舜帝之命治水時,既負重任又繼父業(yè),加之新婚別妻,心急如焚,恨不得一蹴而就,百川歸海。但是年復一年,光陰易逝,已經七年過去了,大禹治水并無顯績。他感到長此下去,必蹈先父覆轍,于是回頭查閱《黃帝中經》,其中有圣人記述,曰:天下九大名山中,有東南天柱,名宛委山,其巖之巔,有一部書,用黃金做簡,用青玉做字,用白銀編綴,內容是治水之道。

        宛委山指的是哪一座山?經典的說法是南岳衡山。大禹來到南岳衡山,在盤亙八百里的南岳七十二峰中盤旋攀緣,尋找寶書。一日,大禹在山中枕石而臥,睡夢中見一個自稱是玄夷蒼水使者的神人,告訴他欲得金簡玉字之書,須到黃帝巖的山頂,頂上有一盤石,可鑿石得書。大禹按神人吩咐齋戒沐浴,如期登上山峰,果然喜獲寶書。治水后,他又把金簡玉字書送藏原處,從此寶書不知去向。

        然而,紹興人卻有另一種版本:大禹按《黃帝中經》提供的線索,登上衡山即會稽山,殺白馬祭祀,而后下山齋戒三月。等到庚子日他登臨宛委山,打開一個三尺高的玉匱后,果然得到金簡之書——《玉匱書》共十二卷,據說玉匱左右“赤圭如日,碧圭如月,各長一尺二寸”。大禹閱讀了金簡上的青玉文字,才了解山河體勢和水源地形,如同撥云見日,豁然開朗,遂通治水之理。于是因勢利導,疏通百川,終于使治水大功順利告成。治水之后,大禹把這部金簡玉字書復藏于原處,這就是會稽山禹穴的由來。

        宛委山古為越中道教圣地,洞天福地。山下的龍瑞宮中,有一篇被鐫刻于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是唐朝天寶三年(744年)春辭官還鄉(xiāng)的黃冠道士賀知章的筆跡,迄今猶存,上面寫著:

        宮自黃帝建候神館……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陽明紫府真仙會處。黃帝藏書,磐石蓋門,封宛委穴。禹至開得書治水,封禹穴。

        從飛來石南行30米,有一塊高5米、長8米的巨大鵝卵石(道家稱為“荷合石”),擱置在山麓平巖上,中間有一條寬僅20厘米的裂隙,把巨卵石一分為二,這石中巨隙就是傳說中大禹得金簡玉字“天書”的“禹穴”。

        歷代相信紹興禹穴之說的人還真不少,上至秦王漢吏,下至黎民百姓。而對禹穴尋訪最多和渲染最甚的還是文人,特別是唐代,很多大詩人都發(fā)表高見,其中有宋之問、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元稹、白居易、李紳等。

        李白對禹穴一說持肯定態(tài)度:

        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

        (《送二季之江東》)

        杜甫也有南下尋訪禹穴的想法:

        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

        孟浩然認為無論如何,禹穴值得一探:

        想到耶溪日,應探禹穴奇。

        (《送謝錄事之越》)

        劉長卿則希望找到金簡玉字之書:

        舊都懷作賦,古城覓藏書。

        (《無錫東部送友人游越》)

        元稹似乎更了解禹穴的成因:

        穴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

        (《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

        李紳仿佛親眼目睹大禹會諸侯、探禹穴的情景:

        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云霓。

        (《禹廟》)

        四千多年后,當我們聽到禹穴的神奇故事時,不禁會啞然失笑,也許覺得古人太愚蠢了,居然相信這樣荒誕不經的傳聞,連那么多大文學家也深信不疑。其實,即便進入現(xiàn)代社會的今天,科學似乎已經主宰了人們的生活,但我們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成為歷史荒誕劇中的群眾演員。

        古越后人對大禹從尊重、熱愛、崇拜甚至一部分人有些迷信,于是大禹不再是血肉之軀的人,而成了麟鳳龜龍的神,流傳于紹興一帶關于大禹的故事,自然也就變成了神話。

        據傳古代有座大山,屹立在舜江(曹娥江)邊,山上林木郁郁蔥蔥,山下百姓安居樂業(yè)。一天,江中冒出一個妖怪,口吐洪水,興風作浪,拔樹掀屋,吞噬生靈。大禹聞訊后,決心為民除害,就變作一條魚,潛水察看,發(fā)現(xiàn)水下有個巨大的蛇窩,一股腥臭的渾水從洞中源源噴出。于是,他躍出水面,在半空中對準大山用掌猛劈,在轟雷般的巨響中,大山被劈成兩半,沿江的半山飛向空中。妖怪被震驚了,露出水面,張牙舞爪,與大禹展開惡斗,互相變法和化身,打得昏天黑地、飛沙走石。最后,大禹打死了妖怪,妖怪現(xiàn)了形,原來是一條罕見的大蛇。從此,這里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而大山卻只留下一半了,人們稱為半邊山;另一半落到后海,在海面露出頂蓋,百姓們?yōu)榧o念夏禹,就命名為夏蓋山。

        還有一座小山在嵊州境內,叫了山,當?shù)厝擞址Q余糧山。山上草木蔥蘢,山花爛漫,花木中間雜著不少形如小饅頭的石塊,石塊里面是黃色粉末,人們稱為“石饅頭”或“禹余糧”,是一種藥材,據說源于大禹。有一次大禹治水到剡(嵊州),見剡溪濁浪排空,波濤洶涌,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擋住,水位猛漲,洪水四溢,使剡溪兩岸遭災。大禹察看地形后,決定劈開大山一角,將洪流導入舜江,于是組織民眾并帶頭掘土移山。某晚,大禹還在工地忙碌,其妻女嬌裝了一籃饅頭,越嶺給禹送晚餐。到了半山,在月色朦朧中,她猛然望見山上一只龐然怪獸用粗長的鼻子在拱山,在一聲巨響中,山又倒下一角。女嬌大驚,不由得發(fā)出一聲尖叫,手中的籃子也松手滾下山去。其實她哪里知道,怪獸正是禹所變的。

        聽到尖叫,禹恢復原形來到女嬌身邊,兩人一起下山找到籃子,籃內只剩下幾個饅頭,其余都丟散在山中了。禹說:“晚餐已夠吃了,其余饅頭就算我的余糧,放在山上吧?!辈痪?,大山劈開了缺口,剡溪順從地流注大海,而了山上卻出現(xiàn)了許多饅頭形的圓石塊,當?shù)厝酥肋@是大禹的余糧,就稱之“禹余糧”,亦叫“禹糧石”,山名也改作“余糧山”,女嬌翻越的那座嶺就叫“余糧嶺”。史稱“禹治水畢功于了溪”,就在此地。

        大禹晚年時曾想效法先帝堯、舜,選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先死。他后來在東巡死于會稽之前,曾授政于益。據說益又將天下讓于禹之子啟,或說益在與啟爭奪最高權力時,失敗被殺,諸侯都去朝見啟,啟遂登上天子之位。不管哪一種說法,啟繼禹位從而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父子傳承的朝代,也拉開了“家天下”的時代序幕。

        公元前2033年~公元前1562年的夏王朝,宣告了先前在中國延續(xù)幾萬年的原始社會的結束,標志著后來綿延數(shù)千年的階級社會的開始。夏朝總共傳了十四代,十七個王,歷經近五百年。

        大禹在中國的出現(xiàn)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他是部落聯(lián)盟階段的最后一位英雄人物,也是階級時代的第一位君主。

        大禹以其治水之功成為古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圣王”,與同是歷來備受崇敬和頌揚的堯、舜相比,人們對大禹另有一種親切之感和感激之情。這是因為他治水的功績,利在千秋萬代,情牽千家萬戶。后人由衷地贊嘆感激:“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龜乎!”(大禹功高德遠!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恐怕早已變成魚龜了)

        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跡遍布各地,他的遺址也遍布九州。又由于對大禹的紀念在歷史上早已成為時髦,因而大禹的遺址和紀念建筑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分布甚廣,遍及河南、山西、山東、陜西、四川、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十余省。當然其中也難免夾雜著牽強附會者、以訛傳訛者、復制克隆者。

        “禹穴”是大禹人生航程中最重要的停泊港灣,如今留下的名正言順的禹穴就有四處:四川北川禹穴是大禹降生之地;浙江紹興禹穴是大禹下葬之地;湖南衡山禹穴是大禹藏書之地;陜西石泉禹穴是大禹憩息之地。浙東歷史文化名城紹興,是與大禹結下最深厚感情和最難忘緣分的地方之一,四千多年來,治水的傳說如煙霞般地彌漫在禹王廟內,大禹的故跡像霧靄似地散落于會稽山中。

        會稽山下的大禹陵,一直是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古跡之一。這是一組規(guī)模宏大、高低錯落的古建筑群,由禹陵、禹廟、禹祠三部分組成,占地四十余畝。它背山而坐,氣派恢弘,形象古樸,神色莊嚴,宛如大禹這個神話中的巨人依然目光炯炯,端坐于此,注視著中華大地、華夏子孫。

        來到禹陵前,拾級而上,走過一條青石板鋪成的長長甬道,盡頭就是大禹陵碑亭。碑石由紹興知府南大吉于明嘉靖十九年所立,并書刻“大禹陵”三個豪放雄渾、頗有頂天立地氣概的大字。碑亭左邊是“禹穴辨碑亭”,右邊是“咸若亭”。咸若亭為宋隆興二年(1164年)所建的一座鏤空雕飾的石結構亭,亭名取自《尚書·皋陶謨》中大禹與皋陶討論實行德政和治國政策時說的一句話:“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保ㄈf物若能順其自身的規(guī)律,就能得到它的好處)亭子上面以“好生遺化”四字頌揚大禹的教化之德,表達了人民對君主的美好期望。

        禹廟在禹陵北,據傳由禹的兒子啟所建,現(xiàn)存禹廟為清初嘉慶年間的建筑。從西轅門進廟,經午門,過甬道,登上百步禁階,就是歷代祭祀大禹的祭廳,或稱拜廳。經過祭廳,迎面矗立的是重檐飛角、畫棟雕梁的大殿,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環(huán)顧四周楹聯(lián)、匾額,其中有康熙撰的“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思道心”和乾隆撰的“績奠九州垂萬世,統(tǒng)承二帝道三王”以及康熙引自舜對禹評價的御書“地平天成”。瞻仰大禹高達6米的立像,不禁想起他的“若不把洪水治平,我怎奈天下蒼生”的偉大抱負和崇高誓言,更令人增添幾分敬重之情。

        當年唐朝詩人李紳來到會稽山下的禹廟,曾恭敬地默立在“負斧扆而朝侯”的大禹像前,無限景仰這位治水英雄為國為民的豐功偉績和克勤克儉的高風亮節(jié)。他的《禹廟》一詩表達的不僅是自己而且是世代人民對大禹的敬仰之情:

        削平水土窮滄海,畚鍤東南盡會稽。

        山擁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闕架云霓。

        秘文鏤石藏青壁,寶劍封云化紫泥。

        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

        禹廟中有兩處獨特的古跡:一是岣嶁碑;二是窆石。岣嶁碑又名禹王碑,據說此碑為大禹治水所書刻,其實是謬傳。碑上刻文與金文相仿,唐文學家韓愈的詩中描述碑字形狀為“科斗拳身薤倒披,鸞飄鳳泊拿虎螭”。狀如秤錘的窆石,引起歷代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石上也留下不少名人題詠和題名。一般認為此石是大禹下葬時用的工具,也有說法認為是下葬后的鎮(zhèn)石,即陵墓位置的標志。魯迅認為窆石乃為“碣”,是古代的一種刻石。

        禹陵之南是大禹陵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禹祠,據史書載由禹六世孫少康所立,歷史上禹祠屢有興廢,現(xiàn)存禹祠為1983年重建。據說梁大同十一年(545年)重建禹祠時,祠中還保存著禹劍,當時在修建禹祠時,采用了風雨中漂來的一株梅樹作梁,稱“梅梁”,梅梁常變蛟龍飛入鑒湖,后來被人們用鐵纜鎖住,由此產生了“梅梁”的傳說。吳越國時,錢镠之孫、忠遜王錢倧閑適會稽,特去祭祀禹廟,看到梅梁依然鎖在塵埃之中,而禹劍也仍瑩無銹澀地保存在禹祠,于是在深邃廣闊的夜幕下和肅穆幽靜的氣氛中,追思大禹的功業(yè),更感到其崇高、偉大,錢倧遂吟下一曲發(fā)自肺腑的頌歌《禹廟》:

        千古功勛孰可倫,東來靈宇壓乾坤。

        塵埃共鎖梁猶在,星斗俱昏劍獨存。

        蟾殿夜寒籠翠幌,麝爐香暖酹瓊樽。

        會稽山水秋風里,長放松聲出廟門。

        此外,紹興還另有一處大禹廟,在北面瀕海的涂山。涂山在大禹心目中的分量,絕不亞于會稽山:大禹在這里邂逅女嬌,喜結連理,禹之子啟在這里誕生和成長。大禹即位天子之后,曾兩次會盟諸侯,一次在會稽山,另一次則在涂山。涂山上大禹廟的建立,據推測應在南朝之前,史載:“圣姑從海中乘石舟張石兜帆至此,遂立廟?!睋f明朝國師劉基(伯溫)來此,認為又名旗山的涂山,與其西面的鼓山(白馬山),遙相對峙,旗鼓相當,有出帝王的風水,為破之,拆除禹廟,鑿破鼓山。爾后祭祀活動就移到大禹陵。

        千百年來,祭祀禹陵的香火裊裊不熄,朝拜禹廟的足跡歲歲不斷,憑吊大禹的詩文綿綿不絕。是英雄、先祖、帝王,更是圣人,大禹這個空前或許也是絕后的豐碑,樹立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心中,樹立在一個古老民族的心中。

        寶穴千峰下,嚴祠一水傍。

        夜聲滄海近,秋勢越山長。

        薄葬超前古,貽謀啟后王。

        萬靈何以報,終古詠懷襄。

        (宋·張伯玉《題禹廟》)

        會稽南鎮(zhèn)夏王封,蔽日騰空紫翠重。

        陰壑煙霞輝草木,古祠風云出蛟龍。

        玄夷此日歸何處,玉簡他年豈再逢?

        安得普天休戰(zhàn)伐,不令竹箭困輸供!

        (元·劉基《會稽》)

        歷代詩人們,一個個妙筆生花,在禹廟和禹陵前,吟誦著精雕細鏤的華章,真誠地向大禹獻上一片敬意。要征服文人的筆是不容易的,尤其是贏得千百年不變的敬仰,更是不容易。秦始皇焚書坑儒,能做到“強奸”一代民意,換來萬眾緘口、萬馬齊喑的局面。文化一時萎蔫了,歷史也短暫空白,充斥在文壇和史學陣地上的只有不絕于耳的無恥頌詩和肉麻贊歌。然而,刺刀能歪曲歷史,卻不能代替筆改寫歷史,曾幾何時,秦始皇壽終正寢,永無休止的口誅筆伐,使他在地下也得不到一天的安寧。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舊稱“廟下姒家村”的紹興禹陵村,迄今還聚居著一支姒姓的氏族,據傳他們是于越時代奉命守陵的禹的后裔,迄今姒姓已傳至一百四十五代共數(shù)百人。當年大禹六世孫少康,恐禹祠絕祀,乃封其庶子無余到于越,從此就有了于越國的興起,也逐漸形成了姒家村。難能可貴的是,姒姓族人祭祀大禹的儀式,竟已延續(xù)了四千多年,雖形式有所變化,但隆重的禮儀從未中斷,恐怕也稱得上中華一絕了。

        一位歐洲哲學家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偉大人物異乎常人的地方,不是救一己的生命,而是果行一己的職分,不玷污自己的名譽。

        大禹做到了,而祭拜過大禹的秦始皇卻沒有做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