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是母親,勝似母親
在歷次抗洪的歷程中,有這樣一群母親,她們不是官兵的親生母親,卻勝似母親,她們是一群偉大的女性。她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滔滔洪水,還有兒女親情、母愛的光輝。
“兵媽媽”支前隊
1998年抗洪,“兵媽媽”支前隊是眾多“巾幗服務隊”中最特殊的一個群體。1998年,8月,解放軍總后某部奉命前往駐守武漢漢南區(qū)大嘴鄉(xiāng)長江大堤。上堤的第二天一早,住在部隊營地不遠的鄧繼蘭就到自家果園摘了兩大筐梨,上堤慰問正搶筑壓浸臺的官兵。鄧繼蘭滿臉笑地告訴戰(zhàn)士們自己的兒子江虎去年也剛入伍,現(xiàn)在正在四川內(nèi)江執(zhí)行防汛任務。
為了在家鄉(xiāng)給兒子打氣,也給守護武漢的戰(zhàn)士們加油,鄧繼蘭把大嘴鄉(xiāng)全鄉(xiāng)7名現(xiàn)役軍人的母親組織了起來,成立一個“兵媽媽”支前隊。兵媽媽支前隊包攬了360名官兵洗衣的活兒,每天早上去收集臟衣服,晚上把洗凈的干衣服送給勞累一天的戰(zhàn)士們。“兵媽媽”陳愛云每早4時就起床,熬好兩大鍋綠豆湯,一天兩次送給堤上的戰(zhàn)士們降溫。為了讓戰(zhàn)士們吃飽吃好,7個“兵媽媽”先后給官兵們送去了500公斤梨、一頭肥豬和200公斤鮮魚。
7個兵媽媽里,有6個“兵媽媽”家里遇到災情,有的是耕地絕收,有的是房屋被淹,有的是魚塘漫溢,家里有的是活等著她們,可是一看到生龍活虎的戰(zhàn)士們,就會想到在部隊服役的兒子,總覺得要為他們做點事才踏實,說不定,遠方的兒子,一樣被她們這樣的兵媽媽照顧著呢!
128名戰(zhàn)士的好“媽媽”
1998年洪水留在許多人回憶中的,除了那滔天的洪水,還有人與人之間真摯可貴的真情。1998年夏天,氣溫酷熱,洪水泛濫,長江告急,解放軍戰(zhàn)士入駐石首,沙家浜某部就是其中的一支部隊。石首人張海秀的門店靠近石首市人民醫(yī)院,從8月初開始,她每天都看到一車車戰(zhàn)士被送進醫(yī)院。打聽到戰(zhàn)士們都是因為在大堤上扛沙包中了暑,張海秀心痛得不得了。
這些戰(zhàn)士們普遍都只有十七八歲,在張海秀看來,他們都還是需要媽媽疼愛的孩子,看著孩子們疲憊的面龐,母親的柔情被激發(fā)了,張海秀時不時地就會跑到醫(yī)院幫著照顧戰(zhàn)士們。8月11日,張海秀干脆關了毛線店,專程“駐扎”在醫(yī)院義務照顧戰(zhàn)士們。因為每天都有戰(zhàn)士送進來,而且大多病得很嚴重,張海秀每天都只能休息四五個小時。熬得眼睛通紅的張海秀心頭急啊,這些孩子們,誰不是父母的心頭肉!眼看著自己一個人照顧不過來,張海秀就給自己的丈夫打了一個電話要他過來一起照顧。家里的房子開工沒幾天,張海秀就要丈夫停了工,她要用這些錢給戰(zhàn)士們買日用品,家人們都被張海秀帶動過來日夜守在醫(yī)院。飯菜做好了送到病房,他們一個一個喂,擦身子,換洗衣物也都由這家人包攬了。
兩個多月下來,張海秀瘦了20多斤,家里的積蓄花光了,她的兩間門店也因為無力支撐賣了一間給別人。戰(zhàn)士們漸漸對這位善良的阿姨無限感激,稱呼漸漸從阿姨變成了媽媽,“兵媽媽”就這樣在戰(zhàn)士們中間叫開了。這種真摯的感情讓每個人都心里暖融融的。
洪水退了,部隊要撤離石首了,戰(zhàn)友們抱著“兵媽媽”哭成了淚人,張媽媽的眼睛也腫了一個多星期。從此以后,分散到各處的“兒子們”時常會給媽媽打個電話,聊聊家常,問候身體。危難中結下情緣,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如今,這些兒子們都有出息了,張海秀無比欣慰。兒子們有的在部隊已是軍官,有的考上了公務員,有的當了小老板。更讓她感到幸福的是,這些兒子不管走到天南地北,都沒有忘記她這個媽媽,逢年過節(jié),兒子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回石首,沒回來的也是電話不斷。他們說,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個家。而張海秀的家里,總是準備著很多新毛巾和新牙刷,因為張海秀時刻準備迎接孩子們回來。
“兵媽媽”萬文娟
1998年的那次抗洪,仿佛歷歷在目,萬文娟仍然記憶猶新。洪水剛逼近的時候,萬文娟就忙開了。作為濱興街道辦港西居委會主任,她組織并帶動居委會的一幫人上門向轄區(qū)居民要編織袋,裝滿土運到堤壩上幫助抗洪戰(zhàn)士們筑堤修壩。每天夜里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就躺在居委會的長凳上,被蚊子叮得滿身是包。老伴則成了居委會“替補”成員,在居委會里幫著守電話,兒子、女兒齊上陣,幫著裝袋、運土。進入8月,部隊支援九江,駐扎在龍開河邊。天氣酷熱,城外蚊蠅成堆,為了慰問戰(zhàn)士們,給士兵們解暑,萬文娟熬了大桶綠豆湯往江邊送,可是抗洪部隊紀律嚴明,武警戰(zhàn)士們不肯喝她熬好的綠豆湯,看著孩子們硬抗,萬文娟急得要掉淚:“你們喝點綠豆湯吧,這么高的溫度,這么熱的天,再不解解渴該中暑了。我的孩子也同你們一樣大,你們就像是我的孩子,哪有媽媽給孩子送東西不吃的道理?”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肺腑之言感動了戰(zhàn)士們,每天看到萬文娟的身影已經(jīng)成了官兵們的習慣,她被搶險官兵們親切地稱為“兵媽媽”。
萬文娟每天熬綠豆湯、煮稀飯,一桶桶往壩上送,回來的時候抱著一大包戰(zhàn)士們沒來得及洗的臟衣服??吹接袘?zhàn)士中暑了,她就趕緊請來附近診所的醫(yī)生為戰(zhàn)士打吊針,并為戰(zhàn)士們“刮痧”。得知官兵燒飯沒有柴火了,她二話沒說,和轄區(qū)居民們東拼西湊了5000斤柴火運到部隊……
抗洪過后,萬文娟被評為“全國抗洪英?!?,她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中央領導的會見。經(jīng)過了那次抗洪,萬文娟對人民子弟兵多了份牽掛。只要電視里出現(xiàn)“橄欖綠”,她就會把著遙控多看一會兒。這位兵媽媽隨時心里為戰(zhàn)士們捏著一把汗?!澳睦镉形kU、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部隊子弟兵,他們這些娃兒真是幫了咱老百姓大忙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