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齊國和魏國交戰(zhàn)于馬陵,最后齊軍大勝,殲滅了十萬魏國大軍
一天,魏惠王召見惠施,氣憤地說:“對齊國的仇恨永遠都不會停止,雖然我國地域小,勢力不強,但仍然想調動所有的軍隊去攻打齊國,你的意見如何?”
惠施毫不猶豫地否決道:“絕對不可以?!?/p>
魏惠王問:“為什么不可以?”
惠施回答說:“但凡成就霸業(yè)的君主做事時,不僅得法,而且善于謀劃,他們絕對不會貿然行事。大王想要出兵攻打齊國的想法疏于法度和謀劃。如果做事缺少完備的計劃,那么結果多半不會完滿。況且,大王原本與趙國結怨在先,后與齊國作戰(zhàn)的。如今戰(zhàn)敗了,國家還沒有防守進攻的條件,而大王又想在這么艱難的時刻,調動所有軍隊去攻打齊國,這就是做事不得法和不善于謀劃的典型表現(xiàn)。如果大王真的想要報仇,微臣到有一計?!?/p>
魏惠王問:“說來聽聽?!?/p>
惠施說:“先改變王者的服飾,去拜見齊王,這樣一來,楚王必定勃然大怒,然后大王再派人前往齊、楚兩國,分別游說他們,使他們相互結怨,并爭斗,這樣楚國必然會出兵攻打齊國。以精力充沛的楚軍去攻打剛剛經歷大戰(zhàn)而疲憊不堪的齊國,齊國一定會被楚國打敗。而大王不用損耗一兵一卒,就可以實現(xiàn)報仇的目的,豈不是更好嗎?”
魏惠王聽到惠施這個通過楚國打敗齊國的計策后,連連點頭稱贊道:“高明,太高明了,就按賢卿的意思辦!”
于是,魏惠王馬上派人前往齊國,向齊王報告說:“魏王愿意臣服齊國,并且去朝拜齊威王?!?/p>
齊相田嬰聽了魏國使者的話,非常高興,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魏王的要求。
此時,策士張丑立即阻止說:“不能答應他們,戰(zhàn)勝魏國后已經接受了朝拜大禮,若是現(xiàn)在與魏國講和,又出兵攻打楚國,就表示藐視楚國,這就等于向天下暴露齊國不講情理。況且,楚國一向是以好用兵和重名聲而聞名,如果答應了魏國的要求,最終楚國一定會給齊國造成禍患,到時后悔就來不及了。”
田嬰不聽張丑的勸諫,執(zhí)意讓魏惠王進入齊國,并讓他與自己一起去朝拜齊侯。
齊王讓魏王稱臣一事果真遭到了趙王和楚王的斥責,楚王親自率領大軍攻打齊國,趙國也響應楚國。
結果,楚國在徐州把齊國打得潰不成軍。至此,魏惠王的復仇計劃也得以實現(xiàn)。
惠施
【運用經典】
鬼谷子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之黨,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shù),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后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
飛箝術就是動用巧妙言辭及各種謀略技巧,去收服對方,使對方為我方效力,若能正確地運用這一方法,便可以使人縱橫馳騁,建立功業(yè)。故事中,惠施向魏惠王提供了一個委曲求全的方法——改變王者的服飾,以激怒楚王,從而達到假楚毀齊的目的。這就是“飛箝術”的最佳運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