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引術去火法——源自上古的運動去火妙招 運動去“火”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名為導引術,導引術起源于上古,原為古代的一種養(yǎng)生術,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非常流行,為當時神仙家與醫(yī)家所重視。后為道教承襲作為修煉方法之一,并使之更為精密,使“真氣”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徑和次序進行周流。道教將其繼承發(fā)展,以導引為煉身的重要方法,認為它有調(diào)營衛(wèi)、消水谷、除風邪、益血氣、療百病以至延年益壽的功效。1972—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現(xiàn)存全世界最早的導引圖譜。原帛畫長約100厘米,與前段40厘米帛書相連。畫高40厘米。分上下4層繪有44個各種人物的導引圖式,每層繪11幅圖。每圖式平均高9~12厘米。每圖式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為工筆彩繪。其術式除個別人像做器械運動外,多為徒手操練。圖傍注有術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動物的有鳥、鷂、鶴、顫、猿、猴、龍、熊等八式,與五禽戲相近而缺鹿戲與虎戲。
那什么是導引術?導引術是修煉者以自力引動肢體所作的俯仰屈伸運動和行氣、按摩等相配合,以鍛煉形體的一種養(yǎng)生術,與現(xiàn)代的柔軟體操相近似。而道教根據(jù)古人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道理,認為人體也應適當運動,通過運動,可以幫助消化,去火,通利關節(jié),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時至今日導引術已經(jīng)溶入各種養(yǎng)生運動之中。如八段錦口訣中搖頭擺尾去心火,以下就為大家介紹一個簡單易學可以養(yǎng)生又去火的八段錦。
站式八段錦口訣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彎弓似射雕。
頂天立地臂單舉,搖頭擺尾去心火。
雙手攀足固腎腰,左顧右盼任耳瞧。
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后七顛百病消。
站式八段錦練法:
(1)雙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頭平視,口齒輕閉,寧神調(diào)息,氣沉丹田。雙手自體側緩緩舉至頭頂,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足跟亦隨雙手的托舉而起落。托舉6次后,雙手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還原。
(2)左右開弓似射雕: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側橫開一步,身體下蹲成騎馬步,雙手虛握于兩髖之外側,隨后自胸前向上劃弧提于與乳平高處。右手向右拉至與右乳平高,與乳距約兩拳許,意如拉緊弓弦,開弓如滿月;左手捏箭訣,向左側伸出,順熱轉頭向左,視線通過左手示指凝視遠方,意如弓箭在手,等機而射。稍作停頓后,隨即將身體上起,順勢將兩手向下劃弧收回胸前,并同時收回左下肢,還原成自然站立。此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調(diào)換練習6次。
(3)調(diào)理脾胃須單舉:自然站立,左手緩緩自體側上舉至頭,翻轉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舉托,同時右手下按附應。舉按數(shù)次后,左手沿體前緩緩下落,還原至體側。右手舉按動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4)五勞七傷往后瞧:自然站立,雙足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寧神調(diào)息,氣沉丹田。頭部微微向左轉動,兩眼目視左后方,稍停頓后,緩緩轉正,再緩緩轉向右側,目視右后方稍停頓,轉正。如此6次。
(5)搖頭擺尾去心火:兩足橫開,雙膝下蹲,呈“騎馬步”。上體正下,稍向前探,兩目平視,雙手反按在膝蓋上,雙肘外撐。以腰為軸,頭脊要正,將軀干劃弧搖轉至左前方,左臂彎曲,右臂繃直,肘臂外撐,頭與左膝呈一垂線,臀部向右下方撐勁,目視右足尖;稍停頓后,隨即向相反方向,劃弧搖至右前方。反復6次。
(6)兩手攀足固腎腰:松靜站立,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兩臂平舉自體側緩緩抬起至頭頂上方轉掌心朝上,向上做托舉勁。稍停頓,兩下肢繃直,以腰為軸,身體前俯,雙手順勢攀足,稍作停頓,將身體緩緩直起,雙手右勢起于頭頂之上,兩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體兩側緩緩下落于體側。
(7)攢拳怒目增力氣:兩足橫開,兩膝下蹲,呈“騎馬步”。雙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擊出,順勢頭稍向左轉,兩眼通過左拳凝視遠方,右拳同時后拉。與左拳出擊形成一種“爭力”。隨后,收回左拳,擊出右拳,要領同前。反復6次。
(8)背后七顛把病消:兩足并攏,兩腿直立、身體放松,兩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攏,掌指向前。隨后雙手平掌下按,順勢將兩足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頓,將兩足跟下落著地。反復練習6次。
2.太極拳去火法 太極拳是由武當?shù)朗繌埲S創(chuàng)太極拳。南岳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在談到太極拳的起源時有記:“張三豐生于遼東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當山誦經(jīng)。一日,有鵲雀急呼于院中,張氏聞之,由窗中窺見樹上有雀,其目下視,地下幡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斗,歷久不止,每當雀上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張氏由此悟通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惫艂魈珮O并無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別為定、進、退、顧、盼、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組成,它概括了太極拳的主要法則。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qū)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秤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shù)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誤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養(yǎng)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jīng)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y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1)練習太極拳益處:練養(yǎng)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yǎng)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fā)潛能、技擊防衛(wèi),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yǎng)生太極拳內(nèi)外兼修。內(nèi)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tài)。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yǎng)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功法。符合中西醫(y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yǎng)生功效。
(2)養(yǎng)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養(yǎng)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松、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yǎng)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yǎng)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jīng)。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意氣合力,養(yǎng)生太極拳,練拳、松、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于內(nèi)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于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3)姿勢要求: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姿勢正確。
①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wěn),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②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云流水,輕柔勻緩。
③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④連貫協(xié)調(diào),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wěn)定。
⑤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nèi)剛,發(fā)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姿勢的具體要求如下:
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腭。
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后張。
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
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nèi)縮。
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
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內(nèi)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
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穩(wěn)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wěn),膝部松活自然,足掌虛實分清。
(4)太極拳要領
①虛領頂勁:頭頸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轉動,勁正直了,身體的重心就能保持穩(wěn)定。
②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勢,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聳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③手眼相應,以腰為軸,移步似貓行,虛實分清:指打拳時必須上下呼應,融為一體,要求動作出于意,發(fā)于腰,動于手,眼隨手轉,兩下肢弓步和虛步分清而交替,練到腿上有勁,輕移慢放沒有聲音。
④意體相隨,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時軟綿綿的,打完一套拳身體不發(fā)熱,不出汗,心率沒有什么變化,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確理解應該是用意念引出肢體動作來,隨意用力,勁雖使得很大,外表卻看不出來,即隨著意而暗用勁的意思。
⑤意氣相合,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與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與動作一開一合相配。
⑥動中求靜,動靜結合:即肢體動而腦子靜,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謂形動于外,心靜于內(nèi)。
⑦式式均勻,連綿不斷:指每一招一式的動作快慢均勻,而各式之間又是連綿不斷,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協(xié)調(diào)而緊密銜接。
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質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tài)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后在身”,專心于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huán)。通過輕松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jīng)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近百年來所以在國內(nèi)外逐漸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對神經(jīng)衰弱、 心臟病、 高血壓、肺結核、氣管炎、潰瘍病等多種慢性病都有一定預防和治療作用。
3.瑜伽去火法——時尚去火妙招 以上去火運動可能不易被青少年接受,對于追求時尚的青少年一族來說瑜伽是一種更貼切的選擇。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fā)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tǒng)一的運動方式。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與天合一,他們以不同的瑜伽修煉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動作、穩(wěn)定的頭腦、宗教性的責任、無欲無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創(chuàng)造。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瑜伽發(fā)源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麓地帶,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煉身心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各種動物與植物天生具有治療、放松、睡眠或保持清醒的方法,患病時能不經(jīng)任何治療而自然痊愈。于是古印度瑜伽修行者根據(jù)動物的姿勢觀察、模仿并親自體驗,創(chuàng)立出一系列有益身心的鍛煉系統(tǒng),也就是體位法。這些姿勢歷經(jīng)了五千多年的錘煉,瑜伽教給人們的治愈法,讓世世代代的人從中獲益。在數(shù)千年前的印度,高僧們?yōu)樽非筮M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經(jīng)常僻居原始森林,靜坐冥想。在長時間單純生活之后,高僧們從觀察生物中體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則,再從生物的生存法則,驗證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應身體內(nèi)部的微妙變化,于是人類懂得了和自己的身體對話,從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體,開始進行健康的維護和調(diào)理,以及對疾病創(chuàng)痛的醫(yī)治本能。幾千年的鉆研歸納下來,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論完整、確切實用的養(yǎng)身健身體系這就是瑜伽。
(1)項目規(guī)則
①時間:一般來說,人們都是利用早晨、中午、黃昏或睡前來練習瑜伽姿式。其實,只要保證空腹的狀態(tài),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可以練習。換句話說,飯后(3小時之內(nèi))是不宜練習瑜伽姿勢的。在真正的瑜伽行者看來,清晨4~6時才是練習瑜伽的最佳時刻,因為此時周圍萬籟俱寂,大氣最為純凈,腸胃活動基本停止,大腦尚未活躍起來,容易進入瑜伽的深層練習狀態(tài)。
②地點:練習瑜伽最好能在干凈、舒適的房間里,有足夠的伸展身體的空間,避免靠近任何家具。房間內(nèi)空氣清新、流通,并且能自由地吸入氧氣。最好擺上綠色植物或鮮花,也可播放輕柔的音樂來幫助松弛神經(jīng)。當然,您也可以選擇在露天的自然地練習,比如花園等環(huán)境較好的地方,千萬不要在大風、寒冷或有污染的空氣中練習,也不要在太陽直射下練習,因光線柔和,有益于健康。
③衣著:練習瑜伽姿勢時應穿著寬松柔軟的衣服,以棉麻質地者為佳,必須保證透氣和練習時身體不受拘束。鞋子必須脫掉,襪子最好也脫掉,手表、眼鏡、腰帶以及其他飾物都應除下。
④道具:練瑜伽當然以使用專業(yè)的瑜伽墊為好,當?shù)孛嫣不虿黄教沟臅r候,瑜伽墊能發(fā)揮緩沖作用,幫助您保持平衡。但是,如果您沒有專業(yè)的瑜伽墊,鋪上地毯或對折的毛毯也可。不要在過硬的地板或太軟的床上進行練習,同時注意不能讓腳下打滑。初學者也可使用一些道具來輔助練習某些姿勢,可用的道具如瑜伽磚、瑜伽繩,甚至墻壁、桌椅等。很多姿勢都可使用相應的道具,幫助您進行循序漸進的練習,同時更準確掌握每一個姿式傳達給身體的感覺。
⑤沐浴:沐浴前20分鐘內(nèi)不要練習瑜伽,因為瑜伽練習會使身體感覺變得極其敏銳,此時若給予忽熱忽冷的刺激,反而會傷害身體,消耗身體內(nèi)儲存的能量。沐浴后20分鐘內(nèi)也不宜練習瑜伽,因為沐浴后血液循環(huán)加快,筋肉變軟,如果馬上練習瑜伽,不僅容易使身體受傷,而且會導致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心臟病、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另外,在長時間的太陽浴后不要練習瑜伽姿勢。在練習瑜伽之前1小時左右洗個冷水澡,能讓您的練習達到更好的效果。
⑥飲食:如前所述,飯后3小時之內(nèi)不宜練習瑜伽姿勢。但是,您可以在練習前1小時左右,進食少量的流質食物或飲料,比如牛奶、酸奶、蜂蜜、果汁等。練習時,您可以喝一點清水以幫助排出體內(nèi)毒素。瑜伽練習結束1小時后進食最好。最好吃一些天然的食品,避免食用一些油膩、辛辣或導致胃酸過多的食品。進食要適可而止,吃得太飽會讓人感到煩悶和懶惰。另外,練習瑜伽后飯量減少,排氣、排便增加屬于正?,F(xiàn)象。
(2)精神修煉:瑜伽冥想也是一個很有參考價格的去火的精神訓練。瑜伽道德基本內(nèi)容為非暴力、真實、不偷盜、節(jié)欲、無欲。通過瑜伽完成去火的訓練可通過以下過程。
自身外凈化:端正行為習慣,努力美化周圍環(huán)境。
自身內(nèi)凈化:根絕六種惡習即欲望、憤怒、貪欲、狂亂、迷戀、惡意、嫉妒。
體位法:是姿勢鍛煉,能凈化身心,保護身心,治療身心。體位法種類不可勝數(shù),他們分別對肌肉、消化器官、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肉體的其他組織起良好作用。不僅提高身體素質,還可以提高精神素質,使肉體、精神平衡。
呼吸法:是指有意識的延長吸氣、屏氣、呼氣的時間。吸氣是接受宇宙能量的動作,屏氣是使宇宙能量活化,呼氣是去除一切思考和情感,同時排除體內(nèi)廢氣、濁氣,使身心得到安定。
控制精神感覺:精神在任何時候都處于兩個相反的矛盾活動中,欲望和感情相糾纏,其次是同自我相聯(lián)系的活動??刂凭窀杏X,就是抑制欲望使感情平和下來。集中意識于一點或一件事,從而使精神安定平靜。
冥想、靜定狀態(tài):只有通過實際體驗去加以理解,難以描述。
堅持者進入“忘我”狀態(tài):即意識不到自己的肉體在呼吸、自我精神和智性的存在,已進入了無限廣闊的寧靜世界。
以上8個階段綜合起來即瑜伽。八個階段又分四個步驟來實現(xiàn)。
①第1和2階段是思想基礎,思想準備。
②第3和4階段是肉體訓練,通過各種姿勢訓練達到去病強身的目的。
③第5和6階段進行初步靜坐修持靜功。
④最后兩個階段,是高層次修持,進行冥想、靜定階段。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