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種類
洪湖植物區(qū)系劃屬于泛北極植物區(qū)、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qū)、華東區(qū)。在湖北省植被分區(qū)中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江漢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區(qū)、江漢平原濱湖崗地楓楊柳樹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小區(qū)。由于受自然災(zāi)害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原始森林植被已不存在。
洪湖水生維管束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洪湖及其近岸小水體的水生植物共有158種5變種,共163個分類群,隸屬于44科91屬。其中蕨類植物5科5屬5種,裸子植物2科2屬4種,雙子葉植物25科44屬68種1變種,單子葉植物12科40屬81種4變種。在163個分類群中,濕生植物89種2變種,挺水植物22種5變種,浮葉根生植物12種,漂浮植物13種,沉水植物20種,它們分別占洪湖水生植物區(qū)系的55.83%、16.56%、7.36%、7.98%和12.27%,表2-1。
洪湖水生植被呈帶狀分布,濕生植物帶位于湖濱。挺水植物帶主要分布于水深約1.4m的區(qū)域,菰群落、菰+蓮群落和蓮群落+挺水植物帶的主要植物群落,目前面積不足20km2。浮葉植物帶主要分布在水深1.2~2.2m的區(qū)域,面積約343km2。沉水植物分布在水深2m左右的湖心,在汛期可達4m,從20世紀(jì)60年代到90年代,沉水植物面積由30km2增加到318km2。
(1)濕生植物帶。分布于冬季枯水期的湖泊、夏季汛期水深不超過0.5m的湖濱地帶。主要植物種類為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受圍湖墾荒的影響,優(yōu)勢種群蘆葦+荻群落和苔草群落面積急劇縮小,現(xiàn)有面積不足2km2,主要分布于河口、湖岸狹窄地帶。不同地段和年份,種類組成和生物量變化較大。
(2)挺水植物帶。分布于湖岸到水深為1.4m的區(qū)域,主要植物群落為菰群落、菰+蓮群落和蓮群落,是洪湖水生植被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jì)60年代,挺水植物面積為216km2,約占全湖面積的36%,是洪湖沼澤化的先鋒植物。至80年代初雖然經(jīng)過20年的圍墾,挺水植物面積仍為127km2。80年代中期以后洪湖自然保護區(qū)的挺水植物面積處于不斷下降之中,90年代初期面積為29km2,現(xiàn)面積不足20km2。
(3)浮葉植物帶。分布于水深1.2~2.2m的區(qū)域,是20世紀(jì)60年代的洪湖分布面積最大的植物帶,面積約343km2,約占全湖面積的57%。主要種類有:菱、睡蓮和芡實,同時還雜有很多的沉水植物,如馬來眼子菜、微齒眼子菜(即黃絲草)、聚草和苦草等。包括的群落有:菱-馬來眼子菜+菹草群落;菱-馬來眼子菜-黃絲草群落;菱-菹草-黃絲草群落;菱-馬來眼子菜+大茨藻群落;菱-馬來眼子菜-苦草+黑藻群落和部分微齒眼子菜群落。
表2-1 洪湖水生植物種群變化
(4)沉水植物帶。分布于湖中水位較深區(qū)域,一般水深2m左右,在汛期可達4m,20世紀(jì)60年代面積僅約30km2,至90年代初沉水植物面積達318km2,主種種類有:微齒眼子菜、穗花狐尾藻、金魚藻、黑藻、輪藻、竹葉眼子菜、大茨藻等。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