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菱花形瑞獸銀鏡背
八瓣菱花形,銀背鎦金。蟾蜍形鈕,鈕周圍飾鳥獸及纏枝花紋,以細密點紋為底。
在服飾上,唐人更重視對人體的美化功能,注重利用服裝來襯托體態(tài)的美或掩蓋體型的缺陷。唐初上層婦女外出多著冪 ,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后,皆用帷帽,帽裙至頸,漸為淺露。武則天時,帷帽全盛。中宗時,冪 已經絕跡。開元初,袒胸女裝盛行,靚妝露面,無復遮蔽。不久,又流行胡帽乘馬,露髻馳騁;或著男子衣服靴衫,招搖過市。到天寶初年,“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并出現了“長留白雪占胸前”的開放服式。中唐之后,窄袖服裝逐漸過時,代之而起的是寬袖衣衫,婦女服裝愈來愈肥。除了寬大飄逸的大袖衣、半臂,還流行長巾子。用印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手臂,名曰“披帛”。因為隨著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貴族婦女肴饌精美,補養(yǎng)兼施,體型日趨肥胖。為了彌補圓胖臉型之缺陷,上衣領口開得越來越低,到盛唐時,索性袒露胸部,追求所謂“粉胸半掩凝暗雪”的裝飾效果,并把裙腰提至腋下,裙身寬松多裥,腰部系上紗羅錦帶,長長下垂,打著合歡結。這種裝飾手法,掩蓋了貴族婦女那隆起的腹部、粗壯的腰肢、寬闊的臀圍和粗壯的大腿,從視覺上給人以修長、輕盈的美感。為了進一步美化體態(tài),使其更顯秀美和端莊,一般要在短衣的外面再加上絢麗多彩的半臂和披帛,襯托輕盈素淡的多裥長裙,就更加顯得飄逸、莊重、華貴。
◆彩繪胡服女立俑
盛唐時期,胡服流行。這個女俑高30.6厘米,頭戴軟角幞頭,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系黑帶。雙手抱拳于胸,作見面寒暄行禮狀。
◆變體寶相花紋云頭錦鞋
◆中晚唐女服
這是中晚唐之際的貴族禮服,主要分為寬袖對襟衫、長裙、披帛三個部分。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如朝參、禮見及出嫁等。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 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代服飾流行非???,流行的樣式往往首先從宮中和京都流傳開來,形成競相模仿的效應。真可謂是“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白居易的《時世妝》也生動地反映了這一狀況:“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轉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tài),妝成盡似含悲啼。”最突出的例子,首推中宗的愛女安樂公主,她極盡奢華,“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達官貴婦、富商巨賈家的婦女競相仿制,因而南方珍禽異獸幾乎被獵殺殆盡,代宗不得不為此頒詔禁止。
烹牛宰羊且為樂
唐代飲食比前代更加豐富多樣,主食以麥、粟、稻為主,間以多種雜糧。面食是當時最主要的食品,無論貴賤皆食之,以餅類形樣最多,有湯餅、胡餅、蒸餅、煎餅、凡當餅、紅綾餡餅、赍字五色餅等。唐人已會制作饅頭,稱為釘坐或曼頭,多為祭祀所設。主食中還有燒餅、寒具(即馓子)、餛飩等。胡餅又名“麻餅”、“爐餅”。餅中雜有蔥、豆汁和羊肉餡,在爐中燒烤,與今天的餡餅大致相仿。安史之亂中,玄宗倉皇出京,至咸陽集賢宮時尚未得食,楊國忠即買胡餅供其充饑,可見胡餅當時已普及到鄉(xiāng)村了。
◆做面食泥俑群
此俑群高9.7厘米至16厘米。泥俑為泥胎施彩,表現了舂糧、簸糧、磨面、揉面、搟面和烙餅的家務情景。女俑上身穿窄袖口白襦,外罩半臂衣,下身系藍裙。她們衣飾整潔,但神態(tài)顯得疲憊,其身份可能是 豪門家婢。
◆三彩酒卮
胎呈棕紅色,形狀像鴛鴦,其背部有橢圓形開口,供盛物用。鴛鴦頭部飾白釉,冠部施綠釉,頸和腹部施棕紅色釉,兩翼及尾部用紅、黃、綠和白色釉裝飾,形態(tài)逼真,色彩艷麗,是一件十分珍貴的藝術品。
肉食并不十分流行,卻也出現了許多新鮮的吃法,做法以烤、煮、蒸為主。武則天寵臣張易之的烤鵝、鴨方法別具一格。他特制一大鐵籠,將鵝、鴨關于其中,籠中放炭火,四周放醬汁。鵝鴨被烤,就會飲四周醬汁,時間一長,鵝鴨被烤熟,即可食用。而唐代飲食最有代表性的要數中宗時的燒尾宴,這是韋巨源拜官之后獻給皇帝的。據說鯉魚躍龍門時,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因此“燒尾宴”有升遷更新之意。燒尾宴現存菜單有58種菜點,烹調原料多達50余種,水陸八珍,盡皆入選;菜品種類,葷素兼?zhèn)?,咸甜并陳,點心更是出色。
◆青黃釉繪蘭草瓷盤
唐代食器。此盤盤心飾白彩圓形,其上和周 邊涂畫褐彩蘭草紋,線條流利,轉折隨意。
酒已成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飲酒之風盛行。城鄉(xiāng)各地酒店、旗亭眾多,釀酒沽酒生意紅火。在京師長安還有胡姬所開酒店,專賣胡酒,成為文人雅游飲宴之所。西域酒在長安名聲很高,盛譽不衰。貞觀十四年(640),唐朝平定高昌后,高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傳入中原,太宗令人依法仿制,“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盎”,頒賜群臣后,“京師始識其味”。此后,葡萄美酒風行長安。除葡萄酒外,傳自波斯的三勒漿及中亞的龍膏酒也享有盛名。三勒漿由訶離樹結的訶離子釀成,具有“消食疏氣”的功效。龍膏酒則“黑如純漆,飲之令人神爽”,原是中亞小國的貢酒,與蝦蟆陵的朗宮清、阿婆清等并稱名酒。酒在詩人那里也具有非凡的意義,“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多么的狂放不羈、逍遙恣意;“葡萄美酒夜光杯”充滿了域外傳奇色彩。
◆飲中八仙圖
飲中八仙,皆唐代開元、天寶年間人物。圖中自左至右:焦遂、蘇晉、崔宗之、李適、李 、李白、賀知章、張旭8人,性皆豪飲不羈,時人稱之為飲中八仙。杜甫為此 作有《飲中八仙歌》。
在唐代這個開放的社會中,飲食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世界色彩和異域風情,出現了“烹牛宰羊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豪放歌言。
◆凸圈玻璃碗
無模吹制成型,淡綠色,透明,底微凹,表面有風化層,外壁飾三層凸圈紋,有圓形或橢圓形兩種,且大小不一。
值得一提的是,茶成為一種倍受唐人青睞的飲品。自開元初年,飲茶之風風靡全國,各地茶肆林立,煎茶供客,茶道大行。茶葉成為進貢、賞賜、饋贈的佳品,品茶、斗茶成為士人的雅好。
雕梁畫棟競奢華
唐代的居住條件因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而差異頗大。唐代律令對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的住宅形式、規(guī)模有著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即王公之居,不施重 、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律令的限定決非一紙空文,唐代帝王不遺余力地維護等級制度,決不允許任何人褻瀆它。玄宗時大將軍程伯獻因“第宅輿馬僭擬過縱”而被治罪。德宗即位后,“舉修格令,第舍不得逾制”,并下詔毀掉內官劉忠翼的宅第。但皇室宗親和高官權臣仍多越制造宅,競為奢侈。安史之亂后,一度大興“木妖”之風,將軍馬 造一座中堂,即費錢20余萬貫。
皇帝所居宮室最為豪華。唐初,長安的太極宮是皇帝議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5座大殿。貞觀八年(634)始,太宗以為其父李淵避暑為名,又修筑大明宮。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風痹,因太極宮“湫濕”,對大明宮大加修造,并將政治中心移于此宮。大明宮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為中軸線,左右兩側各建有若干配殿,氣勢磅礴。玄宗即位后,又興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興慶宮,把宮殿和園林有機地結合起來。至此,唐代諸帝在京城內興建了3個宮殿區(qū),時稱“三大內”。武則天 遷都洛陽后,也大興土木,修建了三陽宮、興泰宮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還重修了九成宮,新建玉華宮、翠微宮等許多離宮別館。
◆大型三彩釉陶制燭臺
陶燈主要由座、柄、盤、盞4部分組成,淺盤,盤心承托起一敞口小燈盞,猶如一個小碗置于盤上。燈柄上細下粗,燈座為覆盆狀,給人以穩(wěn)重大方之感。釉色鮮艷華麗,斑紋交錯。整個器物于莊重典雅中又顯出頎長秀美。
相比之下,一般庶民百姓無力購買磚瓦,多以茅屋為居,時有火災發(fā)生,常有屋漏之苦。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在成都住房的生動寫照。他說:“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苯Y果屋漏偏逢連夜雨,以致“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并由此而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呼喊。杜甫還是小官,不會撈錢的寒士,其居處已如此簡陋,下層窮苦百姓就不言而喻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意圖
詩人杜甫的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真實、全面地再現了唐代廣大下層人民困苦 的居住環(huán)境。
不重生男重生女
唐代國富民強、政治開明,人們個性解放,婦女地位有所提高, 所謂“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她們在文化、婚俗、政治生活中都表現出這個特定時代的印記。
文化上,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后妃中有著述成就的有11人;此外,還有不少人在詩文、書法、繪畫等方面有一技之長。如高祖皇后竇氏,不僅“工篇章規(guī)誡”,而且“學類高祖之書”。太宗的長孫皇后,“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太宗的徐賢妃自幼誦讀《論語》、《毛詩》,及長“遍涉經史,手不釋卷”。一代女皇武則天,不僅兼涉文史,而且能詩、曉音律、工翰墨。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婉兒既明習吏事,又擅長詩文,所作之詩“辭甚綺麗”,成為一時之風尚。
◆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
唐代貴族婦女喜歡騎馬出游,這在唐代的畫作和詩歌中多有反映。這個騎馬女俑頭戴兩層帽,上似笠,下似風帽;衣飾淡雅,面龐秀麗,神態(tài)端莊自然。
官宦之家的婦女多秉承家訓,自幼便開始讀詩書,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如柳宗元的祖母尹太夫人,7歲便曉《毛詩》及《列女傳》,稍長,“舊史及諸子書,太夫人聞而盡知之”。唐代許多文化名流早年多得力于母親的教誨,如顏真卿,“少孤,母躬加訓導,及長,博學,工辭章”。歐陽詢之子歐陽通,也是“少孤,母徐氏教其父書”。此外,一些寒士家庭,妻以詩相贈答,往往也能寫出委婉動人的詩篇,如流傳下來的葛鴉兒的《懷良人》:“蓬鬢荊釵世所稀,布裙乃是嫁時衣;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底不歸?!?/p>
唐代社會婚俗也較為寬松,社會上對離婚、再婚、寡婦再嫁都采取不干涉的態(tài)度?!杜f唐書》記載出嫁的123位公主中,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對于此類事情,社會上沒有任何非難。安樂公主就曾下嫁給武崇訓,崇訓死后又嫁崇訓的胞弟延秀。唐代婦女因“情志不合”而要求離異,也是常見的,如侍御史李逢年之妻,“中丞鄭日方之女也,婚后情志不合,去之?!?唐代還出現夫妻雙方通過協(xié)議而離婚的現象,當時稱為“和離”,離婚之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虢國夫人游春圖
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一人得寵,全家得勢。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遂教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碑嫾覐堓嫱ㄟ^此圖表現了楊貴妃的三姊虢國夫人在眾女仆的導引和護衛(wèi)下乘騎踏青游春的情景。虢國夫人著淡裝,隨從們著男裝。此圖所繪人馬,顯露出濃厚的貴族氣息和驕縱之態(tài),鋪排出雍容華貴的氣勢。
從政治上看,唐代女性參政之多,影響之大,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高祖李淵當年在太原起兵反隋時,其女(后封平陽公主)在縣(今陜西戶 縣)散家財招募軍隊,得7萬人,時稱娘子軍。女皇武則天,更是成為女性參政的最高代表。從掌權到做女皇,統(tǒng)治國家將近半個世紀。女皇的出現,也鼓勵了皇室貴族女性的參政之風。中宗時的韋皇后,才能低下而野心極大,妄想步武則天之后塵,結果被李隆基和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的聯合力量所誅滅。太平公主因而權勢顯赫,“儀比親王”。她的野心不斷膨脹,還想發(fā)動政變,被玄宗李隆基賜死。
唐代有些女性,在外敵壓境的危難時刻,表現得正義凜然,令人擊節(jié)贊嘆。安史之亂時,衛(wèi)州女子侯四娘、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娘等,在叛軍大舉南下之際,“相與歃血,赴行營討賊”。即使貴為公主,在緊要關頭也有令人敬佩的舉止。寧國公主遠嫁回鶻,在臨別時慷慨陳詞:“國家事重,死且無恨?!泵C宗為之流涕。
◆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在今山西平定縣城東北,為長城著名關隘。相傳高祖之女平陽公主曾統(tǒng)領娘子軍駐此設防,故稱之為娘 子關。
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隨著政治、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文體活動活躍起來。體育競技空前興盛,規(guī)模宏大,技藝精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多熱衷于各種體育活動。
馬球是一項騎馬持杖擊球的體育活動。唐人稱其為擊球、打球、擊鞠等,大約在太宗貞觀年間由吐蕃傳入中國內地。馬球一經傳入,立即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競相在宮殿內外和禁苑、御湯池附近修建球場,經常組織禁衛(wèi)部隊和神策軍將士進行馬球比賽。他們不但喜歡觀賞,有的還親自上場一顯身手。景龍年間,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贊普遂派遣了一個龐大使團入京,準備迎接公主入藏。使臣覲見中宗后,自恃球技高超,奏請與漢人進行馬球比賽。中宗詔令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和當時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4人與吐蕃對陣。結果李隆基等“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擊敗了吐蕃使者。
玄宗以后的穆宗、敬宗、宣宗、懿宗諸帝大都喜愛馬球,僖宗“尤善擊球”,他自詡:“朕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p>
唐代宮廷的馬球比賽不僅有神策軍士、宗室諸王、內侍、宦官等雄健男子參加,很多宮廷女子也經常淡妝濃抹,驅馬揮杖,馳騁于球場,進行角逐。陜西臨潼的一座唐墓中發(fā)現了4件小巧玲瓏的彩繪打馬球俑。俑高0.7米,全是宮女形象,頭挽蠶形髻,身著各色緊身坎肩,左手拉韁,右手上揚,伏身向前作擊球狀,姿態(tài)嬌柔剛健,造型栩栩如生,生動地再現了唐代宮廷女子進行馬球比賽的英姿。
◆騎馬擊球彩繪陶俑
拔河至唐代已成為一項成熟的體育競技運動?;适覍@項運動十分熱衷,每逢寒食、清明等節(jié)日或閑暇時間,帝王經常在宮內舉行拔河比賽。參賽者不僅有達官貴人和禁軍將士,而且還有宮女侍宦,有時竟多達千余人,場面熱烈。景龍四年(710)清明日,中宗在禁苑西面的梨園球場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拔河比賽。他命當時的7位宰相和2位駙馬組成東隊,3名宰相和5位將軍組成西隊,其他大臣和宮女侍宦也都分作兩隊,吶喊助威。結果,東隊把西隊拉過河界,取得了勝利。西隊中的韋巨源和唐休兩位宰輔重臣年老力衰,繩索忽然松動,竟跌撲在地。中宗一面令宦官將兩位老臣攙扶起來,一面揮手宣布比賽結束。
◆內人雙陸圖
該圖的“內人”即宮中之人,“雙陸”是一種 始于魏晉南北朝,盛行于唐代的棋類活動。
圍棋是中國起源最早的棋類運動之一。因其“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又因二人對坐,手執(zhí)棋子比賽,似以手交談,故又稱“手談”。唐代時,圍棋盤定型為19道361格,至今相沿不改。由于圍棋棋路變化多端,極富競技性和趣味性,是一種高雅而耐人琢磨的文體活動,倍受唐代帝王的青睞。太宗從青年時代就喜愛圍棋,登基稱帝后仍很著迷,每當閑暇之際,常和親近大臣對弈。據載,一次在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時,因相互爭道,太宗竟將唐儉貶為潭州刺史。唐 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逃難奔蜀時,竟帶著圍棋國手隨行,可見對圍棋的癡迷。
唐代民間的體育活動也是豐富多彩。漢以來的百戲,在吸收了西域各族及外國技巧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現在見于記載的節(jié)目就有戴竿、走繩、盤舞、筋斗、頂碗等。這些活動在民間相當流行,統(tǒng)治者定期征召他們到京城演出,以供娛樂。一些著名的藝人技藝精湛,令人叫絕。幽州人劉交,善于戴竿,他戴著長達70尺的竿,有12個女孩立于竿頂,跨盤獨立,“見者不忍,女無懼色”。
◆彩繪打馬球俑
唐代馬球活動在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下,在相當范圍、相當程度上得到了開展,尤其在場地設施的建設,競賽交流,軍隊中的開展以及高超的技術水平等方面都是很有成就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