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是長白山生態(tài)文化之源
人類所走過的每一步,都在森林身上留下了印跡。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長白山區(qū)則屬禁中之禁。山與森林連在一起,稱為“長白林?!薄I直3种济婷?,青山依依,林海茫茫,綠水悠悠,如大海波濤,蓊蔚千里;如大野蒼龍,雄長東陲。清流放官員吳桭臣記述:“進大烏稽,古名黑松林,樹木參天,槎牙突兀,皆數(shù)千年之物。綿綿延延,橫亙千里,不知紀極,車馬從中穿過,且六十里。初入烏稽,若有門焉,皆大樹數(shù)抱環(huán)列兩旁,洞洞然不見天日。惟秋、冬樹葉脫落則稍明?!?sup id="KVCCA-8e9ad6a2a5c542599d7df362ff8fe3a4" class="calibre7">[2]可見這是圣潔的生態(tài)寶地。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類的祖先是以樹葉蔽身,摘果為食,鉆木取火,架木為巢,這是人類起源的真實寫照。歷史還告訴我們,從原始社會開始,在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的情況下,缺乏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對千變?nèi)f化的世界,產(chǎn)生一種對自然現(xiàn)象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及征服自然的幻想,認為萬物皆有神靈主宰,于是自發(fā)地對神靈乞求,采用一種祭祀活動,來“娛神”“媚神”。這種原始宗教意識,產(chǎn)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后來發(fā)展為原始宗教,或稱自然宗教、氏族宗教。有了宗教,才有了文化。因此,原始的文化都有神圣性、神秘性。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同伙”“同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和諧相處。長白山森林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生態(tài)性、人文性、多樣性、藝術(shù)性。
長白山森林文化是一部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的教科書,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它不僅影響著遠古的采集經(jīng)濟、漁獵經(jīng)濟、畜牧經(jīng)濟、農(nóng)耕經(jīng)濟,而且還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翻開歷史教科書,它告訴我們?nèi)祟惿鐣墙?jīng)過“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可是住在森林里的人們卻認為在石器時代之前還有一個“木器”時代。鄂溫克族認為他們的先民與其他狩獵民族一樣是使用木棒狩獵的,最先存在一個“木器”時代。但由于遠古木器容易腐朽,未能保存下來而被忽視,承認人類一開始就使用石器。鄂溫克先民用棍棒襲擊野獸,進而將棍棒削尖來刺殺野獸。吉林省的巴拉人一直散居在松花江、牡丹江上游和張廣才嶺的深山密林之中,以漁獵為生。不列旗籍,不受管束,直到清末民初才走出山林。在張廣才嶺東的稱為“巴拉人”,至今額穆一帶尚有巴拉窩集、巴垃頂子等沿用名稱。在張廣才嶺西的被稱為“半垃人”,在蛟河、舒蘭、樺甸境內(nèi),仍有半垃窩集、半垃撮羅、半垃山等舊稱。“巴垃”,滿語有瞎攪和之意。半垃也有鄙視之意,被稱為野人。因他們與外界隔絕,生活十分艱苦,生活的用具,也多是木制的。冬季用爬犁,夏季騎馬狩獵。德人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說:“從相當于史前人文化水平的塔斯馬亞人、澳大利亞人和其他大陸上采集者部落之中,還可以看出黎明時期曾有過‘木器時代’?!睆氖澜绺鞯氐氖吕驳玫搅俗C實,這是森林文化對社會科學的一大貢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