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特種名魚紅眼棒
《西游記》中,美猴王孫悟空被稱作“火眼金睛”,因為他的眼睛是紅色的?!端疂G傳》中,七十二地煞星之一的梁山好漢鄧飛,被江湖人稱名“火眼狻猊”,原因是“因雙眼紅赤”和“多餐人肉雙睛赤”而得名。孫悟空和鄧飛的紅眼睛是文學(xué)家對人物的藝術(shù)夸張描寫,并非實有。但在璧山來鳳一帶的水生動物中,卻真實地存在著一種眼睛赤紅,學(xué)名“赤眼鱒”,俗名紅眼棒的魚。
紅眼棒,是現(xiàn)代27種淡水特種魚類之一,人稱“江河名魚”。早在西晉時,文學(xué)家左思在《蜀都賦》中已對紅眼棒進行描敘。紅眼棒魚屬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魚頭扁,兩對細小須,眼上緣紅色。魚體前部呈圓筒形狀,后部扁側(cè),一般體長30厘米。身銀灰色,鱗片后緣具一小黑斑。鰭無硬刺,尾鰭叉形,其肉鮮嫩。
紅眼棒是水體中下層魚類,食性雜,最喜歡在璧山來鳳一帶江河水流緩急分界處活動覓食。此時是垂釣和網(wǎng)捕的好時機。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璧山縣城和來鳳一帶的居民盛行釣紅眼棒。筆者所居縣城璧中后祠坡有一鄰居賀廷學(xué),非常喜歡用“車竿”釣紅眼棒,人稱“垂釣高手”。筆者時年十三、四歲,經(jīng)常觀看賀氏自制車竿和釣魚。賀氏在夏、秋季以蚯蚓、菜蟲或熟紅薯丁等為釣餌,采用在河灣、岸嘴地守點釣和沿河岸從上游至下游走釣等方法,往往是空手出門,垂釣到青杠、來鳳一帶,最后載魚歸家。賀氏一天釣10多條幾兩至半千克重的紅眼棒是常事。他還采用一種“先喂后釣”方法,擇距岸邊不遠的釣窩先放窩子食不釣,使附近的紅眼棒嘗到甜頭后,每天前來釣窩尋食而后再釣,這種“若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釣魚技法,能連續(xù)多天獲取豐收。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