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動物
一、北極的昆蟲
據(jù)統(tǒng)計,在全球范圍內(nèi)各種各樣的昆蟲共有200多萬種,主要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地區(qū)。而在北極,由于天寒地凍,環(huán)境嚴酷,昆蟲的種類則要少得多,總共也不過幾千種,主要有蒼蠅、蚊子、螨、蠓、蜘蛛和蜈蚣等。其中,蒼蠅和蚊子的數(shù)量最多,約占昆蟲總數(shù)的60%~70%。而在溫帶地區(qū),這兩種東西的數(shù)量卻只占昆蟲總量的10%~20%。奇怪的是,在北極,可以看到廣泛分布于熱帶地區(qū)的蝴蝶和蛾子,但一些在溫帶地區(qū)繁衍很廣的昆蟲家族,如蜻蜓、螞蚱、蟋蟀等卻無影無蹤。更加令人費解的是,螞蟻也許是地球上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組織最為嚴密的生物,但在北極,卻很少能看到它們的蹤跡。也許因為螞蟻是一種辛勤勞動而不肯休息的生靈,因而過不慣北極那漫長而嚴冷的冬夜,呆在家里無所事事的清閑生活吧。
大的動物和鳥類可以靠身上的長絨毛和羽毛抵御嚴寒,或者當隆冬來臨時,干脆遷徙他方暫避一時,但昆蟲既無長距離遷徙的能力,又永遠只能赤身裸體,它們怎樣才能度過北極嚴酷的冬季呢?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昆蟲在一年當中大約有9個多月的時間身體都處在冷凍狀態(tài)。它們休眠于土壤、泥巴或沼澤里,和周圍的物質(zhì)凍在一起。當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寒冷的氣候?qū)@些小小的昆蟲固然是一種嚴峻的挑戰(zhàn),但它們從中也得到了不少的益處。因為,在這漫長的冬季里,它們既不用擔心天敵的侵擾,也不必勞神去找東西吃,只管放心大膽地睡大覺,這是熱帶和溫帶里的昆蟲們永遠也享受不到的生活。
除了寒冷之外,生活在北極的昆蟲還面臨著另外一種特殊困難,那就是這里地廣人稀,連動物也很少見。因此,許多小型動物為了生存和繁衍,必須具有極敏感的嗅覺,才能找到可以攻擊的對象,以便覓食,而昆蟲就是許多小型動物,特別是鳥類的最主要的食物。
對那些居住在北極地區(qū)的人們,特別是那些深入野外進行考察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有些昆蟲令人望而生畏,是相當可怕的。例如北極蚊子,常常聚成大群,像一片流動的烏云,哄然而至,輪番叮咬,若無嚴密保護,往往能置人于死地。還有一種黑蠅,有著極靈敏的嗅覺,老遠就能聞到人的氣味,成群結(jié)隊地飛來,嗡嗡叫著,亡命徒似的纏住目標。即使你穿著再厚的衣服也無濟于事,因為它那鋼針一般的嘴連腳上的老皮也能叮透,然后深深地扎進肉里,吸食血液,向時還吐出一種毒汁,使你身上起一個大泡,疼痛腫脹,甚至潰爛,那情景是相當可怕的。
二、北極旅鼠
旅鼠是一種極普通、可愛的小動物,常年居住在北極,體形橢圓,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長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兩眼閃著膽怯的光芒,但當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它也會勃然大怒,奮力反擊。愛斯基摩人稱其為來自天空的動物,而斯堪的納維亞的農(nóng)民則直接稱之為“天鼠”。這是因為,在特定的年頭,它們的數(shù)量會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將,突然而至似的。
旅鼠雖為哺乳動物,但其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在北極的3月份,當北極狐為求偶爾發(fā)出的粗啞尖叫聲打破了寧靜的苔原帶時,旅鼠早已產(chǎn)下了第一窩仔,并在雪下忙于撫養(yǎng)其新生的子女。趕上好年頭,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產(chǎn)6~7窩,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記錄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經(jīng)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窩小旅鼠,每窩可生11個,據(jù)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萬只后代,確實令人驚嘆不已!
與高度繁殖力相適應,旅鼠為了補充繁殖時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驚人,一頓可吃相當于自身重量兩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廣,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幾乎所有的北極植物均在其食譜之列,它一年可吃45千克的食物,因此,人們戲稱旅鼠為“肥胖忙碌的收割機”。
旅鼠的天敵頗多,像貓頭鷹、賊鷗、雪鶚、北極狐、北極熊等均以旅鼠為食。一對雪鶚和它們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馴鹿,也會對旅鼠大開殺戒,用蹄將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了。
最使人們感興趣的還是旅鼠及其天敵具有周期性的數(shù)量波動。每隔3~4年,旅鼠數(shù)量會劇增,并且通常僅持續(xù)一年的時間便開始下降。調(diào)查結(jié)果證明,有些年份在北極狐的胃中可發(fā)現(xiàn)整窩旅鼠,說明北極狐是從雪下將旅鼠挖出來的。旅鼠數(shù)量的增加,給北極狐的繁殖提供了絕好的條件,這時100%苔原地區(qū)的狐貍洞都有北極狐居住,每窩平均產(chǎn)仔8只;當旅鼠數(shù)量降低后,北極狐食物來源嚴重不足,不得不以營養(yǎng)價值低的食物為食,雌狐體質(zhì)下降,不懷孕,即使懷孕,生出的幼狐體弱多病,不久便會死亡。這樣,連續(xù)1~2年的時間,北極狐的數(shù)量便會急劇降低。雪鶚主食旅鼠,情況也是如此,當旅鼠數(shù)量增加時,雪鶚的數(shù)量也會隨之增加,而當旅鼠數(shù)量降低后,大量的雪鶚由于饑餓,被迫南遷。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見到這種雪鶚的大量遷入,而在兩次遷入之間,很少見到雪鶚。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進行少量繁殖,使其數(shù)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變。只有到了豐年,當氣候適宜和食物充足時,才會齊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數(shù)量急劇增加,一旦達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頃有幾百只之后,奇怪的現(xiàn)象便發(fā)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旅鼠突然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東跑西顛,吵吵嚷嚷且永無休止,它們停止進食,似乎是大難臨頭,世界末日就要來臨。這時它們便一反常態(tài),不再是膽小怕事,見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敵面前都面不改色,無所畏懼,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真有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連它們的毛色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便于隱蔽的灰黑變成目標明顯的橘紅,以便吸引天敵的注意,來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們。與此同時,還顯出一種強烈的遷徙意識,紛紛聚在一起,形成大群。先是到處亂竄,像是出發(fā)前的忙亂,接著不知由誰一聲令下,則會沿著一定方向進發(fā),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總是它們最終的歸宿。有趣的是,當它們進行這種死亡大遷移時,總會留下少數(shù)同類看家,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圣任務,使其不至于絕種。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好的。
三、北極兔
在北極,比旅鼠稍大一點的食草動物則是野兔,但其數(shù)量比旅鼠少得多了。在美國內(nèi)地旅行,常可看到成群的野兔在田間奔跑。但在北極草原上漫步,即使開著汽車飛奔,看到野兔的次數(shù)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還沒有看到狐貍的次數(shù)多。這是因為,北極野兔的繁殖能力并不強,由于氣候和食物所限,它們每年只能產(chǎn)一窩,每窩也只有2~5只,但其成活率比較高,所以其數(shù)量也比較穩(wěn)定,不像旅鼠那樣大起大落,集體去自殺,當然也就沒有旅鼠那樣知名度高。
實際上,北極野兔并不僅僅分布于北極,在美洲北部和北歐也有很多,只不過名稱不一,有的地方叫山兔或藍免,也有的地方,例如北美洲,則叫雪鞋兔,因為在北美洲這種兔子不僅膀子很大,而且下面還長有長毛,這樣有助于減少壓強,即使在雪地上奔跑也不大容易陷下去。這種兔子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或叫生存絕招,即能隨著季節(jié)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顏色,春夏秋三季為灰褐色,一到冬季則變?yōu)榍灏?,這樣不僅便于偽裝,而且白色還能起到一種光學反射作用,使天敵難以發(fā)現(xiàn)。蓬松的絨毛在其身體周圍捕捉到一些空氣,就像中空的墻壁一樣,形成一層絕緣層,有效地防止了熱量的散失,這對度過北極的嚴冬是至關重要的。此外,北極兔還有一種絕招,即幼子一產(chǎn)下來就能看東西,這也是為生存所必須。而家兔的幼子產(chǎn)下后總是眼睛緊閉,要到12天后才能睜眼看東西。北極免的形體比家兔要大,身體肥胖,耳朵和后肢都比較小。當然,“兔子尾巴長不了”則是所有兔子的共同特征。
北極兔肉味鮮美,毛皮珍貴,因此便成了人們獵取的對象。
四、馴鹿
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食草動物中,比兔子再大一點的種群應該是羊科動物。但在北極,由于氣候嚴寒和植物稀少,只有適應性最強的動物才能生存,所以這里并無羊科動物,兔子之上就是馴鹿了。
馴鹿的個頭比兔子大得多,雌鹿體重可達150多千克,雄鹿較小,為90千克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度可達1.8米,是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膚而成的,每年更換一次,舊角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馴鹿的冬毛十分濃密,長毛中空,充滿了空氣,不僅保暖,游泳時也增加了浮力。貼身的絨毛厚密而柔軟,就像是穿了一身雙層皮襖似的。但它的中文名字卻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雖然溫順善良,卻并非人工馴養(yǎng)出來的。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于大范圍圈養(yǎng)的。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地球上所有的鹿類可能都是來自于同一個祖先,而現(xiàn)存的北極馴鹿則更接近于其原始祖先的自然狀態(tài)。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200多萬年以前,地質(zhì)上稱之為更新世的初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經(jīng)是原始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這樣的狀態(tài)維持了大約幾千年。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shù)百千米的大遷移,也是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繼。但與旅鼠不同的是,馴鹿的遷移不是集體去自殺,而是一種充滿理性的長途旅行。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賴以越冬的亞北極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既定路線往北進發(fā)??偸怯纱坡勾蝾^,雄鹿緊隨其后,浩浩蕩蕩,長驅(qū)直入,日夜兼程,邊走邊吃,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長出新的薄薄的長毛。脫掉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已經(jīng)走了多少個世紀。平時它們總是勻速前進,秩序井然,只有當狼群或獵人追來的時候,才會來一陣猛跑,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因此,有人把馴鹿的遷移叫做“勝利大逃亡”。
幼小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很多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更使人類望塵莫及。母鹿在冬季受孕,春季的遷移途中產(chǎn)仔,幼鹿出世后兩三天即可跟隨母鹿趕路,一星期后就能和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48千米。這也是生存需要,或者說是逼出來的,因為馴鹿無論走到哪里,都擺脫不了饑餓的狼群和貪婪的獵人的捕殺和追趕,如果不能飛快地奔跑,則只有死路一條。
對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來說,馴鹿是他們極其重要的物質(zhì)來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縫制衣服、制作帳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頭則可做成刀子、掛鉤、標槍尖和雪橇架等,還可以雕刻成工藝品。
五、狼獾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極邊緣及亞北極地區(qū)的叢林之中,我國的東北有時也能看到它們的足跡。大概是因為它們既有狼一樣的殘忍,又有獾一樣的體形,因此而得名。實際上,狼獾屬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該家族中最大的動物,身長可達1米,重達25千克,以棕色為主,遠遠望去,很像一頭小小的棕熊。
狼獾也是一種喜歡獨來獨往的動物,只有到發(fā)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們活動的范圍很大,母獾的領地可達50~300平方千米,公獾更大,甚至可達1000平方千米以上,往往覆蓋了好幾個母獾的領地。母獾對自己的領地防守得很嚴,特別是在發(fā)情期及喂養(yǎng)幼仔的時候就更是如此,對于任何膽敢來犯的母獾都會給以堅決的回擊,嚴防第三者插足。但對于前來求婚的公獾又另當別論,因為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狼獾的妊娠期很長,約120天左右,然后產(chǎn)下一窩幼仔,一般為1~3只,有時多達4只,兩年后成熟,開始繁殖。
狼獾食性很雜,鳥蛋、小鳥、旅鼠甚至秋天的漿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馴鹿,特別是在冬天,當馴鹿群從北極草原回到邊緣叢林的時候,它們就會大開殺戒,跟在獵物后面窮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腳大,所以在厚厚的積雪上奔跑起來比腿長而蹄小的馴鹿容易得多。據(jù)計算,它們踩在雪上的壓強只有馴鹿的1/10,所以得心應手,很容易捕到獵物。一旦捕到馴鹿,便會很快將它肢解,一部分當場吃掉,其余則分幾個地方埋藏起來,以備在漫長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時再扒出來享用。有時當尋找食物特別困難時,它們也會饑不擇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湯殘羹甚至腐尸充饑,因而得一別名即“貪吃的家伙”。實際上它們只不過是為了生存而必須吃飽肚皮而已。
愛斯基摩人視狼獾的毛皮為寶物,因為這種毛皮即使在氣溫非常低的情況下,遇到嘴里哈出來的蒸氣也不會結(jié)冰,仍能保持柔軟干燥。這對在戶外活動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臉周圍的皮毛結(jié)起冰來,就會很容易把臉部凍傷。
六、北極狐貍
狐貍是北極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們不僅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而且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么天敵。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達北極之前,狐貍們真是生活得自主自在,無憂無慮。它們雖然無力向馴鹿那樣的大型食草動物進攻,但捕捉小鳥,撿食鳥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邊上撈取軟體動物充饑都能干的得心應手。到了秋天,它們也能換換口味,到草叢中尋找一點漿果吃,以補充身體所必需的維生素。但是,狐貍最主要的食物供應還是來自旅鼠。當遇到旅鼠時,北極狐會極其準確地跳起來,猛撲過去,將旅鼠按在地下,吞食下去。有意思的是,當北極狐聞到在窩里的旅鼠氣味和聽到旅鼠的尖叫聲時,它會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窩,等到扒得差不多時,北極狐會突然高高跳起,借著躍起的力量,用腿將雪做的窩壓塌,然后將一窩旅鼠一網(wǎng)打盡,逐個吃掉它們。前面已提到,北極狐的數(shù)量可隨旅鼠數(shù)量的波動而波動,不過,通常情況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極狐數(shù)量高峰年,為了生計,北極狐開始遠走他鄉(xiāng);而這時候,狐群會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種疾病——“瘋舞病”。這種病系主病毒侵入神經(jīng)系統(tǒng)所致,得此病的北極狐會變得異常激動和興奮,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處亂闖亂撞,甚至膽敢進攻過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體多達每平方千米2只,當?shù)孬C民往往從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極狐屬犬科,顏面窄,嘴尖,耳圓,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在北極,直到北緯85°都可以發(fā)現(xiàn)流浪的北極狐,向南分布的界限是和森林植物分布的界限相吻合。按其毛色可將北極狐分成兩類:一類是變色狐,在夏天,具有比較稀少的銀灰色脊背毛,面部、脊背的兩側(cè)和過渡到腹部的毛則為灰白色;在肩部有黑色和灰色的花紋向下延伸至腳部,形成不明顯的十字圖形。而一到冬天,全身的毛均呈白色,和周圍的環(huán)境渾然一體。另一類則是天藍北極狐,一年四季全身均呈藍灰色,這是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的結(jié)果,因為,天藍北極狐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北冰洋的沿岸,藍灰色的皮毛正好和藍色的海水相應,起到了保護色的作用。不過,變色北極狐和天藍北極狐并無嚴格種族上的界限,有時它們會在一起混居,若二者交配,生出的后代可能全是白色或是藍灰色或兼而有之。
根據(jù)以往的說法,狐貍被認為是不合群的動物,近來的觀察結(jié)果表明,狐貍有其一定的社群性。3月份是北極狐的發(fā)情期。當發(fā)情開始時,雌北極狐頭向上揚起,坐著鳴叫,這是在呼喚雄北極狐。雄性在發(fā)情時,也是鳴叫,比雌性叫得更頻繁、更性急些,最后用獨特的聲調(diào)結(jié)尾,有些類似貓打架的叫聲,也有些像松雞的聲音。一旦兩情相悅,再經(jīng)過短暫的懷孕期(51~52天),一窩小狐貍便誕生了,每窩一般8~10個,最高記錄是16個,開始的幼狐尚未睜開眼睛,這時母狐會專心致志給它們喂奶。16~18天,小狐便開始睜眼看世界了。經(jīng)兩個月的哺乳期后,母狐便開始從野外捕來旅鼠、田鼠等喂養(yǎng)小狐貍,每當母狐叼著獵物回來,輕柔地一聲呼喚,小狐貍們便爭先恐后地沖出洞穴,歡迎母狐,同時分享獵物。約10個月的時間,小狐貍們便開始達到性成熟,隨后開始成家立業(yè),過著一種新的生活。
在一群狐貍中,雌狐貍之間是有嚴格的等級的,它們當中的一個能支配控制其他的雌狐。此外,同一群中的成員分享同一塊領地,如果這些領地非要和臨近的群體相接,也很少重疊,說明狐貍是有一定的領域性。
七、北極狼
北極野狼通常是5~10只組成一群,在這一小型群體中,有一只領頭的雄狼,所有的雄狼常被依次分在甲、乙……等級,雌狼亦是如此。狼群中總是有一只優(yōu)勢的狼,其他的不管雌的、雄的均為亞優(yōu)勢及更低級的外圍雄狼及雌狼,除此之外,便是幼狼。優(yōu)勢雄狼是該群的中心及守備生活領域的主要力量,優(yōu)勢雌狼對所有的雌性及大多數(shù)雄性是有權威的,它可以控制群體中所有的雌狼。優(yōu)勢雄狼和優(yōu)勢雌狼,以及亞優(yōu)勢的雄狼和雌狼構(gòu)成群體的中心,其余的狼,不管是雌的還是雄的,均保持在核心之處,優(yōu)勢雄狼實際上是一典型的獨裁者,一旦捕到獵物,它必須先吃,然后再按社群等級依次排列。而且它可以享有所有的雌狼;不過,優(yōu)勢雌狼不知是醋意大發(fā)還是為種群的未來著想,它會阻止優(yōu)勢雄狼與別的雌狼交配,并且優(yōu)勢雌狼幾乎也能很成功地阻止亞優(yōu)勢級雌狼與其他雄狼交配。這樣,交配與繁殖后代一般在優(yōu)勢雌雄狼兩個最強的個體之間進行,這或許是狼群的“優(yōu)生優(yōu)育”吧!
當然,這樣會減少交配機會,限制幼狼的數(shù)目,因此,??吹揭焕侨褐袃H有一窩幼仔??墒牵坏┯龅教厥馇闆r,比如狼受到強烈捕殺,大片棲息地被開拓,這時狼的社群等級性就受到了抑制甚至破壞,首先是結(jié)群性被打破。這樣,獨身的雌雄狼便會有充分的自主權,幾乎每一只狼均會找到配偶,繁殖率大大增加,每一雌狼每年均可產(chǎn)下一窩幼仔,這對保持和恢復狼的種群數(shù)量是十分必要的。
狼是典型的肉食性動物,優(yōu)勢雄狼在擔當組織和指揮捕獵時,總是選擇一頭弱小或年老的馴鹿或麝牛作為獵取的目標。開始它們會從不同方向包抄,然后慢慢接近,一旦時機成熟,便突然發(fā)起進攻;若獵物企圖逃跑,它們便會窮追不舍,而且為了保存體力,往往分成幾個梯隊,輪流作戰(zhàn),直到捕獲成功。
狼對自己的后代表現(xiàn)出無微不至的關懷。當幼狼降生后,最初的13天,尚未睜開眼睛的小狼便會緊緊地擠在一起(每窩5~7只,個別情況下可達10~13只),安靜地躺在窩中。母狼在這個時期,幾乎是寸步不離,偶爾外出,時間也很短,然后趕緊返回洞穴,細心照料小狼。1個月后,母狼便開始訓練它的孩子們,它將預先咀嚼過的,甚至經(jīng)吞食后吐出來的食物喂養(yǎng)小狼,讓它們習慣以肉為食。小狼的哺乳期為35~45天,但是長到半個月的小狼已具有尖銳的牙齒,這時母狼又會給小狼不同的食物,先是尸體,然后是半死不活的,目的是讓小狼逐漸學會捕食本領。此后開始帶著它們到一定的地方飲水。有趣的是,在此期間,狼群中某些成員也參與了喂養(yǎng)小狼的活動。
隨著小狼的逐漸長大,它們逐漸擔任起捕獵和防衛(wèi)等任務,若遇到其他狼群的攻擊,它們會以死抗爭,絕不屈服。等長到約2歲時,小狼便開始達到性成熟,雌狼一般要到3歲或4歲才開始第一次交配,而雄狼這時長得強壯有力,開始覬覦優(yōu)勢雄狼的地位,一有機會便會提出強有力的挑戰(zhàn),成功者則會取而代之,成為新的統(tǒng)治者。
八、北極熊
北極熊是北極地區(qū)最大的食肉動物,因此也就是北極當然的主宰。如果說,企鵝是南極的象征,那么北極的代表自然就是北極熊了。但是,如果從生態(tài)平衡的角度來考慮,人們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狼群的捕獲目標是馴鹿和麝牛等北極最大的食草動物,那么還要北極熊干什么?豈不與一一對應的原則不符?是的,如果僅從陸地上來看,北極熊的存在的確有點多余,這種龐然大物也在草原上迎來逝去,不僅會對本來就為數(shù)不多的馴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脅,而且也會與狼群爭食,使狼群陷入饑餓的境地。然而,深思熟慮的造物主自有其天衣無縫的巧妙安排,它讓北極熊生活的中心地區(qū)是在冰蓋上,因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類在繁衍生息,除了為數(shù)極少的嗜殺鯨之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天敵,它們那碩大肥胖的軀體又必須要有一種強大而貪食的動物去消耗,北極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于是,北極熊便在這個茫茫無邊的冰雪世界里確定了自己無可爭議的統(tǒng)治地位,成了這個白色王國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陸地上去與可憐的狼群爭食。盡管如此,北極熊仍然是一種陸生的動物。
北極熊全身披著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腳掌亦是如此,僅鼻頭有一點黑。而且其毛的結(jié)構(gòu)極其復雜,里面中空,起著極好的保溫隔熱作用。因此,北極熊在浮冰上可以輕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擔心北極的嚴寒。北極熊的體形呈流線型,善游泳,熊掌寬大猶如雙槳,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兩條前腿奮力前劃,后腿并在一起,掌握著前進的方向,起著舵的作用,一口氣可以暢游四五十千米,也算得上游泳健將了。其熊爪宛如鐵鉤,熊牙鋒利無比,它的前掌一撲,可以使人的頭顱粉碎,身首分家,可謂力大無窮。它奔跑起來,風馳電掣,時速可達60千米,但并不能持續(xù)太久,只進行短距離沖刺,所以在寬闊的陸地上,假若人和熊進行長跑比賽的話,北極熊必敗無疑。
北極熊為食肉動物,主食海豹,其中主要是環(huán)海豹,因這種海豹在北極分布極廣,甚至北極點都是其活動的場所。每當春天和初夏,成群結(jié)隊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曬太陽,北極熊則會仔細地觀察獵物,然后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勢,慢慢地向海豹靠近,當行至有效捕程之內(nèi),則猶如離弦之箭,猛沖過去,盡管海豹時刻小心謹慎,但等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拍將下來,頓時腦漿涂地。有時,特別是冬天,北極熊又會以驚人的耐力連續(xù)幾小時在冰蓋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貫注,一動不動,猶如雪堆一般,并會用熊掌將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氣味和呼吸聲將海豹嚇跑。當千呼萬喚的海豹稍一露頭,“恭候”多時的北極熊便會以極快的速度,朝著海豹的頭部猛擊一掌,可憐的海豹尚未弄清發(fā)生了何事,便腦花四濺,一命嗚呼。這時北極熊立即將海豹狠狠地咬住,以防海豹下沉,然后用力將其從水中拖出,由于冰孔大小,往往把海豹的肋骨和骨盆擠碎,北極熊力氣之大,由此也可略見一斑。對于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極熊也有一套對付的方法。它會發(fā)揮自己游泳的專長,悄無聲息地從水中秘密接近海豹,特別有意思的是,有時它還會推動一塊浮冰作掩護。捕到海豹后,便會美餐一頓,然后揚長而去。北極熊的聰明之處還在于,在游泳途中若遇到海豹,它會無動于衷,猶如視而不見。這是因為它深知,在水中,它絕不是海豹的對手,與其拼死拼活地決斗一場,到頭來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不如放海豹一馬,也不消耗自己的體力。當捕食甚豐時,北極熊便會挑肥揀瘦,專吃海豹的脂肪,其余的部分都慷慨地留給它的追隨者——北極狐、白鷗等。當找不到獵物時,它也會吃擱淺的鯨的腐肉、海草、谷燕、干果,甚至居民點的垃圾。
北極的春季(3、4月份)是北極熊的交配期,一般兩周左右,有時可達1個月之久。性成熟的雌北極熊(4齡以上)和雄北極熊(5齡以上)或許由于有緣千里來相會,或許心靈感應所致,相會之后,雙方便一起漫步于晶瑩剔透的冰蓋上,有時,身材嬌小的母熊走在前面,體格粗壯的公熊則緊隨其后,相距不到兩三步,有時,情之所致,雙方貼得相當近。當然,有時會出現(xiàn)母熊對公熊不甚滿意的情形,這時公熊往往會采取暴力行動,于是雙方便撕打起來,但是體質(zhì)羸弱的母熊豈是體大粗壯的公熊的對手,最后母熊不僅遍體鱗傷,而且還要委曲求全,不得不違心地當上新娘。從某種意義上講,雄北極熊所作所為雖有點粗暴,但對其整個種族的繁衍是極其有利的。因為交配期一過,雙方便各奔東西,各自過著獨身生活,而且為生活所迫,整天東奔西跑,很難有機會再相遇,而交配期稍縱即逝,若不趁此良機繁殖后代,恐怕又要推遲一年,而明年的此時能否有此機遇,還很難預料。因此,為了保證世世代代延續(xù)下去,不致滅絕,雄北極熊抓住每一個繁殖的機會實在是明智之舉。
隆冬時節(jié)(12月份至翌年的1月份),母熊便在自己建造的洞穴中分娩了,一般為雙胞胎,偶爾是單胎或3胎。剛生下的熊仔光禿禿的,雙眼一抹黑,雙耳聽不見聲音,體重僅有幾百克重,相當于母熊體重的1%左右。出生之后,生長得相當快,經(jīng)過3~4個月的哺乳,即可長到9~13.5千克,而在此之前,母熊則與熊仔朝夕相處,形影不離,駐守洞穴中,并完全依靠體內(nèi)貯存的營養(yǎng)維持自身生命,而且還要哺乳熊仔。北極熊乳汁的脂肪含量高達30%以上,這是任何食肉動物所無法比擬的,因此熊仔才能發(fā)育良好,3~4個月后,母熊便攜子離開洞口,讓其外出見世面,長見識,晚上領著它們回洞過夜。
熊仔跟隨母熊約2年左右的時間,其間要學習捕食和如何在北極嚴酷的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年滿2歲后,就開始自食其力,而且一旦長成,它們很少找同類做伴,整天風里來、雪里去,輾轉(zhuǎn)于浮冰和陸地間,由于其特殊的攝食方式和相當大的食量(北極熊的胃可容納50~70千克的食物),因此它總是獨來獨往,漂泊不定,儼然一位孤獨的流浪者。
長到4~5歲,北極熊便達到性成熟,并開始婚配生育,另立新家。其生殖年齡可以持續(xù)到20~25歲。目前,尚無法斷定野生北極熊到底能活多久,估計也就是20~30年,但是曾有一只捕獲的北極熊在動物園里活了40年;不過,也只有在動物園里,北極熊才吃喝不愁,而且管理人員精心飼養(yǎng)照料,身體極少得病,即使有病,也會被治療,這樣才得以高壽。
九、鯨魚
地球上屬于鯨目的動物有90多種,實在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但是所謂鯨魚,事實上它并非真正的魚,而是一種魚形的脊椎動物,隸屬于哺乳綱,鯨目。5000多萬年以前,現(xiàn)代鯨的祖先離開了陸地進入了廣袤無垠的大海,然后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漸演化成現(xiàn)在的樣子,遍布于世界的海洋中。然而,長期以來,一直找不到有力的證據(jù)來證實這一點。直到最近,美國杜克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漢斯·休威森博士才真正找到了證據(jù),證實古鯨是可以聽到水外面聲音的。我們知道,現(xiàn)代鯨是通過下顎骨接收聲音,依靠脂肪層把聲音傳到下耳。漢斯·休威森博士在研究大約5000萬年前的一種古鯨化石時發(fā)現(xiàn)了砧骨?,F(xiàn)代鯨魚的聽覺所涉及到的三塊主要聽骨即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均具備,但已大大地改變了,而古鯨不能像今天的鯨聽到水里的聲音,形似陸地動物而非水生動物。
現(xiàn)代的鯨,體呈高度的流線型,便于游泳,同時可減少水的阻力,因此不管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怒號,它們?nèi)匀簧駪B(tài)自若,猶如閑庭信步。身體上無毛,光滑的皮膚形成滑溜的表面,同樣可以減少前進時水的阻力;前肢退變?yōu)轹捵?,后肢退化,尾部水平排列(水平尾鰭),這是這類海生脊椎動物的獨特之點。有的種類還有背鰭(實為隆起的皮膚),為一平衡器官,可以防止身體的左右擺動。
這類哺乳動物的另外一個特點在于其外鼻孔位于頭項背部,形成噴水孔。在碧波蕩漾的海洋上,經(jīng)??梢钥吹礁吒叩?、羽花狀的水柱和飛沫,猶如縷縷噴泉,十分壯觀。正因為如此,捕鯨者往往一看到鯨噴出的水柱,馬上就對鯨圍追、堵截,捕而殺之。鯨的內(nèi)鼻孔開口于喉部,因此可以放心地在水中吞食食物而不致嗆住。肺部有很大的伸縮性和容量,一次可吸入大量的空氣,所以鯨類可以在水下呆很長的時間,有些則可潛入很深的海域。
鯨的妊娠期一般為10~12個月,每胎一仔,少有雙胞胎。在雌鯨生殖孔兩側(cè)有乳頭一對,母鯨借助一特殊的肌肉將乳汁壓成有力的水柱噴入幼鯨口中。幼仔一出生,母鯨便把它們推到水面上,以便能呼吸第一口空氣。此后,幼鯨則圍繞著母鯨的身旁,和母鯨一起活動。鯨類的哺育期一般為6個月,有的更長。
當人們站在北冰洋的冰蓋上,看著那些龐然大物在裂開的冰縫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時而翹起巨大的尾巴,時而噴出沖天的水柱,感慨之余,就會覺得,它們與那浩瀚的大海實在是一種完美的統(tǒng)一。
鯨是一種溫血動物,其體溫總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體溫差不多。但是,海水卻是涼的,特別是在北極,水溫常在零度以下。而且,水吸收熱量的速度要比空氣快得多,所以鯨類都有一層海綿狀厚厚的皮層和皮層以下一層厚厚的脂肪作為絕緣層,以保證體內(nèi)熱量盡量少地散失。除此之外,由于水的阻力比空氣大得多,所以鯨運動起來則需要更多的能量和體力。當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因為海里食物豐富而競爭者少,所以比較容易吃飽肚皮。而且,也許更重要的是,海水雖然阻力很大,但浮力也大,像鯨這樣的龐然大物,長達數(shù)十米,重達100多噸,在陸地上是無論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不用說覓食,就是活動起來也極為困難,寸步難行。因此,鯨類的祖先回到水里,實在是一種聰明的抉擇。
鯨在游動時主要靠尾巴和尾葉的擺動而獲得前進的動力,而其前鰭則主要是用于控制前進的方向和把握潛水的深度。鯨最偉大之處不僅在于它們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而且還在于它們是一種全球性到處游蕩的動物。而在這種全球性的洄游當中,兩極地區(qū)是必然要去的,因為這里食物豐富,磷蝦特多,可以飽餐一陣,儲備足夠的能量,然后就可以回到溫帶海洋,度幾個月的假期。當然,也有一些鯨不大喜歡作長距離的旅行,只是在局部海域休養(yǎng)生息,例如白鯨、角鯨和格陵蘭鯨則常年生活在北極地區(qū)。
若從進食方式上來分,鯨又分為須鯨和齒鯨。須鯨上顎生有一排整齊排列著的鯨須,像個篦子,起過濾作用,當它們大口一張,水卷著魚蝦流進嘴里,然后一閉,水被排出,魚蝦卻被吞下,被幾噸重的大鯨舌頭卷進胃里。齒鯨則生有鋒利的牙齒,用來撕咬和吞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