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為一件小事,氣得我大發(fā)雷霆。在氣頭上,我頓覺渾身無力,四肢發(fā)抖,熱血奔涌,思維停止。大約三、四個小時的時間,才慢慢地恢復了正常。事后認真地想一想,不是什么原則問題,為什么不能忍耐一下呢?忍耐是一種境界,不但有利于事業(yè)的成功,而且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早在五代時期,有位名叫鄭韜光的先生。他人如其名,處處韜光養(yǎng)晦,心胸城府游龍,在那戰(zhàn)亂頻繁、時局動蕩的社會,作刑部侍郎“所在無官謗,無私過”,“平生交友之中無怨隙,親族之間無愛憎,恬和忍讓,性尚平簡”。此公活到80歲而終??梢?,忍耐是多么的重要。
唐代時,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路過鄲州(山東)壽張縣,聽說那里有位張公藝,九代同居,德高望重,當年唐太宗曾派人去表彰過,于是便御駕親蒞其室,百歲壽翁張公藝親自接駕侯旨。高宗問他家庭和睦、長壽健康之道。張公藝讓子孫拿來紙筆,揮筆寫了百余個“忍”字。高宗看了被感動得流淚,御賜給張公藝大批絲帛。此事史家有載,傳為佳話。張公藝的后代將他的修身養(yǎng)性事跡編成了《張公藝百忍全書》,其中張公藝的《百忍歌》更是廣為流傳。歌中唱道:“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亡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睆埞囀窃诰?、色、財、氣諸方面有關生命安危、事業(yè)成敗上,奉勸人們要自我節(jié)制。這是很有道理的。
西方人關于忍耐也有類似中國的看法。如弗洛伊德在《心理動力學》一書中就提醒人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注意避免緊張沖動,才能協(xié)調(diào)心理平衡,防止身心疾病的發(fā)生,以防引起機體的器質(zhì)性病變。是的,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忍讓在先,忍讓在心,并使其成為自己性格的一部分,豈不就避免了心理沖動,時刻保持清醒意識和心理衛(wèi)生,從而成就事業(yè),頤養(yǎng)增壽。
可見,忍耐是成功之路,也是快樂之門。
1999年12月15日(星期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