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農(nóng)村常見的草藥,你認(rèn)識幾種?

        農(nóng)村常見的草藥,你認(rèn)識幾種?

        時間:2023-02-15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主治絞腸、腸胃積滯、慢性泄瀉等癥。主治肺熱咳嗽、喉痛、肺癰等癥,外用治皮膚濕疹、癰疽腫毒、蛇蟲咬傷等癥。主治喉痛、目赤、紅白痢疾、牙齦腫痛、關(guān)節(jié)疼痛等癥。主治痢疾、腳浮腫等癥,外用治療疔瘡。〔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っぁe名四季青、水辣蓼(廣西)、香蓼(云南)Polygonum barbatum Linn.產(chǎn)于本省各地。
        【蓼科】_浙江藥用植物資源

        金線草屬Antenoron Raf.

        ·金線草 別名人字草(通稱),毛蓼、白馬鞭(《植物名實(shí)圖考》),大葉辣蓼(浙江),野蓼、一串紅、鐵拳頭(江西),九龍盤(廣西),雞心七(甘肅),蓼子七(四川)

        Antenoron filiforme(Thunb.)Roberty et Vautier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林陰下、山坡草叢中或溝溪邊。山東、河南、湖北、廣西、廣東、山西、陜西、江蘇、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塊根或全草:性溫,味辛、澀。祛風(fēng)除濕,理氣止痛,止血散瘀。主治風(fēng)濕骨痛、胃痛、吐血、咯血、子宮出血、痢疾、跌打損傷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何首烏屬Fallopia Adans.

        ·何首烏(《開寶本草》) 別名首烏(通稱)、馬肝石(《本草綱目》)、金首烏(浙江)、野苕(湖北)、鐵秤砣(湖南、陜西)、紅內(nèi)消(貴州)

        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產(chǎn)于全省各地。多生于山野石隙中、路邊、墻旁、曠地上。江蘇、安徽、江西、山東、山西、陜西、甘肅、新疆、河南、河北、福建、臺灣、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亦有分布。

        干燥的莖枝(夜交藤):性平,味甘。養(yǎng)血安神。主治虛煩失眠、血虛痹痛等癥,外治皮膚癢疹。藤莖(首烏藤):性平,味甘。養(yǎng)血安神,祛風(fēng)通絡(luò)。主治失眠多夢、血虛身痛、風(fēng)濕痹痛等癥,外用治皮膚瘙癢。塊莖:生首烏性甘、平,味微苦。潤腸通便,解瘡毒。主治瘰疬、癰瘡或陰血不足引起的大便秘結(jié)等癥。制首烏性微溫,味甘、澀。補(bǔ)肝腎,益精血。主治肝腎陰虛血少、眩暈、失眠、頭發(fā)早白、腰膝酸軟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蕎麥屬Fagopyrum Mill.

        ·野蕎麥 別名金鎖銀開、花麥腎、蕎麥三七(浙江)

        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F.cymosum(Trev.)Meis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曠野路邊、溪溝邊及陰濕瘠薄的山地。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亦有分布。

        塊根:性寒,味甘、微苦。清熱解毒,潤肺補(bǔ)腎,健脾止瀉,祛風(fēng)濕。主治肺膿腫、自汗盜汗、久痢不止、咽喉腫痛、關(guān)節(jié)酸痛、多發(fā)性膿腫、流火、月經(jīng)不調(diào)、跌打損傷等癥。

        ·蕎麥 別名花蕎、甜蕎(《本草綱目》),蕎子(《草木便方》),花麥(湖南),蕎子(貴州)

        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F.sajittatum Gilib;Polygonum fagopryum Linn.]

        栽培于本省各山區(qū),主要產(chǎn)地為金華。常栽培于山麓、曠野、田地中。我國南北各地均可栽培,有時逸生于路旁荒地上。

        種子:性涼,味甘。開胃寬腸,下氣消積。主治絞腸、腸胃積滯、慢性泄瀉等癥。莖葉:性寒,味酸。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主治咽喉腫痛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竹節(jié)蓼屬Homalocladium(F.Muell.)Bailey

        ·竹節(jié)蓼 別名飛天蜈蚣、蜈蚣竹、扁竹花(廣東),百足草(廣州),觀音竹、鐵扭邊、上石百足、斬蛇劍(廣西)

        Homalocladium platycladum(F.Muell.ex Hook.)L.H.Bailey[Muehlenbeckia platyclada(F.Muell.ex Hook.)Meissn.]

        本省及全國各地有栽培,以南方居多。多栽培于庭園、溫室。

        全草:性平,味甘、淡。清熱涼血,清肺解毒,消腫止痛。主治肺熱咳嗽、喉痛、肺癰等癥,外用治皮膚濕疹、癰疽腫毒、蛇蟲咬傷等癥。

        蓼屬Polygonum Linn.

        ·尼泊爾蓼 別名野蕎麥草(通稱),頭狀蓼、貓兒眼睛(四川)

        Polygonum alatum Buch.-Ham.ex D.Don[P.nepalense Meiss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800~1600米的山坡、溝谷濕地、路旁或農(nóng)田地邊。

        全草:性寒,味酸、苦。清熱解毒,澀腸止痢。主治喉痛、目赤、紅白痢疾、牙齦腫痛、關(guān)節(jié)疼痛等癥。

        ·兩棲蓼 別名小黃藥(貴州)

        Polygonum amphibium Linn.[Persicaria amphibian(Linn.)S.F.Gray]

        產(chǎn)于湖州、臨安。生于低海拔湖泊、河流淺水中及水邊濕地。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味苦,性平。清熱利濕。主治痢疾、腳浮腫等癥,外用治療疔瘡。

        〔附注〕功效與分布相同的有干型兩棲蓼(P.amphibium var.terrestre Leyss.)。

        ·萹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畜辯、萹蔓(《吳普本草》),地萹蓄、編竹(《履巉巖本草》),扁畜(《救荒本草》),粉節(jié)草、道生草(《本草綱目》),扁竹、太陽草、道聲草(浙江),螞蟻草、豬圈草、鐵片草、大蓄片(江蘇),斑鳩臺(安徽)

        Polygonum aviculare Linn.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田野、路邊、荒地、水溝邊及山坡旁。

        全草:性平,味苦。清熱利尿,殺蟲止癢。主治濕熱淋病、小便澀痛、痢疾、蟲積腹痛、皮膚濕疹、陰癢帶下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功效類似的有多莖萹蓄(大葉萹蓄)(P.aviculare var.vegetum Ledeb.),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四川、貴州。

        ·毛蓼 別名四季青(《植物名實(shí)圖考》)、水辣蓼(廣西)、香蓼(云南)

        Polygonum barbatum Linn.

        產(chǎn)于本省各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路邊、溝邊及林陰下。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性溫,味辛。收斂。主治腸炎。全草:性溫,味辛。拔毒生肌,通淋。主治膿腫等癥。種子:催吐,瀉下。

        ·拳參(《圖經(jīng)本草》) 別名山蝦(江蘇、山東),蝦參、回頭參、山柳柳、石蠶(山東),倒根草、草河車(東北),馬峰七(廣西),紫參、破傷藥、刀剪藥、疙瘩參(河北)

        Polygonum bistorta Linn.

        產(chǎn)于臨安。生于海拔1600米左右的山坡和山頂較濕潤的草叢中。遼寧、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吉林、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亦有分布。

        根莖:性微寒,味苦、澀。解毒消腫,利濕去濁,止血。主治赤痢、熱瀉、膏淋、白濁、帶下過多、肺熱咳嗽、瘰疬、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痔瘡出血、毒蛇咬傷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叢枝蓼 別名太陽草、鈷之蓼、紅辣蓼、水紅辣蓼、辣蓼

        Polygonum caespitosum Bl.[P.posumbu Buch.-Han.ex D.Don]

        本省及全國均有分布。生于海拔700~2000米的山坡林陰下、路旁、溝邊。

        全草:性涼,味苦。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主治腹痛泄瀉、痢疾等癥。

        ·火炭母(《圖經(jīng)本草》) 別名火炭毛(《生草性味備要》),運(yùn)藥(《分類草性味》),赤地利(浙江、云南),山蕎麥草、烏飯?zhí)?、水沙泔子、鴣鶿飯(福建),信飯?zhí)佟⒓t梅子葉、白飯草、大葉沙灘子(廣東)

        Polygonum chinense Linn.

        產(chǎn)于普陀、龍泉、景寧、麗水、青田、樂清、溫州、泰順、平陽。生于溪谷兩岸石縫中、水溝邊及山坡路邊灌叢中。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酸、澀。清熱解毒,利濕消帶。主治泄瀉、痢疾、黃疸、風(fēng)熱咽痛、虛熱頭昏、帶下、癰腫濕瘡等癥。根:性平,味酸、甘。益氣行血。主治氣虛頭昏、耳鳴耳聾、跌打損傷等癥。

        ·蓼子草

        Polygonum criopolitanum Hance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稻田邊、田塍上、溪邊及較潮濕的荒地草叢中。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廣東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解毒除濕,散瘀止血。主治痢疾、泄瀉、乳蛾、瘧疾、風(fēng)濕痹痛、癰腫疔瘡等癥。

        ·稀花蓼 別名紅降龍草(湖北)

        Polygonum dissitiflorum Hemsl.

        產(chǎn)于安吉、德清、臨安、淳安、建德、寧波、衢江、天臺、慶元。生于溝旁、溪邊草叢中及海拔550~1400米的林下陰濕地或河岸。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山西、遼寧、吉林、陜西、甘肅亦有分布。

        全草:解毒,利尿。主治蛇咬傷、小便淋痛等癥。

        ·辣蓼 別名辣馬蓼(江西)、蓼子草(四川)

        Polygonum flaccidum Meissn.

        產(chǎn)于本省各地。生于近水旁濕潤地。東北及江西、福建、廣東、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辣蓼):性溫,味辛。有小毒。祛風(fēng)利濕,消滯,散瘀,止痛,殺蟲。主治痢疾、泄瀉、崩漏、乳蛾、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腫痛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水蓼(《本草綱目》) 別名辣蓼(通稱),辣蓼草(《本草求原》),辣人草、水辣蓼、小葉辣蓼(浙江),假辣蓼、斑蕉草、痛骨消(廣西),藥蓼(四川),水紅花(云南)

        Polygonum hydropiper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田野水邊,或山谷濕地。東北、華北及河南、陜西、甘肅、江蘇、湖北、福建、廣東、廣西、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酸。有小毒。祛風(fēng)利濕,消滯,散瘀,止痛,殺蟲。主治痢疾、泄瀉、食滯、疳積、濕疹、頑癬、風(fēng)濕痛、跌打損傷等癥。

        ·蠶繭蓼(《西藏植物志》) 別名蓼子草(通稱),蠶繭草(《本草拾遺》),蠶繭草、蓼草(浙江),痛骨消(廣西),藥蓼(四川),胡辣蓼

        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低山、平原的路旁草叢中或溝邊濕地。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西藏、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陜西、遼寧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散寒活血,止痢。主治腰膝寒痛、麻疹、菌痢等癥。

        ·愉悅蓼

        Polygonum jucundum Meissn.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建德、普陀、臨海、仙居。生于海拔200~700米的山坡草叢中、山谷路旁及溝邊潮濕地。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地區(qū)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解毒,止瀉。主治泄瀉等癥。

        〔附注〕功效相同的有小蓼(P.minue Huds.)。

        ·酸模葉蓼(《秦嶺植物志》) 別名大馬蓼(通稱)、旱苗蓼(甘肅)、蓼草(云南)、蓼吊子(東北)、旱田蓼(四川)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或溝溪邊。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苦。清熱解毒,除濕化滯,殺蟲解毒。主治瘡毒濕疹、痢疾、瘰疬等癥。

        ·綿毛酸模葉蓼 別名辣蓼草(江蘇)、紅辣蓼(湖北)、柳葉蓼(貴州)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var.salicifolium Sibth.

        本省及全國均有分布。生于低山區(qū)水溝、近水草地或低洼濕地。

        全草:性溫,味辛、酸。祛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止血。主治風(fēng)濕痛、濕疹、菌痢等癥。

        ·長鬃蓼 別名辣蓼(湖北)、水紅花(四川)

        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

        本省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山溝泉水邊或潮濕地。

        全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主治風(fēng)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癥。

        ·大花蓼 別名長花蓼(浙江)、大長花蓼(貴州)

        Polygonum marcanthum Meissn.

        產(chǎn)于杭州、建德、天臺。生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草叢中及田邊濕地。山西、陜西、江蘇、安徽、臺灣、湖北、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祛風(fēng)利濕,消腫止痛。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痢疾、泄瀉等癥。

        ·匍莖蓼(小花蓼)

        Polygonum muricatum Meissn.

        產(chǎn)于安吉、杭州、臨安、開化、常山、普陀、天臺、龍泉、云和。生于低海拔山坡路旁草叢中及田邊濕地。東北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祛風(fēng)利濕,止瀉。主治皮膚瘙癢、痢疾等癥。

        ·紅蓼 別名水葒、大蓼(《本草拾遺》),葒草(《名醫(yī)別錄》),酒藥草(浙江),八字蓼、搗花、辣蓼、丹藥頭(福建),大蓼、九節(jié)龍(江西),大接骨、果麻、追風(fēng)草(湖南)

        Polygonum orientale Linn.

        本省及全國普遍分布。生于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qū)的山坡、溝邊、路旁、濕地。

        全草:性溫,味辛。有微毒。行氣活血,祛風(fēng)濕,通關(guān)節(jié)。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痢疾、泄瀉、風(fēng)濕水腫、腳氣、小兒疳積、毒蛇咬傷等癥。果實(shí):性微寒,味咸。散血消瘕,消積止痛。主治癥瘕痞塊、癭瘤腫痛、食積不消、胃脘脹痛等癥。

        ·杠板歸 別名刺犁頭、河白草(浙江),水馬鈴(上海),三角勒、三角藤、河白草(江西),攔路虎、虎鞭刺、犁頭刺(福建),蛇不過(湖南),蛇倒退(四川)

        Polygonum perfoliatum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溝邊、溪邊、田野路邊、荒廢地上以及灌木叢中。吉林、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陜西、江蘇、江西、安徽、湖北、云南、福建、臺灣、廣東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味酸。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咳。主治咽喉腫痛、肺熱咳嗽、小兒頓咳、水腫尿少、濕熱瀉痢、濕疹、癤腫、蛇蟲咬傷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桃葉蓼 別名春蓼(浙江)、山辣蓼(湖北)

        Polygonum persicaria Linn.

        產(chǎn)于杭州、臨安、金華、天臺、奉化、龍泉、溫州。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岸或路旁濕地。華東、華中、西南、華北、東北亦有分布。

        全草:性溫,味辛。發(fā)汗除濕,消食止瀉。主治痢疾、泄瀉、蛇咬傷等癥。

        ·腋花蓼(習(xí)見蓼) 別名米子蓼(廣西)

        Polygonim plebeium R.Br.

        產(chǎn)于永康、龍泉、景寧、泰順。生于低山丘陵及平原地區(qū)的山坡路旁。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廣東、云南、西藏、河北、陜西亦有分布。

        全草:利水通淋,化濁殺蟲。主治惡瘡疥癬、淋濁、蛔蟲病等癥。

        ·赤脛散(《植物名實(shí)圖考》) 別名花蝴蝶、紅澤蘭、九龍盤、散血蓮(貴州),血當(dāng)歸、草見血、化血丹、鐵羅漢(云南),飛蛾七(湖北),蛇頭蓼(廣西)

        Polygonum runcinatum var.sinense Hemsl.

        產(chǎn)于臨安、天臺。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坡草叢或溝邊陰濕地。甘肅、陜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福建、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酸、苦、微辛。清熱解毒,消血消腫。主治痢疾、血帶、血熱頭痛、崩漏、經(jīng)閉、乳癰瘡癤、跌打損傷等癥。根:性寒,味苦澀。清熱,解毒,除濕,止血,活血,化瘀。主治無名腫毒、燙火傷、跌打損傷、風(fēng)濕痹痛、腰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

        ·大箭葉蓼 別名蛇倒退(湖北)、蛇子草(廣西)

        Polygonum sagittifolium Lévl.et Vant.

        產(chǎn)于德清、杭州、臨安、淳安、常山。生于海拔800~1500米的山地路旁及溝邊潮濕地。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陜西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酸。清熱解毒。主治痢疾、疔毒、皮膚瘙癢、蛇咬傷等癥。

        ·刺蓼 別名廊茵、貓兒刺(浙江),紅火老鴉酸草、蛇不鉆、貓兒刺(江西),南蛇草(甘肅),蛇倒退、貓蛇草(貴州)

        Polygonum senticosum(Meissn.)Franch.et Sav.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溝邊、路旁及山谷灌叢下。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貴州、河南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酸、微辛。解毒消腫,利濕止癢。主治濕疹,黃水瘡,疔瘡,癰癤,蛇咬傷,跌傷,濕疹癢痛,內(nèi)、外痔等癥;一般外用,少內(nèi)服。

        ·箭葉蓼 別名雀翹、去母、更生(《名醫(yī)別錄》),鋸鋸草、走游草、倒刺林、蕎麥刺

        Polygonum sieboldii Meissn.

        產(chǎn)于安吉、杭州、臨安、開化、天臺、龍泉、縉云、慶元。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及溝邊潮濕草叢中。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河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臺灣亦有分布。

        全草:性平,味酸、澀。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主治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毒蛇咬傷等癥。

        ·支柱蓼 別名螺螄三七(通稱),支持蓼、紫參、血三七(浙江),蕎苗七、九牛造(四川),九龍盤、算盤七、雞血七(貴州),九節(jié)犁(陜西)

        Polygonum suffultum Maxim.

        產(chǎn)于臨安、淳安。生于海拔1200~1600米的林陰下、陰濕草叢中、溝溪邊及田間路旁。西南及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河北、湖北、湖南亦有分布。

        根莖:性平,味苦、澀?;钛{(diào)經(jīng),收斂止血,止痛生肌。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便血、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淋病、帶下、紅白痢疾、勞傷等癥。

        ·戟葉蓼 別名水麻蓼(《植物名實(shí)圖考》)、鹿蹄草、水蝴蝶、溝蕎麥、氏蓼

        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et Zucc.

        產(chǎn)于德清、杭州、臨安、紹興、寧波、奉化、天臺、臨海。生于海拔1850米以下的溝谷、林下或濕草地。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狀莖或全草:性平,味酸、微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風(fēng)鎮(zhèn)痛,止咳。主治痧癥、蛇咬傷、痢疾等癥。

        〔附注〕功效相似的有長葉戟葉蓼[P.thunbergii var.maackianum(Regel)Maxim.ex Kom.],產(chǎn)于杭州。生于路邊溝中、濕地及水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四川、云南、河北、吉林、遼寧亦有分布。

        ·蓼藍(lán)(《唐本草》) 別名藍(lán)靛(《本草綱目》),藍(lán)子(《本草經(jīng)集注》),青板水辣蓼(浙江),大青葉、藍(lán)蓼(東北、華北)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杭州、遂昌、樂清有栽培。生于曠野水溝邊。江蘇、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山東、山西、陜西、遼寧、河北亦有栽培。

        葉(蓼大青葉):性寒,味苦。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主治溫病發(fā)熱、發(fā)斑發(fā)疹、肺熱喘咳、喉痹、痄腮、丹毒、癰腫等癥。加工品(青黛):性寒,味咸。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主治溫病發(fā)斑、血熱吐衄、胸痛咳血、口瘡、小兒驚病等癥。

        ·粘毛蓼 別名香蓼

        Polygonum viscosum Buch.-Ham.ex D.Do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低海拔路邊濕地、水邊。華中、華南及吉林、遼寧、陜西、江蘇、江西、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全草或根狀莖:性平,味酸、微辛。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治溫病發(fā)斑、血熱吐衄、口瘡等癥。

        虎杖屬Reynoutria Houtt.

        ·虎杖(《名醫(yī)別錄》) 別名活血龍(通稱),山大黃(浙江、河南、江蘇),活血丹(江蘇),陰陽蓮(廣東、廣西),大葉蛇總管、斑杖(湖北),花斑竹、酸筒桿(湖南)

        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林下溝邊或路旁。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遼寧、陜西、云南亦有分布。

        根莖:性微寒,味微苦。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主治黃疸、淋濁、帶下、風(fēng)濕痹痛、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經(jīng)閉、癥瘕、跌打損傷、肺熱咳嗽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大黃屬Rheum Linn.

        ·大黃 別名南大黃、西大黃(通稱),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藥錄》),錦紋大黃(《千金方》),馬蹄大黃(四川)

        Rheum officinale Baill.

        本省有栽培。生于海拔1300~1600米的山地、田埂及山坡。湖北、河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根莖:性寒,味苦。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利濕退黃。主治實(shí)熱積滯便秘、血熱吐衄、目赤咽腫、癰腫疔瘡、腸癰腹痛、瘀血經(jīng)閉、產(chǎn)后瘀阻、跌打損傷、濕熱痢疾、黃疸尿赤、淋證、水腫等癥,外用治燒、燙傷。酒大黃:清上焦血分熱毒。主治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等癥。熟大黃:瀉火解毒。主治火毒瘡瘍等癥。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主治血熱出血等癥。

        〔附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酸模屬Rumex Linn.

        ·酸模(《日華子本草》) 別名雞爪連(浙江、河南),活血連(江西),田雞腳、大山七(湖南),小紅根(陜西),癬草(廣西),山菠菜(湖北),牛耳大黃(湖南、四川、貴州)

        Rumex acetosa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山坡林緣、陰濕山溝邊及路邊荒地中,也可生長在海濱巖石旁。華北、西北及吉林、遼寧、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根莖:性寒,味苦、酸。涼血,解毒,通便,殺蟲。主治熱痢、小便淋痛、吐血、惡瘡、疥癬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功效相似的有小酸模(R.acetosella Linn.),產(chǎn)于杭州、金華。生于山頂路旁草叢中或含酸性土的荒地中。華東、華中、華北及東北亦有分布。

        ·皺葉酸?!e名皺葉羊蹄(《新華本草綱要》)、土大黃(西北)、羊蹄(東北)、牛舌頭(寧夏)、四季菜根(四川)

        Rumex crispus Linn.

        產(chǎn)于杭州、臨安、定海、天臺。生于田邊路旁濕地或水邊。東北及河北、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青海、江蘇、安徽、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根莖:性寒,味苦、酸。清熱解毒,止血,通便,殺蟲。主治吐血、便血及其他出血、便秘、月經(jīng)不調(diào)、痢疾、跌打、乳腺炎及乏力等癥,外用治疥癬、濕疹及皮膚病、癰腫瘡癤、燙火傷等癥。

        ·齒果酸?!e名牛舌草(江蘇)、牛耳大黃(四川)

        Rumex dentatus Linn.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海拔400~1200米的水邊濕地。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福建、河南、臺灣、湖北、湖南、山東、四川、貴州、云南亦有分布。

        根及全草:性寒,味苦、酸。清熱解毒,止血,通便。主治吐血、便血、便秘、跌打損傷等癥。

        ·羊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別名牛舌大黃(《植物名實(shí)圖考》),羊舌頭(浙江),鹽癬草、野當(dāng)歸、牛大黃(江西),山蘿卜、癬藥(福建),土大黃(華東、華中、華南)

        Rumex japonicus Houtt.

        產(chǎn)于全省各地。生于低山坡疏林邊、溝邊、溪邊、路旁濕地及沙丘上。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亦有分布。

        根:性寒,味苦、酸。有小毒。涼血止血,通大便,清熱解毒,殺蟲。主治大便秘結(jié)、淋濁、黃疸、吐血、腸風(fēng)、禿瘡等癥。葉:性寒,味甘。消積,通便。主治腸風(fēng)下血、大便秘結(jié)、小兒疳積。果實(shí):性平,味苦、澀。利濕止痢。主治赤白雜痢等癥。

        〔附注〕《浙江省中藥炮制規(guī)范》2005年版收載。

        ·鈍葉酸?!e名金不換(《植物名實(shí)圖考》),土大黃(浙江),血三七、化血蓮(江蘇),綠當(dāng)歸(江西),大暈藥(四川)

        Rumex obtusifolius Linn.

        產(chǎn)于德清、杭州、天臺,常栽培,間有逸為野生。生于山坡路邊濕地及疏林下。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山東、河南、河北亦有分布。

        根及根莖:性涼,味辛、苦。清熱解毒,破瘀消腫,止血,殺蟲止癢。主治咳嗽吐血、肺結(jié)核出血、癰腫瘡毒、濕疹、疥癬、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癥。

        ·長刺酸?!e名牛屎草(湖北)、血大黃(四川)、皺葉羊蹄(廣西)

        Rumex trisetifer Stokes

        產(chǎn)于杭州、臨安。生于路旁及溝邊濕地。東北、華北、長江流域及江蘇、福建、廣西、貴州亦有分布。

        全草:性涼,微甘、微苦。清熱涼血,解毒殺蟲。主治肺癆咳血、癰瘡、癰腫、禿瘡疥癬、皮膚瘙癢、跌打腫痛、痔瘡出血等癥。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