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坐車、開車,久而久之,我就能從開車上看出一個人是不是自私。比如有時候有的人認為我不需要就不用開燈,殊不知開燈不僅僅只是為了照亮別人,更為了讓別人看見你。其他諸如變道不打轉向燈、山路上轉彎不鳴笛、對面來車時開遠光燈、停車把路堵上等,就是因為只考慮自己不為別人考慮,這樣做的結果很容易造成大事故。
人性都是自私的,但是要獲得別人的信任支持,就必須變得無私。有的人說,那無私不就吃虧了嗎?我認為恰恰相反,只有無私才能讓你贏得更多,“最大的無私就是自私”。為什么這么說?無私怎么就變成自私了?因為你越無私,對這個社會的貢獻越多,社會回饋給你的就越多。將心比心,如果一個人老是對你很無私的時候,你是不是要考慮怎么回報他?一個人越為別人著想,別的人才會為他著想。
老子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不自生,就是不為自己而生,為誰而生呢?為萬物而生,為萬物提供生存的基礎,結果,天地從此永恒。而人呢,都在為謀求自己的利益活著,所以人很渺小。圣人明白了天地“不自生”的道理,所以學會了為眾生而活,舍己為人、舍生取義,所以,圣人因此而受人們愛戴。你給予別人,別人才會回報你;你越想索取,別人就越捂緊自己的口袋;你自私,別人就對你自私;你無私,別人才會對你無私。故稱:無私才能成其私。
有兩個人死后到了上帝那里,上帝就問,我讓你們兩個再世為人,你們兩個有什么要求嗎?其中一個說:我上輩子很窮,工作很辛苦,下輩子我想做一個只索取不用工作的人。另一個人想了想說,我上輩子不缺吃不缺穿,家產那么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下輩子我只做個給予的人,把多余的都分給窮人。結果呢,第一個人投胎做了乞丐,第二個做了有錢人,行善布施,周濟窮人。
給予快樂還是索取快樂?有的人會說,索取當然快樂?。〉潜凰魅〉哪莻€人會快樂嗎?如果不會,一個善良的人會把他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不快樂上嗎?很顯然是不會的。而只有當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時候,別人會快樂,自己也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據美國的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最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工作是牧師和消防員,因為他們能夠向別人伸出援手。我舉個小例子,身邊經常有人要求別人請他吃飯,但是,一個經常請別人吃飯的人會快樂還是要求別人請他吃飯的人會快樂?經常要求別人請吃飯的人,會招致大家的討厭,這樣的人會快樂嗎?而經常請別人吃飯的人,不僅大家快樂,而且大家都覺得不好意思,都想方設法想回報他,所以他就得到了真正的快樂。我就經常以請別人吃飯為快樂,不僅在公司請同事,而且同學、朋友聚會,除非提前說好AA制,一般我都悄悄把單先買了。
華創(chuàng)語錄
給予的人是富有的。愛只會越舍越多,快樂也會越舍越多,幸福更會越舍越多。
無論你舍的是什么,基于的都是一種付出的快樂。這種快樂會改變你的心態(tài),改變你的人生,別人也會回饋同樣的愛。如果你的愛感染了別人,別人也會同樣做個給予的人。我的微信簽名就是這樣一句話:心中無求才是富,被人需要方為貴。
有錢人未必是喜歡舍的人,但喜歡舍的人一定都是“富有”的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接受了別人的恩情而自己無以回報。人都有回報的本能,我們不需要對別人付出太多,但在他們真正需要你的時候,適時伸以援手,就是最好的施予。
《禮記·檀弓下》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齊國鬧饑荒,黔敖在路旁施舍食物,對一個饑民說:“嗟!來食?!别嚸裾f,我正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看得起,希望在別人眼中有尊嚴,因此在幫助別人時要記得維護他的尊嚴,要用正確適當的方式去幫助他。
聽同事講過一個他爺爺的經歷。當年爺爺家很窮,又趕上奶奶生病,急需用錢。大雪天的,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錢。首富知道后,很爽快地就借給了爺爺兩塊大洋,還大方地對爺爺說:“如果不方便的話不用還了!”爺爺千恩萬謝后,接過錢就匆匆往家趕。那位首富還對著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還了!”
第二天一大早,首富打開自家院門,發(fā)現院內的積雪已被人清掃,連屋瓦也掃得干干凈凈。他十分不解,就讓人在村里打聽,才知道原來是爺爺做的。這件事情使首富明白,白白給別人一份施舍,只能將人變成乞丐。于是他就讓爺爺寫了一份借據,爺爺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淚水。
這位爺爺用給那位首富掃雪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首富讓他寫借據也成全了他的尊嚴。我們身邊周圍經常有這樣的人,稍微幫了別人點忙就覺得自己有恩于人,就心懷優(yōu)越感,感覺自己高高在上。這樣做是顯示了你的成就,但卻傷害了對方的心,只會適得其反。
為什么幫助自己的人那么少?想想你平時是否也幫助過別人?你是怎樣幫助他們的?你是否喜歡與那些與人為善的人交往?你和別人這種互相幫助的次數越多,你遇到困難時得到幫助的次數就越多。
一生為窮苦病弱的人們服務的特蕾莎修女身無長物,卻成為全世界尊敬的人。她有段名言:“我們必須在愛之中成長,為此我們必須不停地去愛,去給予。”愛、奉獻、理想、給予,這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精神資源,也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感知幸福、快樂的精神之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