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潔
以前,作文教學在我的印象中是這個樣子的:學生最怕上的課是作文課,最怕寫的作業(yè)是作文,因為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可以說是一提作文就頭疼;老師最不想上的是作文課,最不想批的作業(yè)是作文,因為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每次看到學生的習作就眉頭緊鎖。不僅如此,就連課堂教學展示、優(yōu)秀課評比,老師們都不敢涉及作文這塊領地,可謂是談作文“色變”。
那怎樣才能讓作文不再令人“頭疼”呢?
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短期內就能夠有很好的效果,需要一個長期積累、體會、感悟的過程,而家庭教育正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寫作能力的溫床。
1.營造書香家庭。
一個人的閱歷是有限的,小學生的閱歷更是有限,博覽群書,才能拓寬視野,在寫作文時才能打開思路。家長也要多讀書,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書香的熏陶,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老師可以通過家長座談會等形式鼓勵家長多讀書,并推薦好的書籍供家長選擇。
在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家長要經常給孩子講故事,或者與孩子一起讀書,更重要的是,孩子聽了、看了后,鼓勵孩子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家長也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這種互動的讀書方式,能讓孩子對讀書更有興趣,也有利于親情的培養(yǎng),加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能促進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啟發(fā)孩子的思維,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
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人物的姓名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文章的內容一直記憶猶新,很值得家長借鑒。每天晚餐前,文中的三個孩子都要說說自己今天在書中學到了什么,或者看了書之后,想到了什么。有一天,小兒子由于貪玩,忘了讀書,馬上要開始晚餐了,他急中生智,趕緊拿起一份報紙,看了一行字,說:“我今天在報上了解到了尼泊爾的人口有多少?!眿寢尣]有批評他,反而說:“尼泊爾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呢!你都知道尼泊爾的人口是多少了!”于是爸爸拿出地圖,全家人在地圖上找尼泊爾在什么地方,然后,爸爸又找出關于尼泊爾的書籍,全家人共同閱讀,探討。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孩子寫作的一個很好的題材,而在書中對于尼泊爾的了解,也是孩子寫作的素材。
2.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作文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日常生活中,如在看電視時、外出旅游時、散步時、就餐時……家長就要培養(yǎng)孩子善于觀察的能力,多引導孩子就所見所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孩子能說出來,自然寫作的時候就有內容可寫,就能有感而發(fā)。
1.書香浸潤心靈。
學校要營造濃濃的讀書氛圍,師生都要有愛讀書的好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思考,讓書香浸潤師生的心靈。
2.階段進行,循序漸進。
第一階段:一、二年級
這個階段主要是簡單的寫話,應盡量避免命題式寫話,以開放式寫話為主,教師的評價不要過細,以免束縛學生的思維。
第二階段:三、四年級
這個階段就開始正式寫作文了,特別是三年級,學生剛開始寫作文,要盡量少的寫命題式作文,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這樣學生的每篇作文都是有感而發(fā),都是有內容可寫,對作文就減少了畏難心理。到四年級時,才開始逐漸增加命題作文,但還是不能過多。
第三階段:五、六年級
這個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加了,寫作有一定基礎了,通過三、四年級的寫作,已經知道作文該怎么寫,因此命題作文就可以占大部分。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實踐、多感悟,但對于某篇作文具體該怎么寫的引導語言不可過多,應該多給學生自己思考的空間。避免出現好的作文很多,但是讓人感覺有新意、眼前一亮、為之感動的作文少之又少的現象。
家長和老師要鼓勵孩子在各級各類刊物上投稿,或者是參加征文比賽,當孩子看見自己的作文在刊物上發(fā)表了,當孩子看見自己的作文得獎了,寫作的自信心和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總之,讓作文不再令人“頭疼”,需要老師、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