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再談“愛不”格式

        再談“愛不”格式

        時間:2023-03-31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再談“愛不”格式_對外漢語研究與探索再談“愛V不V”格式張 巖提 要:本文以“愛V不V”格式為研究對象,認為此格式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情緒上的不滿,不耐煩”的格式義。這時的“愛V不V”格式傾向于“任憑選擇”的表達。“愛V不V”作為一種固定格式出現時,被連接的兩個動詞V同形。

        再談“愛V不V”格式

        張 巖

        提 要:本文以“愛V不V”格式為研究對象,認為此格式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情緒上的不滿,不耐煩”的格式義。在對格式進行分析后,本文歸納了格式中“V”的特點,并嘗試對“愛理不理”熟語化的現象作出解釋。

        關鍵詞:格式義 可控性 熟語化

        “愛V不V”指的是我們語言生活中的一種常見格式,如“愛理不理、愛信不信、愛聽不聽、愛吃不吃、愛喝不喝、愛要不要、愛給不給”等?!冬F代漢語八百詞》將這種格式列為習用語,這實際上是肯定了這種結構形式在聚合上有著“類”化、“格式”化的特點;遲永長(1995)《愛V不V句式談》認為,它來源于對“如果愛V,那么就V,如果不愛V,那么就不V”這種復句原式的緊縮。

        本文將其視為現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固定格式,討論有關“愛V不V”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對“愛V不V”格式的探討

        2.對格式中“V”的探討

        3.“愛理不理”的熟語化

        1.對“愛V不V”格式的探討

        1.1 格式的形成

        從現已掌握的有關語料來看,“愛V不V”這種格式在清代就已經基本成型,說它是對現代漢語中復句原式“如果愛V,那么就V,如果不愛V,那么就不V”的緊縮似嫌牽強。不過,在清代語料里,“愛V不V”雖已常見,但有時也還用為“愛V就V,不愛V不V”,例如:

        (1)薛蟠道:“愛聽不聽!這是新鮮曲兒,叫作哼哼韻。你們要懶待聽,連酒底都免了,我就不唱?!保ā都t樓夢》)

        (2)我們就是這么個糙禮兒,姑老爺愛依不依。(《兒女英雄傳》)

        (3)家人說:“不訛人,你愛瞧就瞧,不愛瞧不瞧。”(《濟公全傳》)

        我們在北大語料庫檢索到的清代文獻用例中發(fā)現,“愛V不V”共19例,而“愛V就V,不愛V不V”僅1例。此外,還有一種變式出現:“愛V就V,不愛V就Y”,如:

        (4)我愛穿就穿,不愛穿就燒了,誰也管不得我。(《綠野仙蹤》)。

        雖然例(4)與遲永長提出的原式十分接近,但這個例子也同樣證明了原式在現實用例中的不現實性。無論在清代語料或現代漢語作品里,我們都沒有發(fā)現“如果愛V,那么就V,如果不愛V,那么就不V”的所謂原式。這一現象說明語言的經濟原則在很早前便開始嶄露頭角,在人們的思維中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作用。

        1.2 格式的發(fā)展

        比較“愛V不V”和“愛V就V,不愛V不V”,兩者所表達的基本意思大致相同,都表示當事人可以任作選擇,無論選擇“V”或“不V”都可以,“V”或“不V”,完全由當事人主觀上的“愛”或“不愛”決定。這里的“愛”是“愿意”、“喜歡”和“想”的意思,“不愛”就是“不愿意”或“不喜歡”、“不想”。這時的“愛V不V”格式傾向于“任憑選擇(與我無關)”的表達。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語言交際中經濟原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愛V不V”言簡義豐,比之“愛V就V,不愛V不V”更加精煉、簡約,表現力更強,因而也更受到大眾的青睞而被廣泛使用。而“愛V不V”格式在使用中也衍生出了新的語義,即多傾向于反映當事人(說話人)在情緒上或多或少的不滿、不耐煩,如:

        (5)“少拿你們家那些破事煩我!你弟弟結婚,愛結不結,就他那花心公子,別糟踐人家女孩兒了———回頭我就打掃黃專線電話舉報!”肖科平慢慢挪動到電視前。(王朔《無人喝彩》)

        (6)我不過就是說你幾句嘛,你愛聽不聽,可你偏要跟我頂嘴。(王朔《我是你爸爸》)

        (7)“你叔父?嘔!你叔父!去,叫你叔父把咱老張的錢連本帶利今天都還清,你是愛念不念!”(老舍《老張的哲學》)

        上例中的“愛V不V”就有責怪對方任性、不聽話、不V,讓對方后果自負或是某事與自己不相干、不負任何責任之意。下面兩例不用“愛V不V”、不用“愛”,前后V也并不一定相同,不含責怪、不滿的意義,如:

        (8)你是知道情況的,愿意講就講,不愿講就不講,隨你的便。

        (9)下午沒事,你想走走就出去走走,不想出去就看看書、看看電視。

        1.3 格式的變體

        “愛V不V”格式除了可以表達說話人意愿(V或不V,聽憑聽話人決定,不勉強)之外,還可在句中描述禮儀交際情狀,“愛V不V”偏指“不V”,即不愿意、不耐煩、不屑于V。(侯學超1998)?!皭踁不V”用于描述禮儀交際情狀時,后面加“的”,構成“愛V不V的”的變體,如:

        (10)你讓她唱個歌兒吧,她也愛唱不唱的。(引《現代漢語虛詞詞典》例)

        (11)以前工會代表大家,屢次向經理提出改善伙食的意見,經理總是愛理不理的;現在又忽然關心起大家來了?。ɡ仙帷洞喝A秋實》)

        比較“愛V不V”和“如果愛V,那么就V,如果不愛V,那么就不V”所謂復句原式,比如“愛吃不吃”和“如果愛吃,那么就吃,如果不愛吃,那么就不吃”,后者沒有前者所具有的不滿、不耐煩(如“不吃拉倒”)的含義。因此,我們可以將“情緒上的不滿,不耐煩”看作“愛V不V”成為一個固定格式的契機:當此語義為大眾接受而廣泛使用后,人們便約定俗成地將“愛V不V”定義為一種可表達不滿情緒的固定格式?!扒榫w上的不滿,不耐煩”就成為了此格式的結構語義或格式義。

        2.對格式中“V”的探討

        2.1 語義特征

        “愛V不V”是由動詞“愛”和副詞“不”連接兩個動詞V形成的,有兩個固定不變的常量“愛”、“不”和一個變量“V”?!皭踁不V”作為一種固定格式出現時,被連接的兩個動詞V同形。“愛”表示“愿意”、“喜歡”、“想”,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在理論上,動詞V語義上也必須是能表示有意識的動作行為的詞,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即自主動詞。V的語義特征應記作[+自主][+動作],如“幫、寫、看、學、念”等。

        但從語料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非自主動詞都不能進入此格式,如“他愛死不死,和我一點關系也沒有。”“死”本為非自主動詞,但在此句中則是“尋死、求死”的意思,“死”或“不死”可以由“他”自己決定,非自主動詞“死”在此格式中具有了新的語義特征,即[+可控]。

        [+可控]較于[+自主]更具概括性,因此我們認為動詞在進入“愛V不V”格式后,“V”的語義特征應記作[+可控][+動作]。

        2.2 語體

        “愛V不V”作為一種常見格式,無例外地都出現在口語交際環(huán)境和口語語體風格的作品中,可以說,“愛V不V”是語體色彩鮮明的一種口語表達格式,“V”通常都是口語動詞,如上例中的“管”、“依”、“用”、“理”、“信”、“結”等。例(5)的“結”承上文的“結婚”而簡省為“愛結不結”,“結婚”本是一個口語和書面語里都用的詞,語體風格不明顯,把“結婚”說成“結”,這明顯是口語化的說法了。另外,說“愛結不結”,其中含有不耐煩,與“我”不相干的意思,而如果說成“愛結婚就結婚,不愛結婚不結婚”或“愛結婚不結婚”,后面似乎就有必要再加上“與我不相干”或“與我沒有任何關系”等,語意才顯得明確和完整。

        2.3 音節(jié)

        能夠進入此格式的動詞大都為單音節(jié)動詞,但極少數雙音節(jié)動詞也能進入,如“回來、上來、相信、告訴”等。我們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此格式的語義傾向有關。

        2.3.1 雙音節(jié)動詞

        由前文可知,“愛V不V”格式在使用早期傾向于“任憑選擇”的語義,V或不V,與說話人無關。通過對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這一語義傾向在現代漢語中仍能得到體現。當格式義傾向于“任憑選擇”時,少量雙音節(jié)動詞可以進入該格式,且在句中多帶有補充成分,強調V或不V與自己無關。如:

        (12)我現在和他不過是名義上的夫妻,實際上我們已經分開了。他愛回來不回來,回來也是各住各的。(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13)許正道一邊含笑不語,反正兩女能入選,他突然而起的想法已經順利實施完成,剩下的人愛上來不上來,都跟他沒什么關系。(絕日《縱橫之快意人生》)

        2.3.2 單音節(jié)動詞

        現代漢語中出現的“愛V不V”格式大都傾向于反映當事人(說話人)在情緒上或多或少的不滿、不耐煩。此時進入該格式的動詞多為單音節(jié)動詞,可單獨使用,也可跟后續(xù)句,強調自己的不滿。如前文中的例(6)和例(7)。

        李臨定先生(1990)在《現代漢語動詞》中提到:單音節(jié)動詞大多是表示具體動作的動詞,一般是具體動詞,是日常常用動詞,用于口語。雙音節(jié)動詞一般是抽象動詞,常用于書面或比較嚴肅的場合。由于單音節(jié)動詞和雙音節(jié)動詞在具體性和抽象性上的區(qū)別,再加上漢語語詞組合上要求成雙成對的傾向,這樣便形成了單音節(jié)動詞和雙音節(jié)動詞在和其他詞語組合上的種種區(qū)別。

        “愛V不V”格式要求的是有著口語色彩的表示具體性動作的動詞,從音節(jié)著眼,單音節(jié)動詞更符合這個要求。因此在使用上,進入此格式的單音節(jié)動詞與雙音節(jié)動詞在頻率上有著顯著的差異。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愛V不V”格式中的V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V的語義特征為[+可控][+動作]。

        ②.V多為口語動詞。

        ③.V多為單音節(jié)動詞。

        3.“愛理不理”的熟語化

        在對語料的分析中,我們發(fā)現能進入“愛V不V”格式且在句中充當狀語的“V”屈指可數,幾乎都集中在“搭”、“答”、“理”,且多為“愛理不理”。我們通過北大語料庫搜索到現代漢語語料中“愛V不V”一共152例,其中“愛理不理”出現了87次,頻率為57%。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愛理不理”在頻繁的使用后已經詞匯化成為了固定的詞語,并產生了變體“愛搭不理”和“愛答不理”,“理”是理睬,答理,“搭”是搭理、搭話,“答”是答理、答應。

        《現代漢語詞典》將“愛答不理”作為正式詞條收錄,注明“也說愛理不理”,解釋如下:“(~的)像是理睬又不理睬,形容對人冷淡、怠慢?!?/p>

        可以說“愛理不理”已經從“愛V不V”格式中獨立出來,成為了固定的詞語。李文浩(2009)在《“愛V不V”的構式分析》一文中推測,某些使用頻率高的“愛V不V”構式(如“愛聽不聽”、“愛管不管”)將會越來越向“愛理不理”靠攏。例句如下:

        (14)平日里趾高氣揚,目空一切,有時就連縣長的話也愛聽不聽。(季宇《縣長朱四與高田事件》)

        (15)有家廠子看門的師傅,過去對有人將廠里的材料拿回家,愛管不管。

        (北大語料庫《報刊精選》)

        我們認為這種現象與此格式的語義關系有關。

        呂叔湘先生(1999)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此格式表示兩種語義關系,一種是表示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隨便,含有不滿情緒;一種是偏于否定。我們認為格式的語義關系偏于否定是熟語化的必要條件,只有偏于否定時,“選擇”的語境消失,意義才有可能固化。如:

        (16)瞧他那愛理不理的樣兒(=不愛理的樣兒)(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

        而例(14)、(15)中的“愛聽不聽”“愛管不管”也可被“不聽”“不管”所替代,即有了偏于否定的傾向。因此,我們認為在此格式出現時語義偏于否定的情況下,格式才能被熟語化。

        4.結  語

        為了避免構式的泛化,本文將“愛V不V”表達式看作一個固定格式,認為其結構語義或格式義為“情緒上的不滿,不耐煩”。認為此格式是否有“如果愛V,那么就V,如果不愛V,那么就不V”的原式還值得商榷。在分析了格式中“V”的特點后,我們認為非自主動詞也可進入該格式,“V”的語義特征應描寫為為[+可控][+動作],且“V”多為單音節(jié)口語動詞。本文分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個體———“愛理不理”,認為此個體經過高頻度的使用后,“任憑選擇”義消失,語義偏于“不理”,因此成為了熟語。

        參考文獻:

        遲永長 1995“愛V不V”句式談,《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期

        范 曉 1996《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侯學超 1998《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臨定 1990《現代漢語動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現代漢語疑難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文浩 2009“愛V不V”的構式分析,《現代外語》(季刊)第32卷第3期

        呂叔湘 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慶株 1992《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 斌 2001《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