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jié)(第5掌指關節(jié))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圖1-43,圖1-44,圖1-45)。
圖1-43 后溪圖
圖1-44 后溪圖
圖1-45 后溪圖
【取法】 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第5掌指關節(jié)后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取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或向整個手掌部放散,深刺可透合谷穴。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或溫針灸5~10min。
【主治】
外感疾患:熱病汗不出寒熱,瘧疾,黃疸。
頭面五官疾患:目痛泣出,目中白翳,目赤,目眩,耳鳴,耳聾,鼻塞不利,鼻衄,頰腫,咽腫喉痹。
精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癲、狂、癇,臟躁,失眠,卒中。
本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頭項急痛,頸項不得回顧,頸肩部疼痛,肘臂小指拘急疼痛,身體不遂,臂痛不得舉。
其他:腰背疼痛,胸滿腹脹,喘息,婦人產后無乳,瘧疾。
【臨床應用】 急性腰扭傷。
(1)任氏針后溪治療本病1000例,獲顯效。取28號3寸不銹鋼針,垂直刺入后溪穴,針透合谷穴后,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轉手法。得氣后,令患者帶針做腰部前屈、后伸、側屈,并旋轉活動15~60min(以腰部疼痛消失為度)。若活動后腰痛減輕不明顯即出針,按無效處理。治愈631例,好轉286例,無效83例,其中90%針1次見效。
(2)吳氏治療150例,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
(3)楊氏治療57例,痊愈52例,有效3例,無效2例,大多數(shù)針1次而愈。
(4)張氏直刺1~2寸,并配他穴治療56例,療效滿意。
(5)郭氏后溪透合谷治療500例,選4~5寸針,從后溪進針,透向合谷,以不透過皮膚為度。痊愈480例,顯效1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9%。其中針1次即愈者432例,占86.4%,以病程短者為佳。
(6)陸氏則根據(jù)自己的經驗認為,以后溪為主,選配一定的穴位治療某些疾病,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如配勞宮治療小兒驚厥,配曲池治療蕁麻疹,配風池治療枕大神經痛,配申脈治療眶上神經痛,配皮部淺刺治療面肌痙攣,配秉風治療落枕,配委中治療急性腰扭傷,配承山治療腓腸肌痙攣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