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附子干姜白參甘草

        附子干姜白參甘草

        時間:2023-04-10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此病歷經20余載,根深蒂固,邪實而證頑矣。本方因苦味、酸味所占比例甚小,故其性溫熱,辛甘化陽?;颊哂?961年10月30日經西醫(y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而住院治療。近半年來病勢加重,腹脹難忍,腹圍95厘米,先后放腹水2次。近3日來腹脹如故,嗜睡,病情危重,延請汪振華會診。隨訪1年,病未再發(fā)?;挤次福衬和?,暮食朝吐。經中西醫(yī)治療3個月無效。

        (一)吳佩衡治虛寒胃痛醫(yī)案

        【醫(yī)案】徐某,男,40多歲,云南省大姚縣人,住滇南個舊市。1923年10月來昆明治病,就診于余(指吳佩衡)。詢及由來,悉知患心胃病證已20余年,經中西醫(yī)藥物屢治未效。近則病情日見增劇,形體消瘦,面容不展;胸膈痞脹作痛,兩脅滿悶不舒;脘腹灼痛,痛極則徹于胸背,固定不移;從心下至臍腹隆起板硬如石,按之亦痛;腰背如負薄冰,懔懔而寒;時而泛酸上沖咽喉,嘔吐黃綠酸苦涎水;心中嘈雜,知饑而不能食,唯喜燙飲,飲而不多;大便干結難解,小便短赤;手足不溫,少氣無力,入夜難寐;舌淡苔白滑膩;脈沉遲,息間僅兩至半,且短而弱。良由病久陽虛,真火內衰,陰寒內結,脾陽不運,無力制水邪,肝郁不舒,挾寒水上逆犯胃凌心。陽虛為病之本,寒水泛溢為病之標,乃本虛標實之證。法當扶陽溫散寒水之邪治之。先擬烏梅丸方1劑。

        處方:附子100克,干姜30克,桂枝尖30克,細辛10克,黃連10克,焦黃柏10克,當歸25克,川椒3克(炒去汗),黨參3克,烏梅2枚。服上方,痛稍減,嘔吐酸苦水已少。

        此病歷經20余載,根深蒂固,邪實而證頑矣。欲除病根,非大劑辛溫連進,方能奏效。以余多年臨床經驗,此證每于服藥之后,或見脘腹痛增,或吐酸、便瀉、小便短赤而濁等征象一時有所表露,此乃藥與病相攻,驅邪之兆,若藥能勝病,猶兵能勝敵。倘畏懼不專,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也,何以克服?古云:“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庇鄬⒋死砀娌≌撸瑒掌谠绯纯?,渠則全然信守,遂以吳茱回逆湯加味治之。

        處方:附子150克,吳茱萸18克,干姜60克,上肉桂18克(研末,泡水兌入),公丁香5克,茯苓30克,白胡椒3克(研末,兌服),甘草15克。

        服藥后果如余言,1劑則痛反較增;2劑則腹中氣動雷鳴;3劑則涌吐大作,吐出黃綠苦水盈盂,吐后胸胃痞脹舒緩,白滑苔漸退。更照原方,附子量增至200克,每日1劑,連進10劑。越服越見吐,痛不減反有增勢,小便色赤但較長,已10余日不大便。診視則白滑苔已退盡,但舌體透白而無血色,脈轉緩和稍有神,仍喜滾飲而畏寒。正邪交作,勢均力敵,仍照前法,再進不怠。擬方白通湯加上肉桂。

        處方:白附子300克,生鹽附子150克,干姜150克,蔥白9莖,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兌入)。

        連服2劑,大便始通,色黑如漆,腹痛,痞硬稍減,能略進飲食。再服數劑,大便則暢瀉,色黑綠,臭不可擋,脘腹疼痛及痞硬頓失其半,胃逆作酸已減少。此陰寒潰退,元陽漸復。照原方,去蔥白,加茯苓30克,砂仁15克,白術30克,甘草18克。連進數劑,大便由稀轉溏,色漸轉黃,飲食漸增,舌質已略顯紅潤之色,脈沉細,一息已四至,腹中痞塊已消去八九,唯胃脘中仍感灼辣疼痛,時而吐酸水一二口。復主以烏梅丸。服3劑,吐止痛減,食量增加,背寒肢厥已回溫。唯形枯瘦,正氣未充,精神尚差,胃中時而隱痛。繼以桂附理中湯加黃芪,并兼服烏梅丸(每日3丸)。每服均見好,連服十數余劑而愈,體健如初。

        【現代淺析】心胃痛已20余年,經中西藥物屢治未效,提示其機體生理功能已明顯下降;形消體瘦,面容不展,腰背如負薄冰,懔懔而寒,唯喜燙飲,飲而不多,手足不溫,少氣無力,舌淡苔白滑膩,脈沉遲,息間僅兩至半,且短而弱,皆系陰證。自當用溫熱藥,以增強其生理功能。

        附子、肉桂辛、甘、熱,川椒、干姜辛、熱,桂枝、細辛、公丁香、砂仁、蔥白辛、溫,吳茱萸辛、苦、熱,當歸辛、甘、溫,白術甘、苦、溫;烏梅酸、平,黨參、甘草甘、平,茯苓甘、淡、平,黃連、黃柏(焦黃柏苦寒性已明顯減輕)苦、寒。本方因苦味、酸味所占比例甚小,故其性溫熱,辛甘化陽。

        附子、吳茱萸、干姜、公丁香、川椒、甘草、肉桂、細辛、桂枝鎮(zhèn)痛;黃連抗幽門螺旋桿菌;黃連、黃柏、丁香、烏梅廣譜抗菌;茯苓、白術、桂枝利尿;附子、吳茱萸、干姜、丁香、肉桂、當歸、桂枝活血;砂仁增加胃腸動力;白術、黨參滋補;附子、細辛、甘草、黃連、丁香、黃柏抗炎;吳茱萸、干姜、蔥白、白術助消化;干姜、吳茱萸鎮(zhèn)吐。

        (二)白清佐治消化性潰瘍醫(yī)案

        【醫(yī)案】秦某,女,48歲。食欲缺乏,吐酸呃逆,身倦無力,口流清水,便溏溺清,脈細弱。乃用附子熬膏,每服6克,生姜湯送下,每日2次。10日輕,月余愈。

        【現代淺析】身倦無力,口流清水,便溏溺清,脈細弱,均系陰證表現。

        附子辛、甘、熱,生姜辛、溫。本方辛、甘、熱,可增強生理功能。

        附子抗炎、抗寒、活血、鎮(zhèn)痛;生姜鎮(zhèn)吐、助消化、健胃、抗炎。

        (三)汪振華治肝硬化腹水醫(yī)案

        【醫(yī)案】邱某,女,47歲,農民。腹大如鼓,青筋暴露,按之繃急,上肢消瘦,下肢浮腫,伴心慌氣短,咳嗽多痰,尿少,便稀薄而不暢,進食則吐,神疲乏力,面容憔悴,蒼白無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颊哂?961年10月30日經西醫(y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而住院治療。近半年來病勢加重,腹脹難忍,腹圍95厘米,先后放腹水2次。近3日來腹脹如故,嗜睡,病情危重,延請汪振華會診。

        辨證:命門火衰,正虛邪盛。治法:通陽化氣,拯救命火。

        處方:潞黨參65克,附子65克(先煎),桂枝15克,干姜15克,懷山藥30克,云茯苓30克,澤瀉25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熟地黃65克。另包沉香、琥珀粉各6克,分3次藥汁送服。另用甘遂末100克,調敷臍。

        二診:藥進2劑,自覺舒適,小便稍增,咳喘略平。守方服8劑后,每日小便仍不到1000毫升,但下肢腫稍減,腹亦軟。汪振華曰:“證有轉機,唯藥力不濟,不足以運轉生機,以通一身之大氣?!睌M方如下。

        處方:附子100克(先煎),熟地黃100克,肉桂20克,干姜15克,潞黨參120克,白術45克,云茯苓60克,懷山藥65克,澤瀉30克,豬苓25克。

        三診:藥進4劑,尿量日增,每日達2000毫升以上,腹脹大減,咳喘大減,飲食增進。續(xù)服6劑,腹脹退,腹圍減至75厘米,諸癥俱除。改用健脾疏肝,養(yǎng)血行氣之劑,吞服金匱腎氣丸調理鞏固。服藥月余,精神恢復,飲食、二便正常,腹水全消(腹圍64厘米),生活已能自理,于1962年3月16日痊愈出院。隨訪1年,病未再發(fā)。至今已20年,尚安然健在。

        【現代淺析】神疲乏力,面容憔悴,蒼白無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皆為陰證表現。

        附子、肉桂辛、甘、溫,沉香、干姜辛、熱,白術甘、苦、溫,黨參、琥珀、山藥甘、平,茯苓、豬苓甘、淡、平,熟地黃甘、微溫,山茱萸酸、微溫,牡丹皮苦、辛、微寒,澤瀉甘、寒,外用藥甘遂苦、寒。本方溫熱,可增強生理功能。

        附子、肉桂、桂枝、琥珀、沉香、干姜活血;附子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桂枝、白術、茯苓、澤瀉利水;熟地黃、白術、山藥、黨參滋補;牡丹皮抗感染;外用藥甘遂泄下逐水。

        (四)朱卓夫治反胃(可能是胃腸神經官能癥)醫(yī)案

        【醫(yī)案】伍某,36歲,軍人?;挤次福衬和?,暮食朝吐。未吐之先,胸腹?jié)M悶不堪,吐凈之后,一身快然。經中西醫(yī)治療3個月無效。延朱卓夫診。脈沉遲、舌苔白而濕滑,面色白,肌肉消削,體倦頭暈。處方香砂六君子湯。

        處方:黨參18克,土炒白術24克,半夏12克,陳皮6克,茯苓24克,砂仁9克,丁香5克,炙甘草6克。

        服4劑。后服制附子斤余,不復發(fā)矣。

        【現代淺析】脈沉遲,舌苔白而濕滑,面色白,體倦頭昏,皆為陰證之表現。

        半夏、砂仁、丁香辛、溫,白術甘、苦、溫,炙甘草甘、溫,黨參甘、平,陳皮苦、辛、溫,茯苓甘、淡、平。附子辛、甘、熱,姜汁辛、溫。本方溫熱,可增強人體生理功能。

        姜汁、砂仁、半夏、丁香止吐;陳皮、丁香解痙;附子、炙甘草類皮質激素;白術、黨參滋補茯苓利水。

        (五)朱卓夫治傷食(即消化不良)醫(yī)案

        【醫(yī)案】鄧某,湘鄉(xiāng)人,離朱家有三十余里之遙,夜半迎診,謂其子腹痛、腹瀉,日夜無度,食已不能入口兩星期,近地請醫(yī)皆束手,有奄奄待斃之勢,請朱卓夫星夜臨診。及至其家,見其大小潸然,均以此子不可救藥。診其脈,六部沉細而數,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聲音低?。桓雇磩×?,按之更甚,瀉后痛減。溯其病之由來,因元宵日食粉團后,遂痛瀉交加。朱卓夫沉思良久,認為非導滯推蕩不可,而其脈沉細、四肢逆冷、汗出如雨,非補中扶陽,莫能奏效。遂以見癥論治,擬用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

        處方:人參10克,野白術25克,干姜15克,附子30克,大黃25克,厚樸15克,枳實10克,芒硝15克,炙甘草15克。

        晨飯后服完1劑,大便連瀉2次,于是痛遂減少,汗亦旋止。繼用附子理中湯加香砂少許,諸癥霍然。

        【現代淺析】脈沉細,冷汗淋漓如雨,四肢逆冷如冰,聲音低小,此均屬陰證,需溫熱扶陽;脈按之有力,腹痛劇烈,按之更甚,瀉后痛減,均提示有炎癥,宜用抗感染藥。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厚樸辛、苦、溫,人參甘、微苦、溫,白術甘、苦、溫,炙甘草甘、溫,大黃苦、寒,枳實辛、苦、微寒,芒硝咸、苦、寒。本方寒熱并用,但以溫熱為主,辛甘化陽,甘苦瀉熱,辛開苦降。

        附子、炙甘草類皮質激素;大黃、厚樸抗炎、抗菌;大黃、芒硝瀉下,枳殼、厚樸增加胃動力;白術助消化利尿;白術、人參滋補;附子抗寒。

        (六)李彥師治久瀉醫(yī)案

        【醫(yī)案】王某,男,28歲。自述患慢性腹瀉3年,每日腹痛腹瀉3~5次,五更必瀉,瀉物稀溏。西醫(yī)診為慢性單純性腸炎,服西藥罔效。斷續(xù)服中藥若干,取效甚微,特慕名求診。診見:面色萎黃帶黑,四末欠溫,腰腹冷痛,喜熱飲而畏寒食,食冷則痛瀉更頻,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右手尤顯)。證屬命門火衰,脾土不溫。治當補火暖土,澀腸止瀉,標本兼顧,內外合治。

        處方:附子30克(先煎),炮姜15克,川椒3克,黨參15克,肉豆蔻10克,赤石脂20克,炙甘草10克,粳米50克(先煎附子,再下粳米,米熟后再納他藥同煎)。

        外敷方:附子30克(用熱酒泡軟,打爛),赤石脂末30克,加食醋與熱米飯同搗如稀泥,每晚敷于神闕至關元穴處,用繃帶纏腰固定。

        遵照上方治療1周,藥效日增,病癥消減。嗣后,外敷藥堅持使用,仍守補火暖土法,用附子理中湯調治3個月,終獲痊愈。

        【現代淺析】患慢性腹瀉3年,其生理功能已明顯減退;面色萎黃帶黑,四末欠溫,喜熱飲而畏寒食,食冷則痛瀉更頻,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弱,均示陰證。治宜用溫熱藥。

        附子辛、甘、熱,川椒辛、熱,炮姜苦、澀、溫,赤石脂甘、酸、澀、溫,炙甘草甘、溫,黨參甘、平。本方溫熱??稍鰪娚鷿窆δ?。

        附子抗炎;肉豆蔻、赤石脂止瀉;甘草、附子、川椒、炮姜止痛;黨參滋補。

        (七)張存悌治泄瀉醫(yī)案

        【醫(yī)案】房某,男,40歲。經常瀉痢三四年,每晨必瀉2次以上,溏便黏滯,便意不盡,伴乏力,小腹時脹痛,口和,舌淡赤稍潤,脈滑軟尺沉。辨為腸胃虛寒,濕氣偏盛。擬溫中利濕。用附子理中湯加味。

        處方:附子10克,干姜15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桂枝10克,補骨脂15克,肉豆蔻10克,吳茱萸15克,五味子10克,黃芪30克,當歸15克,砂仁10克,炙甘草10克。6劑后,腹痛已減,但感發(fā)脹。前方去五味子,加木香10克,茯苓30克,薏苡仁40克,麥芽25克。守方調理2周,諸癥消失。

        【現代淺析】溏便,乏力,舌淡潤,脈滑軟尺沉,皆陰證表現。

        附子辛、甘、熱,補骨脂苦、辛、大溫,干姜辛、熱,當歸辛、甘、溫,五味子酸、甘、溫,砂仁、桂枝、肉豆蔻辛、溫,白術甘、苦、溫,吳茱萸辛、苦、熱,炙甘草甘、溫,黃芪甘、微溫,木香辛、溫,茯苓甘、淡、平,麥芽甘、平,薏苡仁甘、淡、微寒。本方溫熱,辛甘化陽,可增強人體生理功能。

        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止瀉;干姜、附子、炙甘草抗炎;茯苓、薏苡仁、桂枝、白術利水;黨參、白術、黃芪滋補;砂仁、麥芽、白術助消化;當歸、附子、干姜、桂枝活血;附子抗寒冷。

        (八)姜春華治肝硬化腹水醫(yī)案

        【醫(yī)案】曾某,男,46歲。有肝硬化病史6年,1年前腹脹,西醫(y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兩次住院,先用利水藥,繼則放腹水?,F腹大如箕,臍眼突出,青筋暴露,畏寒肢冷,頭、頸、胸、臂等處有蜘蛛痣,低熱口渴,飲后更脹,便秘尿少而赤(小便量每天500毫升左右),舌苔黃膩、質淡胖,脈弦沉。肝功能檢查:鋅濁度20U,麝濁度20.6U,總蛋白36g/L。白蛋白16.5g/L。球蛋白46.5g/L,r球蛋白0.025,腹圍106厘米。比系脾陽虛衰,水濕困聚于中,隧絡阻塞,瘀熱與水濕互壅。欲攻其壅,恐元陽暴脫,峻補其虛,又難緩標急,惟溫陽通泄法,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為宜。擬以人參四逆湯合下瘀血湯加減。

        處方:紅參6克(另煎化茶),炮附子9克,干姜3克,黃芪60克,白術30克,陳葫蘆30克,生大黃9克,蟲9克,赤芍12克,大腹皮、大腹子各9克,枳殼9克,蟲筍30克,澤瀉15克,茯苓皮15克,蘆根30克。7劑。

        二診:服藥7劑,小便量從500毫升增至1500毫升,大便水瀉3次,腹脹減輕,腹水漸退,知饑能食。守上方再進7劑。

        三診:又服7大劑,大便每日2次,小便正常,腹圍80厘米。改用補中益氣活血調理。

        患者出院時復查肝功能、血漿蛋白、蛋白電泳:鋅濁度8U,麝濁度10U,總蛋白63g/L,白蛋白40g/L,球蛋白23g/L,r球蛋白0.2。出院后隨訪3年,情況良好。

        【現代淺析】頭、頸、胸、臂等處有蜘蛛痣,青筋暴露,提示有瘀證;低熱口渴,舌苔黃膩,便秘尿少而赤,提示陽性體征;畏寒肢冷,舌質淡胖,提示陰證。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白術甘、苦、溫,紅參甘、微苦、溫,黃芪甘、微溫,大腹皮辛、微溫,赤芍苦、微寒,蘆根、澤瀉甘、寒,枳殼辛、微苦、酸、微寒,大黃苦、寒,葫蘆甘、淡、寒,蟲咸、寒,茯苓甘、淡、平。本方寒溫并用,藥性相對平和,辛甘化陽,甘苦瀉熱。

        附子、干姜、黃芪、赤芍、蟲活血;大黃、蘆根解熱;白術、大腹皮、澤瀉、茯苓皮、葫蘆利尿;黃芪、紅參滋補;枳殼、大腹皮增加胃動力,附子、干姜、黃芪、紅參增強生理功能。

        (九)姜春華治腹瀉醫(yī)案

        【醫(yī)案】盧某,女,41歲。腹瀉已1個月,每日5次以上,大便溏薄,食谷不化。近2日未進食,神志昏迷,形神疲乏,呼吸氣短,兩眶凹陷,面色紅,兩手躁動不安,手足熱,但未去衣被,腹部涼;舌淡紅,伸出時顫動;脈微細,重按幾無。證為真寒假熱,陰盛格陽危證。急投參附湯與白通湯。

        處方:附子9克,人參15克,干姜6克,蔥白4莖。3劑。

        服上方2劑后,神志清楚,不再躁動,腹瀉止,脈來有神,有饑餓感,乃喂食稀粥,改以香砂六君子湯善后,終獲痊愈。

        【現代淺析】陰證表現:大便溏薄,形神疲乏,未去衣被,腹部涼,舌淡紅,脈細微,重按幾無。假熱證表現:面色紅,兩手躁動不安,手足熱。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人參甘、微苦、溫,蔥白辛、溫。本方辛甘化陽。

        附子、干姜、人參、蔥白辛、甘、溫,增強生理功能;附子、人參強心;干姜興奮心血管中樞;蔥白消炎抗菌助消化。

        (十)陳蘇生治慢性胃病醫(yī)案

        【醫(yī)案】任某,男,44歲。1962年某月初診。胃病20年左右,開始時發(fā)現食下作脹,午后更甚。1948年在延安經中醫(yī)針灸治療,收效,但稍吃生硬食物時仍發(fā)脹。迄今背脊有一塊如手掌大處冰冷,口干不能飲水,入水即脹。頭暈,眼花,氣短,心悸,耳鳴,腦脹,舌苔白膩而干燥無津,脈弦緩。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胃炎,中醫(yī)視為脾腎虛虧,經治均鮮效。應是陽虛夾飲,氣不化津。附苓牡澤湯主之。

        處方:制川附子9克(先煎),帶皮茯苓18克,牡蠣30克,澤瀉9克,蒼術9克,厚樸6克,陳皮6克,大腹皮9克,白芥子4.5克,磁石30克,酸棗仁12克,知母9克。

        此方加減,斷續(xù)服40余劑,背涼漸除,精神煥發(fā),食欲開而脹滿大減。觀察2年,背涼一癥從此根除。

        【現代淺析】脊背一處冰冷,氣短,舌白膩,口干不能飲水,系陰證表現。

        附子辛、甘、熱,蒼術辛、苦、溫,陳皮、厚樸辛、苦、溫,大腹皮辛、微溫,白芥子辛、溫,酸棗仁酸、甘、平,知母苦、甘、寒,茯苓甘、淡、平,磁石辛、咸、寒。本方溫熱,可增強生理功能。

        厚樸、蒼術、知母抗菌;附子抗炎;厚樸、大腹皮增加胃腸動力;陳皮助消化;酸棗仁、磁石鎮(zhèn)靜;白芥子祛痰;茯苓皮利水。

        (十一)徐仲才治呃逆醫(yī)案

        【醫(yī)案】張某,男,79歲。1976年7月20日初診?;颊吣杲搜?,因肺心病、房顫、心力衰竭而住某醫(yī)院。近10天來呃逆連連,日夜不止,影響睡眠,且大小便不能控制,脈細而結,苔薄,舌質偏紅。高年心、脾、腎三臟之陽皆衰,上見呃逆,下見二便失固,誠屬危象。急予溫陽益氣,降逆固脫。

        處方:熟附子15克(先煎),生龍骨30克,炙甘草9克,丹參15克,丁香3克,柿蒂8枚,姜半夏9克,干姜3克,黃連3克,瓜蔞皮12克,黨參12克,焦白術12克。8劑。另人參30克,分3天另煎服。

        上方服1劑后,呃逆明顯減輕;3劑后呃逆完全停止。嗣后,著重扶心陽,調脾胃,病情轉危為安而出院。

        【現代淺析】年近八旬,且患肺心病、房顫、心力衰竭,說明機體生理功能已明顯衰退;大小便不能控制,脈細而結,苔薄,提示為陰證;舌質偏紅,提示胃可能有炎癥(故本方用黃連)。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丁香、姜半夏辛、溫,炙甘草甘、溫,柿蒂苦、平,白術甘、苦、溫,黨參甘、平,丹參苦、微寒,瓜蔞甘、寒,黃連苦、寒。本方偏溫熱,辛甘化陽,甘苦瀉熱,辛開苦降。

        龍骨、半夏鎮(zhèn)靜;附子、甘草抗炎;黃連抗炎、抗菌、解熱;丁香、甘草、干姜、柿蒂止呃逆;瓜蔞擴冠;人參、附子強心;柿蒂、甘草抗心律失常,鎮(zhèn)靜;丹參、附子、干姜活血;黨參、白術滋補;白術利尿。

        (十二)顏德馨治膽石癥醫(yī)案

        【醫(yī)案】李某,女,45歲?;寄懯Y多年,近期頻發(fā),以致膚色灰黃不華,鞏膜黃染,上腹脹滿,右脅作痛,嘔吐不食,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灰黃膩,脈沉細。濕困肌膚,脾陽受損。治宜溫陽化濁。

        藥用:附子6克,茵陳30克,梔子9克,大黃9克(后下),柴胡9克,青皮6克,廣木香6克,姜半夏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金錢草30克,車前草30克。

        服藥1周,黃疸漸退,嘔吐亦平,脅痛腹脹見減。原方繼續(xù)治療10天,黃疸全消,其他諸癥次第消失。

        【現代淺析】膚色灰黃不華,苔灰,脈沉細,提示陰證;舌紅,小便短赤,提示體內有熱。

        附子辛、甘、熱,木香、半夏辛、溫,青皮苦、辛、溫,焦山楂酸、甘、微溫,神曲甘、辛、溫,大黃、梔子苦、寒,車前草甘、寒,茵陳苦、微寒,金錢草甘、淡、微寒,柴胡苦、辛、微寒。本方寒溫并用,寒以抗菌利尿,溫以增強生理功能。

        附子、大黃、梔子、茵陳抗炎;大黃、茵陳、柴胡退熱;大黃、梔子、茵陳、金錢草、車前草、抗菌;大黃、梔子、茵陳、金錢草、柴胡利膽;茵陳、車前草、金錢草利尿;木香、青皮、山楂、神曲助消化;半夏鎮(zhèn)吐;大黃瀉下。

        (十三)祝味菊治膽石癥醫(yī)案

        治療膽囊結石,一般用排石劑,如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甚則大黃、梔子、玄明粉等,以一下之后,可以排出結石。事實上,并非用此皆能奏效,亦有不少患者因此而增重者。祝味菊治此病極多。

        【醫(yī)案】有一姓張者,面容憔悴而帶黑色,四肢無力,肝區(qū)隱隱作痛,有時牽引后背痛,數月以來,無一日之停。遍求名醫(yī)診治,冀能減少苦痛。某醫(yī)生曰:“君患膽結石,已屬‘痛則不通,不通則痛’,應以排石為主?!庇媒疱X草、雞內金之屬,毫無寸效。于是又換一醫(yī),曰“前醫(yī)處方雖是,唯手段太小耳?!庇谇胺街性偌哟簏S、玄明粉、瓜蔞之類,日瀉數次,甚覺萎頓,但結石仍未排出。又至西醫(yī)院外科,請求手術治療。醫(yī)師因患者身體虛弱,暫不能手術,應體力恢復再行手術為宜?;颊咻氜D思維,毫無他法,后經友人介紹至祝味菊處醫(yī)治。祝了解其發(fā)病經過后曰:“治療病須辨證論治,要有整體觀念,如僅以成方治病,非良策也。君身體虛弱,又患有結石,余用先顧正氣,佐以疏肝膽之品,可試之?!?/p>

        處方:黃厚附子12克(先煎),柴胡、川續(xù)斷、枸杞子、枳殼、延胡索、制香附各9克,雞血藤12克,炙甘草6克。

        先服4劑,精神較振,肝區(qū)隱痛及肩部反射疼痛均止;再服4劑,諸癥悉除。

        【現代淺析】前醫(yī)盡用苦寒之劑,使患者的機體生理功能明顯減退;面容憔悴而帶黑色,四肢無力,日瀉數次,甚覺萎頓,提示患者病證為陰。

        附子辛、甘、熱,雞血藤苦、微甘、溫,延胡索辛、溫,炙甘草甘、溫,續(xù)斷苦、甘、辛、微溫,枳殼苦、辛、酸、微寒,柴胡苦、辛、微寒,枸杞子甘、平。本方溫熱,可增強機體生理功能。

        附子、延胡索、雞血藤、柴胡、炙甘草鎮(zhèn)痛;附子、續(xù)斷、柴胡、甘草抗炎;續(xù)斷有適應原作用;枳殼助消化;枸杞子滋補;甘草解痙。

        (十四)邢錫波治胃腸炎醫(yī)案

        【醫(yī)案】霍某,男,53歲。平素體質弱,夏令過食瓜果,因而下利。經醫(yī)院治療2日,時好時壞,漸至骨瘦如柴,飲食少思,身體困倦,精神萎靡,每日溏瀉4~5次。經常自汗淋漓,氣短不足以息,心煩不能入寐,有時面色緋紅,四肢時發(fā)厥逆,脈象沉微,兩尺似有若無。此乃病久氣血虛憊已極,陽氣有欲脫之勢。乃予溫中回陽止利固脫之加味通脈四逆湯。

        處方:甘草15克,附子10克,干姜18克,生赤石脂10克,人參6克,茯苓10克。

        1劑后,肢溫厥回,便泄亦減,脈象略顯有力,精神稍安,可以入寐;3劑后,下利止,食欲漸復,精神好轉。后以回陽健脾固脫之劑,連服20余劑,諸癥方痊愈。

        【現代淺析】患者53歲,平素體質弱,提示其生理功能已明顯減退,宜用溫熱藥增強其生理功能(即回陽);骨瘦如柴,身體困倦,精神萎靡,溏瀉,自汗淋漓,氣短不足以息,四肢時發(fā)厥逆,脈象沉微,兩尺似有若無,皆為陰證之表現,急以溫熱藥為宜。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人參甘、微苦、溫,赤石脂甘、酸、澀、溫,甘草甘、平,茯苓甘淡平。本方溫熱,可增強人體生理功能。

        附子、干姜、人參強心;干姜助消化,抑制腸管蠕動;附子、甘草抗炎;赤石脂止瀉;茯苓利水以止瀉。

        (十五)殷品之治膈肌痙攣醫(yī)案

        殷教授常以附子粳米湯治療虛寒型呃逆。本方組成:炮附子9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5克,粳米1撮(包煎),大棗5枚。

        加減法:胃寒甚者,加干姜5克,丁香6克;舌苔厚膩,胸悶泛吐清水者,加厚樸6克,陳皮6克,吳茱萸6克;體弱氣虛甚者,加黨參9克,黃芪12克,白術9克;體虛兼陰液不足者,加麥冬12克,石斛12克,沙參12克。

        【醫(yī)案】陳某,32歲。呃逆連日不輟,數進丁香柿蒂合橘皮竹茹湯出入,未見其效?;颊呙嫔?,呃時聲息低微,時斷時續(xù),舌苔薄白,脈沉遲,純屬脾胃虛寒,中焦運化乏力,失其升清降濁之職。胃氣應降而不降,寒阻氣逆,則呃逆;寒阻于中,氣機不暢,則脘悶胸痞。改予附子粳米湯加味,以觀其效。

        處方:炮附子9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5克,陳皮6克,川厚樸6克,炒黨參9克,干姜5克,茯苓12克,大棗6枚。3劑。

        復診:服加減附子粳米湯后,呃聲止,精神始振。茲再續(xù)進調理,俾脾胃旺盛,使后無患。

        處方:炮附子6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5克,炒黨參9克,陳皮6克,炒枳殼9克,茯苓12克,炙黃芪12克,炒白術9克,大棗6枚。7劑。

        【現代淺析】面色淡白,呃時聲息低微,舌苔薄白,脈沉遲,系陰證。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陳皮、厚樸辛、苦、溫,炙甘草甘、溫,黨參、大棗甘、平,茯苓甘、淡、平,姜半夏辛、溫。本方溫熱,可增強人體生理功能。

        附子、炙甘草抗炎;甘草、陳皮解痙;黨參、大棗滋補;厚樸、干姜、陳皮助消化;茯苓利水;半夏、干姜鎮(zhèn)吐。

        (十六)來春茂治慢性結腸炎醫(yī)案

        【醫(yī)案】黃某,男,34歲,汽車駕駛員?;颊哂?973年來診。自訴泄瀉腹痛已3年余,瀉下有膿液,時夾血液,但大多是黏凍。一年來大便均溏稀,并有不消化食物,日行4~5次。每開車所到之處均求醫(yī)治。西藥用過多種抗生素,在服藥時僅能減輕癥狀,停藥數天后腹痛瀉下黏凍更加??;中藥服過數十劑,未見顯效。閱其服過處方,有四神丸、養(yǎng)臟湯、附子理中湯、歸芍六君等方加減。

        初診:面色不華,略有浮腫,飲食減少,食后腹脹,感到怠倦乏力,口淡、舌苔白膩,舌體胖,邊有齒痕,脈沉細。

        處方:黑附子30克(開水先煎1小時),大黃9克(酒炒焦,色黑但不能過枯,炒至表皮呈黑,中心呈黃褐即可),細辛3克,黨參15~30克。

        復診:服完4劑,大便次數略有減少,精神轉佳,情緒亦有好轉。方效,囑繼續(xù)服用。患者因此病不便出車,改做修理工。后服本方40余劑,恢復駕駛工作。

        【現代淺析】腹瀉3年余,已致其生理功能下降;西藥用過多種抗生素,進一步使其生理功能減退;怠倦乏力,舌苔淡白,舌體胖,邊有齒痕,面色不華,略有浮腫,脈細沉,均提示陰證。

        附子辛、甘、熱,細辛辛、溫,酒炒大黃苦、平,黨參甘、平。本方辛、溫、熱,可增強生理功能。

        附子抗寒、抗炎;細辛、附子類皮質激素;酒大黃抗菌、止瀉;黨參滋補;細辛利尿以止瀉。從藥理上分析,本方起主要作用的還是溫熱藥。

        (十七)張存悌治慢性結腸炎醫(yī)案

        【醫(yī)案】賈某,女,55歲。左小腹慢性疼痛30年,反復發(fā)作,近一年幾乎天天疼痛,可忍;疼痛發(fā)作時則腹脹,矢氣,小腹涼感,秋冬加重;便干艱澀,口干口臭,納可;舌淡胖潤,脈左沉滑右弦軟。腸鏡顯示:慢性結腸炎,宿有胃下垂病史。辨為陽氣虛弱,腸胃寒濕。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處方:附子15克,薏苡仁30克,敗醬草15克,吳茱萸15克,干姜10克,砂仁15克,黨參15克,炙甘草15克,大黃5克(單包后下)。

        10劑后,左小腹疼痛、口臭顯減,腹脹似輕。繼續(xù)調理,小腹仍脹而痛,晚間尤甚,便干,口舌干燥,舌淡胖潤,脈滑軟、寸弱。從陽氣不足,中氣下陷著眼。擬補中益氣湯合四逆湯加味。

        處方:附子15克,炮姜15克,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3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陳皮5克,當歸30克,肉蓯蓉30克,吳茱萸15克,砂仁10克,枳殼10克,茯苓20克,火麻仁20克,炙甘草10克。

        守方調理月余,小腹脹痛消失,余癥顯減。繼續(xù)調理至痊愈。

        【現代淺析】患者55歲,左小腹慢性疼痛30年,反復發(fā)作,提示生理功能已明顯減退;小腹涼感,舌淡胖潤,脈左沉,右弦軟,均提示陰證。

        初診方: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吳茱萸辛、苦、熱,砂仁辛、溫,炙甘草甘、溫,薏苡仁甘、淡、微寒,敗醬草辛、苦、微寒,大黃苦、寒。本方雖有苦寒藥加入,但其量小,故仍為辛熱,以增強生理功能為主。

        二診方藥性:炮姜苦、澀、溫,黃芪甘、微溫,白術甘、苦、溫,當歸甘、辛、溫,陳皮辛、苦、溫,砂仁辛、溫,肉蓯蓉甘、咸、溫,火麻仁、黨參甘、平,茯苓甘、淡、平,炙甘草甘、溫,柴胡辛、苦、微寒,升麻辛、甘、微寒。本方藥性明顯溫熱,可增強生理功能。

        初診方:附子、吳茱萸抗炎;甘草、附子類皮質激素;干姜抑制腸蠕動,助消化;大黃、敗醬草抗感染;薏苡仁利水以止瀉;砂仁助消化;黨參、甘草滋補;附子、甘草、吳茱萸、干姜鎮(zhèn)痛。

        二診方:附子、吳茱萸、升麻、柴胡抗炎;當歸、肉蓯蓉、火麻仁、白術(大劑量)潤腸緩下;砂仁、枳殼助消化,增加胃腸動力;陳皮助消化,解痙;黨參、黃芪滋補;甘草、當歸、附子、柴胡、吳茱萸鎮(zhèn)痛;炮姜、干姜助消化,抑制腸蠕動;白術、茯苓利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