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來太陽穴位置疼痛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fā)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179)
提示:此條文是言陽明腑證之由來和病因病機。
問曰: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其殊途不同之歸屬陽明者,應如何去辨別掌握陽明腑證的由來呢?
答曰:太陽陽明者由脾約而起。患太陽陽明之人,因“胃中”即指腸中本已津液虧耗,脾之氣化無以輸布津液,即由胃中津液窮極而致脾之約束不能舒展,又值太陽之邪與腸中糞便相合,故使大便不通或秘結(jié),由之乃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病較輕淺,此以脾不能輸布已損之胃津,乃變腸燥不大便為主因也。
倘若素體陽盛挾有食積宿滯,病邪傳之于里致糞便化燥變實熱,并見腹鞕滿拒按,不大便,腸中有燥屎鞭結(jié),潮熱,甚者讝語妄言之候,證屬胃家實者,乃是正陽陽明也。
再如病在少陽,當以和解樞機為正治;醫(yī)者誤以發(fā)汗、利小便后,耗傷腸中津液,胃中熱邪熾盛,使大便鞕結(jié)艱難者,謂之少陽陽明也。
由此可見,陽明腑證者,總屬陽明之腑熱致津傷液損,由不大便燥屎內(nèi)結(jié)而出現(xiàn)的證候也。
《醫(yī)宗金鑒》曰:“陽明可下之證。不止于胃家實也。其綱有三。故又設(shè)問答以明之也。太陽之邪。乘胃燥熱傳入陽明。謂之太陽陽明。不更衣無所苦。名脾約者是也。太陽之邪。乘胃宿食與燥熱結(jié)。謂之正陽陽明。不大便。內(nèi)實滿痛。名胃家實者是也。太陽之邪。已到少陽。法當和解。而反發(fā)汗利小便。傷其津液。少陽之邪復乘胃燥轉(zhuǎn)屬陽明。謂之少陽陽明。大便澀而難出。名大便難者是也?!?/p>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180)
提示:此條乃陽明病之提綱。
陽明病之經(jīng)證者,見大熱、大渴、大汗出、脈洪大;陽明病之腑證見腹鞕滿拒按、不更衣、潮熱、讝語、手足濈然汗出、目中不了了等,此乃胃家實也。
陽明病,有經(jīng)證和腑證之別,而言胃家實者,乃是陽明病之統(tǒng)言也;就經(jīng)證而言,應是其陽明胃家之里有邪熱結(jié)聚,此是邪實;抑或腑證者,胃家燥熱津傷至有里實,腸中燥屎鞕結(jié),當屬實邪也;故是乃言“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p>
由此知之,陽明經(jīng)證是胃家熱邪盛實屬邪實;腑證乃燥屎實結(jié)挾里有之邪熱熾盛,屬實邪。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fā)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轉(zhuǎn)屬陽明。不更衣。內(nèi)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181)
本條言之太陽病轉(zhuǎn)屬陽明病,其因可有發(fā)汗、攻下、利小便不當,損津耗液,乃至胃中即大腸之津液干燥化熱,并與燥屎內(nèi)結(jié),大便困難或不大便,此是內(nèi)有實邪,謂由太陽病轉(zhuǎn)化為陽明證候者,名曰陽明病也。
內(nèi)實指邪熱盛與燥屎實結(jié)之胃家實也。更衣是指古代之人欲大便時,必先更衣后蹲廁,故更衣是大便之代言詞。
本條之文意與第179條相似,可相互參照。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182)
問曰:陽明病之外在證候是怎樣的?答曰:身體發(fā)熱,不怕冷,反而惡熱,汗流自出。因未言及大便鞕結(jié)、腹痛拒按,故此條文即是陽明經(jīng)證之證候。
陽明病之實邪為腑證,屬里證;陽明病之邪實為經(jīng)證,屬外。故問曰:陽明在外之證候表現(xiàn)如何?答曰:因陽明在經(jīng)邪熱熾盛,所以身灼熱、不惡寒而反惡熱,并由熱迫津液外泄,因之自汗出也。
此條文僅指出陽明熱邪熾盛在經(jīng)之證候,尚未至里熱腑實之地步,讀者當細心析辨,并與太陽病之發(fā)熱惡寒相互比較區(qū)別之。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fā)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183)
問曰:陽明病經(jīng)證或腑證當有自汗出、發(fā)熱而不惡寒之證候;今陽明病得之一日,卻見惡寒而并不發(fā)熱者,得此之證候是何緣故也?
答曰:陽明病始得之一日,初見雖有惡寒證候,但必短暫很快消失,隨之轉(zhuǎn)為惡熱、不怕冷、汗流自出。蓋大論179條已明言,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之別;設(shè)由太陽或少陽轉(zhuǎn)入陽明證者,因太陽、少陽皆可有惡寒,若其病邪尚未全罷者,即可有惡寒不發(fā)熱;必當全部入傳陽明后,即會惡寒自罷,證見自汗出而惡熱也;故見此不發(fā)熱而惡寒之候者,乃是非屬正陽陽明之故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184)
問曰:何以會惡寒自罷? 答曰:陽明者,位居中央,五行所屬歸于土,萬物回歸皆入之于土;所以,病入陽明再不會傳變于他經(jīng)也;此先因有太陽病邪之未盡入傳于里,故仍可見惡寒;二日后,太陽之邪已盡解而傳入于陽明之里,故惡寒會自罷,謂之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也。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185)
太陽病,初得病時,發(fā)汗解表是正治;今雖發(fā)汗,但汗出不徹,邪不盡除,反致邪遏化熱入里而轉(zhuǎn)屬陽明病也;陽明病之證候,必見身發(fā)熱汗大出,大便艱燥或秘結(jié)不通,此條言之由太陽病邪之轉(zhuǎn)入陽明者,名曰太陽陽明證。
太陽病,傷寒發(fā)熱無汗、嘔不能食之證候,若見反汗出濈濈然者,乃是太陽之邪已化熱內(nèi)傳轉(zhuǎn)屬陽明也?!皾鐫缛弧笔侵高B綿不斷的作汗出。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86)
傷寒已得之三日,由脈之浮緊轉(zhuǎn)為脈大者,當結(jié)合證候之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不惡寒者,可斷之為病已轉(zhuǎn)入陽明。陽明病之證候具備,其脈必大而勁實,或謂洪大,故是脈大乃陽明病之主脈也;若非此脈當另審別之。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繋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187)
由素體之虛弱而病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和溫暖者,乃病是在太陰之受邪也;蓋太陰脾土主四肢,故見手足自溫;脾胃同屬于土,胃為陽土,而脾為陰土,主津液之輸布運化,脾土職司不及而使之濕聚,又與熱邪相合熏蒸,外越于身膚而發(fā)黃,此必由小便之不利而濕無去路也;若小便自利者,濕不得與熱合,當由小便之下泄而去,故身不能發(fā)黃;然濕去熱留,每易化燥傷陰,津液耗損,至七八日大便發(fā)鞕、身發(fā)熱、自汗出者,此病由太陰轉(zhuǎn)出為陽明之病也。
此條先言體虛受邪可病及太陰,太陰病有小便利與不利,身發(fā)黃與不發(fā)黃,及至太陰轉(zhuǎn)屬陽明者,乃由虛而轉(zhuǎn)為實矣。
傷寒轉(zhuǎn)繋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188)
病本是太陽傷寒,若表邪化熱傳變?nèi)肜?,逼迫津液外出,使人汗出微微連綿不斷者,由此可斷定為乃病已內(nèi)傳入里,陽明之證候顯現(xiàn)矣。
陽明中風??诳嘌矢?。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189)
提示:此條言三陽之合病也。
證見“口苦咽干”乃少陽證;“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是太陽中風或傷寒證;“腹?jié)M微喘”乃是陽明證;若此三陽之合病,按證剖析,“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乃太陽之邪未解,若無汗者為寒邪,當先解表發(fā)汗,宜麻黃湯,余證須待表解后再商治;但今不以汗解之法,卻以攻下為治,表邪陷內(nèi)而腹?jié)M,陰傷液耗而小便難,此皆由治不為法而起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190)
陽明病,素體陽旺里熱盛,病體雖受其邪,然胃陽不受其制,得熱更易消谷殺食;若能食者,乃食飲之如常也,其胃中有熱者是也,名曰中風;蓋風為陽邪,故乃示風以代作“熱”解,而名曰中風。此“中”亦可理解為“中州”、“中宮”之意。
陽明病,素體虛寒陰盛之病者受邪,胃陽益虛困頓,其腐熟水谷食物之職司失常,故胃不能食,納谷呆鈍者,即是胃中之陰寒也,名中寒;蓋陰盛為寒,寒主凝滯,名曰中寒。故能食與不能食,愚以為此實非陽明之中受風邪與中受寒邪,實乃關(guān)乎病人素體之陽熱與陰寒之故矣。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191)
陽明病能食與不能食,皆陽明病之兼證;故能食者是胃氣旺,病易向愈;而胃氣虛寒之“中寒者”,“不能食”,病愈較緩慢;以此判別胃氣之虛盛,并預計病愈之期,可見古人治病時對胃氣重視之一斑。
朱維德先生曰:“‘固’即是‘痼’,指頑固的久病,難治愈;此處之‘固瘕’是指寒與邪結(jié)于胃腸,由胃陽虛及至脾陽虛而不輸化水谷精微,故必大便先鞕后溏;再有陽明病之證候雖具,若胃家本是虛弱有寒,蓋寒不能消食殺谷,故‘不能食’是‘中寒’;又由膀胱之氣化職司失常,小便不利;并又由脾主四肢而虛陽逼迫至手足濈然汗出,凡得此上述之數(shù)病者,必久而難治也,故曰‘此欲作固瘕’?!?/p>
此病何以會引起,乃是胃中陽氣不足而虛寒,脾陽虛而水谷精微之不得輸布,清濁之不分也,諸般變端皆是由此而起也。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diào)。其人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fā)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192)
陽明病初能食者,必是胃氣旺盛,胃陽不虛,大便自調(diào),此仍熱在經(jīng)而未入腑;今之陽明經(jīng)熱熾盛,耗傷津液則小便反不利,雖其經(jīng)證應見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之四大證,但今其人卻有“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狀”、“脈緊”之證候,可見此病已由陽明經(jīng)證轉(zhuǎn)出向外,屬太陽病之經(jīng)證也;蓋是病邪之由里出表,故見忽然發(fā)狂、煩躁不安、連綿不斷的汗出證候,這是正邪相爭,正氣(津液)來復,病邪退卻,邪(“水”指寒邪)不勝正(谷氣),隨之與汗共出而病愈也。
病之傳經(jīng)者,可由太陽病傳入少陽、陽明,乃是邪之由表入里;若病邪退卻,亦可由里出表而解,陽明、少陽之脈若轉(zhuǎn)為脈緊者,乃是邪之轉(zhuǎn)出太陽也,治之可以汗解,蓋汗法是太陽病之正治?!饵S帝內(nèi)經(jīng)》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193)
申時是下午3~5時,戌時是晚上7~9時,從申至戌上是下午3~9時之前。此申酉戌三個時辰是陽明經(jīng)氣最旺之時,故以陽明病欲解時,大多于此時段可愈也。“上”解作“止”之意。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194)
陽明病經(jīng)證或腑證具備,但不能食者,因其人本虛,胃氣虛餒,胃陽不足,胃中虛冷之故也;若再攻其熱必致更虛,胃中寒、陽不足,致胃氣逆上乃作噦;此皆由胃中本已虛冷而致之變證也,當慎之,可知古人治病必欲顧護胃氣,使其藥不傷及胃氣。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195)
提示:寒濕證、脈遲乃條文之要點。
陽明病,因胃寒郁遏胃陽之不振,虛陽不運,故使“脈遲。食難用飽”;勉飲強食,中虛食滯,水谷之物壅堵化熱而“微煩”;中州既病,陰陽升降失常,清陽不升作“頭?!保粷彡幠陆梗螂字畾饣?,“小便難”;此皆由胃中虛寒、陽不用事,水谷積聚之病變,欲作谷癉也,慎不可用苦寒之下法,下之脾胃陽虛更甚,濕不從下出,腹?jié)M如故,或觧作腹?jié)M如臌也;究其因,蓋由脈遲,知是胃寒之緣故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196)
多汗乃陽明證候之一,今之反無汗出者,蓋是病人素體虛弱,陰分不足,由陽明熱邪內(nèi)燔,灼傷津液,陰分更虛,故雖熱盛逼迫,無奈津傷液耗無以化汗,故反無汗;當于欲汗出而不得出之際,乃致其人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皆以陰液之不足,久有虛而不得汗之故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197)
提示:此條言陽明病,雖有邪熱在胃家,但又有水飲內(nèi)停,抓住條文先言嘔而咳者乃主證,后者為兼證。
陽明病二三日,因胃家被素有之水寒宿飲遏伏,陽氣不化,淫熱不得施威,故致諸種病端變證;其中若咳而嘔者,宜先小青龍湯加茯苓白術(shù)解散寒邪、溫化水飲,待水飲已化,陽明證候顯現(xiàn)時,可再別論施治。
陽明病,證當有汗出而反無汗,乃水寒痰飲在胃家,陽明熱邪被中焦宿有之水飲所遏伏,故里熱不得外迫反無汗;陽氣不得布化通達,因而使人手足厥冷;清陽之氣不升,必苦頭痛;胃中水飲上逆則嘔,上射于肺則咳;因病之不在下焦而小便通利。如果中焦并無水寒宿飲之邪,則不嘔、不咳、手足不厥冷;清陽之氣能得上升,頭部亦不作痛。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198)
病邪轉(zhuǎn)內(nèi)入陽明,胃陽本熱偏旺故能食;陽旺自不至惡寒,故不惡寒;陽熱亢盛,但犯于上,清空被擾,故作頭眩,此即指頭中之不舒爽也;若邪犯之肺金則作咳,邪壅清道咽必痛;但未犯肺者,故不咳;咽為肺之門戶,肺未受邪,清道亦不受邪,故咽亦不痛。
此條是言陽明病經(jīng)證,胃熱熾盛,其邪上犯于肺之證候,累及內(nèi)臟,屬陽明病經(jīng)證犯擾他臟之證候也。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fā)黃。(199)
提示:此條乃言陽明經(jīng)證之變異。
陽明病,當有汗而今無汗,且小便不利,乃胃熱熾盛,陰液之不足也;其化為津液與小便之源匱乏,因之無以化為汗水,乃無汗,下不化為小便而不利也;邪熱留滯胸膈,心中懊憹;邪熱與脾濕相合熏蒸,乃致身必發(fā)黃,故此之諸證,實乃陰虛挾濕熱之候也。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fā)黃。(200)
陽明病之里熱本已熾盛,再以火法攻治,火為熱,二熱相合,逼迫津液外出,證見額上微作汗出;若小便不利者,因濕不從下滲而與熱相合,遂變濕熱為患,無所出路,熏蒸于外則身必發(fā)黃。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201)
此言陽明病之“脈浮而緊者”,當比作脈洪大且勁實有力。
其“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乃是腸中有燥屎內(nèi)結(jié)而不大便,熱迫于外之日晡所作潮熱之證候,當屬陽明腑證看待。
脈“但浮者”,當比作洪大之脈解;蓋邪熱熾盛逗留于氣分,乃致逼迫津液之外出,故“必盜汗出”;蓋盜汗之作是汗出淋漓也,于此假以形容陽明經(jīng)證之汗出狀矣,故此證候?qū)嵤顷柮髦?jīng)證也。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202)
陽明病之口中干燥作渴欲飲,此是邪熱盛而病在于經(jīng);今之口燥作飲,惟飲以少量之水,含漱于口中并不咽下,僅以解渴而已;由此乃可知之,雖是邪熱熾盛,但未傷及氣津,故是由淫熱入逼營血之候,治若不當,久熱化火,必傷陰絡而血溢為衄也。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yī)更重發(fā)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shù)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203)
陽明病之證候,可有汗出自流,今醫(yī)者又重以汗法求汗,若病之雖見瘥緩,但尚有微作煩而不舒爽者,此乃由腸中糞便干結(jié)化熱后外迫而致;其大便之所以變鞕者,必是由發(fā)汗之太過,胃中即腸中津液受損,干燥化熱,乃使大便發(fā)鞕也;故當詢問病人每日有幾次小便,若本有小便每日三四次,今日次數(shù)減少者,可知不久就可大便通暢;何以知耶?因今小便次數(shù)之減少,津液可以回返入大腸,大腸津液回復,當知不久就會有大便解出。
此實是由發(fā)汗之不當,胃中干燥,即指大腸津液虧少,腸中糞便干結(jié)化熱,由此致作大便鞕結(jié),并由小便次數(shù)之多寡,乃知大便之可通與否,故臨床中利小便可實大便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204)
三陽證皆可有嘔,惟少陽者以嘔為主證,余皆以嘔為兼證;今以嘔多者,可知邪之仍主少陽為病,雖見陽明證,慎不可攻之,攻之會引邪入里,治宜和解樞機。
沈明宗曰:“惡寒發(fā)熱之嘔屬太陽。寒熱往來之嘔屬少陽。但惡熱不惡寒之嘔屬陽明。然嘔多則氣已上逆。邪氣偏侵上脘?;驇訇?。雖有陽明證。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心下鞕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5)
陽明病,心下胃脘部鞕滿者,病在中焦,尚未及至下焦,腸中并無燥屎內(nèi)結(jié),故不可用攻瀉之藥;若欲攻之,必見腹鞕滿痛不可觸拒按,不大便有燥屎石鞕者,才可攻瀉;若誤攻之,因攻下之藥性屬苦寒,傷及陽氣,必致大腸虛寒而滑脫不固,使大便下利不止而死;若大便下利得止者,病乃可愈。
陽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fā)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206)
導讀:“必發(fā)熱”句后,移接“不可攻之”。
陽明病,陽氣郁遏熱蒸于外,面色發(fā)紅,且必發(fā)熱,慎不可攻下;攻后邪熱內(nèi)陷與濕相合,兩相熏蒸必致膚色發(fā)黃;此由小便之不利,濕熱不得從小便下泄之故也,其時可利小便,俾濕去熱無所依附,膚色黃必自消退。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膳c調(diào)胃承氣湯。(207)
調(diào)胃承氣湯方
甘草 (二兩。炙。) 芒消(半升) 大黃 (四兩。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溫頓服之。以調(diào)胃氣。
陽明病,若吐傷陽,若瀉傷陰;今之未以吐下,但心煩者,此非由吐下后致虛熱犯擾胸膈之心中作煩也;必是由大便未行,內(nèi)有里熱,因之熱蒸上熏而心中作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治之以小和胃氣、清泄里熱,此實乃釜底抽薪之法。
調(diào)胃承氣湯方解:大黃通下清泄;芒消咸寒軟堅;甘草調(diào)和大黃、芒消之峻猛。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晒ダ镆?。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膳c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208)
大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酒洗。) 厚樸 (半斤。炙。去皮。) 枳實 (五枚。炙。) 芒消 (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 (四兩。酒洗。) 厚樸 (二兩。炙。去皮。) 枳實 (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提示:此條文乃言陽明腑證。
陽明病,“脈遲”指脈之并不浮數(shù),但勁實有力耳;病者汗出而不惡寒,乃表邪已解入里,陽明里熱熾盛而外發(fā)潮熱;由大便干燥,阻滯氣機之暢化,因而身體重著,短氣腹?jié)M而喘者,此乃表已解而邪入里;若腸胃已有實熱,燥屎內(nèi)結(jié),逼迫津液外泄,更見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必大便已鞕也,乃可攻之,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峻下攻里,燥屎得除,里熱自解;方中枳實、厚樸破氣導滯;大黃攻下泄熱;芒消咸寒軟堅;大承氣湯之證候以痞滿燥實堅皆具備為準。
若汗多見微發(fā)熱惡寒,但又未見潮熱者,因表邪未盡解,故不可用承氣湯之攻下。
若表邪已解,雖腹大滿、大便不通,但不見潮熱者,此腸中糞便初結(jié)不甚,未至燥屎石鞕,故僅以小承氣湯之小和胃氣,慎不可用大承氣湯猛下之;小承氣湯由枳實、厚樸、大黃組成,因大便初結(jié),故不用芒消之咸寒軟堅,小承氣湯之證候為痞滿實。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zhuǎn)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zhuǎn)失氣者。此但初頭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zhuǎn)失氣者。慎不可攻也。(209)
陽明病腑證,里有燥屎實熱堅滿,里熱逼迫于外,日晡陣發(fā)潮熱,必是有大便作鞕秘結(jié)且腹?jié)M者,可與大承氣湯峻下通里;若大便未鞕者,不可應用大承氣湯。
如若已有六七日未大便,疑有燥屎糞便結(jié)于大腸中,驗之之法,可與小承氣湯,服藥后,腹中有失氣轉(zhuǎn)出者,乃知腸中有燥屎內(nèi)結(jié),此可用大承氣湯攻之。
服小承氣湯后,若未作失氣轉(zhuǎn)出者,當知腸中并無燥屎內(nèi)結(jié),其所下大便初頭發(fā)鞕,隨后繼之溏稀,此慎不可攻;若攻之,必傷脾胃之氣,致生脹滿或作不能進食之變故也;欲飲水者,在飲之與水后,由脾胃職司之失常,氣機上逆而作干噦也。
服小承氣湯后不轉(zhuǎn)失氣者,此乃腸內(nèi)并無燥屎實結(jié),慎不可攻;若攻下后又見發(fā)熱者,由邪熱盛實化燥,必使大便復而作鞕,且量少不暢者也,此仍可與小承氣湯和之;若不轉(zhuǎn)失氣者,慎不可再攻也。
夫?qū)崉t讝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讝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210)
夫?qū)崉t讝語是胡言亂語,聲粗且宏,皆是由腸中里熱燥屎,導致痞滿燥實堅具備,熱邪上熏犯擾心神而作讝語,此乃陽明胃家實也;鄭聲者,言語之反復,聲音低微,病屬虛候;因熱傷津液,目失精氣之濡養(yǎng),兩目直視呆滯不動,并見讝語喘滿者,乃是熱極津竭也,屬不治之死證;又見下利者,乃是中土之敗壞,亦為死候。
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讝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211)
脈短是指脈之僅在關(guān)部可見,寸尺皆無脈之搏動也;病由汗法之后,已汗出較多,若再發(fā)其汗,必有亡陽之變證;證見神識模糊,讝語而脈短者,乃陽越陰竭,離絕之勢危在片刻,多屬死候,難治;若脈短轉(zhuǎn)為寸關(guān)尺俱見,脈象和緩者,乃陰陽之離絕已自和復,危殆之象已去,尚可救治而不致死也。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212)
傷寒當用汗法,今以吐下后病仍不解,邪熱入里,傷津損液,大腸中燥屎內(nèi)結(jié),不大便五六日,甚至十余日,每至傍晚發(fā)熱不惡寒,自言自語如見鬼狀,病甚而劇發(fā)者則不識人,驚惕不安,手足亂舞,抓衣摸床,微喘而目直視,此證已屬危險之候;脈弦者,雖虛但正氣尚存,或可救治而不死;脈澀者,陰陽俱虛,證情危殆,多屬不可救治之死候。
若病尚輕微者,僅見發(fā)熱讝語,雖是腸中有燥屎之內(nèi)結(jié)痞滿燥實堅,但尚未傷及陰陽之根本,當用大承氣湯峻下攻里;服大承氣湯后,大便已得通下,發(fā)熱讝語已除而未再作者,當停止服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讝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213)
陽明病,蓋胃家實熱熾盛,迫汗外出,使腸中津液匱乏致大便不行,終必鞕結(jié);里熱炎上,犯擾神明,必作讝語,當小承氣湯主之;若服后,炎火熱勢得除,讝語已止者,更不可再繼續(xù)服用。
徐靈胎曰:“譫語由便鞕。便鞕由胃燥。胃燥由于津液少。層層相因。病情顯著。”此言津少者,為胃家實熱迫汗外泄也。
陽明病。讝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zhuǎn)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zhuǎn)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214)
提示:“脈滑而疾者”指脈流利快速。
“陽明病。讝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是里熱熾盛,當以小承氣湯主之,以探明其熱盛是否傷津及腸中有無糞便內(nèi)結(jié);服小承氣湯后,腹中轉(zhuǎn)氣者,即得失氣下出者,便知腸中有大便鞕結(jié),可以續(xù)服小承氣湯,使大便通解;若服后并未轉(zhuǎn)氣者,當知其腸中尚無大便鞕結(jié),不可再與小承氣湯;若第二天又不大便,其脈轉(zhuǎn)為微澀者,微者陽氣虛,澀者陰血少,乃屬里虛證,正虛邪實,治頗棘手而難也,此不可更與小承氣湯之通下也。
朱維德先生曰:“不可更與承氣湯,乃是不可專主承氣湯之治也,可宜通補兼施而為之?!?/p>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氣湯下之。(215)
導讀:本條為倒裝?!拔钢斜赜性锸何辶兑病本浜蠼印耙舜蟪袣鉁轮?。
陽明病腑證,見有讝語潮熱,當是里熱盛而消谷能食,今反不能食者,因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此是由腸中糞便已成燥屎石鞕,阻礙胃氣食物通調(diào),使之滯塞不得下泄,故不能食者,當以大承氣湯下之;若腸中僅有鞕便不通出,尚未成燥屎內(nèi)結(jié)石鞕,并不阻其胃氣之通調(diào)暢順,故不礙之而能食也。
朱維德先生曰:“若能食者,但鞕耳,可與小承氣湯通便導滯?!?/p>
陽明病。下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寫之。濈然汗出則愈。(216)
肝主藏血,意為血之藏寄之處在肝也,故血得居于其室中,乃可言曰血之室肝也。
陽明病,由里熱之熾盛,上犯心神作“讝語”;其熱蒸迫于上“但頭汗出”;復見下血者,指血由下出之也,應謂之大便出血;蓋由熱之在室致血之不藏,故當瀉其在室之熱,即刺肝之穴期門,但得熱從肝室而泄,血不受熱之逼迫亦當自止;針刺后得汗出之連綿不斷者,乃愈也。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217)
導讀:條文應為“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下之愈。宜大承氣湯。須下者過經(jīng)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此為風也。以表虛里實故也”。
陽明胃家實,乃有燥屎在胃中,故見之汗出讝語者,當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然須以大承氣湯下之者,必是太陽之病邪已解而過經(jīng)者,其病已傳入陽明之里實腑證時,再可下之。
若表證未解,因其邪仍在太陽,此為風也,雖有里證,下之若早,表邪內(nèi)陷,引邪入內(nèi),必致里熱更甚,故而語言必錯亂;這是表邪未解,雖見之里實者,但不可早下之道理也。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讝語。(218)
太陽病,傷寒已得之四五日,脈浮者,當示病之仍在表;今之脈不見浮而反脈沉,沉脈乃主里,其病已由表轉(zhuǎn)入里;雖喘滿,但此并非是表邪束肺之緣故也,乃是里有實邪阻滯,上焦之氣機失暢所致;若此證候反發(fā)其汗者,必使之表虛里實也;蓋汗出終會傷津損液,津液越出,致表更虛,由之腸中津液匱乏致里實大便鞕結(jié)難出,久之結(jié)為燥屎,熱熾熏蒸上犯心神則為讝語也。
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fā)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219)
白虎湯方
知母 (六兩) 石膏 (一斤。碎。) 甘草 (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少陽、陽明之三陽合病,其證“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讝語遺尿”、“口不仁面垢”、“若自汗出者”,皆由里熱熾盛逼迫而起,治當重在清陽明之里熱,白虎湯主之。若發(fā)汗已,津傷熱甚,犯擾心神則讝語;若下之,必津枯液竭,虛陽上越,額上生汗,虛陽不能通達手足致作逆冷也。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220)
二陽并病,若太陽之邪已罷,轉(zhuǎn)入陽明,證見“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此由表邪盡而轉(zhuǎn)之里實,里熱外迫,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熱甚必會津傷,腸中燥屎鞕結(jié),故使大便難出;其熱擾心神而讝語者,當以蕩滌攻里、清泄里熱,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蜌鈩与酢P闹邪脩?。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1)
梔子豉湯方
肥梔子 (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梔子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提示:本條似有三陽合病之意而實非也。
陽明病,其中脈浮而緊者,當是太陽病,惟僅見此脈無他證;咽燥口苦者,少陽之候并不全具備;其腹?jié)M而喘者,因未大便鞕結(jié)、沒有燥屎,并無手足濈然汗出及讝語等證候,故此“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碑斒顷柮鹘?jīng)熱熾盛,而非陽明腑實也,宜白虎湯清泄里熱。
若誤以太陽而發(fā)汗傷津者,必使陽明經(jīng)熱更熾而煩躁,心憒憒而不安寧,熱盛犯擾心神而讝語。
若以溫針艾灸,必會汗出而心陽虛、心陰傷,使之心中怵惕動亂不安定,煩躁不得眠。
若下之,更傷胃氣,胃中空虛,化為虛熱,邪氣停滯胸膈者,謂之“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見胎色黃質(zhì)紅干燥者,當以梔子豉湯主之,清泄余熱。
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22)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 (六兩) 石膏 (一斤。碎。) 甘草 (二兩炙) 粳米 (六合) 人參 (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言白虎加人參湯者,蓋白虎專主清陽明之經(jīng)熱熾盛,必是證見大熱、大渴、汗大出、脈洪大;又言加入人參者,乃熱盛傷津,故見“渴欲飲水??诟缮嘣镎摺敝C候;因此條文之所指,必是太陽之邪已盡罷,陽明之經(jīng)證熱邪傷津者,唯此獨治也。
若脈浮發(fā)熱??视嬎?。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
豬苓湯方
豬苓 (去皮)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 (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nèi)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脈浮發(fā)熱”,當言病在太陽之表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應是太陽病下焦之熱與水氣互結(jié),膀胱之氣化失司,與五苓散證候相似;今之以藥測證,雖脈浮發(fā)熱,因為水氣與里熱結(jié)聚,傷損陰津,故證見“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不可再用辛溫散寒之桂枝以重傷津液,當與豬苓湯主之,以化水氣、滋陰泄熱為治。
豬苓湯方解:方以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水;滑石通竅泄熱;阿膠滋陰養(yǎng)血。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224)
陽明病,因汗出過多,津液受損,胃中干燥而口渴者,當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慎不可與豬苓湯復利小便;蓋豬苓湯中之口渴,雖是津液受損,必是由熱邪與水氣互結(jié)不化者也;茯苓、豬苓、澤瀉復利小便,必會使津液重受其損,故不可與豬苓湯治之。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225)
四逆湯方
甘草 (二兩。炙。) 干姜 (一兩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脈浮有表證,而脈遲者,病之在里而主虛寒;故以太陰陰寒、陽微虛衰、下利清谷為主證,乃是病之里急于表者,當先救里,與四逆湯回陽救逆,待陽氣回復后再作解表之治。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226)
“不能食者”是胃陽虛,胃中寒冷故不能腐熟食物,谷食難化,復飲之以水,陽氣被水寒之氣阻遏,胃氣更虛,且又上逆,則必致噦,可與理中湯治之。
脈浮發(fā)熱??诟杀窃铩D苁痴邉t衄。(227)
病若惟發(fā)熱脈浮,應是邪仍在表未解,今卻口干能食者,乃是邪已傳入陽明,經(jīng)熱熾盛,至其鼻燥者,屬熱邪上壅于肺金也;蓋鼻為肺之清竅,肺熱盛則必化燥,乃使鼻竅干燥,甚者燥邪淫熱傷及陽絡而作鼻衄也。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228)
陽明病之里實,證見燥屎鞕結(jié)者,當以下法為治;但“其外有熱”而下之過早不當者,雖未變作結(jié)胸,其熱勢仍有向外蒸發(fā)之機,故見手足溫暖;惟此之熱乃是虛熱,倘若虛熱留戀胸膈之中,必作心中懊憹;虛熱在心下胃家,雖饑不能食;虛熱上犯清空,逼迫津液但頭汗出者,當以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透發(fā)清泄虛熱余邪,由生山梔和香豆豉兩味組成。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229)
小柴胡湯方
柴胡 (半斤) 黃芩 (三兩) 人參 (三兩) 半夏 (半斤。洗。)甘草 (三兩。炙。) 生姜 (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取一升。日三服。
陽明病,但發(fā)潮熱者,當是腸中有燥屎鞕結(jié)之里熱蒸發(fā)于外;今大便溏者,當解作大便順暢之意,此溏實非溏薄也;蓋若大便溏者,其里熱必已從腸中下泄,何來之仍有潮熱耶?故此恐是三承氣湯的早下之為也;其小便自可者,乃是小便之通利如常也,當知其熱邪尚未傷及津液;由此可見,雖有陽明里熱,但大便未至燥實鞕結(jié)也,而其胸脅滿不去者,當是少陽之邪未罷,治應先表后里,和解少陽為之,可與小柴胡湯。
此實少陽陽明之同病矣,陽明之雖發(fā)潮熱,但其大便溏即順暢者,必是其證未見大便燥實鞕結(jié),且小便自可者,乃津液之未傷也;而胸脅滿不去者,正是少陽之病邪未解,因之治當先以和解少陽,可與小柴胡湯也。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膳c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陽明病證候僅見不大便,尚未言及里實燥屎鞕結(jié)等可下之證候,若見脅下鞕滿而嘔,舌上白胎者,乃少陽之證候,此邪仍在半表半里未盡清徹,可與小柴胡湯施治,和解少陽;在服小柴胡湯后,上焦氣化通調(diào),津液得以流化輸轉(zhuǎn),胃氣因而調(diào)和,腸中大便自能轉(zhuǎn)出排解,繼之身體不斷微微汗出而病解也。其舌上白胎若轉(zhuǎn)為黃燥干澀,不大便有燥屎鞕結(jié)者,乃大柴胡湯證候,宜表里雙解也。
此條是言少陽病與陽明病之不大便,但未成燥屎鞕結(jié)時,應先和解少陽之邪,可與小柴胡湯。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231)
提示:“腹都滿”當解作腹部滿,滿乃是解作脹也,故謂腹部之脹滿者是也。第232條之腹?jié)M亦同解。
陽明中風,乃是言陽明病與太陽中風。脈弦屬少陽病,浮脈屬太陽,脈大乃病陽明,此是三陽合病,證情復雜;其中“腹都滿”、“短氣”、“鼻干”、“一身及目悉黃”、“有潮熱”者,屬陽明邪熱壅盛,氣機阻礙;少陽證可見“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時時噦”、“耳前后腫”,乃少陽樞機不和,淫熱逗滯半表半里;“不得汗”、“嗜臥”、“小便難”是太陽之邪未罷;此病已過十余日,脈仍浮者,外未解,值此證情復雜之際,治之僅以針刺宣泄邪熱之閉遏,病可小差,若少陽證未罷者,可與小柴胡湯和解樞機。
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麻黃湯。(232)
麻黃湯方
麻黃 (三兩。去節(jié)。) 桂枝 (二兩。去皮。) 甘草 (一兩炙)杏仁 (七十箇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承上接第231條。余證已無,僅見脈但浮而緊者,知邪仍在于表,太陽之病邪未除也,可與麻黃湯治療。若不尿者,當是津液之枯竭;腹?jié)M加噦者,乃中土敗壞,使之氣機壅塞而逆上,邪不得下出也,故不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nèi)竭。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233)
蜜煎方
食蜜 (七合)
右一味。于銅器內(nèi)。微火煎。當須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併手棯作庭。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鞕。以內(nèi)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試甚良。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谷道內(nèi)。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陽明病,本有自汗出者,此乃陽明經(jīng)熱逼迫之汗出也,當以白虎湯施治;今之已自汗出,若更發(fā)汗,汗出會傷津,更以小便之自利而損液,導致體內(nèi)腸中津液枯竭,故使大便不得通暢下出;惟今之大便雖鞕不解,尚未成燥屎石鞕及腹痛拒按,且無潮熱及手足濈然汗出者也,故不可用承氣之攻下;當待腸中津液回復之時,必能自欲大便通潤也;因而若此之大便不暢順者,可用蜜煎之潤導而通之,或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外用通潤之導便藥。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234)
桂枝湯方
桂枝 (三兩。去皮。) 芍藥 (三兩) 生姜 (三兩) 甘草 (二兩。炙。) 大棗 (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取汗。
由太陽病轉(zhuǎn)入之陽明病,若是仍有風邪未罷,證見汗出多,微惡寒者,脈遲解作脈浮緩,此表邪之未解也,仍當解表為先,可發(fā)汗,宜與桂枝湯治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太陽之邪初入陽明,尚有表邪未除,證見脈浮,并且兼緊,無汗而作喘者,當發(fā)其汗后,其病可愈也,宜與麻黃湯。
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室疂{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236)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 (六兩) 梔子 (十四枚。擘。) 大黃 (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陽明病之經(jīng)熱勢已熾盛,其熱迫于外而發(fā)熱,熱逼津液而汗出,由此里熱向外而發(fā)越者,稱之為熱越,所以不會有肌膚色澤發(fā)黃的證候出現(xiàn)。
若熱與內(nèi)郁之濕相合,熏蒸而又不得分解,“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因小便之不利,濕熱醞釀至津液失于輸布上承,口大渴欲得大飽水漿者,此皆由濕瘀阻滯與經(jīng)熱互結(jié)在里,終必身膚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方由茵陳、山梔、大黃組成。
此瘀熱之瘀,即濕邪困阻,謂濕之停留不通、滯阻不化,非血之瘀結(jié)也,故此瘀熱者,當解作是里熱與濕邪之互阻停留者也。
尤在涇曰:“熱越。熱隨汗而外越也。熱越則邪不蓄而散。安可發(fā)黃哉。若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則熱不得外達。小便不利。則熱不得下泄。而又渴飲水漿。則其熱之蓄于內(nèi)者方熾。而濕之引于外者無已。濕與熱得。瘀熱不解。則必蒸發(fā)為黃矣。茵陳蒿湯苦寒通泄。使病從小便出也?!?/p>
茵陳蒿湯方解:茵陳蒿味苦寒,泄其熱者當以苦味為君;梔子苦寒,苦入心,寒勝熱,為臣;大黃味苦寒,下者必苦,推除邪熱,假將軍之攻泄為使;三味合而使之,濕熱盡從小便而出,實邪從大便排解。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237)
抵當湯方
水蛭 (熬) 蝱蟲 (去翅足。熬。各三十箇) 大黃 (三兩。酒洗。) 桃仁 (二十箇。去皮尖及兩人者。)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陽明病里熱熾盛,若其人喜于忘記者,“喜”字當解作“善”與容易之意,此內(nèi)必有宿血不流動之停蓄者也,謂陽明病之蓄血;所以會如此,因是本有瘀血久停也;蓋心主血脈,宿瘀與熱邪相合,則脈道不通,心氣失常,故而易作喜忘;若見大便作鞕、通便不順暢,今之反易并帶黑色者,乃因鞕便與血瘀混合后,得血之濡潤,故雖鞕卻仍易出之,宜與抵當湯以下其宿血也。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238)
陽明病腑實證,若有燥屎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下后,心中懊憹而煩,胃中仍有燥屎者,可攻,宜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下后,心中懊憹而煩,腹微滿,不可攻之,攻之必大便初頭鞕,后必溏;或解作大承氣湯下后,心中懊憹而煩,腹微滿,大便初頭鞕,后必溏,再不可攻之,當禁用大承氣湯。以上之解說,皆以腸中并無燥屎內(nèi)結(jié)和大便不鞕者,慎不可再攻下也。
若欲知有燥屎可攻者,其法可與小承氣湯試之,服湯后得轉(zhuǎn)失氣者,可攻,宜大承氣湯;服小承氣湯后,失氣不轉(zhuǎn)者,慎不可再攻之也。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39)
提示:條文中的發(fā)作有時是指不斷的發(fā)作。
病人已有五六日不大便,其燥屎攻撐壅堵大腸,圍繞臍周作痛,里熱逼迫外發(fā)而作煩躁不安,并不斷的發(fā)作,此皆由燥屎結(jié)于大腸,大便不通之緣故也。
本條言腸中燥屎鞕結(jié)已成,故此當下之;謹慎者先以小承氣湯進服,若得轉(zhuǎn)失氣者,乃以大承氣湯攻之;其不轉(zhuǎn)失氣者,仍可與小承氣湯通便。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240)
病人心煩發(fā)熱,汗出后可解也;若病之發(fā)作又如瘧疾之狀有定時,每于傍晚時分而發(fā)熱,其脈象勁實有力者,由此可斷為腸中燥屎與里熱相結(jié)之陽明腑證也,宜以攻下之,可與大承氣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之日晡所發(fā)熱者,若其人大便通調(diào),脈浮虛者,病仍在表,里實未結(jié),宜發(fā)汗解表,發(fā)汗可與桂枝湯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241)
陽明腑證,大下后已得便解,惟因腸中本有之宿食,雖攻之而未盡除,復與里熱相合,六七日不大便,又結(jié)為燥屎化熱,犯擾心胸,為之“煩不解”;燥屎阻礙腸中氣機流暢,滯氣難出,攻撐沖逆而為之“腹?jié)M痛者”,宜大承氣湯下之。
此條言之以大腸中有燥屎雖攻未盡,因有宿食與里熱互結(jié)化作燥屎,故之心煩不解;其腹痛者,仍可與大承氣湯攻之,實乃祛邪務盡之意,切不可因已攻瀉而心中茫然,不敢再攻,貽誤病情而生它變者也。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
病人因津傷液耗,化源匱乏,故有小便之不利;病及大腸津乏液損失之濡潤,大便乍難乍易,結(jié)為燥屎里熱;熱迫之于外,身膚“時有微熱”;上犯清空,頭腦昏沉且不清爽者,謂之“冒”;由腸中燥屎停結(jié),阻礙三焦氣化之流暢,呼吸之氣道因之不和,故而“喘”、“不能臥”也。凡此以上之種種變作,皆在于大腸中之燥屎所為,宜大承氣湯直折之。
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243)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 (一升。洗。) 人參 (三兩) 生姜 (六兩。切。)大棗 (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進食后欲作嘔吐者,病在陽明屬胃土也;由方測證,其病機當是胃中虛寒,虛氣上逆,失于和降之由來也,吳茱萸湯主之。若服藥后嘔吐反增劇者,病不在中焦而屬上焦也,醫(yī)者不可不辨而忽之。
吳茱萸湯方解:由吳茱萸溫胃散寒、降逆泄?jié)釣榫?;人參補虛調(diào)中為臣;生姜重用六兩,散寒止嘔為佐;大棗調(diào)營衛(wèi)而和諸藥為使。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宜五苓散。(244)
五苓散方
豬苓 (去皮) 白術(shù) 茯苓 (各十八銖) 澤瀉 (一兩六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太陽病,脈之寸緩關(guān)浮,浮緩者屬陽,尺弱者乃屬陰,故見脈之陽浮而陰弱,發(fā)熱汗出復惡寒者,屬太陽病之桂枝湯證候;不嘔者,非屬少陽證候;惟今之心下痞結(jié)者,實由醫(yī)之誤下引邪陷入于內(nèi)而起也;若未見醫(yī)之攻下者,必由表邪化熱入里,病人不惡寒而口渴者也,此已是從太陽轉(zhuǎn)入陽明經(jīng)證矣;又若不大便十日,必鞕結(jié)而小便次數(shù)多,但無所苦,僅見口渴欲飲水者,當以法救之,可“少少與之”飲水;如口渴溲少者,乃下焦蓄水也,治之以五苓散化氣利水。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245)
寸脈為陽,以浮取之脈得微者,此曰“脈陽微”,脈陽微而汗出已漸少者,為營衛(wèi)自調(diào)和也;脈陽微而汗出過多者,蓋由汗出之太過,必會使津液之受損傷也;陽脈實者,乃是寸脈之盛實有力,或曰浮取得之勁實充盈,因之見此脈而獨發(fā)其汗,由發(fā)汗過度而汗出多者,亦必會致汗出之太過不當也;由上可知,汗出之太過,皆可遭變陰津之受損,陰不配陽,陽氣獨盛于里,化熱后更易傷津液,使之腸中干燥而“亡津液”,乃致大便久結(jié)變?yōu)樵锸鹤黛櫼病?/p>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246)
“脈浮而芤”,浮脈主表,為陽熱,芤脈主虛而是傷陰血;今見浮芤之脈相兼得者,乃陰虛津傷而陽熱亢盛,腸中干燥,大便不得濡潤,治之以潤腸泄熱,切不可猛浪而獨攻下之。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shù)。浮澀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247)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 (二升) 芍藥 (半斤) 枳實 (半斤。炙。) 大黃 (一斤。去皮。) 厚樸 (一尺。炙。去皮。) 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古人診脈以三部九候之法,三部者,上為人迎,氣口為中,即寸部,下為趺陽;蓋趺陽脈者,屬足陽明胃經(jīng),故以獨候脾胃之盛衰與諸變化也。
今趺陽之脈浮而澀,浮脈示陽熱有余,胃能消谷殺食,乃熱盛有余,故曰胃氣強;趺陽脈澀,屬脾之陰土不足,脾氣虛弱,輸化津液之職司失常,其脾為約;又獨以小便之頻數(shù),知腸中津液失于濡潤,因之導致大便作鞕者,治當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解:麻子仁、杏仁潤腸通便;枳實、厚樸破氣導滯;大黃通下泄熱;白芍滋養(yǎng)陰血;合之潤腸通導,丸以緩之。
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248)
太陽病得之三日,醫(yī)者施以發(fā)汗之法,病仍不解,其所發(fā)之熱狀,猶如陣陣之熱氣向外蒸發(fā)一樣,故此之蒸蒸發(fā)熱者,已由太陽轉(zhuǎn)屬陽明胃家實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證候之蒸蒸發(fā)熱者,乃屬胃家之實熱,當有腹?jié)M實、便秘或雖便通但艱下不暢、不惡寒、身熱汗出等證候,故是陽明胃家實之腑證也,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249)
太陽病傷寒,若以吐法治之,可使邪氣傳之入內(nèi),并與腸中宿便相結(jié)化熱,津液受損,因之不大便而腹脹滿者,乃病已轉(zhuǎn)入陽明腑證,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此條文亦當與第248條相互參比。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后。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250)
太陽病,醫(yī)者以汗、吐、下諸法施治,津液受損,邪傳入里化作為熱,內(nèi)擾心胸,微作煩亂;其小便利數(shù)者,津液因之更傷,使之腸中大便由熱與津傷之不得濡潤而作鞕,但未成燥屎石鞕者,可與小承氣湯之和下而愈也。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251)
病已得之二三日,脈弱者,當示已無太陽與少陽柴胡證,但獨見心中煩躁者,此由邪熱之內(nèi)結(jié)在里也;至四五日,心下鞕滿,病之轉(zhuǎn)入陽明腑實,因陽熱里盛,故能消谷殺食;惟此之雖能食者,因是燥屎初結(jié)而未成石鞕,且無腹痛拒按、手足濈然汗出之諸等證候,故僅以小承氣湯少少與之,微和胃氣,使大便通后可令小安;至六日證未痊愈,仍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小安。倘若已有六七日不大便,雖不能進受食物,惟小便少者,蓋腸中未定已有燥屎石鞕,故不可攻,攻之大便必溏,但初頭鞕而后必溏也;雖不受食者,須是小便通利,待至腸中有燥屎內(nèi)結(jié)作石鞕者,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2)
傷寒得之六七日,腑實里熱,損傷陰津,精氣受損,上不灌注于目,兩目視物昏糊不清而不了了;淫熱之邪熏蒸于上而目睛不和,轉(zhuǎn)動不靈活;此候已無在外之表證,僅見里證之大便難和身微熱者也,乃屬陽明胃家實之證候,當急下之,故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3)
陽明病,證見發(fā)熱汗多,損傷津液也,由之腸中燥屎內(nèi)結(jié)石鞕,必見腹?jié)M痛拒按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4)
發(fā)汗后,病仍不解,汗出津傷,其腸中內(nèi)停之大便與熱相合,后必化燥鞕結(jié),氣化失于疏和,攻撐不定而致腹?jié)M痛者,宜大承氣湯急下之,遲之病情加重,必會出現(xiàn)神昏讝語等證候。
朱維德先生曰:“此252、253、254三條文之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學讀者當仔細研究,熟記之?!?/p>
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5)
病在腸中有燥屎內(nèi)結(jié),大便不得通出,腸中氣機窒滯,攻撐不定,因之腹?jié)M不減,雖減不多或減不足言者,當下之,宜與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ハ嗫速\。名為負也。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256)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作下利,若未顯現(xiàn)相克之脈者是不負,乃順證也;若脈象見有相克者,乃負也,這是逆證;因而陽明少陽合病見互相克賊之脈,名為負也。若見脈滑數(shù)者,乃是腸中素有宿積食滯,故亦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條文乃舉例五行生克之脈象,探測判明疾病之順逆預后。
病人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shù)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257)
病人發(fā)熱七八日,脈雖浮數(shù),但已無表證,僅見里證不大便者,可用下法攻之;倘若已經(jīng)攻下之后,仍然脈數(shù)不解,并不大便者,已有六七日,其腸中當已化熱傷津,應有燥屎鞕結(jié)而不能進食也;今之腸中雖熱,但內(nèi)無燥屎,仍能進食易饑,故此不大便者,乃是由瘀血內(nèi)結(jié)其中之故也,宜與抵當湯下瘀逐血。
若脈數(shù)不解。而下不止。必協(xié)熱便膿血也。(258)
提示:承上文第257條,“假令已下”的另一病情之變化也。
若下之后,脈數(shù)仍不解,致大便瀉下不止,此乃正氣已傷,必挾腸中之淫熱灼傷陰絡,腐化成膿,逼膿血內(nèi)溢下迫,故使大便出膿血也。
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259)
傷寒發(fā)汗之后,目睛與軀體膚色作黃,所以會如此者,因是內(nèi)有寒濕閉遏,再由里陽之本已虛微,汗出之后,陽虛益甚,合寒濕郁結(jié)在里不解,故而使其身目發(fā)為黃色者,此不可更以苦寒之藥攻下,治當溫化寒濕之法也。
朱維德先生曰:“證屬陰黃,其黃如古銅色者,晦暗無澤,可以茵陳術(shù)附湯與之,或合五苓散圖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260)
承接第259條。傷寒七八日,若病邪化熱熾盛,乃與本有之里濕相合,由小便之不利無以下泄,其熱與濕熏蒸外發(fā)于身表,故使肌膚發(fā)黃如橘子色,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朱維德先生曰:“此屬淫熱與里濕相合之陽黃證,小便不利,其色必赤,溺道發(fā)熱不和,苔薄黃燥質(zhì)紅,病之偏在于里之濕熱蒸發(fā)于外也?!?/p>
傷寒身黃發(fā)熱。梔子蘗皮湯主之。(261)
梔子蘗皮湯方
肥梔子 (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蘗 (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病,其證見發(fā)熱,邪熱與濕濁相搏,熏蒸于外,身膚色黃,證屬陽黃之候,當以梔子蘗皮湯主之。
梔子蘗皮湯方解:方由梔子清三焦屈曲之火;黃蘗苦寒清熱退黃;甘草調(diào)和;三者合之,清泄?jié)駸帷?/p>
《醫(yī)宗金鑒》曰:“傷寒身黃發(fā)熱者。設(shè)有無汗之表。宜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汗之可也。若有成實之里。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也。今外無可汗之表證。內(nèi)無可下之里證。故惟宜以梔子柏皮湯清之也。”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262)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 (二兩。去節(jié)。) 連軺 (二兩。連翹根是。)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 (切。一升。) 生姜 (二兩。切。) 甘草 (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病,倘若在外之邪熱結(jié)滯,并與在里之濕邪相合,郁閉不宣,因而熏蒸外發(fā)者,必為身膚之色澤呈黃也,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解:由麻黃、杏仁、甘草、生姜、大棗解表散邪;赤小豆、連軺、生梓白皮清泄?jié)駸帷?/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