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小悅悅事件

        小悅悅事件

        時間:2023-02-29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案例九 道德的底線:小悅悅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許,事件發(fā)生在佛山南海黃岐的廣佛五金城。醫(yī)生表示,小悅悅的情況不容樂觀。2011年10月18日下午3時30分,陳賢妹前往醫(yī)院探望小悅悅,并轉(zhuǎn)送了慰問金。2011年10月19日,佛山市文明辦主任張紅兵表示,小悅悅事件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佛山的整體形象是積極向上的。2011年10月21日零時32分,經(jīng)醫(yī)院搶救無效,小悅悅離世。2011年10月22日,檢察機關已對涉嫌肇事的兩名犯罪嫌疑人進行批捕。
        小悅悅事件_公共傳播研究藍皮書:中國危機公關案例研究報告(2011卷)

        案例九 道德的底線:小悅悅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許,事件發(fā)生在佛山南海黃岐的廣佛五金城。2歲多的小悅悅剛從幼兒園回來,媽媽便去收衣服了。像往日一樣,小悅悅一個人在家門口的巷子里玩耍著,厄運突然降臨,一輛迎面駛來的面包車猛然加速,將小悅悅撞倒并卷到車底,右側(cè)車輪從小悅悅胯部碾過。司機停了一下車,又加油門開走了,后輪再次從小悅悅身上碾過。

        3名路人從小悅悅身邊經(jīng)過,漠然不理。這時,一輛小型貨柜車開了過來,司機好像沒有看到地上的小悅悅,再次從她身上碾過。此時的小悅悅已經(jīng)一動不動了。之后將近7分鐘,還有呼吸的小悅悅孤零零地躺在路邊。

        第1個路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后,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jīng)過。

        第2個路人:騎著摩托車的男子,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3個路人:穿著淺色長袖衣服的男子,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后躲著離開,越來越遠。

        第4個路人:開著藍色后尾箱的三輪車男子,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jīng)過,對2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5個路人: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經(jīng)過。

        第6個路人:一名騎著摩托車的男子經(jīng)過。

        第7個路人:穿著黑衣服的男子開著摩托車經(jīng)過,不斷回望小悅悅,并停車詢問附近店主。

        第8個路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穿著黃衣服的小女孩經(jīng)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9個路人:有一名穿著雨衣騎著摩托車的男子經(jīng)過。

        第10個路人:穿著藍色短袖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

        第19個路人出現(xiàn)了,是一位背著麻袋的拾荒婦女。這位瘦小的拾荒婦女,放下了手上的麻袋,跑到小悅悅身邊,想扶起孩子,但因為路邊的店鋪里似乎也忙得不可開交,沒有人出來看一眼。拾荒婦女只好把小悅悅從路中間挪到路邊上,然后向四周呼救,但仍然沒有人出來幫忙。拾荒婦女隨后向巷子里跑去,幾秒鐘后,小悅悅的媽媽跑了過來,抱起血泊中的小悅悅,瘋一般地沖向了醫(yī)院。

        一、案例回顧

        2011年10月13日17時30分,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內(nèi)年僅2歲多的女童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型貨柜車碾過。7分鐘內(nèi)在小悅悅身邊經(jīng)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拾荒婦女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

        2011年10月13日晚,小悅悅在佛山一家醫(yī)院接受手術,切除了后腦頭蓋骨,并于當日轉(zhuǎn)到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還在危險期。

        2011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小悅悅頭部有膿腫,靠呼吸機輔助呼吸。醫(yī)生表示,小悅悅的情況不容樂觀。

        2011年10月16日下午,第一個肇事司機胡某在強大的壓力下投案自首,第二輛肇事車逃逸司機被傳喚到大瀝交警中隊。

        2011年10月17日上午,佛山市文明辦、南海區(qū)文明辦等有關部門了解小悅悅事件的經(jīng)過,依據(jù)實際情況去看望伸出援手的拾荒婦女陳賢妹,并給予褒獎。

        2011年10月17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區(qū)文明辦、大瀝鎮(zhèn)政府的相關人員來到拾荒婦女陳賢妹的家中,對她的愛心行為表示嘉許并予以2萬元的獎勵。

        2011年10月18日,廣東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個部門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會后,廣東省政法委在官方微博上發(fā)布信息,問計于民,征求救濟機制、獎懲機制方面的意見與建議,意見將成為廣東省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jù)。

        2011年10月18日,廣東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朱明國代表省委、省政府前往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看望小悅悅,并向其家屬及救助小悅悅的拾荒婦女陳賢妹表示親切慰問。

        2011年10月18日下午3時30分,陳賢妹前往醫(yī)院探望小悅悅,并轉(zhuǎn)送了慰問金。

        2011年10月18日下午,佛山市委副書記楊曉光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到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看望小悅悅和她的父母,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及有關部門領導一同前往看望。楊曉光說,公安部門一定會依法嚴懲肇事司機。

        2011年10月18日,順德區(qū)汽車運輸有限公司設立“扶人獎”,凡車載錄像有記錄,或有3名以上乘客作證屬實的,該公司將給予每次300元的獎勵;對于形成特別重大社會反響的,每次給予500元獎勵。

        2011年10月19日,佛山市文明辦主任張紅兵表示,小悅悅事件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佛山的整體形象是積極向上的。

        2011年10月19日,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劉繼生透露,廣州將對見義勇為人員加強獎勵和保護,大幅提高獎金并幫助解決就醫(yī)、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據(jù)悉,《關于進一步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的措施》(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意見中,擬將見義勇為犧牲人員遺屬撫恤金提高到50萬元。

        2011年10月21日零時32分,經(jīng)醫(yī)院搶救無效,小悅悅離世。

        2011年10月22日,檢察機關已對涉嫌肇事的兩名犯罪嫌疑人進行批捕。

        2011年10月23日,廣州全市100多間“西關小屋”以“拒絕冷漠 喚醒真愛”為主題,開展了交通安全主題宣傳等活動,號召市民遵守交通規(guī)則,安全駕駛、安全出行,發(fā)動市民簽名支持,并用文字悼念不幸離世的小悅悅。志愿者們同時向市民發(fā)出呼吁,用真愛趕走冷漠。

        2011年10月23日,廣東省總工會在佛山舉行全省職工“倡導見義勇為 弘揚傳統(tǒng)美德”論壇暨承諾行動啟動儀式。廣東省總工會提出,將為見義勇為職工提供免費法律援助。

        2011年10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有記者對近期發(fā)生在廣東佛山的碾壓女童致死案和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法律制度進行了提問。

        2011年10月31日,小悅悅的父親王持昌取出善款中的6萬元,捐給一名素不相識的25歲的白血病小伙子。

        二、案例分析

        1.危機生命周期

        我們把小悅悅事件分為危機萌芽期、危機爆發(fā)期、危機蔓延期、危機恢復期四個階段進行分析(見圖1-9-1)。

        img96

        圖1-9-1 小悅悅事件的危機發(fā)展階段

        1)危機萌芽期

        根據(jù)資料顯示,廣佛五金城內(nèi)孩子路邊玩耍,車輛擦身而過,陰天不開路燈,這些都是造成車禍的隱患。而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使很多人認為見義勇為難得好報的結(jié)局成為小悅悅無人施救的導火索。

        2)危機爆發(fā)期

        2011年10月13日17時30分,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內(nèi)年僅2歲多的女童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型貨柜車碾過。7分鐘內(nèi)在女童身邊經(jīng)過的十幾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拾荒婦女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

        3)危機蔓延期

        2011年10月13日晚,小悅悅在佛山一家醫(yī)院接受手術,切除了后腦頭蓋骨,并于當日轉(zhuǎn)到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小悅悅的傷勢牽動著大家的心,那些路人的冷漠也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譴責。

        4)危機恢復期

        2011年10月21日零時32分,經(jīng)醫(yī)院搶救無效,小悅悅離開了大家,可對此事的思考卻從來沒有停止。

        2.媒體報道

        小悅悅事件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眾多國際媒體大量報道(見表1-9-1至表1-9-4)。雖然中國官方媒體中央電視臺并沒有詳細報道此次事件,但其他地方電視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論壇都在報道這次事件。2011年10月21日《走基層·百姓心聲》欄目播出的《抬車救人該出手時就出手》報道了2011年10月19日江西南昌廣場東路發(fā)生的一起類似事件,一名2歲女孩被汽車撞倒并被壓在車下,周圍群眾攜手抬車救人。此報道似乎是在回應小悅悅事件,好人還是大多數(shù)。中央電視臺的評論如下:“幫助別人的氛圍可以激發(fā)善舉,勇氣也可以相互傳染,其實,在每個人的心底,善良和勇氣都不會缺乏,缺少的可能是自主的萌發(fā)。所以,當別人需要幫助時,當我們想解救他人的危難時,不妨振臂一呼,把善舉和勇氣傳染給更多的人?!眱杉嗨频氖鹿?,不同的結(jié)果,中央電視臺卻選擇了報道江西南昌的新聞,這一新聞處理態(tài)度令網(wǎng)友直稱“冷漠之最”、“冷漠之極”,讓全國網(wǎng)友憤怒不已。

        表1-9-1 小悅悅事件危機萌芽期媒體報道

        img97

        表1-9-2 小悅悅事件危機爆發(fā)期媒體報道

        img98

        表1-9-3 小悅悅事件危機蔓延期媒體報道

        img99

        續(xù)表

        img100

        表1-9-4 小悅悅事件危機恢復期媒體報道

        img101

        3.媒體觀點

        媒體觀點見表1-9-5。

        表1-9-5 小悅悅事件媒體觀點

        img102

        4.事故應對舉措

        1)佛山市政府部門

        2011年10月17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區(qū)文明辦、大瀝鎮(zhèn)政府的相關人員來到拾荒婦女陳賢妹的家中,對她的愛心行為表示嘉許并予以2萬元的獎勵。南海區(qū)文明辦的負責人認為,陳賢妹這種熱心救人的行為值得社會各界學習。

        2011年10月18日下午,佛山市委副書記楊曉光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到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看望小悅悅和她的父母,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及有關部門領導一同前往看望。楊曉光說,公安部門一定會依法嚴懲肇事司機。

        2011年10月19日,佛山市文明辦主任張紅兵表示,小悅悅事件只是個別現(xiàn)象,佛山的整體形象是積極向上的。呼吁整個社會應該弘揚正確的道德觀,把佛山友愛互助、和諧發(fā)展的精神展現(xiàn)出來。

        2)廣東省政府部門

        2011年10月18日,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朱明國代表省委、省政府前往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看望小悅悅,并向其家屬及救助小悅悅的拾荒婦女表示親切慰問。

        朱明國要求,以廣東省政法委、省社工委為主,包括團委、婦聯(lián)、社科院、社科聯(lián)等十多個部門,組織召開以“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為題,針對小悅悅事件進行討論。會上討論話題集中在: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引導見義勇為、扶助弱者的社會風尚?如何喚起社會良知?如何倡導社會主義道德?如何強化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如何發(fā)揮主流媒體和網(wǎng)站應對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正面引導作用?

        與此同時,廣東省政法委官方微博上發(fā)出信息,“請停止冷漠,廣東將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問計于民,您在這里的建議將可能成為廣東政策法規(guī)!”

        2011年10月19日,廣東省邀請社會各界代表開展見義勇為大討論,討論結(jié)果將以省社工委名義給省委寫報告。廣東省政法委官方微博發(fā)布消息稱,本次大討論將“問計于民,您的建議將可能成為廣東政策法規(guī)”第一場討論于2011年10月19日下午舉行,主要邀請各社會組織參加,包括慈善會、基金會和其他社會互助組織。第二場和第三場討論于2011年10月20日舉行,其中第二場討論邀請各人民團體參加,包括媒體曾經(jīng)報道的見義勇為的人物代表、受助者代表及工青婦等團體。第三場討論邀請法律界人士參加,包括法學研究者和律師代表等。三場討論將由媒體全程報道。大討論的結(jié)果將以廣東省社工委名義給省委寫報告,并將結(jié)果轉(zhuǎn)化為可行性建議,付諸實施。廣州市見義勇為基金會理事長劉繼生談及小悅悅事件,連稱太不像話了。劉繼生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廣州將對見義勇為人員加強獎勵和保護,大幅提高獎金并幫助解決就醫(yī)、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據(jù)悉,《關于進一步加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的措施》(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意見中,擬將見義勇為犧牲人員遺屬撫恤金提高到50萬元。

        2011年10月20日,廣東省委常委會上,領導呼吁,針對最近廣東省發(fā)生的小悅悅事件,我們每個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來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療傷的疼痛來喚起社會的警醒與行動。在公眾參與下創(chuàng)造揚善懲惡的制度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努力提升全社會道德水平和每個人的道德良知,以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fā)生。

        3)中央政府部門

        2011年10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在記者提問小悅悅事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信春鷹表示,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分清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弘揚正氣、匡扶正義。救死扶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這方面我國有豐富的道德資源和法律資源。兒童、青少年在我們國家法律上一直享有重要的受保護地位。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飛在發(fā)布會上介紹說,按照我國現(xiàn)有的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是有規(guī)定的,首先憲法規(guī)定,兒童受國家保護。此外,我國1991年專門制定了對未成年人實施特殊保護的法律,這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法律規(guī)定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特別規(guī)定全社會都有維護未成年人權益的義務,而且還規(guī)定了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各項措施。李飛說,作為公民個人、社會組織和單位,都有見義勇為、救死扶傷的義務和責任。社會各方應當共同努力,采取切實的措施,杜絕人為因素或者意外因素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傷害?,F(xiàn)在有一些地方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了地方性法規(guī)或規(guī)定,對見義勇為的行為給予表彰和鼓勵,對見義勇為者受到的傷害給予經(jīng)濟上的補助。

        從佛山市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應對舉措來看,基本符合5S原則的要求。第一,符合承擔責任原則。小悅悅事件發(fā)生后,廣東官方組織搶救、聯(lián)合社會各界力量,對其家人給予慰問與關心,廣東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馮玲帶著心理咨詢志愿者到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探望小悅悅的父母,并送上了慰問金。第二,符合真誠溝通原則。從政府到民間紛紛組織探望小悅悅,真誠給予關懷。第三,符合速度第一原則。政府相關領導第一時間看望了小悅悅并組織了一系列的討論。第四,符合系統(tǒng)運行原則。廣東官方從市到省都積極應對此事,組織搶救、組織探望、組織慰問、組織討論,希望通過有效的運作重塑廣東的形象。第五,符合權威證實原則。在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佛山市政府及廣東省政府都是通過相關領導的行動及聲音回復公眾和媒體關注的問題。

        三、受眾反應分析

        小悅悅事件引發(fā)了全國公眾的高度關注,大家既對肇事司機撞人之后逃逸而感到憤怒,也對路人的冷漠而表示震驚,并引發(fā)了對中國社會道德滑坡的集體反思。環(huán)球輿情調(diào)查中心針對全國范圍內(nèi)的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友展開了一項小悅悅事件引發(fā)的中國社會道德反思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jié)果如下。

        (1)九成以上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十年社會道德水平倒退,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中國社會的道德水平有很大倒退。

        (2)有受訪者認為政府官員道德水平滑坡的受訪者比例最高。

        (3)四成受訪者認為“‘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是造成國人道德水平滑坡的主要原因,三成多受訪者認為是法律原因?qū)е碌赖滤较禄?/p>

        (4)九成以上受訪者遇到陌生人需要幫助時,不同程度地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5)七成以上受訪者會采取行動幫助摔倒或生命財產(chǎn)受到威脅的陌生人,旁觀或悄悄走開的受訪者各占到近一成。

        (6)半數(shù)以上受訪者認為遵守道德不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7)五成多受訪者譴責漠視小悅悅的路人,不足三成受訪者支持或理解路人漠視。

        (8)六成受訪者認同18個路人沒有救助小悅悅是因為社會風氣、法律缺失造成的。

        (9)七成多受訪者支持出臺有關見義勇為、幫助別人的法律。

        (10)七成受訪者認為法律是建設誠信社會最有效的約束機制,各有近六成受訪者認為“道德良知”、“制度”是最有效的約束機制。

        四、總體評論

        18名路人路過被撞倒躺在地上的小悅悅,無一例外選擇了漠視。伸出援手的是第19人,她是一個拾荒婦女。一件看起來也許很普通的車禍,卻因為這種漠視引起了全國人民甚至世界媒體的廣泛關注。事態(tài)令人意外的發(fā)展還有很多,這名婦女事后遭遇了“這么做是為了走紅”的指責,而一名與此事不相干的司機“為了能出名”,竟然“舉報”自己是肇事者,甚至還有人說是小悅悅的父母故意讓人撞死女兒。為什么會有這些病態(tài)現(xiàn)象出現(xiàn)?我們不禁要扣問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的監(jiān)管

        對于小悅悅事件,輿論一邊倒地譴責司機、路人,同時也有法律專家撰文分析,這其實是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典型案例。從法理層面看,“路人再冷漠也只是路人。能真正照顧好小悅悅的,首先是也只能是父母?!卑恚?歲多的小女孩一人走在車來車往的路上,此時孩子的父親在店鋪里照顧生意,母親在樓上收衣服,事發(fā)后6分鐘直到拾荒婦人大聲呼救,孩子母親才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在未成年人受到法律嚴格保護的國家,失職父母是要被追究責任的,至少被剝奪監(jiān)護權。我國也是《兒童權利公約》的簽字國,也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但在很多情況下得不到執(zhí)行,社會意識也缺失。

        2.政府的責任

        媒體報道小悅悅事件后,廣東省的相關官員在第一時間去醫(yī)院看望了在重癥監(jiān)護室的小悅悅;給救助小悅悅的陳賢妹送去了2萬元獎金;下令立即逮捕肇事司機。然后就安坐在關于道德的座談會上,侃侃而談,發(fā)出感慨和指示。可讓我們驚奇的是,沒有哪個官員從自己的職責出發(fā),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死負有什么樣的責任。甚至都沒能道歉,說:“對不起,我們收了稅,但是沒有辦好事。市場里交通繁忙,人車混雜,卻沒有交通警察在里面執(zhí)勤?!逼鋵?,國家對專業(yè)市場的選址、場內(nèi)環(huán)境、消防安全、治安等都有相關技術標準;甚至還有規(guī)定場內(nèi)布局規(guī)劃應合理,要設有車輛和人員專用出入口;應設置與市場規(guī)模相適應的專用機動車停車場,并設置機動車單行線。可在事發(fā)之前,沒有一個官員拿著這個規(guī)定,去核對相關人員的作為。試想,如果每位官員都能嚴守職責,可能小悅悅就不會發(fā)生車禍。

        3.社區(qū)的關愛

        事發(fā)地點廣佛五金城是一個小商品交易市場,車流量大,人員復雜,多數(shù)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沒有形成傳統(tǒng)的住宅社區(qū),路人失去社區(qū)參與意識,缺乏鄰里互助的精神,這也是導致無人施救的原因之一。

        4.道德的底線

        中國人的良知是泯滅了還是被“害怕”禁錮起來了?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說起。有人說“南京彭宇案”讓中國人了解到做好事的風險,而這種風險似乎高到讓很多人不愿意去承擔。再加上見義勇為難得好報的結(jié)局的推波助瀾,更讓“有人遇難,無人援手”的現(xiàn)象增多。其實,“向善”是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天性,現(xiàn)今最缺乏的是一個為向善搭建的平臺。我們要捍衛(wèi)愛心,就要對傷害社會信任、欺詐善意、透支愛心的行為絕不姑息,既要有社會輿論的褒獎,還要有個人、企業(yè)、社會組織等的自愿贊助,更要有制度保障。畢竟,在今天的中國,愛心真的傷不起啊!

        五、對策建議

        如何重塑道德規(guī)范、修復社會信任?如何重構(gòu)社會價值觀、道德觀、文化觀?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步:完善法律,強調(diào)家庭責任感。

        時下輿論關于子女教育的議論,多集中在城市對獨生子女的過度呵護上,小悅悅事件點出了另一個易被忽視的問題:農(nóng)村多子女家庭和流動人群對子女教育不足、保護缺失的問題。留守兒童自幼得不到父母的看護,使得孩子們情感、心理的發(fā)育受到極大傷害。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僅給他們的成長蒙上陰影,更給家庭、社會埋下巨大隱患。

        在此問題上父母的職責無法替代,再難也不該生下孩子不管。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我們必須認真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并修改相關條款以適應新情況。要對流動人群進行教育、指導,特別要強調(diào)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為人父母者在安排家庭生活、選擇發(fā)展之路時,一定要把子女的養(yǎng)育、教育放在優(yōu)先位置。

        第二步:強化監(jiān)控,組建誠信政府。

        改變這種現(xiàn)實,靠的不是道德宣教,甚至也不是生硬的法律條文,而是首先要構(gòu)建一個誠信的政府。政府要做維護公民誠信的典范,讓老百姓看到希望,切實解決公民的切身利益問題,解決公民的民生訴求與民主權益訴求。小悅悅事件從反面表現(xiàn)了公民對社會的不信任感。當公民在社會中感到自己是主人的時候,迸發(fā)出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是巨大的,否則就只能是旁觀者和冷漠者。因此構(gòu)建誠信政府、打造誠信社會責無旁貸。

        第三步:建立獎懲體制,保護心中的善。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副校長吳志攀在各院系及行業(yè)校友會負責人座談會上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議,鼓勵校友講誠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如果中間發(fā)生風險,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訴,北大將無償提供法律支持;如果敗訴需要賠償,北大出資20萬,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希望支持的北大校友轉(zhuǎn)發(fā)!”這些文字,在微博上爆轉(zhuǎn),陡然成為流行語。大家編排的這些話看著好玩,其實是對重新拾起道德的一種訴求。

        對于政府而言,應該將任何見義勇為的行為都納入到主流媒體中大力宣傳,倡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道德內(nèi)化為自律的行為,來一場讓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的專項活動。建立獎懲體制,對好人進行表彰,讓好人有好報,由社會、政府、民間組織共同承擔。

        第四步:發(fā)展公益事業(yè),重建社會信任。

        社會的信任制度如何建立,公眾對他人、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如何改變,這是解決小悅悅事件的關鍵。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國的公益組織得到一定的發(fā)展,但是卻缺少多樣性,也缺乏對公眾日常生活關懷的常態(tài)化公益活動。同時,國內(nèi)公益組織本身和公眾的連接性、互動性比較欠缺,讓公眾感覺“離得很遠”,和自己關系不大,甚至有許多公眾都不了解身邊的一些組織是做什么的,使公眾沒有參與感和積極性。

        1910年,美國社會學家E.A.羅斯,從華南到華北,再到西南,游歷大半個中國后寫的一本觀察集——《China in E.A.Ross’s Eyes》。在書末曾寫過這樣一句話:“盡管中國時刻都在變化與進步,但他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科學技術背后的道德支撐。放棄了舊式教育(指廢除科舉和儒學教育)后,中國如果發(fā)展出一種自私的物質(zhì)主義而不再重視社會公共道德的話,即使中國富裕了,也不是真正的富裕,而是災難?!?/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