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化療后減毒增效

        化療后減毒增效

        時間:2023-04-27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化療所產(chǎn)生的毒性反應是困擾醫(yī)師的一大難題,同時患者常因毒性反應而終止化療。發(fā)現(xiàn)可明顯恢復患者化療后的體質(zhì),增強食欲,減輕消化道反應,減輕對骨髓的抑制,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增強患者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減少痛苦,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

        1.減毒增效作用 乳腺癌為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化療是其重要治療手段,但化療經(jīng)常出現(xiàn)消化道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體質(zhì)量下降等不良反應?;熕a(chǎn)生的毒性反應是困擾醫(yī)師的一大難題,同時患者常因毒性反應而終止化療?;熕幬镌谝种颇[瘤細胞的同時,也會殺傷正常細胞,普遍出現(xiàn)惡心嘔吐、體質(zhì)差、白細胞下降等毒性反應,使患者不能耐受,而中斷治療。中醫(yī)藥在減輕化療藥物的毒性反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某些中藥還能誘生機體內(nèi)干擾素,具有抗腫瘤和調(diào)節(jié)人體免疫等多重作用。

        (1)傅饒等在化療同時加用自擬中藥處方預防乳腺癌患者的毒性反應,通過補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基礎上聯(lián)合化療能增強化療藥物殺傷癌細胞作用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減少其對機體的毒性反應,達到揚長避短增效減毒之功。治療方法:化療同時加用自擬中藥處方,基本方為:當歸20g,黃芪30g,熟地黃20g,北沙參20g,太子參30g,雞血藤20g,丹參2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黃連10g,茯苓15g,白術20g,甘草10g,每日1劑,煎2次服用,21日為1個周期,共3~4個周期為1個療程。

        (2)王興春等應用小柴胡湯配合化療治療晚期乳腺癌,總體有效率較高,減輕了不良反應,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小,從而均能完成全程化療。化療前1周開始服用小柴胡湯,至化療結束。小柴胡湯藥物組成: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大棗、生甘草、生姜。

        (3)王冬娜等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原則,擬定了補益氣血,調(diào)和脾胃的中藥方劑在化療階段輔助治療,通過對66例乳腺癌化療病人分兩組進行了對比觀察。發(fā)現(xiàn)可明顯恢復患者化療后的體質(zhì),增強食欲,減輕消化道反應,減輕對骨髓的抑制,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tài),增強患者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減少痛苦,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化療方案選用CAP、NP、NA(環(huán)磷酰胺、多柔比星、順鉑、諾維本)。21天為1個周期,共用6個周期,并常規(guī)選用甲氧氯普胺(滅吐靈)、格拉司瓊、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吉賽欣等和常規(guī)對癥支持療法。在用上述方案治療同時配合中藥調(diào)理,于第1次化療前5天及每次化療后第9~21天服用,每天1劑,分早晚溫服。方劑組成:太子參15g,黃芪15g,沙參15g,黃精30g,黨參15g,姜半夏15g,黃芩9g,陳皮12g,雞內(nèi)金12g,山楂30g,焦三仙各12g,大棗6枚。口渴加麥冬15g,天花粉15g;腹瀉加仙鶴草12g,補骨脂12g;便秘加火麻仁15g,郁李仁12g;脫發(fā)加女貞子12g,墨旱蓮12g;口苦加黃連6g。

        2.防治化療初期的毒性反應 廣東省中醫(yī)院林毅教授診療經(jīng)驗:化療后1~3天,因化療之毒首先損傷脾胃功能,臨床上表現(xiàn)為脾胃不和、濕濁中阻之證,治療上應重視顧護脾胃,以預防骨髓抑制癥的發(fā)生,治法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以健脾和胃、化濕理氣,藥用:黨參15g,炒白術15g,茯苓15g,懷山藥15g,廣木香(后下)5g,砂仁(后下)10g,陳皮15g,紫蘇梗15g,姜竹茹15g,萊菔子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炒麥芽15g,法半夏15g。

        3.治療化療所致的臟腑損傷 羅雪冰等采用中醫(yī)藥防治乳腺癌放、化療毒性反應,取得了一定成效。他們提出中醫(yī)藥配合化療的目的在于增強化療藥物的療效,預防減輕其毒性反應,保持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和良好的體質(zhì)狀況,提高化療的遠期療效,幫助提高化療完成率。為此,針對在化療不同時期出現(xiàn)不同的毒性反應,中醫(yī)藥防治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臨床上預防應以扶助正氣為主,治療上以祛邪解毒為主,根據(jù)毒性反應的臨床證候辨證施治。

        (1)胃腸功能紊亂癥:臨床癥見納食減少,惡心干嘔,或食后又吐,甚則不能進食,腹脹,腹痛或腹瀉,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光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益氣健脾,和胃降逆為法,方用姜茹半夏湯加減,藥用生姜10g,竹茹6g,制半夏15g,黨參15g,黃芪30g,炒白術10g,厚樸10g,代赭石15g,陳皮10g,炒神曲15g。若虛煩失眠加百合10g,酸棗仁15,傷津甚者加沙參15g,麥冬15g,傷陰甚者加龜甲30g,石斛15g,胃脹甚者加枳殼、香附各15g,諸藥合用加水復煎取汁分3次飯后服用。作為預防可在患者首次化療未出現(xiàn)臨床癥狀前給予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每天3次,連續(xù)口服14天。

        (2)肝損害:肝功能檢查示谷丙轉氨酶升高,臨床表現(xiàn)為右脅脹痛、面目黃染、納呆、口苦、惡心、神疲乏力、舌質(zhì)黯紅、苔薄黃膩,脈弦為主,治以清利肝膽濕熱為法,方以茵陳蒿湯加減,藥用茵陳15g,梔子、郁金各12g,大黃10g(后下),牡丹皮12g,赤、白芍各12g,車前子、薏苡仁各30g,諸藥合用加水復煎取汁分3次飯后服用。

        (3)心臟損害: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心悸,軟困乏力,頭暈失眠,舌暗,苔薄黃,脈數(shù)或結代脈。心電圖檢查有心律失常,或ST-T改變,心肌酶譜檢查谷草轉氨酶增高。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安神,方以生脈飲加減。藥用:紅參10g,黃芪30g,麥冬30g,雞血藤、黃精、丹參各15g,五味子10g,諸藥合用加水復煎取汁分3次飯后服用。作為預防可讓患者在化療期間每日飲用開水泡人參湯6次,共服14天。

        (4)化療性肺炎:臨床表現(xiàn)為胸悶、胸痛氣短、咳痰帶血、口干乏力、舌紅或紫、苔黃、脈細數(shù),或弦數(shù),治以養(yǎng)陰潤肺,化痰止咳,活血化瘀為法。方選百合固金湯加減,藥用生地黃、熟地黃、當歸、桔梗各10g,百合、黃芪各30g,麥冬、天冬、桑白皮各15g,玄參、浙貝母、白芍各12g,田七粉3g(沖服)。若痰濕重加制半夏15g,栝樓12g;痰熱重加魚腥草30g,竹茹12g;血瘀重加露蜂房6g;咳痰帶血者加仙鶴草15g,茜草12g;脾虛者加炒白術15g,淮山藥30g。諸藥合用加水復煎取汁分3次飯后服用。作為預防可讓患者在化療期間服用百合、枸杞子各30g,與大米合煮粥。

        (5)腎功能損傷:臨床表現(xiàn)為腰酸乏力,尿少,眼瞼或足踝浮腫,尿常規(guī)檢查有蛋白出現(xiàn),血尿或腎功能檢查示尿素氮、肌酐升高,舌質(zhì)暗,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以補腎活血,利尿解毒為法,方以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藥用淮山藥、茯苓各15g,澤瀉、山茱萸、牡丹皮、墨旱蓮、女貞子各12g,桑寄生、王不留行各10g,車前草30g。若出現(xiàn)全身浮腫或腹脹甚加大腹皮、川厚樸、豬苓各15g。諸藥合用加水復煎取汁分3次飯后服用。

        4.防治化療后白細胞減少

        (1)廣東省中醫(yī)院林毅教授診療經(jīng)驗:在化療的第3、7、10、14天監(jiān)測血細胞情況,根據(jù)血細胞的變化及時調(diào)整用藥。以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者,應以補氣生血為重,習用北黃芪30~60g,黨參30g;以紅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者,以補腎生血為重,習用紫河車30g,雞血藤60g,黃精30g;對血小板減少者,以益氣養(yǎng)陰為法,習用北黃芪30~60g,沙參30g,麥冬15g,石斛15g。方中亦可加入沙參以滋養(yǎng)胃陰,阿膠以滋陰養(yǎng)血,共奏補腎生髓之功,常用藥如:生龜甲(先煎)50g,鹿角膠(烊化)15g,阿膠(烊化)15g,枸杞子15g,西洋參15g或紅參15g,沙參30g。

        (2)田建明等根據(jù)“腎主骨生髓”“腎主藏精”“精血同源”的中醫(yī)理論,用補腎生精化血湯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總有效率達93%。他們認為腎精虧損、氣血不足為本病的基本病機?,F(xiàn)代藥理研究亦表明,某些補腎的中藥能促進骨髓的造血功能:如補骨脂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有明顯拮抗作用,枸杞子能顯著促進造血功能,女貞子能升高白細胞、能對抗化療或放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鹿茸能促進紅細胞、血色素和網(wǎng)狀細胞的新生。補腎生精化血湯治療惡性腫瘤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療效頗佳,方藥組成為:熟地黃、補骨脂、菟絲子、鹿角膠、阿膠、紫河車、枸杞子、女貞子、黃芪、丹參、砂仁等。

        (3)汪秀巖等以補血、補陰、補陽為法,用升白煎(雞血藤、枸杞子、菟絲子)進行預防性用藥,可促進骨髓造血,防止白細胞下降。宮平等以升白煎治療化療中出現(xiàn)的白細胞下降86例,除3例肝癌晚期未完成療程而死亡外,83例均完成了3個療程以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方藥組成為:雞血藤90g,枸杞子30g,菟絲子20g,大棗2枚,此為成人量,小兒酌減。加減:白細胞低于3.0×109/L,加女貞子30g;貧血者加阿膠30g;血小板低于10.0×109/L者加卷柏20g;血漿蛋白低于120g/L者加黃芪50g。

        (4)王鳳仙運用自擬升白沖劑治療乳腺癌化療致白細胞下降患者46例,效果滿意。升白沖劑(藥物組成:黑豆15g,阿膠10g,粳米15g,甘草6g,大棗12枚。由本院制劑室提煉濃縮,精制成顆粒劑,每包15g),每次1包,以黃芪20g,淫羊藿15g,水煎取汁100ml,飯前1小時沖服,每日3次,連用15天。升白沖劑優(yōu)點如下:①能使血細胞緩慢持續(xù)上升,維持時間長,且不易反彈;②與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合用,避免了粒細胞增殖過快而致骨髓空虛,長期應用效果更好;③能治療和預防白細胞減少癥,且能使紅細胞、血小板數(shù)有效提高;④無發(fā)熱、過敏等不良反應;⑤制成沖劑,服用方便,價格低廉。

        5.防治化療后的骨髓抑制

        (1)補腎生髓:劉曉雁等根據(jù)腎主骨生髓理論而采用龜鹿二仙湯,并打破常規(guī)的用藥模式,根據(jù)中醫(yī)時間醫(yī)學理論改為酉時服藥以順陰陽盛衰之勢而補腎生髓,結果顯示龜鹿二仙湯對乳腺癌患者化療后有較好的促造血系統(tǒng)功能恢復的作用,且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小,對臨床上保證化療的劑量強度與密度,提高化療的效果,減輕化療的毒性反應方面有重要的意義?;煼桨覆捎萌橄侔┡R床標準化療方案:CEF或CTF方案,藥物組成:CTX600mg/m2,E-ADM 60mg/m2或THP50mg/m2,5-FU 600mg/m2,每3周重復,共6個療程。加味龜鹿二仙湯組成:生龜甲(先煎)50g,鹿角膠(烊化)15g,阿膠(烊化)15g,枸杞子15g,沙參15g,西洋參15g或紅參15g(口干,舌紅,偏陰虛時予西洋參;口淡,舌淡,偏陽氣虛則予紅參)。每日1劑,水煎2次,兌汁服用。

        (2)扶正祛邪:唐漢鈞等認為乳腺癌實施手術,有形之“積”已去,但余毒仍在,化療藥物為熱毒之藥,與余毒相合,可耗氣傷正,損傷臟腑,使先天后天之源枯竭,患者常有氣血不足、氣陰兩虛、脾胃不和、肝腎不足等癥狀,因此治療必須從扶正和祛邪兩方面著手。他們分析了60例乳腺癌化療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結果表明以扶正祛邪為原則的中醫(yī)治療對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療期間的惡心嘔吐、骨髓抑制有較好療效,并能提高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采用龍華醫(yī)院唐漢鈞教授的乳安九方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方藥組成:生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鹿角片、肉蓯蓉、靈芝、薏苡仁、龍葵、露蜂房、白花蛇舌草。辨證加減:在此方的基礎上,根據(jù)臨床癥狀、術后并發(fā)癥、時令節(jié)氣等加以調(diào)整。如肝氣郁滯者可加柴胡、郁金、白芍藥、當歸、香附等;脾失健運、惡心嘔吐者,加陳皮、姜半夏、姜竹茹等;氣虛血虧、血象下降者加熟地黃、黃精、阿膠、何首烏、當歸等;春夏兩季另加疏風清熱、芳香化濕藥,如連翹、菊花、苦丁茶、藿香、佩蘭、綠萼梅等;秋冬兩季則加養(yǎng)陰潤肺、溫補肝腎之品,如沙參、天冬、菟絲子、蠶繭等。

        (3)健脾益腎法:黃智芬等應用八珍湯配合化療治療中晚期乳腺癌患者37例,取得一定療效。他們認為八珍湯加減方藥具有補益氣血,健脾益腎功效,八珍湯加減對化療藥物有減毒增效的作用,對骨髓功能以及化療期間的食欲、睡眠、體力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能減輕化療造成的骨髓抑制,使癥狀明顯改善,并可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存期。八珍湯加味組成:熟地黃10g,當歸10g,白術10g,茯苓12g,川芎9g,白芍12g,黨參15g,甘草6g,黃芪30g,女貞子18g,陳皮6g。辨證加減:納差者加麥芽15g,神曲10g;高血壓者加鉤藤10g,牛膝10g;糖尿病者加天花粉15g,葛根18g;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2g;淋巴結腫大者加夏枯草10g;骨疼痛者加骨碎補30g。用量用法:每天1劑,清水煎至20ml,早晚分服。

        黃智芬等探索多年總結出的用于配合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有效方劑健脾消積湯具有補氣養(yǎng)血、健脾和胃的作用。方中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薏苡仁、甘草益氣健脾,枳殼、陳皮理氣化痰、消積止痛,白花蛇舌草、莪術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健脾消積湯聯(lián)合化療治療晚期乳腺癌可提高化療的療效,減少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保護患者的骨髓功能和免疫功能,提高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延長生存期。重視培扶機體正氣、協(xié)同化療抗癌消瘤,增強其免疫功能來達到抑瘤消瘤的目的,消瘤而不傷正,這是中藥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優(yōu)勢,也是治療的最終目的。治療方法:在使用CTF方案化療的同時加用自擬健脾消積湯,處方如下:太子參、黃芪、薏苡仁各30g,白術19g,茯苓、白花蛇舌草、枳殼各10g,陳皮、甘草各6g,莪術10g。每天1劑,清水煎至200ml,早晚分2次服。

        廣東省中醫(yī)院林毅教授診療經(jīng)驗:林教授認為化療后出現(xiàn)骨髓抑制癥時應以健脾補腎為基本法則,以陰陽并補為法擬方,藥用:西洋參30g或紅參15g,北黃芪15g,懷山藥15g,茯苓15g,白術15g,女貞子15g,桑椹15g,菟絲子15g,枸杞子15g,黃精30g,補骨脂15g,淫羊藿15g,山茱萸15g。

        (4)陰陽雙補:洪宋貞等以龜鹿二仙丹加味治療乳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獲得顯著療效。乳腺癌化療期間配合使用中藥龜鹿二仙丹加味,能有效減輕化療后的骨髓抑制,并降低重組人粒細胞集刺激因子(粒生素)的使用率,而且對化療后血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的防治作用明顯優(yōu)于鯊肝醇。在CTF治療基礎上加服龜鹿二仙丹加味治療。處方:生龜甲(先煎)50g,鹿角膠(烊化)、阿膠(烊化)各12g,枸杞子、西洋參各15g,南北沙參各15g。每天1劑,水煎取藥液于每晚9時頓服。

        (5)補氣益血、滋補肝腎、健脾和胃:黃廣培用歸脾湯加味治療乳腺癌化療后骨髓抑制30例,能有效地減輕和防治骨髓抑制,提高化療療效,幫助患者順利通過化療,有效率達到83.3%。方藥組成如下:黨參15g,生黃芪30g,白術10g,茯苓15g,當歸15g,熟地黃15g,何首烏15g,龍眼肉15g,阿膠10g,女貞子15g,墨旱蓮15g,大棗10g,木香6g,炙甘草6g。

        (6)健脾益氣、活血補血、滋腎養(yǎng)陰:另有醫(yī)家采用養(yǎng)血湯治療,組成如下:黃芪50g,黨參20g,茯苓10g,白術10g,熟地黃12g,淮山藥20g,黃精15g,枸杞子15g,女貞子15g,當歸20g,川芎15g,阿膠10g(烊化),白芍8g,麥冬15g,焦三仙9g,甘草6g。

        (7)補血補腎:口服中藥增髓湯組方如下:竹茹10g,雞內(nèi)金10g,骨碎補15g,炙龜甲20g,首烏藤30g,雞血藤30g,黃芪15g,浮小麥15g,天花粉15g,麥冬15g,上方中藥水煎服,每日2次,中午和晚上飯后30分鐘服用。

        6.防治化療所致的脫發(fā) 化療所致的脫發(fā)為腫瘤患者在接受化療后出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為頭發(fā)脫落,重則脫光,伴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失眠,舌淡紅,苔薄白,脈滑細。

        (1)羅雪冰等以滋補肝腎為法,方用生血丸合七寶美髯丹加減,藥用何首烏、女貞子、茯苓各15g,枸杞子、菟絲子、山茱萸、淫羊藿、生地黃各12g,鹿角膠、阿膠各10g(烊化),當歸、川芎各9g。諸藥合用加水復煎取汁分3次飯后服用。作為預防,可讓患者在化療期間每次服用核桃、芡實各30g,與大米合煮粥。

        (2)李福蓮等在行化療前在患者發(fā)根涂抹自制中藥洗劑以減少脫發(fā),效果滿意,治療方法為:于化療前2天開始在發(fā)根處涂抹自制中藥洗劑,每天2次,連用10天。中藥洗劑主要成分:何首烏、黃精、肉蓯蓉、當歸、白芍、丁香、熟地黃、黑芝麻、雞血藤、太子參、皂角、菟絲子、生姜汁。根據(jù)中醫(yī)的歸經(jīng)理論和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辯證、增加其他成分煎制成洗劑,兌入生姜汁,在每次化療前2天開始均勻涂抹頭皮至發(fā)根,使藥物迅速滲透至發(fā)根毛囊部位,給生發(fā)細胞以充足的養(yǎng)分,以對抗化療藥物對頭發(fā)毛囊部位的損害,起到益氣、養(yǎng)血、固發(fā)、生發(fā)的作用。另外,方劑中含有皂角、生姜汁等成分,水劑均勻涂抹頭皮,具有脫敏、潤燥、頭發(fā)易于梳理等功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