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陽吳氏人物傳記
(以出生時間為序)
吳 卿(1014—1091),又名宕龍,字桂隆,號明古。昇蘇鄉(xiāng)2都靈山人,昇蘇吳氏宗族3世祖。年二十以詩經隨中秋圍第三,因嚴親染病侍奉十余載,衣不解帶,久而靡倦。至33歲方登宋慶歷丙戌(1046)賈黯榜進士第,授欒城令,遷御史中丞,歷官太子太傅。嘉祐六年(1061)贈賢良,誥封坦公。七年丁內外艱大祥,英宗三旌不赴。治平末,特詔有司促以赴道,神宗登極改封吳郡公。宋元豐間旱,公憂之,出俸金令民浚開河流,自雙澗河埠下至河頭,長20里許,分注民田萬秤。導澗之際,亦有梗事者,其熟察機宜者為之謠曰:“坦公欲開河,功多怨亦多;過了百年后,功在怨消磨?!奔肮Τ?,鄉(xiāng)邦德之,曰坦公堰,后又稱富民堰,建祠尸祝。謚“忠圣”。事跡入載省志、郡志、縣志中。
吳 遠(1068—1144),字彥明,號南峴。昇蘇鄉(xiāng)2都靈山人,昇蘇吳氏宗族5世祖(吳卿次孫)。登宋政和乙未(1115)進士,時有“祖孫進士”之稱,歷官大理寺評事。
吳 琪(1084—1165),字國珍,號南石。仁壽鄉(xiāng)56都馬擇橋頭人,靈岳吳氏宗族3世祖。宋宣和壬寅(1122)賜進士第,官至吏部侍郎,授中憲大夫。
吳 芾(1104—1183),字明可,號湖山居士。浙江仙居縣田市吳橋村人,東陽南岑吳氏宗族始祖。紹興二年壬子科張九成榜進士。初為秘書正字。因與秦檜不合,屢受抑。后任監(jiān)察御史,上疏宋高宗勵精圖治,建議高宗親征,駐蹕建康,以系中原之望。紹興末年,權戶部侍郎、知婺州。隆興元年(1163),知紹興府,充兩浙東路安撫使。乾道元年(1165),任敷文閣直學士知臨安府,十二月,復為吏部侍郎。終為權臣所忌,出知太平州。淳熙元年(1174),以龍圖閣直學士告老還鄉(xiāng),修小西湖于后里吳,傾力著述。積封臨??ら_國公,食邑3400戶,贈光祿大夫、少師,謚“康肅”。朱熹為其作《神道碑銘》。著有表奏五卷,詩文三十卷。今存《湖山集》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宋史》有傳。列名《中國人名大辭典》且有百余字介紹。
吳文炳(1134—1197),字元質,號觀麓。仁壽鄉(xiāng)56都馬擇橋頭人(今安恬村內),靈岳吳氏宗族6世祖。授主簿,贈丞事郎。修馬擇橋、鄉(xiāng)人感之,改稱吳公橋(后改吾公橋)。宋淳熙甲午(1174)在所居之東地曰香溪,創(chuàng)建“安田義塾”,以教宗淵子弟和四方俊彥;禮四方名士,以職教事;一時耆英多往來,延蘭溪徐畸(即徐南夫)主師席。宋淳熙辛丑(1181),徐畸有《安田義塾記》,載于郡志、縣志中,名重當時。生八子,分列八宅,俗稱“靈岳吳八宅”。吳文炳修馬擇橋、創(chuàng)安田義塾、建八宅,名垂青史。
吳 洪(1145—1212),字禹功。祖居仙居縣吳橋,東陽南岑吳氏宗族嫡祖。從學于呂祖謙,布衣蔬食,靜處一室。登乾道丙戌科(1166)蕭國梁榜進士,初授縉云縣尉,遷永春縣丞,升宣教郎、建德知縣。1171年,任浙東江西提舉、常平司提舉、階奉議大夫。因直言指責宰相燮理無方,獲罪當?shù)?,乃?172年冬辭官歸里。贈中散大夫、仙居縣開國男、食邑300戶。致仕后定居東陽南岑別墅??h志有傳。
吳 文(1152—1257),字公器,號淡齋。世家烏傷碑塘,以明經登宋淳熙乙未科(1175)進士,拜員外郎,復任長沙知府。致仕后,于宋嘉定己巳(1209)擇地于東陽58都高砂(即今畫水鎮(zhèn)吳宅村),見其山明水秀,以為其地必昌,遂置莊高砂。后于宋寶祐甲寅(1254)三月望日,其長子吳鳳(1199—1273)自烏傷碑塘徙居東陽58都高砂莊發(fā)祥。繁衍成族后譜奉吳文為東陽高砂吳氏宗族始祖。
吳崇福(1163—1246),明識強記,知書達禮,工筆札、善書畫。世家溫州永嘉,朝請郎江東路運管良驥之季女,東陽長衢郭氏長興知縣郭湜之妻,敕封大孺人。成婚后,于宋紹熙間(1190—1195),大孺人以婆婆葉氏所建的高塘庵改創(chuàng)為高塘書院。延諸葛于能、錢公文子主師席,著錄者甚眾,費且不資,自出奩中物裨助無靳色,人尤難之。府君既當家,高塘生徒益集。錢公文子得宰長沙,尚授業(yè)不去,孺人尊禮儒生始終如一,其譽日隆。宋嘉泰甲子(1204),府君即世,諸子未成立,女未遣送,門戶幾不夙立,孺人終夜治生事,而委諸子于學,不以絲粟外務累其志,嘗求師于錢公,錢公屬之葉公味道。且辟巍樓,額曰東閣,宣獻樓公鑰大書之,庋書滿屋,夜誦逮旦。大孺人吳崇福創(chuàng)辦高塘書院和辟巍樓,名重當時。
吳延圭(1192—1939),又名鳳,字怡勉,世家溫州永嘉之西,于宋嘉定甲戌(1214)隨父夔偕弟萬里遨游婺之吳寧(延圭、萬里之祖吳全(1160—1236),字希正,登宋紹熙甲寅(1194)進士,授忠翊郎,升越州會稽郡守,時任會稽郡守),愛兩峴之佳山水,遂式廓邑北棲真觀前寓居。是歲,弟萬里訪勝徙東陽62都盤谷景地曰石盆隱居,是為盤谷吳氏宗族始祖。繼而,延圭奉父夔徙居義烏龍迴。宋寶慶乙酉(1225)夔卒,延圭遂于宋寶慶丙戌(1226)訪勝復遷東陽63都地曰高城發(fā)祥,與弟萬里隔山而居,是為高城(外廳)吳氏宗族始祖。
吳 章(1240—1304),字添文,盤谷吳氏宗族4世祖。生而穎悟,由庠生入太學,任大理寺評事。娶楊氏,生三子,分列三宗。長曰槐,字守茂,世守石盆,垂裕于后,為盤谷吳氏宗族百一府君派宗祖。次曰杞,字守升,訪勝邑西甘井,遂開基創(chuàng)業(yè),既為盤谷吳氏宗族百四府君派宗祖,又為甘井吳氏宗族始祖。幼曰梓,字守拱,世居石盆,傳至內紀16世,其裔孫分別自石盆徙居9都澗頭山和江南下園(今屬湖溪鎮(zhèn))。既為盤谷吳氏宗族百九府君派宗祖,又為澗頭山、江南下園吳氏宗祖。評事公吳章實系盤谷吳氏宗族初興之祖。
吳 澤(1384—1437),字叔霖,號瑞竹。南岑吳氏宗族禮房世祖。永樂甲午鄉(xiāng)試第三名中式。永樂乙未科(1415)陳循榜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行人司正出使調解高麗與樂浪的爭端,不辱使命。擢兵科給事中。立朝剛毅,糾彈不避權貴。宣德間巡按福建清理兵籍,循實厘正。著有《文章正宗》、《詩經奧義》十二卷。市文物辦存《瑞竹詩稿》八卷??h志有傳。
吳 正(1398—1454),字希純,號靜齋。南岑吳氏宗族義房里仁世祖。明正統(tǒng)丁巳(1437)被舉薦博學鴻儒入翰林院,1443年纂修玉牒入文淵閣,1445年擢中書舍人。1452年,任文淵閣經筵侍講官,與修玉牒,被景泰皇帝賜予御書、通典、勸善、五倫諸書一車。尋遷吏部稽勛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以腦溢血卒于官。立朝,號“宋頭巾”,亦為著名書畫家。入祀鄉(xiāng)賢祠,縣志有傳。
吳 昉(1401—1494),字世望,號愚莊。南岑吳氏宗族元房騰蛟世祖。永樂癸卯科鄉(xiāng)試中式為舉人。次年會試列副榜一等,入太學,考授兵部。1432年任吏部文選清吏司主事,以峭直忤權貴,被都御史陳智誣彈,謫戍山西大同數(shù)十年。放回后任靖遠伯王驥參軍征云南,多所謀劃,領兵兩萬破孟養(yǎng)連環(huán)十寨,殲其渠魁。授欽天監(jiān)職,力辭。天順改元,復授吏部原職及兵科給事中。著有《愚莊叢集》八卷。與從弟吳禧治稱循吏,載在省通志及府志,府治立有棠棣碑。
吳元吉(1485—1569),原名,字懷盛,號桐谷。南岑吳氏義房里仁世祖。廉介剛正,人稱“鐵先生”。倭寇過其門,戒不入,說“此鐵先生室也”。為諸生時,拔蔣瑜于道士之中,后蔣中進士。嘉靖乙卯歲貢生,擢江西臨江府訓導。1562年,任山東教授兼德王府教習。著有《桐谷翊義》。入祀鄉(xiāng)賢祠及崇正書院,列名《道光縣志·介節(jié)》。
吳天滄(1485—1572),又名滄,字汝清,號桐庵。南岑吳氏宗族貞房節(jié)孝人。其母陳潤瑛二十六歲喪夫,天滄成年后竭力侍奉母親,母親亡故后廬墓三年。又以自己早孤,未能為父廬墓,又為父廬墓三年。明嘉靖初,北上為其母請求旌表。嘉靖皇帝于1529年、1538年先后頒詔分別旌表陳氏母子。廉訪使李崧祥命名其里為節(jié)孝里。清乾隆五年(1740)又下詔命禮部頒《祭母子節(jié)孝文》。入祀孝子祠,縣志有傳。
吳 楓(1487—1544),字孟宸,更字與丹,號三邱。南岑吳氏宗族禮房世祖。居城登云門。正德丙子(1516)科第八名舉人。初任江西峽江縣教諭,1540年主持貴州開科取士,1542年任直隸鳳陽臨淮知縣,官至太仆寺丞。才識通敏,學正行方,著有《故君子詩文集》十卷、《兩任為政錄》二卷??h志有傳。
吳良知(1523—1586),字廷通,號蘭谷。南岑吳氏宗族元房騰蛟世祖。海道譚綸薦授把總于臺州、福州等處,領兵不滿千人,三戰(zhàn)三捷,殲敵數(shù)千,救還被掠男婦數(shù)千人。任南韶守備,剿寇數(shù)千。后歷任浙江都司、游擊將軍、溫處參將、廣東瓊崖參將,授昭武將軍。工書畫,善寫蘭??h志有傳。
吳良栻(1626—1674),字廷數(shù)。南岑吳氏宗族義房里仁世祖。邑庠增廣生。廣行義舉,購地捐作義冢,1664年創(chuàng)修文廟明倫堂及兩廡。1674年“三藩之亂”發(fā)生,為兵部侍郎浙閩總督李之芳謀劃,出積蓄廣募技勇剿賊?;亟藮|陽途中病卒。入祀鄉(xiāng)賢祠,縣志有傳。
吳從皋(1627—1685),字彥賡,又字虞臣,號鵬泰。南岑吳氏宗族義房里仁世祖。詩文典贍,工書法,得懷素三昧。1675年,以博學鴻儒薦舉,因疾不赴。次年,與趙衍等共修《東陽縣志》。1678年,以歲貢考授訓導??たh交薦,與修《浙江通志》。1882年,被知府征辟修《金華府志》,著撰多出其手。著有《歷試草》、《北游詩集》、《文園遺稿》。
吳良森(1635—1704),字廷芝,亦作廷滋。南岑吳氏宗族義房里仁世祖。由邑庠入太學,考授州司馬。1674年,三藩之亂發(fā)生,隨康親王賴塔杰書征剿。只身入敵營,招降王國斌部十余萬眾。次年,率兵肅清金華、義烏、麗水等地馮公甫、王虎、樓科、馬明山等部。授中議大夫,官福建等處招撫巡海督糧道,署泉州府通判,候補副使。
吳懋蘊(1717—1798),考名步青,號云門。靈岳吳氏宗族南馬鎮(zhèn)前宅村人。舉清乾隆辛酉(1741)科拔貢,考補教習,選云南省永昌府保山縣知縣,調東川軍民府會澤縣知縣,母喪歸里,服除補山西省汾州府介休縣知縣。
吳承統(tǒng)(1732—1801),字垂一。南岑吳氏宗族義房里仁世祖。為父母及祖母廬墓凡九年。乾隆廿二年奉旨給“天性純篤”匾,乾隆六十年奉旨旌表,嘉慶元年建坊于南門外仰高祠后,歿殯其旁。道光四年縣令陳履和立碑“斯許遺風”,將吳承統(tǒng)入鄉(xiāng)賢祠和孝子祠崇祀。縣志有傳。
吳國濂(1744—1824),字友宋,號蓮渚。南岑吳氏宗族元房里仁世祖。邑庠附貢生。年十九,補博士,遂絕意仕進。敦行孝友,博覽群書,著書22種160余卷,有《讀詩質疑》、《四書質疑》、《春秋集注纂疏》、《詩思無邪》、《經書圖考》、《效覺編》、《見聞異詞》、《高隱錄》、《尚志錄》八卷、《不如錄》、《宮閨題品》、《可軒類物詩抄》、《月令行補注》、《兩歡類志》、《幸樂亭文集》、《幸樂亭詩集》、《蓮渚家訓》等,大多存市文物辦。
吳光鎬(1785—1832),譜名時翔,字士銓,號液池,又號西渠。垕吳氏宗族白坦派(西軒)世祖。邑附生,清嘉慶戊寅(1818)恩科第69名舉人,庚辰科(1820)會試第142名貢士,次年殿試三甲119名進士,朝考第38名,欽點內閣中書,清道光壬辰科(1832),欽點內閣侍讀。
吳品珩(1856—1928),諱世箈,乳名祖儉,字韻玱,號佩蔥,別號逸園,官名品珩。垕吳氏宗族白坦村人。邑庠生,清光緒丙子科(1876)副榜,候選儒學教諭;壬午科(1882)舉人;甲申年(1884)充鑲白旗覺羅官學教習;登丙戌科(1886)進士,欽點主政事,簽分刑部貴州司主稿管理司務所督催所總辦秋審處。壬辰年(1892)傳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甲午年(1894)派充萬壽慶典總辦;戊戌年(1898)奏充鐵路礦務總局幫提,調補授刑部江蘇司主事;己亥年(1899)升補刑部江蘇司員外郎;庚子年(1900)奏保得利府。后在任以道員歸候補班補用;癸卯年(1903)奏調外務部;任外務部和會司員會郎;丙午年(1906),督理稅務處幫提,調兼總辦加四級。戊申年(1908),任湖北荊宜道道員,加二品銜。宣統(tǒng)二年(1910)七月調任安徽按察使;次年七月升安徽布政司,誥授榮祿大夫,賞戴花翎二品銜。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政務廳廳長。為政清廉,判案嚴明,致仕后居東陽城內,關心公益事業(yè),晚號定農,書法名于時。
吳啟標(1857—1928),字味菊,號淡芳,考名英。垕吳氏宗族白坦村人。優(yōu)廩貢生,清光緒癸卯(1903)由知縣李澄聘為東白書院改設的官立高級小學校長。光緒戊申(1908)兼任東陽勸學所(即教育局前身)總董、東陽縣參議會首任議長。平生急公好義,生活異常節(jié)儉,而義之所在,毫不吝惜。官立小學開辦伊始,改小學為中學時和創(chuàng)辦縣文藝所中,曾多次捐助巨資。退休后捐助銀洋500元修筑驛道烏竺嶺石階;又捐資銀洋800元建造歌山大橋,又向歌山育嬰堂捐資銀洋300元,再捐銀洋400元修筑白坦至巍山的石板心路,又由其妻周荷錦出面捐助銀洋數(shù)百元鋪設白坦至林口的石板心路。
吳允讓(1876—1965),譜名友梅,字季能,又字季直,號雪香,又號一公,考名允讓。南岑吳氏宗族貞房節(jié)孝世祖。晚清秀才。1904年進金華府學堂研讀新學,以成績優(yōu)異被保送日本留學,因家貧無法成行。次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辦廣益小學,自編教材,著成《東陽鄉(xiāng)土歷史》、《東陽鄉(xiāng)土地理》6冊,并附全縣地圖一幅。1912年,當選為東陽城區(qū)自治會會長和教育會會長,籌創(chuàng)東陽中學。1915年,創(chuàng)辦乙種農業(yè)學校,捐資興學,獎二等銀質嘉祥章,辦學得力,獎七等嘉禾章。北伐軍興,奔赴廣州投身革命。著有《審計芻言》、《吟香詩草》、《民情風俗》、《一公文存》等。2010年紅椿巷區(qū)域拆遷,其后裔將祖屋補償款人民幣85萬元捐出,設立“吳一公婦女兒童關愛基金”。
吳夢非(1893—1978),又名詒谷。垕吳氏宗族白坦村人。清宣統(tǒng)辛亥(1911)入浙江兩級師范學堂。1912年隨李叔同習音樂、美術;畢業(yè)后在浙、滬、贛等地中學任教,參加“南社”,與柳亞子、邵力子、陳望道一起開展新文化活動?!拔逅摹边\動時創(chuàng)辦上海美術師范學校,聘請陳望道、豐子愷、劉質平為教員,自任圖畫、音樂教師。妻王元貞任中文教員,全校師生三百余人,后擴充為“上海大學”,為我國較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同時,創(chuàng)辦中華美育會,創(chuàng)辦《美育》雜志,任總編輯,并在邵力子的《民國日報》中任文藝評論版主編。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總干事、中央文化事業(yè)委員會專員、教育部中學師范課程編訂委員、浙江省教育廳視察、上海藝術專科師范校長、上海大學教授、正中書局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音樂協(xié)會執(zhí)委兼秘書主任,省人民代表,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教務處主任。著有開明書店出版的《初中樂理教本》、《和聲大綱》、《中國音樂史》和《西畫概要》,一生從事教育事業(yè)。
吳味經(1897—1968),又名世忠,根相。垕吳氏宗族白坦派陳塘沿村人。畢業(yè)于浙江省農業(yè)學校,曾任小學教師、代理校長。1923年入農商部開始從事棉花研究工作。1928年,任浙江省棉花良種場杭州育種場主任,創(chuàng)設“之江農產社”,繁植棉種,籌建軋花廠。1932年被聘為中國棉業(yè)公司產銷合作部主任。1936年任中棉公司經理兼營業(yè)部主任,大量購銷棉花,擴建紗錠,與日本紡織業(yè)角逐。1938年,任福莊經理,設17個分莊,專事棉花購運任務。1941年,任中國紡織企業(yè)公司總經理;1946年,在杭州拱宸橋開設杭州紗廠,出任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副總經理?;春?zhàn)役后堅守崗位護廠護機。1952年任紡織工業(yè)部顧問,1957年任華東供銷分局副局長。1960年成立上海棉花公司,任副經理。1963年曾獲周恩來總理接見。著有《日本棉業(yè)調查》、《原棉手冊》等,為中國棉花事業(yè)作出了較大貢獻。
吳兆莘(1901—1978),南岑吳氏宗族貞房節(jié)孝世祖。吳寧棋盤街人。發(fā)起成立東陽縣學生聯(lián)合會,任會長。后進上海震旦大學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6月,中共東陽獨立支部成立,推為負責人。1928年1月,任東陽縣委書記,為中共東陽縣委首任書記。9月被捕,經營救出獄。1935年4月,東渡日本,先入東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后轉仙臺東北帝國大學法學部。1937年歸國,受聘于暨南大學、英士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經濟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沈陽東北行政學院、廈門大學教授。著有《中國財政金融年表》,已刊行。
吳又新(1902—1990),又名式蘭。垕吳氏宗族白坦(西軒)人。1926年畢業(yè)于南京河海工科大學,后曾留學美國,回國后曾任南京水利委員會技師、水利部防洪司司長。1946年為治理黃河,以南京政府首席代表身份與中共代表團團長董必武談判,提出了治理黃河方案。先后擔任浙江省水利局總工程師、副局長,錢塘江治理工程局局長、總工程師,省農業(yè)廳副廳長,省水利電力廳副廳長,省水利廳副廳長、顧問、高級工程師。歷任浙江省第二、三、五屆人大代表,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屆浙江省政協(xié)常委,第四、五、六屆浙江省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浙江省委員會委員、常委、副主委、主委、名譽主委及中央委員、常委、中央咨監(jiān)委員會常委,中央水利學會理事、名譽理事,浙江省水利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省科協(xié)常委、榮譽委員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組織全省河流普查,布設水文站網(wǎng),進行流域地測量,培養(yǎng)地質人才,并組建地質隊,擴建地質研究所,建立并健全水利基礎工作,為本省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錢塘江海塘整修和河口治理工作作出較好的成效。1958年建造東陽橫錦水庫工程,曾親臨現(xiàn)場指導,并委派省水利廳工程師、侄兒吳維虞長駐工地十年之久。白坦三源甽的防洪引水工程,于1947年2月動工,同年10月告竣,建成進水總閘一座、蓄水閘三座,受益農田千余畝,為國家和本市及家鄉(xiāng)的水利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吳柳生(1903—1984)。垕吳氏宗族樂善派世祖,吳寧鎮(zhèn)城東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1921年東陽中學畢業(yè),進清華大學,1928年畢業(yè)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伊利諾大學研究院學習,獲碩士學位。1933年回國先后任河南大學、山東大學教授。1936年到清華大學任教。1947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和從事學術研究。1950年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建筑系代主任、教研組主任?!锻聊竟こ虒W報》編委,政務院中南海修建公司、交通部材料試驗室、貿易部基建處、北京市房地產管理局等單位顧問。曾多次主持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懷仁堂等國家重要建筑物的安全檢驗和評定工作,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贊揚。
吳復夏(1913—1938),譜名昌訓。高城(里廳)吳氏宗族西塢村人。1931年入金華高中讀書,是歲秋沈陽變起,國土沉淪。迨一二八滬戰(zhàn)爆發(fā),敵勢伸入祖國腹地,為抗日救國遂投筆從戎,入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第三期)。1935年畢業(yè)后,奉派于見習教練新軍任職。1936年4月,復入軍校第五期軍官班學習。1937年7月畢業(yè)后派為空軍第10隊小尉本級隊員,旋調第二隊隊員,先為偵察機駕駛員,后為轟炸手,迭奉出戰(zhàn)命令,先后駕機參與晉南、臺北、蕪湖、上海、杭州等地轟殺敵寇,屢建奇功。1938年3月16日上午,與射擊手虞偉民(東陽漁晚人)、駕駛員王景常(江蘇人)同機,與友機一起從南昌防地起飛,奉命轟炸被日軍占領的杭州筧橋機場,一舉炸毀敵機11架,炸掉倉庫4坐,炸死日軍20余人,勝利返航途經富陽新登上空時,突遭敵機阻截,空戰(zhàn)中坐機右油箱中彈起火,王景常跳傘脫險,飛機墜地焚毀,吳復夏、虞偉民壯烈犧牲,時為上午9時。烈士由新登各界公祭后,靈柩由所屬空軍部隊運至南昌,迨家族聞訊,烈士成仁已近匝月,遂由次兄復虞赴贛迎櫬歸里。靈柩由浙贛鐵路局特掛至金華,繼而以民船溯江而上至東陽畫水,由縣政府組織各界萬余人舉哀迎祭,時當盛夏6月??哲姴筷犚浴傲沂垦硣边m于斯時賜頒恤金萬元,葬費三百元。是歲7月,蔣中正派航委會前來慰問,致贈禮物,并賜贈國、共兩黨領導挽聯(lián):(見387頁復夏小學,440頁吳復夏烈士墓)
附:《東陽縣志》中的吳氏人物
一、道光《東陽縣志》(私刻本)中的吳氏人物
入祀鄉(xiāng)賢祠:吳元吉、吳希純、吳良栻(三人均南岑)
入祀孝子祠:
明代吳明道(高城)、吳朝宰、吳成褒、吳其鳳(吳良)、吳滄(南岑)
清代吳承統(tǒng)(南岑)、吳時敏(吳良,居城東)
康熙四十年重建崇正書院,祀?yún)峭┕龋厢磪窃ㄒ陨弦娋硭南隆皩W?!保?/p>
卷十四“循吏”:吳昉(南岑)
“治功”:吳澤(南岑)、吳楓(南岑)、吳步青(前宅)
“武功”:吳良知(南岑)
“儒林”:吳洪(南岑)
“文苑”:吳正(即吳希純,南岑)
卷十五“孝友”:吳蓀、吳滄(均南岑)、吳朝和(字惟德,吳良)、吳應世(吳良)、吳承統(tǒng)(南岑)、吳時敏(吳良,居城東)
卷十五“義行”:吳從聘、吳良栻(康熙六十年從祀鄉(xiāng)賢祠)、吳良楨、吳承祖(前四人均南岑)、吳奎(高砂)、吳朗(白坦)、吳文炳(靈岳)
卷十五“介節(jié)”:吳中(字子善)、吳元吉(即吳桐谷,南岑,從祀崇正書院)
卷十五“人瑞”:乾隆八旬萬壽進京祝壽吳國瀛(南岑)。吳應職101歲(吳良)、吳光
奇91歲(57都)、吳一豳90余(縣志作‘一賓’,南岑)、吳天吏(南岑)、吳守積95歲(前宅)
(吳立梅輯)
二、道光《東陽縣志》(石印本)中的吳氏人物
卷十“入祀鄉(xiāng)賢祠”:吳希純、吳元吉、吳良栻(均南岑)
“入祀崇正書院”:吳桐谷(南岑,即吳元吉)
卷十七“循吏”:吳澤(南岑)、吳昉(南岑)、吳楓(南岑)、吳步青(靈岳)
“武功”:吳良知(南岑)
卷十八“儒林”:吳洪(南岑)
“文苑”:吳中(字子善)、吳正(即吳希純,南岑)、吳國鴻(南岑)、吳國濂(南岑)
卷十九“孝友”:吳滄(南岑)、吳蓀(南岑)、吳承統(tǒng)(南岑)、吳朝和、吳應世、吳應祚(三人均吳良)、吳時敏(吳良,居城東)
【割股附名:吳成褒、吳其鳳(吳良)、吳明道(高城)】“義行”:吳文炳(靈岳)、吳孟明、吳從聘(南岑)、吳良栻(南岑,康熙六十年從祀鄉(xiāng)賢祠)、吳良楨(南岑)、吳承祖(南岑)、吳宏湛(吳良)、吳奎(高砂)、吳朗(白坦)、吳應試(白坦)
【勸賑附名:吳晃、吳廷玉、吳廷校(三人均白坦)、吳慎肇(城東)、吳澧(白坦)、吳永和(白坦)、吳梓(白坦)、吳國芳(紅椿樓)】
卷二十“介節(jié)”:、吳元吉(即吳桐谷,南岑,從祀崇正書院)
“人瑞”:吳一豳90余(南岑)、吳天吏(南岑)、吳應職101歲(吳良)、吳守積95歲(前宅)、吳光奇(57都)、吳紹漢90歲(南岑)、吳淵90歲(南岑),乾隆八旬萬壽進京祝壽吳國瀛(南岑)
(吳立梅輯)
三、東陽吳氏科舉人物
進士
吳 卿 宋慶歷六年丙戌賈黯榜,昇蘇
吳 遠 宋政和五年乙未何栗榜,昇蘇
吳 琪 宋宣和四年壬寅榜,靈岳
吳 芾 宋紹興二年張九成榜,南岑
吳 洪 宋乾道二年丙戌蕭國梁榜,南岑
吳 文 宋淳熙二年乙未詹骙榜,高砂
吳 肅 宋寶祐元年癸丑榜宏詞科,垕
吳 澤 明永樂十三年乙未陳循榜,南岑
吳光鎬 清嘉慶廿五年庚辰陳繼昌榜,白坦
吳品珩 清光緒十二年丙戌趙以炯榜,白坦
舉人吳 昉 明永樂廿一年癸卯科,南岑
吳 楓 明正德十一年丙子科,南岑
吳國墀 清嘉慶十二年丁卯科,南岑
吳顯奎 清咸豐五年乙卯科,垕夏溪頭
吳誥榮 清咸豐九年己未科,吳良人
武舉人
吳紹璘 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科,吳良人
吳 芝 清嘉慶六年辛酉科,吳良人,紹璘子
吳起堂 考名鑒森,清嘉慶十八年癸酉科,南岑
吳鷹揚 清道光十一年辛卯科,吳良人,紹璘孫
吳鳳儀 清咸豐五年乙卯科,高城
吳友裘 考名聯(lián)魁,清光緒元年乙亥科,南岑錦坊人
薦辟
吳 端 元至元二年,婺源知縣,南岑
吳希純 明正統(tǒng)己巳,禮部稽勛司員外郎,南岑
吳應機 清嘉慶元年孝廉方正,候選訓導,南岑
正貢
吳桂孫 元廣州路教授
吳彥芳 明永樂四年貢
吳 懋 正統(tǒng)二年貢,興國州判,南岑
吳 禧 正統(tǒng)四年貢,常德同知,南岑
吳 瑤 弘治十一年貢,東流教諭,南岑
吳一峰 嘉靖十六年貢,崖州學正,南岑
吳 澐 嘉靖十九年貢,福清訓導,白坦
吳 進 嘉靖廿六年貢,膠州學正,南岑
吳一儀 嘉靖三十二年貢,束鹿訓導,南岑
吳元吉 嘉靖三十五年貢,德王府教習,南岑
吳一鰲 萬歷十七年貢,富陽教習,南岑
吳良能 萬歷二十年貢,固始訓導,南岑
吳良桂 崇禎九年拔貢,南岑
吳其震 崇禎十一年拔貢,桐廬教諭,吳良人
吳從甲 清順治十一年拔貢,南岑
吳從皋 康熙十七年貢,乙卯薦鴻博以疾不赴,南岑
吳從中 康熙二十一年貢,南岑
吳從勛 康熙三十五年拔貢,南岑
吳從輅 雍正二年貢,南岑
吳步青 乾隆六年拔貢,前宅
吳學詔 乾隆九年貢,遂安訓導,南岑
吳時敏 乾隆五十三年副貢,吳良人
吳國鴻 乾隆五十五年貢,南岑
吳云標 嘉慶三年副貢,南岑
吳道南 名應達,嘉慶十八年貢,南岑
吳時坦 嘉慶二十三年貢,吳良人
吳召南 名應梁,道光二年歲貢,南岑
吳 芹 名國濟,道光四年貢,南岑
吳友虞 道光十七年拔貢,南岑
吳錦榮 道光十八年貢,白坦人
吳昌敘 道光廿九年副貢,前宅人
吳友鶴 咸豐十年歲歲貢,榜名甲書,南岑
吳酉書 同治元年歲貢,譜名友品,南岑
吳希暻 同治五年貢,南岑東蔣人
吳紹蘭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貢,白坦人
吳品瑀 吳品珩之弟,光緒三十四年戊申貢,白坦人
吳贊韶 宣統(tǒng)元年拔貢,田家人
吳錦湘 宣統(tǒng)二年貢,吳良人
吳子芳 宣統(tǒng)二年貢,北河頭人
附貢、例貢28人不列。
武宦
吳從心 三屯衛(wèi)鎮(zhèn)撫,南岑
吳 廌 以軍功任千戶,陣亡,南岑
吳天龍 廌子,本府千戶世襲,南岑
吳君萼 溫州營千總世襲,白坦人
吳從望 軍門把總,南岑
吳天明 以武功授把總,南岑
吳良瑞 正德間杭州指揮僉事,南岑
吳良鑾 以功授慶元等處統(tǒng)兵指揮,南岑
吳良植 崇禎間以武功授應天都督僉事,南岑
吳廷棟 康熙時山海關守備,高城外廳人
(吳立梅據(jù)道光《東陽縣志》及民國《東陽縣志稿》輯錄,補入各族始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