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荔枝道》不可信
《天寶荔枝道》不可信
古代文獻談到唐天寶年間貢荔枝,有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地方,即唐代的文獻都說楊貴妃所吃的荔枝貢自嶺南,但到了宋代,人們的口風(fēng)變了,幾乎眾口一詞地說,進貢給楊貴妃的荔枝來自巴蜀。而這個說法的最早提出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蘇軾。蘇軾說:“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保ā独笾@》)意思是說,漢和帝時候荔枝從嶺南來,而唐天寶時則從巴蜀涪州來。
為什么唐代文獻說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嶺南,而晚了幾百年的蘇軾卻說來自涪州呢?那是因為,蘇軾到過嶺南,深知嶺南離長安路途太過遙遠,從這里貢鮮荔枝到長安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他對荔枝的美味印象太深刻了,于是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要說楊貴妃沒有吃過荔枝,多少會讓人感到有些掃興。能讓天下第一佳人,吃上天下第一佳果,這才是錦上添花,相得益彰?。?/p>
蘇軾善于把美好的事物比作美女,“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他還曾經(jīng)把荔枝比作傳說中的閩王之女“十八娘”。有一次他在杭州吃到友人從福州送來的荔枝,寫詞贊美道:“骨細肌香,恰是當(dāng)年十八娘?!保ā稖p字木蘭花·西湖食荔枝》)所以對于蘇軾來說,與其揭穿嶺南山高路遠,楊貴妃不可能吃到鮮荔枝的真相,倒不如編一個楊貴妃吃的是涪州荔枝的美麗謊言,畢竟涪州離長安距離較近嘛,所以他即興在詩歌中表達了一個美好愿望,如此而已。
但是,不少人相信了這個美好愿望。當(dāng)代有位史學(xué)家著有《天寶荔枝道》一文,認為嶺南貢荔枝是不可能的,但巴蜀是可能的。他還繪制了一幅“天寶荔枝道”圖,認為這條最近、最可行的荔枝道約兩千里,當(dāng)時的急驛日行四百里,赦書日行五百里,驛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乃至七百里,所以三天可到長安。這位史學(xué)家所推測的“荔枝道”,是從荔枝產(chǎn)地樂溫(今重慶長壽區(qū)),經(jīng)墊江縣、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通州東境的新寧縣(今四川達州開江縣)、東鄉(xiāng)縣(今四川達州宣漢縣東),再北經(jīng)宣漢,越過巴山山脈,經(jīng)洋川郡治所西鄉(xiāng)縣(今陜西漢中西鄉(xiāng)縣),再穿過子午谷到長安。(123shoppingwar.com)今人在現(xiàn)代地圖上所繪的“天寶荔枝道”
我認為,這個說法還是太樂觀了。因為唐玄宗、楊貴妃的同時代人李白說過一句人們都很熟悉的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边@條道雖然距長安較近,但沿途要渡過長江、漢水等大河,穿越大巴山和秦嶺等山脈,山高路險,非常難走。尤其是從西鄉(xiāng)到長安的子午谷,全長七八百里,山高谷深,懸崖絕壁,棧道狹窄崎嶇。當(dāng)年魏延建議諸葛亮從這里襲擊長安不被采納,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路途險要??梢韵胂?,“赦書日行五百里”是極限,驛馬在一般的道路上飛跑可以做到,但要帶著荔枝翻越大巴山、秦嶺談何容易!驛送荔枝的速度只能比送赦書的速度慢,而不可能更快。上圖是子午谷上的古棧道,在這樣的路上每天能行多少里呢?
再說了,如果是送赦書,只需把赦書背在騎手的身上飛速趕路即可,但要送荔枝就不同了。荔枝是裝在筐子里,再放在馬背上飛馳的。這樣的話每到驛站都需要換馬,荔枝筐也要重新在馬背上固定,都需要時間。
這說的還是晴天。若遇上雨天,騎手渾身被澆透,加上道路泥濘、險要,每天能走多少里呢?而荔枝成熟的季節(jié),恰恰是南方多雨的季節(jié)。
人們出遠門,總會遇到許多不可預(yù)料的困擾。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還沒有高速公路,我們乘汽車從廣州去珠海,不到兩百公里的路走了將近一天。因為珠三角河涌縱橫交錯,車開不了一會兒就得下車過渡,人和車一起上船,渡過河之后再乘車,很耽誤時間。所以我的看法是:楊貴妃吃荔枝只是個比喻。就如同我們說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就像家里的“小太陽”,他要天上的星星家長也會給他摘。楊貴妃吃荔枝就是這樣的比喻,這樣的夸張。
既然唐代在長安吃不到鮮荔枝,那為什么許多文獻都記載了漢唐時期貢荔枝的事呢?
秦嶺子午谷上的古棧道
第一個可能,是把荔枝和龍眼搞混了。
龍眼又稱桂圓,和荔枝相比,果實較小,外皮光滑,顏色發(fā)綠發(fā)黃,核大肉薄。作為水果,龍眼的味道一般不及荔枝鮮美,但遇到好的鮮龍眼則另當(dāng)別論。蘇軾寫過一首《廉州龍眼質(zhì)味殊絕可敵荔枝》的詩,詩中把龍眼和荔枝比作柑和橘。以往北方人搞不清荔枝和龍眼的區(qū)別,就像搞不清柑和橘的區(qū)別一樣。
古代文獻往往把荔枝和龍眼放在一起來寫,有的文獻稱龍眼為“荔枝奴”,有的文獻說小荔枝就叫龍眼,還有的文獻說,“龍眼荔枝”指的就是龍眼而已,與荔枝無干。
荔枝
龍眼
南北宋之交,福建莆田人林光朝寫過這樣一首詩:“南人偏識荔支奇,滋味難言只自知。剛被北人來借問,香甜兩字且酬伊?!保ā洞鹑藛枴爸宜《岩印薄罚┛梢娔菚r多數(shù)北方人的確不知荔枝為何物。
龍眼的保鮮條件沒有荔枝那么苛刻,在自然條件下保存十多天沒有問題。同時龍眼的藥用價值很高,特別是用于婦女補血、養(yǎng)顏,效果極佳。傳說楊貴妃生病了,什么東西都不吃,有人向唐玄宗推薦一種水果給楊貴妃吃,楊貴妃吃下去之后病就好了,唐玄宗因此給這種水果取名叫龍眼。那么,是不是楊貴妃本來吃的就是龍眼而被人搞錯了呢?
第二個可能,是把“荔枝煎”當(dāng)作鮮荔枝了。說起來實在湊巧,“一騎紅塵妃子笑”的作者杜牧的爺爺、大史學(xué)家、唐德宗時候的宰相杜佑編撰的《通典》中記載,四川戎州每年六月要向朝廷進貢“荔枝煎”。(《通典》:“南溪郡貢葛十疋,六月進荔枝煎,今戎州?!保┦裁词恰袄笾濉蹦兀烤褪菍⒗笾θ庥妹劢葜笞龀深愃乒粯拥臇|西?!袄笾濉笔强梢蚤L久保鮮長途運輸?shù)摹?磥恚拍劣锌赡苁前阉麪敔斔f的“荔枝煎”當(dāng)成鮮荔枝了!是他小時候聽爺爺講故事聽錯了,還是長大后看爺爺?shù)臅村e了,還是他有意使用文學(xué)的夸張手法,故作驚人之語,我們已經(jīng)無法考究了。反正,史學(xué)家爺爺說進貢的是“荔枝煎”,而文學(xué)家孫子說成了“鮮荔枝”,這大概就是真相。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