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基因科學前沿 解生物進化奧秘——記中國目前最年輕的院士張亞平
“他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能當選院士也是我們昆明動物所的驕傲”,知名生物學者、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所長季維智研究員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力爭通過5~8年的努力,把昆明動物研究所建成世界公認的著名高水平研究所之一”。
200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結(jié)果揭曉,年僅37歲的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張亞平當選為生物學部院士。他和新當選院士的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盧柯研究員一起,成為我國目前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八且粋€分子進化生物學和保護遺傳學家”,季維智研究員說,“我親自參與了張亞平作為院士候選人的推薦材料整理,他的學術成果是豐碩的”。
剛剛公布的2003年新當選院士材料這樣介紹張亞平的學術貢獻:從事靈長類、食肉類等一系列動物類群的研究,澄清了這些類群系統(tǒng)與演化中的一些重要問題……揭示了東亞人群進化的一些規(guī)律,闡釋了我國一些民族的演化歷程。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張亞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動物和人的進化歷史和遺傳多樣性。1986年他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生物系,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2年5月至1994年12月,他在美國圣地亞哥動物協(xié)會做博士后研究。
在國外研究工作期間,張亞平也時常關心國內(nèi)的科研情況,不斷向昆明動物所介紹國外有關學科的發(fā)展動向和最新信息。和其他海外回國學者經(jīng)歷不同,張亞平是在一個極其特殊的時刻毅然歸來的。昆明動物所的同事介紹說,他的導師施立明院士不幸逝世,成為施院士所領導的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研究實驗室”最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張亞平毅然回國并擔任該實驗室主任,繼續(xù)推進先師的研究工作。
在他的領導下,科研小組相繼取得重大的學術發(fā)現(xiàn)和突破:
——在國內(nèi)較早系統(tǒng)地開展動物分子系統(tǒng)學的研究,深入研究靈長類、食肉類、兔形類和嚙齒類的進化,在國際上建立了第一個較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統(tǒng)樹,闡述了大熊貓等的進化地位。
——探討了東亞特別是中華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遷移與分化,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對漢族人群的線粒體基因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漢族人群中存在明顯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點是,南方群體間的差異較大,北方群體間的差異較小,而且南方群體中保留有較北方更多的古老類型。
——和瑞典研究小組一起證實,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遺傳基因,都起源于東亞,之后才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們今天的認知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物種。著名的《科學》雜志曾將其論文作為封面文章發(fā)表。
——系統(tǒng)地研究了我國許多瀕危和非瀕危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發(fā)現(xiàn)遺傳多樣性的缺乏與物種瀕危之間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積極將理論成果用于幫助和指導遺傳多樣性保護的實踐,如鑒定大熊貓的父系譜系,參與大熊貓的異種克隆研究,負責其中重構(gòu)胚的分子鑒定,該成果被選為1999年國內(nèi)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1995年回國以來,張亞平已經(jīng)在《自然》、《科學》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fā)表一批論文,這些論文至今已被引用約800次?,F(xiàn)在他擔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同時是中國遺傳學會動物遺傳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獸類學會副理事長以及《遺傳學報》、《科學通報》、《動物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的編委。他的學術成就具有國際影響,2002年榮獲第三屆國際“生物多樣性領導獎”,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學者。該獎項是國際上專門針對這一新興學科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表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中取得突出貢獻的學者,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為此專門給他發(fā)來賀信。
雖然取得如此之大的學術成就,但在同事和學生眼中,張亞平并不“居功自傲”,不可親近。他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為人很平和,治學態(tài)度嚴謹,同時具有學者風度。”就在10多年以前,這位博士生和張亞平一樣在昆明動物所求學,他非常崇敬地表示,“張老師最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在學術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
(本文錄自《中國青年報》2003年11月26日,有改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