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桐廬山水卷》

        《桐廬山水卷》

        時間:2023-03-25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而張復的這幅《桐廬山水卷》是以12米的長度描繪的富春江桐廬境內(nèi)的兩岸景色;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兩岸秋初的景色,以淺絳為主。因此,可以說張復的這件《桐廬山水卷》是繼黃公望270多年之后直抵大癡堂奧的又一幅《富春山居圖》,是當之無愧的明代《富春山居圖》。
        《桐廬山水卷》_明代的《富春山居圖》!_張復六佳作賞析_衡水學院書畫藝術(shù)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 : 全2 冊

        劉新崗

        張復(1546~1631),字元春,號苓石、中條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自幼師從錢榖學習山水畫,頗具出藍之譽,而且上溯荊浩、關仝、范寬、郭熙、馬遠、夏圭、黃公望、倪瓚等宋元名家,各取其長,無所不逮。更能自運其生趣于蹊徑之我,所作層巒疊嶂、掩映向背,俱有條理。晚年稍變已意,自成一家。人物以沈周為宗,且工致則過之,為晚明吳門畫派之名家。

        展現(xiàn)于諸君面前的《桐廬山水卷》,乃張復晚年的精品力作,是卷起筆于崇禎己巳年(1629年)十月,告罄于庚午(1630年)仲冬,歷時十四個月。他以長達12米的巨卷形式描繪桐廬山川美景,徐徐展卷如同膠卷播放電影,在連綿不斷中讓情景流過眼前,有自然景致,亦有人文景觀。以江流為脈絡,沿江兩岸峰巒挺秀,翠嵩重疊,百川下瀉,平湖、峽川、飛瀑、流泉兼收并蓄,翠崗、溶洞相互掩映,連綿不斷的山巒附載著蔥郁林木、茂盛植被和亭榭宇塔等等,與逶迤的江水相互映照,真可謂“山峽明鏡中,帆浮翠屏間”,自然與人文交織成“青清幽悠”的意境。目睹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乾隆朝大學士紀曉嵐的那首《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濃似春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本秘撌⒚摹皣懒臧司啊薄啥∽帧⑷肇剐愦?、七里揚帆闊、八面層巒障、雙塔凌云宵、千峰古榭奇、九井儲清泉和雙臺垂釣處在此卷中亦或隱或現(xiàn)。桐廬山水之魅曾令無數(shù)人為之傾情,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范仲淹等歷代大詩人幾乎都留下了贊美桐廬山水的不朽佳篇。

        此卷筆墨洗練,意境涵遠,運用草篆筆法揮寫,中鋒、側(cè)鋒、尖筆、禿筆夾用,將長短干筆皴擦與濕筆披麻渾然一體,勾皴暈寫,疏寫緩染體現(xiàn)出氣清質(zhì)實且骨蒼神腴,幾十數(shù)峰、一峰一狀,數(shù)百株樹、一樹一態(tài),神韻超軼,體備眾法,雄秀蒼莽,極富變化。以灑脫又不失嚴謹?shù)墓P墨和自然又不失奇絕的構(gòu)圖,將萬壑千巖、奇峰異境,濃縮于長卷之上,求得“坐看山色仰看云,列傳古碑言難傳”的悠然情趣,大氣磅礴,蔚為壯觀,可謂是張復以瀟灑之筆,發(fā)蒼渾之氣,得自然之趣的代表性作品。盡管如此,時已八十五歲高齡的張復老人在作完此卷之時仍感意猶未盡,于卷后題識中寫道:“是卷起自崇禎己巳十月,庚午競仲冬止,此緣以衰病未能如命以盡余素,乞友翁老先生俯擇芻蕘,或?qū)俑呤盅a收嚴陵以外竗景,便成千古佳話矣?!?/p>

        此卷曾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以《張元春桐廬山水手卷》為名珂羅版宣紙精印出版發(fā)行單行本,并分別著錄于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shù)辭典》及改版的《中國美術(shù)大辭典》“張復”詞條。商務印書館出版時曾注明系李墨巢收藏此卷。李墨巢即李宣龔(1876~1953),字拔可,號墨巢,福建人。室名觀槿亭、碩果亭,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曾任桃源縣知縣,江蘇候補知府。后輔佐張菊生主持商務印書館。李氏工書、詩,早年曾與林紓結(jié)社,其一生收藏珍本、墨跡及名畫甚多,供商務影印。另外,在《桐廬山水卷》的尾部左下角鈐有一枚朱文“升安鑒賞永遺子孫”鑒藏印,此印乃晚清民國時期山東收藏大家吳懋修的鑒藏印。吳懋修(1867~1938),字升安,號礪山、怡云子、東海散人,山東萊陽孫受村人,光緒丁亥(1887年)邑庠生,所作魏碑體行書,體勢放縱,直筆含曲意富張力,字雖獨立而筆意呼應,潤燥相間,渾然一體,頗有枯藤懸壁之美。曾著有《怡云亭詩草》二卷行世。1938年日寇入侵,其家藏書籍、字畫、古玩俱毀于火。由此不難推知:張復的這件《桐廬山水》巨卷,當于1938年前或更早些時候,由李宣龔直接或間接得自吳懋修之手,才得以免于1938年與吳懋修家藏書籍、字畫、古玩俱毀于火,天幸留下此卷,得以留傳。

        那么,為什么說張復的此《桐廬山水卷》是明代的《富春山居圖》呢?

        我們知道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它以7米的長卷圖繪了富春江富陽至桐廬境內(nèi)一帶兩岸秋初的美麗風景,堪稱傳世精品。時隔二百五十年后,它的藏者吳洪裕因酷愛這件《富春山居圖》,臨終前竟囑家人當面將畫焚燒殉葬,被他的侄子吳靜庵趁他彌留之際于火中奪回殘卷,從此這卷《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面的51.4厘米叫《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博物館;后面的橫636.9厘米叫《富春山居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身首異處、分離多年之后,于三年前才于臺北合璧展出,更是曠古之傳奇。首先,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7米左右的長卷圖繪的是富春江富陽至桐廬境內(nèi)一帶的美麗風景。而張復的這幅《桐廬山水卷》是以12米的長度描繪的富春江桐廬境內(nèi)的兩岸景色;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畫的是兩岸秋初的景色,以淺絳為主。而張復的《桐廬山水卷》描繪的盛夏時期的兩岸景色,蔥翠欲滴、青清幽悠。二者描繪的季節(jié)雖然不同但是地域相同。二者的設色雖略有不同但是筆墨技法上有很大程度的非常相似,因為張復是學黃公望的,而且晚明時期的吳門山水不學黃公望黃大癡的太少了,這是當時的風尚;還有,二者都是各自的晚年之作,氣勢蒼雄,筆墨老辣,非常成熟;再有,如前所述,張復的這件《桐廬山水卷》也同樣躲過了“火燒”一劫。因此,可以說張復的這件《桐廬山水卷》是繼黃公望270多年之后直抵大癡堂奧的又一幅《富春山居圖》,是當之無愧的明代《富春山居圖》。

        張復《秋山逸趣》圖軸,采用高遠式構(gòu)圖,以倒S型為軸線,自下而上,由近及遠,繪秋山之景致。下端繪山根坡角、溝壑棧橋、一高士持杖行于橋上,對面有一書童似在恭迎,數(shù)棵勁松配以雜樹分列于小河兩岸,茅舍置于坡角松下,形成近景。中景則由半山陡巖和置于其上的連片茅舍,及兩山相夾的山澗構(gòu)成。遠景則由近端直瀉而下的瀑布以及所依的崇山峻嶺構(gòu)成,瀑布上方主峰聳立,云霧浮動,山勢漸入高遠,回環(huán)掩映,爭奇競勝。全圖布局近、中、遠景相連相應,一氣呵成,自然梯次,毫無牽強拼湊之感。所作溝壑坡石、陡巖深澗、拱橋山路、崇山峻嶺、茅屋草舍及樹木植被,造型各異,姿態(tài)萬千,掩映向背,俱有條理,頗有立體感和空間感。此幅水墨畫,運以草籀筆法,皴筆不多,蒼茫簡遠,氣勢雄秀,涵蘊深遠,別有逸趣,頗具黃公望之神韻,難怪當代著名海派畫家程十發(fā)于1993年為此作所題詩堂:“秋山逸趣。張元春仿黃大癡頗得神趣,明末山水畫家不學大癡者鮮矣,可稱一時風尚。”

        而《湖山春居》扇頁,則從另一個方面展示了張復的繪畫藝術(shù)。此幀山水以平遠式C型構(gòu)圖,近景繪淺灘棧橋、茂樹數(shù)株,屋舍居于樹下湖邊,平靜的湖水與左側(cè)的湖畔連山構(gòu)成中景,而水面延伸出去與遠處的綿山則構(gòu)成遠景。近處的行人過棧橋和湖面蕩行的帆船使整幅畫面的靈動感驟升。圖中多用淡赭,染以墨青墨綠,使樹木植被生機盎然,綿山千姿百態(tài),遠景山、水、天渾為一體。靜靜的湖水伴著連綿的群山,于湖畔山腳筑屋而居,春天之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行船蕩舟,何等雅逸!其境甚幽、其景甚佳,動靜互應,靜動相宜,足見畫家的情懷與功底。從此幀的款識“壬戌新秋,為我玄先生,張復”可知,此幀《湖山春居》圖作于1622年,張復時年77歲。

        再觀張復的《幽徑聽泉圖》《江閣披襟》及《山水》扇面,聯(lián)想到清代文壇領袖王世禎對張復的評價“吳中丹青一派,所見無過元春者”,再品其六件力作,山水、花鳥、人物俱精,手卷、立軸、扇面,形式多樣,不難得出結(jié)論:王氏的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此文發(fā)表于《中國書畫》第72至73頁(略有增刪),2010年第9期,中國書畫雜志社

        水墨絹本立軸 146cm×62.5cm

        款 識:入門穿竹徑,留客聽山泉。中條山人張復

        鈐 印:張復之?。ò孜模?、張元春(白文)

        備 注:黃葆戊舊藏并題簽

        出 版:

        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6,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59,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張復(明) 幽徑聽泉圖

        張復(明) 秋山逸趣圖

        程十發(fā)題詩堂

        水墨絹本立軸 133cm×41cm

        款 識:仿大癡道人筆。中條山人張復

        鈐 ?。簭垙椭。ò孜模?、元春氏(白文)

        程十發(fā)題詩堂:秋山逸趣。張元春仿黃大癡頗得神趣,明末山水畫家不學大癡者鮮矣,可稱一時風尚。癸酉冬月,程十發(fā)題于三釜書屋

        鈐 印:十發(fā)一程(朱文)

        出 版:1.《書畫鑒賞與收藏》,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2.《中國古代書畫鑒定》,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5年

        3.《中國書畫鑒定通論》,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4.《民間珍藏——中國書畫精品選集》(古代卷)P16,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

        5.《翰墨流韻——中國書畫精品賞析》P83~P85,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6.《中國書畫精品賞析》P185,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

        7.《中國書畫》雜志P72~P73,2010年第9期

        8.《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7,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9.《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0,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展 覽:《中國書畫精品賞析大展》,北京中華世紀壇,2008年

        張復(明) 江閣披襟

        絹本立軸 59cm×97cm 1627年作

        款 識:江閣披襟。天啟丁卯長夏,張復時年八十有二

        鈐 ?。簭堅?、中條山人

        出 版: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8,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4,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張復(明) 湖山春居

        設色金箋扇面 17cm×49cm 1622年作

        款 識:壬戌新秋,為我玄先生。張復

        鈐 ?。簭停ㄉ虾2┪镳^編、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張復”詞條1號“復”印取自此扇面)出 版:1.《民間珍藏——中國書畫精品選集》(古代卷)第16頁,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

        2.《翰墨流韻——中國書畫精品賞析》第83至8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3.《中國書畫》第72至73頁,2010年第9期

        4.《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8,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5.《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3,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設色紙本 16cm×47cm 1609年作

        款 識:萬歷己酉秋日寫,中條山人張復

        鈐 ?。簭垙?/p>

        出 版:1.《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4,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2.《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8,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張復(明) 山水

        文嘉(明) 山水扇面

        水墨紙本扇面 17.3cm×48.5cm 1566年作

        款 識:丙寅十月為玉林作。文嘉

        鈐 ?。何募涡莩?/p>

        程景宣題詩堂。梁國華、鳴公題跋。

        作者簡介:文嘉(1501~1583),字休承,號文水,明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仲子。吳門派代表畫家。初為烏程訓導,后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于鑒別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著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貞評:“其書不能如兄,而畫得待詔(文徵明)一體?!闭簿傍P亦云:“嘉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jié)束,徑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p>

        出 版: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2,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52,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陳煥(明) 竹林七賢

        紙本扇面 18cm×52cm 1575年作

        款 識:乙亥秋仲摹趙松雪筆意,以應榴聲五兄大人雅屬即正。舜湖陳煥

        鈐 ?。宏悷?/p>

        出 版:1.《民間珍藏——中國書畫精品選集》(古代卷)P17,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

        2.《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73,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3.《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74,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作者簡介:陳煥,明代人,生卒年不詳。字子文,號堯峰、堯峰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陳鎰后裔。寄情翰墨,工畫山水,取法沈周并得宋元氣脈,

        私淑侯懋功,侯早卒,煥能繼其業(yè)。所畫山水用筆蒼秀茂密,動合法度,屬對間清思撲人眉睫,以畫著稱于萬歷年間。從藝活動約在萬歷年間。

        李世光 竹林七賢

        金箋紙本扇面 17cm×49.5cm

        款 識:竹林七賢,李世光寫。

        鈐 ?。簴|明

        作者簡介:李世光,晚明畫家,生平事跡不詳。潘正煒《聽帆樓書畫記》卷四載“集明人人物扇冊十六幅”,其中第十幅為李世光《蘭亭修禊圖》,此冊依次分別為:戴文進、王聲、唐子畏、仇十洲、崔子忠、陳章侯、周東村、方宗、袁逵、李世光、李士達、尤求、張翀、錢貢、朱質(zhì)、丁南羽所繪人物扇面。此《竹林七賢》與《蘭亭修禊圖》為同一題材。

        張宏(明) 秋江待渡

        寶道照顏色

        蔥玉審定

        歸安陸心源審定

        歸安陸心源字剛父印

        惕安珍賞

        鶴澗道人

        張宏

        設色紙本立軸 158cm×89cm

        款 識:紅樹青山正落暉,城樓縹緲翚將飛。一江碧浪霞光照,呼渡中流盡欲歸。張宏

        鈐 印:張宏、鶴澗道人

        鑒 藏 印:寶道照顏色、歸安陸心源字剛父印、歸安陸心源審定、惕安珍賞、蔥玉審定

        作者簡介:張宏(1577~1652),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另據(jù)史書稱,張宏92歲尚健,仍在作畫。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辟蹊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到大山里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創(chuàng)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xiàn)出超 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工山水,吳中學者尊崇之。筆意古拙,墨法濕潤,儼有前規(guī),蓋師沈周而未能超脫者也。

        出 版: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59,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5,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袁尚統(tǒng)(明) 漁家樂

        梁章鉅審定書畫之印

        愙齋鑒藏書畫

        二百蘭亭齋審定

        歸安吳云平齋審定名賢真跡

        設色紙本立軸 88cm×88cm 1635年作

        款 識:年乙亥小春,宗高義恭筆墨之興意。袁尚統(tǒng)

        鈐 ?。涸薪y(tǒng)印、叔明

        鑒 藏 印:梁章鉅審定書畫之印、愙齋鑒藏書畫、二百蘭亭齋審定、歸安吳云平齋審定名賢真跡

        作者簡介:袁尚統(tǒng)(1570~?),吳(今江蘇蘇州)人。山水渾厚,人物野放,頗得宋人筆意。年至九十以上。傳世作品有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作《遠溪秋興圖》軸、清順治三年(1646年)作《曉關舟擠圖》軸、康熙五年(1666年)作《桃園洞天圖》扇頁,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崇禎十六年(1643年)作《古木群烏圖》軸、順治十八年(1661年)作《枯木寒鴉圖》軸[作此軸時年七十二,上有金俊明(1602~1675)題詩],該兩畫均藏上海博物館。

        出 版: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62,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出版。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7,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惲本初(明) 枯木奇石圖

        綾本立軸 38cm×34cm

        款 識:山靜云深水流,風動數(shù)株古木。饒有奇情怪意,高人見之必當逸足于此。壬午秋筆,惲本初

        鈐 印:道生氏

        鑒 藏 ?。和怂甲x畫、藏山、梁鼎芬觀、閑齋珍藏

        作者簡介:惲本初(1586~1655),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字道生,后改名向,號香山。崇禎六年(1633年)副貢,十七年(1644年)舉賢良方正,授職中書舍人,不就,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八股文更有名。精于山水畫。晚年技法純熟,筆墨精練,趨向于摹擬倪瓚、黃公望一派。明亡后,閉門不出,以書畫韜晦。

        出 版: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63,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68,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劉世儒(明) 梅花

        設色絹本立軸 135cm×71cm

        款 識:一曲湖光照茅屋,幾梢春信破煙林。相思欲覓江南使,日暮躊躇步水云。雪湖

        鈐 ?。簞⑹廊逵?/p>

        作者簡介:劉世儒,字繼相,號雪湖(《明畫錄》作名繼相,《歷代畫史匯傳》誤為二人:一劉世儒字繼相,一劉士儒號雪湖),明代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善畫梅,宗法王冕,學之不倦,走名山幽谷,訪梅花之奇,盡得其情態(tài),千花萬蕊,疏密繁簡,獨具匠心,筆力幾如拗鐵,蒼老幽致。尤工雪梅。王思任謂其行年九十,畫梅八十年,蓋紀實也。著有《雪湖梅譜》,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成書?!妒汅湃帯份d有天啟三年(1623年)作《先春報喜畫梅圖》。

        出 版:1.《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76,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2.《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81,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朱鷺(明) 墨竹圖卷

        水墨紙本手卷 28.2cm×336.2cm 1618年作

        款 識:戊午初夏寫于影花龕中。西空居士鷺

        鈐 ?。褐禚槪ㄖ煳模⑽骺站邮浚ò孜模?/p>

        鑒藏?。汗艥櫞髦才嘀弦蛔种マr(nóng)鑒藏書畫記(朱文)、戴芝農(nóng)父秘笈之?。ㄖ煳模⒕嫌眩ㄖ煳模?、汪津本印(白文)、律本長壽(白文)、律本(朱文,三次)

        出 版:1.《翰墨流韻——中國書畫精品賞析》P86~P88,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中國書畫精品賞析》P204~P205,文物出版社,2008年

        3.《衡水中國書畫博物館館藏精品選集》(宋元明繪畫卷)P166,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

        4.《丹青鉅跡——中國宋元繪畫(衡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75,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2016年4月

        展 覽:《中國書畫精品賞析大展》,北京中華世紀壇,2008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