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的漢字
一、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中國的文字,主要是漢字。在半坡等地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陶器上,已有5、7、8數(shù)字符號及其它符號,表明在距今6000年—7000年時,漢字已開始雛形草創(chuàng)。史書上記載的倉頡造字,則是距今5000年前后,軒轅黃帝賓服黃河流域諸侯(各氏族部落),進入“萬國和”時代(見《史記·五帝本紀》)命倉頡作最初的統(tǒng)一文字工作而已。西方兩河流域巴比倫國楔形文字,有5000年上下歷史。可惜這個古國很快便滅亡了,楔形文字也就成了曇花一現(xiàn)。有些外國觀察家,提出了漢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見《吉尼斯世界之最》1988年版174頁),是有道理的。
世界上早期出現(xiàn)的文字,不管是東方的中國或西方的巴比倫、埃及,都是象形字。如日()、月()、山()、水(),幾乎完全相同或近似。后來地中海東的腓尼基人發(fā)明字母拼音文字,再經(jīng)過希臘、羅馬人的改造,便發(fā)展為今天西方各國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而中國的漢字,則沒有走拼音化的道路,卻由象形造字發(fā)展為六書造字,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的造字法。這是世界文字的兩大系統(tǒng)、兩大源流。也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基礎。
二、漢字的演化
中國人似乎特別長于形象思維。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在造字的時候通常采用取象比擬的方式。有的字比較直接,如日、月、山、川、水、火、鳥、魚等;有的就比較間接,如集(雧)的形象是三只鳥(隹zhuī)棲于同一棵樹上,寓意為集合。兼的古字的形象是一只手(又)握著兩束禾,寓意為同時涉及兩個方面。突字的形象是犬從穴中竄出,寓意為猝然。目是眼睛的形象,看、盲等字用目字作為部首,表示這些字都和眼睛有關?!笆尽北硎咀嫦扰莆坏臉幼?。用它組成的字都含有與“祭祀”、“祈禱”相關的意思。例如福,表示祖先的神靈保佑;祈,表示祭祀來請求降福,天壇祈年殿為古代皇帝祭天祈禱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地方。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生活在這塊遼闊的陸地上,造字時常把地平線作為參照。比如旦字形象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上下二字本來用一條長線上加一短橫或在線下加一短橫來表示。在傳統(tǒng)的文字理論“六書”中,不僅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直接取象,就是占了漢字90%以上的形聲字也有一半是表意的。
六書造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字一音一義的方塊特征。后來雖有雙音出現(xiàn),但為數(shù)極少(如會計、會議的“會”);義,不少也有多義(這些大都為虛字),但一般說來,仍是一字一音一義。它與西方拼音文字大有不同,一字一詞讀音可達五六節(jié),多義詞字也多,拼音字母一般都是五六個。書寫起來,漢字筆劃不管多少都是方塊一格。拼音字詞就不同了,長短區(qū)別很大了。
1899年有人偶然從中藥的所謂“龍骨”上發(fā)現(xiàn)了字跡,這些甲骨來自河南安陽。王懿榮認定為殷商文字。至今發(fā)現(xiàn)的甲骨有十幾萬片,文字約四千五百個,為學者所識者有三分之一。郭沫若《今昔集·論古代社會》:“殷代尚相當原始,對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問神,更將卜問所得書刻在牛胛骨上或龜甲上,故稱甲骨文。甲骨文和公文一樣,有一定的格式。內(nèi)容大概是祭事、田獵、風雨、戰(zhàn)爭、疾病之類?!睗h字發(fā)展到甲骨文時期,造字的方法,可以說六書具備。專家還估計,漢字能形成如此規(guī)模,是早已經(jīng)過了不下1000年的時代發(fā)展。從內(nèi)容上看,非但文字可記復雜的事,而且有抒情的語句了。文獻上的《尚書·盤庚》三篇,如果當時用甲骨文字書寫,那將是洋洋大觀的文史學大塊文章,可惜現(xiàn)在不能看到了。但這文章當時肯定是有的,祭告天地要記,盤庚遷都告民的大政事件,怎能沒有文字呢?
甲骨文發(fā)展到西周,出土的雖還不多,但在青銅器銘文上就不少了??梢钥闯?,那時漢字更有發(fā)展進步。為區(qū)別甲骨文,文字學家稱它為“金文”、“大篆”或“籀文”。制鑄時的書寫非常美觀,象形的痕跡仍在許多字中表現(xiàn)出來。大抵那時的漢字仍在急劇的改進中。東周時期,各諸侯國各搞一套,齊國的文書到了楚國,有好多字便雙方互不認識,只好揣摹其意。所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命李斯把各國簡化了的大篆,統(tǒng)一為小篆。但大小篆都是寫中有畫,畫中有寫,很費時,又不方便,陳造又因之創(chuàng)造了書寫體——隸書。隸書盛行于漢、魏(三國)數(shù)百年,魏國鐘繇又創(chuàng)造了楷書??瑫鴷鴮懮钥?,再形成了變體的行書,王羲之父子便是行書的始祖,被稱為書圣。南北朝、隋、唐時,北方仍保留隸書的特色,合楷書形成北魏體。唐時,書寫成為藝術,楷字成為正宗,顏、柳、張(說)、李(邕)、歐(陽詢)、褚(遂良),各擅勝場。張旭、懷素還在行書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創(chuàng)造了龍飛鳳舞的草書。至此,漢字才完全定型,數(shù)量也大,《康熙字典》保留有數(shù)萬漢字,但常用字不過六七千,一直到今。
三、漢字豐富的表現(xiàn)力
漢字經(jīng)過唐代最后定型,那時人人習學楷書,書法家輩出,形成了書法藝術,這是西方拉丁拼音文字所無法望其項背的。書寫大小篆、北魏體、行書、草書,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特別是南朝沈約等研創(chuàng)聲韻分類,漢字讀音更為規(guī)范,這就形成了文學詩歌中特別美好的格律詩、絕句,將詩歌發(fā)展到古代的頂峰,至宋代仍相沿不衰,這是方塊漢字所獨具的詩歌形式。今天我們讀著那些有格律對仗的詩句,如“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李白《戰(zhàn)城南》)、“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樓船暮雪瓜州度,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多么爽口,多么鏗鏘有力有節(jié)奏。非但詩句,就是文章中類似的排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同樣如此。宋明之間,盛行對聯(lián)、楹聯(lián),其語意、對仗,更將漢字與思想有機地統(tǒng)一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最富表現(xiàn)力的應用形式。作者曾經(jīng)在四川合川古釣魚城功德祠見到一副楹聯(lián),上下聯(lián)非常吸引人:
持竿以釣中原,二三人盡瘁鞠躬,拼得蒙哥一命
把酒而澆故壘,十萬眾披肝瀝膽,不圖王立二心
這是紀念南宋末名將王堅、張玨等十萬軍民抵抗蒙古侵略軍,打死了成吉思汗孫子——元憲宗蒙哥皇帝,后來就守釣魚城二十余年,寫下了古代中華民族保家衛(wèi)國戰(zhàn)爭史上最有名的篇章。不幸王、張二人死后,賣國賊王立竟以城投降了元世祖——蒙哥弟忽必烈。這副楹聯(lián)把漢字的功能發(fā)揮得非常全面、豐滿: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shù)詞對數(shù)詞、虛詞對虛詞、成語對成語、地名對地名、人名對人名。好多外國旅游者聽到講解后,不停地贊嘆釣魚城為“東方的麥加”(蒙古第三次西征大軍攻麥加不克),更對楹聯(lián)漢字的使用,給以最高的評價,說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整齊且最富于表現(xiàn)力,內(nèi)涵無比豐富,字少而容量很大,而拼音文字沒有這種功能。
四、漢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之一
大半個世紀以來,漢字的地位也受過挑戰(zhàn),20世紀30年代就曾有人提出改革,建國后又在“左”的浪潮下,一度緊密鑼鼓要進行漢字改革運動。
這種漢字改革運動的方向有二:一是先簡化漢字,二是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
前者,基本上沒有什么,因為從甲骨文經(jīng)大小篆、隸、楷,幾千年來隨時隨刻都在被前人簡化著。方向是傳統(tǒng)的正確方向,并無疑義。缺點是一度操之過急,恨不得一下就能將它簡化完,出現(xiàn)了少數(shù)人隨心所欲,脫離了漢字本身的結(jié)構(gòu)規(guī)律,粗濫地去“發(fā)明創(chuàng)造”,結(jié)果很難全部推行。但這缺點已有了改正,這里不再贅述。
后者所提出的理論與實踐,并不符合實際。實踐證明,除了那些少數(shù)人一度宣傳得很賣勁外,海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及廣大人民群眾對此都很淡漠,認為那是“左”得出奇的片面與偏激。而其理論根據(jù)(實際上也不算是理論)則很薄弱,比如:
(1)說漢字書寫費時費紙,沒有拼音文字省事。其實,比較起來,費時的倒是后者。同樣一段文字,如果拼音文字寫四行,漢字只需要三行,若是文言文,則兩行就夠了。一般漢字詞語,都比拼音文字書寫快得多。如“工農(nóng)業(yè)”英語便是“l(fā)ndustry and Agriculture”。這個,每個人都可比較實踐的,毋須多說。
(2)說漢字難學,外國人望而卻步。你怎知道外國人難學呢?你是尊重祖國傳統(tǒng)文化呢,還是討好外國人呢?這方面,的確也有少數(shù)外國人,他們只知月亮是西方的圓,不經(jīng)仔細考慮研究,便以為漢字是一個一個學,太難太費事。其實,哪國文字的詞匯不是一個一個學,一個一個把音讀準呢?相反,幾乎所有的漢學家都驚嘆漢字的不平凡,它的構(gòu)造是一種藝術的美,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字之一,前面的釣魚城楹聯(lián),便是這方面的一個佐證。作者曾見到一些外國留學中國的學生,他們說:“每國文字都有外國人難學之處,漢字也是這樣,但系統(tǒng)掌握漢字實詞,卻比別國文字容易。比如部首字典的金、木、水、火、土部,便使人很快能系統(tǒng)地認識它們,從而可以區(qū)別好多相關的字?!边@話,中國人是不一定都講得出來的。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沒有一個說過中國漢字要走拼音化道路的話,你若告訴他們有人這樣說,他們會目瞪口呆,覺得不可思議。
當然,作為文字,各個國家民族,比較之下都是各有優(yōu)缺點,有長短處的。比如,西方拼音文字有縮寫為標的,如“USA”(美國),“VCD”(影碟),“KGP”(克格勃)等等,漢字還沒這樣的方法使用。而拼音文字,卻沒有多少書法字形的形象美。如妍、媛、姝、嫻、娟、姍姍、娉婷、嫵媚、婀娜、婉孌、婆娑、嬋娟、妖嬈這些稱贊女性形象美好的字,書寫起來非但能表其內(nèi)涵,而且會呈現(xiàn)一種動人的形象和舞姿的美。又如峰、巒、巖、巔、峁、崄、崎嶇、嶙峋、崢嶸、崔嵬這些形容表示山勢高低險峻的字,非但指出了它們不同的特色,也將山勢的不同情況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真所謂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的藝術字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