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考慮別人的感受
人都習慣在乎自己的感受,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你想要成功、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同時關注別人的感受、關注世界。
1
大田和小茹同在一家公司工作。從一開始,端莊秀麗的小茹就讓大田心跳不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他決心向小茹表白心跡。
可小茹對大田卻一點兒感覺都沒有。她一直把他當成普通朋友,在那天的生日宴會上,當大田大膽地向她表白時,她有些措手不及。
無論小茹接不接受,公司里都知道了大田在追小茹。每當大田來辦公室找小茹,其他同事都會自動回避。小茹哭笑不得,連自己最親密的伙伴兒都不相信自己。
她不得不鄭重地告訴大田,他們只能做普通朋友,不可能有更深的交往。
大田百思不得其解,他對小茹是真心的。只要小茹喜歡,他愿意為她做任何事情。為了小茹,他有無數(shù)個夜晚都失眠了。為什么小茹就不能接受他呢?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
有人告訴大田,女孩子都這樣,一開始矜持,就是想看看你是否真心。大田想想也是,繼續(xù)死纏著小茹不放手。一次公司舉行集體晚宴,大田非要請小茹跳個舞,小茹就是不愿意。在大伙一聲高過一聲的起哄聲中,小茹憤然離去。
第二天,小茹就辭職離去了。臨走前,她給大田留下了一封信,感謝他一直對她的真心付出,但她不能接受他,并請他不要再找她。
小茹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此時公司的同事才明白過來,都為失去了一位好同事而惋惜。
你愛別人,只是你的感覺,并不等于別人也一定要愛你。如果一味強求,非但不能達到效果,還可能使雙方都很難堪。
2
“我覺得如何如何”;
“我一定要怎樣怎樣”……
這是20幾歲年輕人常見的口頭禪。在我們心里,潛藏著一種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因為我們從小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的,在家里經(jīng)常扮演著“小皇帝”的角色。凡是我們的要求,家人幾乎很少打折扣地滿足。只要我們喜歡的,就一定要得到。長久以來,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父母或別人的存在。
可一旦走出家門、步入社會,如果不馬上改變這種事事由我的處事方式,我們就難免四處碰壁。
小柯在某公司做外勤,工作辛苦不說,為了工作,他每天都要騎單車跑2個小時路程。
兩年多了,跟他一起入職的同事都已經(jīng)提升,可他還是個普通的外勤,而且每次培訓新人計劃都與他無緣。好像他只是個當差的,苦活累活全干了,好事卻永遠輪不到他頭上。
憑什么?無論從哪方面說,他都不比別人差,小柯十分郁悶。
為了表示不滿,小柯開始消極怠工。不料那天因為耽誤了客戶一刻鐘的時間被經(jīng)理撞個正著,竟以工作不力為由扣他當月獎金。
小柯徹底憤怒了,他每天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老鼠還晚,活得比牛還累,經(jīng)理從未有過半句獎勵,如今只是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扣去了半個月獎金。真是沒法干了!他當即提交了辭呈。
這一招果然見效,第二天一上班,小柯就被經(jīng)理叫到辦公室。
“小柯,我想知道你辭職的真正理由,”經(jīng)理的態(tài)度緩和了許多,“如果只是因為扣了你半月的獎金就賭氣,我勸你還是好好考慮一下。”
“不,我早有此意?!毙】碌馈=又?,他又把兩年來憋了一肚子的苦水倒出來:工作累、收入低、提升無望、沒有成就感等。
“你說的這些也許都是事實……”經(jīng)理停頓了一下,“但你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你有沒有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老板的角度去想想?
“如果為了照顧你住得遠,我就答應你每天可以遲到半小時,那么別的同事怎么辦?如果有人業(yè)績突出我不予提升,那么公司就會成為一潭死水?!?/p>
“可我一直都很積極,為什么提升從來沒有我?”小柯提出了質(zhì)疑。
“你看看這個,”經(jīng)理拿出一張名單,小柯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本來這張名單上級已經(jīng)批了下來,可由于你昨天的失職,我不得不把你的培訓推到下個季度。”
“不就是遲了一刻鐘嗎?至于扣半月獎金嗎?況且我已經(jīng)盡力了?!?/p>
小柯還是覺得自己太委屈。畢竟兩年的努力跟一刻鐘相比,太微不足道了。他不知道,昨天因為他遲到了一刻鐘公司遭到了客戶投訴,總裁親自打電話給經(jīng)理,斥責他管理松散,扣除他兩個月的獎金。
“既然這樣,我同意你辭職,下周一過來辦理手續(xù)吧。”經(jīng)理的干脆讓小柯始料不及,但事已至此,他只好乖乖走人。
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不關心別人的處境,說輕些是一種自私,說重些是一種幼稚。長此以往,誰還愿意與你交往?更別說把重要的事情托付于你。
3
王偉忠,在臺灣有“綜藝教父”的美譽。他以節(jié)目創(chuàng)意著稱,從早期的《連環(huán)泡》,到后來的《全民亂講》和《全民最大黨》,他的作品都膾炙人口,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在一次雜志專訪中,王偉忠向人們透露了長期以來做節(jié)目時的思考策略:
“我做一個節(jié)目前,一定會先問自己,人家為什么要看這個節(jié)目?!?/p>
人都喜歡關注自己的感覺,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你想要成功、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同時關注別人的感受、關注世界。
至今我還記得一個朋友的真實故事。
他是通過一個同鄉(xiāng)找到我的,手里提著一個厚重的皮箱,里面是一部40萬字的小說底稿。他問我有沒有出版的途徑。我看了看稿子,寫得很平淡。他說他只是把心里想寫的東西寫出來,并沒有想其他的東西。
看著那厚厚的稿子,一行行抄得十分工整,我明白他為了這部稿子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但我不得不說,他寫的東西只是一味地宣泄,沒有多少真正的賣點,換句話說,沒有出版的意義。
乘興而來,掃興而歸。我能理解他內(nèi)心焦灼的苦悶。
后來,他拿著稿子去了許多家出版社,但都未果。直到今天,那部稿子還靜靜地躺在那只皮箱里。
你付出了,別人就一定要給你回報嗎?
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嗎?
不一定吧。
先看看你的付出是否符合別人的想法,是否給別人帶來了好處,否則的話,即使再多努力,又有何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