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幸福是什么
《辭?!穼π腋5慕忉屖牵骸叭藗冊跒槔硐電^斗過程中以及實現(xiàn)了預定目標和理想時感到滿足的狀況和體驗。對幸福涵義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內容不同而不同。”
國內較早涉足幸福論的學者孫英提出:“幸福是享有人生重大的快樂和免除人生重大的痛苦;是人生重大的需要、欲望、目的的肯定方面得到實現(xiàn)和否定方面得以避免的心理體驗;是生存發(fā)展達到某種完滿和免除嚴重損害的心理體驗??鞓返男腋sw驗是幸福的主觀形式;生存和發(fā)展之完滿是幸福的客觀實質;介于二者之間的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滿足和實現(xiàn),是幸福的客觀標準?!?sup>[1]
國內快樂經(jīng)濟學的創(chuàng)立人陳惠雄,在相同意義上使用“快樂”和“幸?!眱蓚€概念,他定義的快樂“是以人與世界的物質存在和人對對象與自我(能量)的消費為基礎,又超然于這種物質之上的愉悅的精神感受”。[2]
丁心鏡在其《幸福學概論》中把幸福界定為“是指人們在社會的一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識到自己預定的目標和理想的實現(xiàn)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3]
在心理學中,由于普遍把幸??醋鍪侨说囊环N積極的心理體驗即心理感受,所以,幸福和幸福感幾乎是同一概念,只不過“幸福感”更強調幸福是主體的一種感受,而不是某種客體事物。鄭希付在《我們的幸福感》中概括了現(xiàn)代心理學對幸福感的兩種理解:一個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being,SWB),另一個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well-being,PWB)。主觀幸福感是從快樂論發(fā)展而來,認為幸福就是對生活的滿意,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和較少的消極情感,其測量框架主要是生活滿意度和快樂感;心理幸福感由實現(xiàn)論(認為幸福是人的潛能的實現(xiàn))演化而來,認為幸福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成就,是自我潛能的完美實現(xiàn),其測量框架包括自我接受、同他人的積極關系、環(huán)境控制、自主性、生活目標、個人成長。[4]
社會學學者邢占軍對幸?;蛐腋8械慕缍ǎ蔷C合考慮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兩種維度。他提出從三個方面把握人的幸福感:第一,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總體以及生活主要領域的滿意感;第二,幸福感是人們所體驗到的快樂感;第三,幸福感是人們由于潛能實現(xiàn)而獲得的價值感。[5]在他那里,幸福感是滿意感、快樂感和價值感的有機統(tǒng)一。
如上觀之,目前我國學界對幸?;蛐腋8械慕缍ㄒ掩呁晟?。筆者作為后學者對上述研究深感敬重,如果謹慎發(fā)表些許個人看法的話,在對幸福和幸福感的內涵理解方面更傾向于主觀幸福感。理由是,一個人究竟幸福與否,最終還是取決于他的主觀感受,如果他說他是幸福的,那么他確實就是幸福的,別人不能代替他作出判斷。我們承認,主觀幸福感并不意味著對幸福感產(chǎn)生的諸多客觀基礎有所忽視,諸如身體健康、經(jīng)濟寬裕、家庭和睦、人際良好、事業(yè)有成、受人尊重、環(huán)境宜人、社會安寧等等,都是使人容易產(chǎn)生幸福感的客觀因素或客觀條件,但這些客觀因素或條件究竟能否轉化為人們的幸福感受,最終還是取決于主體的認識、評價及內心體驗。也許我們大多數(shù)人認為,只要具備身體健康、經(jīng)濟寬裕、家庭和睦、人際良好、事業(yè)有成、受人尊敬、環(huán)境宜人、社會安寧的客觀條件以后,人就應該感到幸福了,但偏偏有一些如此“幸運”的命運“寵兒”宣稱他們并不幸?;蛉鄙傩腋8?。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人們對相同的客觀條件的認識、評價和體驗是有差異的。這說明主體的內化起到“最后閥門”的作用,幸福與否最終取決于當事人對自身生存狀況的評價。既然是評價,就是主體依其特定標準對客體(自身生存狀況)所作出的評判。人們所持有的幸福標準不同,自然會對相同或相似的人生境遇作出不同甚至是大相徑庭的評價結果。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幸福的實質是主觀幸福感,所以幸??梢员坏韧谛腋8小?/p>
如前所述,“幸?!庇卸喾N來源,因而必定包含多種成分。如果人類一定要運用自己特有的抽象思維將之分析并分類,那么幸福至少包括:感性幸福與理性幸福、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德性(正當)幸福與非德性(非正當)幸福、創(chuàng)造性幸福與消費性幸福、個體幸福與社會(公共)幸福、過程幸福與結果幸福等等。這些區(qū)分都只是思維分析的產(chǎn)物,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幾乎都能感受到以上所有幸福,不過因人、因時、因地側重不同而已。人們在感受幸福時,有時能夠清楚地意識到此刻的幸福感來自于何事,屬于哪種類型,有時卻說不清道不明,這或許是因為當下的幸福感是多種類型的混雜,或者是因為幸福感主要出自于對自己生存狀況的一種比較滿意的總體評價。總之,人的幸福來源或幸福成分是復雜多樣的,幸福并不存在于一種模式,不同的職業(yè)群體、不同的人以及同一個人的不同時期、不同境遇之下會有所不同。例如,一個正處于創(chuàng)造高峰期的科學家,他孤身一人,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實驗室,廢寢忘食,生活極其清苦、單調,但他深感幸福,那么,他體驗到的主要是創(chuàng)造性幸福或自我實現(xiàn)的幸福;一個普通農(nóng)民每天揮汗如雨,辛勤勞作,雖不富裕,但他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庭和眾口皆碑的人品,在村子里深受鄉(xiāng)親們的尊敬,他也深感幸福。那么,這個普通農(nóng)民所體驗到的幸福主要來自于勞動收獲、愛和親情、家庭美滿、道德自豪以及人際交往中受到的尊敬。雷鋒以助人為樂,焦裕祿以為百姓解決困難為榮,楊善洲嚴于律己、權為民所用,他們都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幸福的第一選擇,雷鋒等人并不“傻”,但他們甘當這樣的“傻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源自對幸福真諦的感悟,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令人欽佩和感動,成為全國人民的學習榜樣。
正是幸福來源的多樣復雜性構成了幸福的相對性,即我們經(jīng)常所說的:在一百個人眼里,就有一百種幸福觀:有人以為兒孫滿堂、家庭和睦即為福;有人則須錦衣玉食、名車、豪宅才為福;陶淵明先生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幸福;莊子則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當做幸福;李白更是把“天子喚來不登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視為幸福的最高境界。事實上,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對幸福的理解也會有顯著差別。對幼小孩童來說母親的擁抱是幸福,對寒窗12年的中國高中畢業(yè)生來說考上名牌大學是幸福,對熱戀中的情人來說愛人的愛意是幸福,對耄耋老翁來說孝子守護是幸福,對戰(zhàn)士來說為國為人民英勇獻身是幸福,對科學家來說攻克科研難關是幸福。同一個人同一時期在不同的極端境遇之中,對幸福的理解也可能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幸福的相對性與人們價值觀、人生觀的多元性是相互貫通的。幸福觀也好,價值觀、人生觀也好,在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既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這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表現(xiàn),也是人的共性與個性的表現(xiàn)。我們沒有必要對另一個人的幸福觀大惑不解,也同樣沒有必要對承認全人類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而深感不安,擔心國民的價值觀被別的價值觀所同化。其實,人類社會越是向前演進,人們的幸福多樣性和相對性就越是彰顯。我們常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趨向于多元化。進入21世紀后,我們又看到,人們的幸福觀也在悄然變化,過去萬眾一心向往財富、名譽的趨同幸福觀正在松動,人們對安寧、公平正義、生態(tài)環(huán)境、尊嚴、休閑等比以往更加重視。
幸福的相對性是與其主觀性、差異性、可變性相關聯(lián)的;幸福客觀因素或客觀條件的存在又使得幸福還具有客觀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絕對性的一面。在追求個人幸福時,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幸福的個體差異性和相對性,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而在考量社會幸福時,則應當更多地立足于幸福的客觀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絕對性。如果完全否定幸福的客觀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絕對性,那么政黨、政府和社會組織對增進國民幸福感而作出的努力就毫無意義了。正因為幸福還具有客觀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和絕對性的特征,政黨、政府、社會組織才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使感到幸福的國民增多,使國民的幸福感增強。
在闡釋幸?;蛐腋8袝r,還需要注意西方與中國的文化差異。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幸福更側重于個人的主觀感覺;與愉悅、快樂等情緒體驗關系更加密切;在歷史的某些階段還與宗教價值觀合為一體。
在中文語境中,幸福側重于對人生的整體評判,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幸福從詞義上可以被分解為“幸運”和“有福氣”兩層意思,這與中華文化背景下對幸福的理解是一致的。我們中國人對幸福的理解,首先就是要免于不幸和災禍;其次是在人生的一些重大方面(如成家、立業(yè)等)比較順利且比較幸運;再次,就是被認為“有福氣”。何為“福氣”呢?自古中國就有“五?!钡恼f法。中國古書《尚書·洪范》記述周武王訪問殷遺民箕子?;邮浅枞?,殷紂王之叔父,被稱為“中國第一子”,所寫麥秀歌被稱為最早的文人詩?!渡袝ず榉丁肥歉鶕?jù)箕子的話寫成的,箕子為武王陳述治理天下的大法,他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拔甯#阂辉粔?,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边@就是說,構成人生幸福的要件有五個方面,即長壽、富足、康健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成為人生不幸的因素也有六個方面,即不得好死、多病、多憂愁、貧窮、道德丑惡、身心懦弱。
根據(jù)《尚書·洪范》對幸福的論述,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就不完美了。比方說,有的人長命百歲而貧賤度日,有的人富貴一生而疾病纏身,有的人品德高尚而煩惱不斷,有的人富貴、有德卻橫遭災禍不得好死。所以,從古到今,中國人都期盼“五福臨門”,十全十美,都懼怕遭到“六極”中的任何一極。為寄托這種人生祈愿,我國民間流傳著許多“五福臨門”、“福星高照”、“五福捧壽”的圖案。這種圖案在傳統(tǒng)制作的盤碗、杯瓶、衣物、窗花、年畫等物品上很常見,除了直接表達祈福的繪畫形式外,還經(jīng)常以蝙蝠、老虎來諧音“?!弊?,繪出形態(tài)各異的祈福圖,如五只蝙蝠圍繞著一個壽字或壽星、五只蝙蝠合捧著一個壽桃、五只老虎安詳相擁著一個胖娃等等。
如是觀之,中國文化背景中的“幸福”可以被拆解為“幸運”和“有福氣”,與西方文化語境中的happiness、well-being、subjectivewell-being之間的確存在著微妙的文化差異。happiness、well-being、subjectivewell-being主要表征的是個人快樂、舒暢的情緒或情感;而“幸運”、“有福氣”則主要表征的是在多數(shù)人眼里構成幸福的若干客觀因素或條件,如享有“五?!保庠狻傲鶚O”等??梢?,同樣是“幸福”,中國人更看重幸福的客觀條件和客觀境遇,西方人則偏重于人的主觀體驗;中國人更倚重于多數(shù)人的看法和他人的評價,西方人則側重于當事人自身的感受。中西幸福論上的差異是各自文化背景浸染的結果,中國的集體主義和實踐理性傳統(tǒng)、西方的個人主義和純粹理性傳統(tǒng)都在人們的幸福觀上留下了印記。
我們這里探討的是中國人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幸福之路,一方面要吸納現(xiàn)代科學、現(xiàn)代文明對幸福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追求;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脫離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西方社會卓有成效的“幸福處方”也存在一個中國化、本土化的問題。中國幸福之路——作為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理念和路徑,需要同時關照幸福感的人類共性和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特征,這有助于確定我們的戰(zhàn)略重點及實現(xiàn)路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