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時間:2023-08-04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做良臣而不做忠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過這樣的話,意思是說那些作忠臣的讀書人十分無聊,如果皇帝不聽他的意見,這些忠臣便“濁氣上涌”,動不動就自殺,即所謂的“文死諫”。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忠臣都是如此,他們變愚忠為巧忠,忠之有道,忠之有術(shù),忠之有效。唐太宗時期的魏征就曾對李世民說:“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绷汲寂c忠臣之辯,是值得我們深思而慎行的。

        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過這樣的話,意思是說那些作忠臣的讀書人十分無聊,如果皇帝不聽他的意見,這些忠臣便“濁氣上涌”,動不動就自殺,即所謂的“文死諫”。這些話雖然不免有些以偏概全,稍嫌刻薄,但在揭露某些忠臣的虛偽方面的確是一語中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所謂的忠臣,往往是諸葛亮所說的“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沒有什么經(jīng)世濟時的實際本領(lǐng),而且他們思想迂腐,想要沽名釣譽,于是便想出“文死諫”的招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忠臣都是如此,他們變愚忠為巧忠,忠之有道,忠之有術(shù),忠之有效。唐太宗時期的魏征就曾對李世民說:“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碧铺诼牶蠛艹泽@,就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區(qū)別么?”魏征說:“區(qū)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獲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名?!绷汲寂c忠臣之辯,是值得我們深思而慎行的。

        公元580年(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其時,天下大亂,魏征出身于書香世家,父親也是一位博學(xué)多才的人,曾經(jīng)出仕隋朝,做過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輕時候家庭生活十分清貧,但胸懷大志,總想干出一番事業(yè)來,于是,他就刻苦讀書,勤奮學(xué)習,在學(xué)問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魏征像魏征三十八歲時參加了李密的起義軍,但當時的地位很低,他沒有任何發(fā)言權(quán)。當時,李密的瓦崗軍聲勢浩大,占領(lǐng)了隋朝最主要的糧倉河南的洛口倉、回洛倉和黎陽倉,開倉救濟饑民,使起義軍發(fā)展到了全盛階段。然而,隋朝大將王世充據(jù)守洛陽,與起義軍展開了生死搏斗。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義軍中的許多不足,曾經(jīng)主動進諫說:“起義軍雖有重大勝利,但傷亡也很大,軍中費用緊張,儲備有限,且賞罰不均,不宜同隋軍硬拼硬打。目前之計,在于深溝高壘,以待敵軍糧盡,等敵軍撤兵,再行追擊,可獲大勝?!崩蠲軟Q定速戰(zhàn),大軍列營而不設(shè)壘,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襲,慘遭失敗。經(jīng)此一役,瓦崗軍徹底覆滅。

        李密被迫率殘部投降了李淵,開始尚受重用,后來漸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陽一帶招撫舊部,重新起兵,反對李淵。不久,李密即兵敗被殺。而魏征認為李唐政權(quán)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前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來,他在征得了李淵的同意之后,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并為李密撰寫了《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把他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評價李密,竟不怕李淵的追究,對李密,他也不以屢次拒納正確建議為忤,而是實事求是地描述他的一生。他的這種態(tài)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后人的贊揚,并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后來,魏征又受到起義軍首領(lǐng)竇建德的器重和脅迫,在其軍中歷時一年半。隨后,竇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敗,魏征就又與人一起再次投奔李淵。

        魏征原先招撫李密舊部有功,但被脅入農(nóng)民軍中一年半,再度歸唐后就很難被重用。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征既有才華又有才能,就把他找來,給了他一個管理圖書經(jīng)籍的小官,叫做洗馬。在這一階段,魏征雖有文名,實際上并未產(chǎn)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給李建成提過一個建議,讓他帶兵去攻打不堪一擊的劉黑闥,既可建立軍功,又可暗結(jié)豪杰,太子聽從了他的建議,結(jié)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李唐政權(quán)把握了天下大勢之后,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齊王李元吉,自己當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閑人物,就立刻招見了他。責問他說:“你為什么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guān)系呢?”魏征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jù)理回答,他說:“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聽他說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舉出了管仲射小白的歷史故事,自己不能顯得沒有氣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為主簿。至此魏征結(jié)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成就了魏征的名聲,魏征敢于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納諫的性格,魏征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它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它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quán)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于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聽還是不聽。唐太宗任命魏征為諫議大夫,表現(xiàn)了唐太宗對他才能的認可和對他本人的信任與尊重,后來又把他提升為尚書丞,就更能使他隨侍左右,時時處處提醒規(guī)勸皇帝了。

        在政治方面,魏征堅決主張懷柔招撫,反對鎮(zhèn)壓。當時,太子李建成的部下遍布全國,在“玄武門之變”過后,一時人心惶惶,許多人準備造反。魏征向李世民建議說:“要不計私仇,對他們要以公處之。否則殺之不盡,有無窮之禍。”李世民聽從了他的話,就派他為特使,給他以便宜行事的權(quán)力,讓他去太子勢力較為集中的河北一帶安撫人心。他到了河北,見到兩輛去長安的囚車里面關(guān)著在“玄武門之變”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魏征說:“我離開長安以前,朝廷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如今又把他們逮捕,豈不是自食其言、失信于人嗎?如今,我來招撫還恐怕人家不愿相信我,怎么能把人押送長安呢?臨行的時候,太宗讓我便宜行事,把李治安和李思行放了,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招撫別人,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眲e人都很同意魏征的意見,他們就放了那兩個人,并給唐太宗寫了報告。由于魏征的正確做法,很快就安撫了河北一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唐太宗很贊賞魏征的做法,也就越加器重他。

        在治理國家的方略上,魏征主張輕徭簿賦,休養(yǎng)生息。魏征認為,隋朝滅亡的教訓(xùn)在于擾民太多,國家賦稅極重,徭役繁多,以至民不聊生?!办o之則安,動之則亂”。因此,在整個貞觀年間,朝廷的賦稅和徭役不算太重,這是貞觀年間社會安定、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之一。

        在治理國家的整體方略上,尤其是在大亂之后撥亂反正,魏征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天下初定,百廢待舉。一天,他問魏征說:“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也該需要一百多年的時間吧?”魏征不同意他的想法。他認為:“圣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nèi)就可見到效果,三年見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好呢?”尚書仆射封德彝認為:“自古以降,人心江河日下,日趨奸詐,秦用嚴刑,漢用霸道,都沒把人心教化成功,魏征想用這些滿是書生氣的話來治理國家,那必然敗亡?!蔽赫鲃t針鋒相對地說:“大亂之后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如果人心如流水一般向下墮落,今天的人也都成了鬼怪,還談什么治理國家呢?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唐太宗基本上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在執(zhí)法方面,魏征主張寬緩明確。他堅決反對像秦朝那樣實行嚴刑酷法,把人民當做魚肉來宰割,但同時又堅決主張明正典刑,反對循私枉法。一次,唐太宗任命盧祖尚為交州刺史,盧祖尚開始答應(yīng)了,但又反悔托病辭命,唐太宗當面勸他,他還是不肯去。唐太宗一怒之下,就把他殺了。事后,唐太宗覺得做得太過分了,認為沒按法律辦事,魏征就借議論北齊皇帝高洋批評唐太宗說:“高洋覺得自己理虧了還能向別人認錯,這也是他的長處?!碧铺诰徒铏C表示了后悔。濮州刺史龐相壽是唐太宗做秦王時的老部下,在任上因貪污被人告發(fā),受到了追回贓物、解除職務(wù)的處分。龐相壽向唐太宗求情,唐太宗覺得于心不忍,就送給他一百匹絹,讓他繼續(xù)去做刺史,只是告訴他以后千萬不可再貪污了。魏征知道后,就對唐太宗說:“您這是循私枉法了。龐相壽犯了罪,您還給他優(yōu)厚的賞賜,讓他留任原官,您做秦王時的部下很多,如果他們都照龐相壽的例子犯罪,那您怎么辦呢?”他還對唐太宗說:“獎賞的時候,不要忘了疏遠的人;懲罰的時候,不要給親貴留情。要以公平為規(guī)矩,以仁義為準繩,才能讓人心服?!痹谖赫鞯膱猿窒拢铺诓坏貌煌庠瓉淼奶幚矸桨?。

        魏征還主張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政策是十八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征兵服役,有一次,為了多征兵戍邊境,唐太宗要求十六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應(yīng)征,魏征不同意。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皇帝的命令要等與會的大臣全部簽字以后才能生效,魏征認為這個法令與唐朝以前的法令相沖突,而且過于苛刻,便屢次拒簽。唐太宗十分生氣,當面責問他為什么阻撓皇帝的命令,魏征回答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shù),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當兵呢?況且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列舉了一串例子,證明他辦了不少出爾反爾、失信天下的事,把唐太宗弄得張口結(jié)舌。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同意了魏征的意見。

        唐太宗知道自己很容易受情緒的左右,他就提醒周圍的大臣注意糾正他偏激的決定,并把批評朝政制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沒有的新制度,即允許諫官、史官參加政事堂會議。這種制度不僅能夠保證諫官、史官能夠及時了解朝政的內(nèi)幕,使得有所勸諫,還起到了一定的監(jiān)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員不敢謊報政績。這種制度還規(guī)定,在會議之上,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如有過失和不當之處,諫官可當面指出,予以辯論。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許多情況,根據(jù)第一手材料寫出起居注,對他們也是一種監(jiān)督。

        魏征就是在這種相對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里做諫官的,他勸諫的內(nèi)容從長治久安的軍國大計,到皇帝個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許多方面。對唐太宗及唐朝貞觀年間的政治,可以說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使用人才方面,魏征主張在不同的時期要對德才有所取舍。他對唐太宗說:“在天下未定之時,用人的標準是重視才能,不過多地考慮他的品德操行;天下平定以后,則非德才兼?zhèn)洳豢捎??!痹谖赫鞯挠绊懴?,唐太宗“?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有一次,他還主動地對魏征說:“選擇任用官吏,是不能輕率馬虎的。用一個君子,那么君子就會紛紛而來;用一個小人,那么小人也就會鉆營投奔而來?!?/p>

        尤其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征緊緊監(jiān)督唐太宗,經(jīng)常犯顏直諫,不讓他大興土木。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準備好了,最后還是沒敢去。魏征問他為什么沒有出去。唐太宗說:“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p>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太宗決定修建洛陽宮,中牟縣縣丞皇甫德參上書勸阻,言辭激烈。唐太宗發(fā)怒,要治皇甫德參的罪,魏征連忙拿漢朝的賈誼為皇甫德參辯護,證明自古上書言辭不激烈就不能打動君主的心,唐太宗這才作罷。后來,河南、陜西一帶大雨,泛濫成災(zāi),偏在這時,唐太宗又要修建洛陽的正山宮,魏征聽說了,趕忙上奏說:“隋朝所以很快滅亡,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隋煬帝大修亭臺樓榭,百姓不堪役使,才起義反對他。如今,現(xiàn)有的宮觀樓臺已經(jīng)足夠居住的了,如果想到隋朝的滅亡,甚至還應(yīng)該拆掉宮殿。如果舍不得拆掉,起碼不該再修大的宮殿了。如果不想到得天下的艱難,不斷地擴大宮殿建筑,追求華麗和享樂,增加百姓的勞役,那就會像隋朝一樣的滅亡。”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議,停修宮殿,把材料運到了水災(zāi)區(qū),幫災(zāi)民建造了房屋。

        公元638年(貞觀十二年),公卿大臣都請求太宗登泰山封禪,只有魏征認為現(xiàn)在舉行封禪儀式不妥。太宗對魏征說:“我希望您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難道是我的功勞不高嗎?是我的德行不淳厚嗎?是國家還沒有平定嗎?是遠方的異族人不仰慕大唐的高義嗎?是吉祥尚未降臨嗎?是農(nóng)業(yè)沒有豐收嗎?為什么我不能封泰山呢?”魏征說:“陛下的功勞雖然是極高的,可是百姓并未感受到陛下的恩惠;陛下的德行雖是淳厚的,但陛下的德政尚未傳及全國各地;全國雖然安定,但并不能為興辦事業(yè)提供足夠的資財;遠方的部族仰慕陛下的高義,但朝廷卻沒有能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吉祥的征兆雖然出現(xiàn),但法網(wǎng)仍然密集;雖然連續(xù)幾年農(nóng)業(yè)豐收,但糧倉仍然空虛,這是我認為目前不宜封禪的原因。我不能用遙遠的東西打比方,姑且用人作比喻?,F(xiàn)在有個人患了十年的重病,到將要治愈時,已經(jīng)瘦得皮包著骨頭,馬上讓他扛起一石米,每天走一百里路,他一定不能做到。隋朝天下大亂已經(jīng)不止十年,陛下平定了全國的混亂局面。雖然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平定,但國庫尚不充實,在這種情況之下,向天地報告事業(yè)已經(jīng)成功,我暗自對如此作法持懷疑態(tài)度。況且陛下若東封泰山,各國的使者都要聚集到那里,周邊各國人,無不奔走相告?,F(xiàn)在西起伊水、洛水流域,東到泰山、東海、荒草灘、沼澤地,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之聲不聞,道路蕭條,行進艱難,豈可招來城外部族之人,把我國的虛弱狀況展示他們?即使我們用盡財物賞賜他們,也不能滿足遠方之人的愿望;即使連續(xù)兩年免除徭役,也不能抵償百姓的勞苦。如果遇到水旱災(zāi)害,風雨之變,服役的民夫橫加議論,即使后悔,也無法挽回損失。豈只是我一個人懇請陛下免去封禪之事?成千上萬的百姓都乞望陛下恩準?!碧诼犃宋赫鞯囊环挘采罡袊译m然初步安定,但生產(chǎn)遠未恢復(fù),國庫仍然空虛,如此嚴峻的形勢,有何功德以告慰天地?遂將封禪泰山之事擱置了下來。

        有一次,唐太宗由長安去洛陽的顯仁宮,因為當?shù)毓?yīng)的東西不好,唐太宗覺得很氣憤。魏征覺得如此下去將不好收拾,便對唐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地追求享樂而滅亡的?,F(xiàn)在因為供應(yīng)不好就發(fā)脾氣,以后必然上行下效,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供應(yīng)是有限的,商人的奢侈欲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蔽赫鞯倪@一番話使唐太宗悚然心驚,以后便很注意節(jié)儉。

        對于唐太宗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魏征也很重視。有一次,魏征直言不諱地對唐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蔽赫鬟€引用荀子的話對唐太宗說: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牢記在心,并用這句垂誡太子,讓他永志不忘。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怎樣才能做一個“明君”,而不要成為一個“暗君”,魏征就給他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隋朝的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之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jié)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jié)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p>

        最著名的是魏征關(guān)于忠臣和良臣的辯論。有一次,唐太宗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批評魏征包庇自己的親戚,經(jīng)魏征辯論,唐太宗知道自己錯了。魏征趁機說道:“我希望陛下讓我做一個良臣,不要讓我做一個忠臣。”唐太宗聽后很吃驚。就問:“難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區(qū)別么?”魏征說:“區(qū)別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聲譽,子孫相傳,流傳千古;忠臣得罪被殺,君主得到的是一個昏庸的惡名,國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個空名?!碧铺诼犃艘院?,十分感動,他連聲稱贊魏征的話很對,并送給了他好絹五百匹。

        當然,唐太宗是人不是神,對魏征的勸諫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愉快地接受,有時是既恨又怕,甚至還想干脆殺掉他!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好的鷂鷹,自己非常喜歡,就把他駕在手臂上玩。遠遠地看到魏征來了,十分緊張,趕緊把鷂鷹捂在懷里,怕魏征看到或是聽到。其實呢,魏征早就看到了,他為了不讓唐太宗貪戀聲色犬馬,就故意沒完沒了地稟奏公事,估摸著鷂鷹差不多憋死了,他才離開。等魏征走了,唐太宗趕忙從懷中取出鷂鷹,拿起一看,早已悶死了。這使他覺得十分窩火又說不出話來。

        有一次,唐太宗罷朝回來,氣沖沖地對皇后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xiāng)下佬?!被屎蠓浅Yt德,趕忙問要殺誰,唐太宗說:“魏征這家伙老是在朝廷上折辱我。”皇后聽了這話,連忙回去換了一身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庭院里。太宗見了,十分驚訝,問她這是在干什么,皇后說:“我聽說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有正直的臣下;現(xiàn)在魏征正直敢言,全是由陛下的英明所致呀,我怎敢不表示我的祝賀呢?”太宗聽了,覺得很高興。

        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醫(yī)送藥,使者相望于道路,來往不絕,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唁,并為之親自撰寫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對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說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這恐怕是歷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榮了!

        忠臣好做而良臣難當,何也?大概是因為想做忠臣只要有一顆忠君愛國之心就差不多了,但如果想做良臣可就不一樣了,不僅要有忠君愛國之心,還要有經(jīng)世濟時的真本領(lǐng)和處理政事、奉事君主的藝術(shù),否則,在處處充滿陷阱和危險的封建官場里,恐怕也只能是“殺身成仁”了。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大忠”和“小忠”的問題,所謂“大忠”就是忠國不忠君,忠事不忠人;所謂“小忠”,就是忠君不忠國,忠人不忠事。一個人只有到達了“大忠”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胸懷開闊,無私無畏,如果再有處事的藝術(shù),也許就可以做一個良臣了。至于魏征,在一定意義上應(yīng)該說接近了“大忠”的境界,他雖然數(shù)易其主,但幾乎沒有人為此而責難他,因為他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茍延殘喘而去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因此,魏征應(yīng)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的良臣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