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是一種審時度勢的大氣
生活給予每個人的回報都是相對公平的,得到多少與付出多少也會成正比。暫時的失去,也會讓我們在未來贏得更多、更大的回報?!皳P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說“吃虧是福”,可是現(xiàn)在真正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學問的人并不多。在一般人的意識里,都是不愿意自己吃虧的,容不得自己有一丁點的損失,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而不注重長遠利益。吃虧不僅是一種福氣,還蘊藏著做人處世的大道理。真正的智者,看的則是長遠的利益,而不是執(zhí)著于眼前的禍福吉兇。他們不僅會在“吃虧”的時候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而且更懂得如何主動吃虧,為自己未來的成功贏得籌碼。
莊子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备哒斑h矚的人,懂得吃虧,敢于吃虧,因為他們心胸遼闊,他們明白把心思白白地浪費在耿耿于懷、勾心斗角、恩怨是非中是不值的。而一點小虧也不肯吃的人,最終必然會吃到大虧,甚至有可能會被逼上絕路。
“吃虧是?!保抢罴握\待人處世的原則之一。他說過:“有時看似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不計較吃虧是一個人的優(yōu)秀品德,好的品行雖然沒有直接的價值,卻有間接的價值,總有一天它會給人帶來意外的收獲。
戰(zhàn)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由于待士十分誠懇,為報答孟嘗君的禮遇,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投到他的門下并忠心為他效力。
有一次,馮諼自告奮勇地為盂嘗君到其封地薛邑去討債,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么東西。盂嘗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東西吧。馮諼領命而去。馮諼到了薛邑后,聽說孟嘗君的使者來了,生活十分窮困的百姓均有怨言。馮諼把邑中百姓召集起來,然后對大家說:“孟嘗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筆勾銷了,利息也不用償還了,盂嘗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面,我把債券銷毀,從今以后再不償還?!闭f著,便把債券全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嘗君如此仁義,人人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后,孟嘗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如實回答,孟嘗君大為不悅。馮諼對他說:“你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jīng)給你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
過了幾年,盂嘗君被人讒譖而齊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嘗君回來了,傾城而去,夾道歡迎。孟嘗君感動不已,終于體會到了馮諼“市義”的苦心。
沒有人喜歡占便宜的人,因為他們總是盯著他看到的利益,總想占為己有。將心比心,一個人暫時吃的一點小虧,很可能在未來的日子里給自己換來更大的回報。自己吃點兒虧,讓別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別人的積極性,這樣才能贏得更多的合作者。其實,不懂得吃虧的人越是不肯吃虧就越有吃大虧的可能,因為他在做人上已經(jīng)吃了大虧,以后的路會越走越窄。
人這一生,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會一帆風順,每時每刻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坦然地面對吃虧,更是一種高尚的修養(yǎng)。吃虧不僅僅是簡單的付出,它代表了一種寬容、一種厚道,也是面對利益得失的平和、審時度勢的大氣。
自古以來就有著不少吃眼前虧成就大事業(yè)的人。漢代開國名將韓信年少時曾受過“胯下之辱”,在人格尊嚴上吃了大虧,然而正是這極點之“虧”,使他能夠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終成大業(yè)。所謂保住有用之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懂得吃眼前虧的人,就不能完美地領悟人生,不懂得吃眼前虧的人,就不會有事業(yè)的輝煌。
很多人在為人處世過程中生怕自己吃虧,總覺得占到點便宜才夠精明。其實,這些都是目光短淺的表現(xiàn),他們看到的只是眼前的蠅頭小利,最后不是掉入失敗的深淵,就是被人唾棄。人的一生不能只占便宜不肯吃虧。那些有遠見的智者,往往會通過吃點小虧而減少是非和災難,以避免不必要的失敗。
真正的大丈夫,能夠用“眼前虧”來換取“日后益”,懂得根據(jù)環(huán)境揚長避短,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吃虧,懂得吃虧,能從“虧”中看到自己的弱點和別人的長處。有時候,我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吃了虧,被別人占了便宜,甚至有人因此而嘲笑我們“傻”、不夠精明,明明可以爭來搶來的,卻讓人家白白地占了便宜。其實表面上看我們是失去了小利,但實際上我們可能會因為吃虧而獲得意外的收獲,甚至因此避免一場大的災難。
樂于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使自己從中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