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植被調(diào)查簡報(年月)

        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植被調(diào)查簡報(年月)

        時間:2023-01-30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植被調(diào)查簡報序 言1955年5月至8月參加了中國科學(xué)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的工作,對本調(diào)查區(qū)的植被作了初步的觀察和記載。整個調(diào)查區(qū)夾于中陽林區(qū)之間(圖1)。圖1 南川河中上游河溝及其周圍植被分布圖南川河中上游水小川窄,但又兼河川與溝谷之特點,因此河溝命名。然而河溝調(diào)查區(qū)地處林區(qū),因地高林密,林區(qū)降水則會因空氣濕度較高而有所增多,如弓陽地區(qū)年雨量達600毫米左右。
        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植被調(diào)查簡報(年月)_綠野木禾雷明德

        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植被調(diào)查簡報(1955年10月)

        序 言

        1955年5月至8月參加了中國科學(xué)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的工作,對本調(diào)查區(qū)的植被作了初步的觀察和記載。

        南川河源于晉西中陽縣劉家坪以西、老虎圪堆溝和弓陽鎮(zhèn)以南王家山底附近,向北流下,至中陽縣城會東川而繼續(xù)北去,入三川河并轉(zhuǎn)向西流后納入黃河。調(diào)查區(qū)僅為中陽縣城以南之中上游河段,到該縣南之弓陽鎮(zhèn)附近止,系一條南北路線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150米到200米的狹窄的河川溝谷,最寬處如車明峪一帶300米,最窄處則在黃蒿嶺及陳家灣以下約40—50米,河谷在中陽縣城以北才逐漸寬廣。整個調(diào)查區(qū)夾于中陽林區(qū)之間(圖1)。

        img3

        圖1 南川河中上游河溝及其周圍植被分布圖

        南川河中上游水小川窄,但又兼河川與溝谷之特點,因此河溝命名。

        調(diào)查方式是適應(yīng)整個工作部署而依次以中陽縣、萬年飽、車明峪、關(guān)上及弓陽鎮(zhèn)等五個聚落所在的河段為據(jù)點,分別進行觀察記載、樣地調(diào)查、系列描寫、口頭訪問及步度路線測量等工作。

        一、環(huán)境綜述

        1.古老的侵蝕河谷地:地處陜北構(gòu)造盆地的極東,呈單斜構(gòu)造,乃呂梁北斜之西翼,山脈與基巖之走向基本一致,均為北北東—南南西,河溝斜跨其上(北西北—南東南),大都位于呂梁背斜的軸心部分,所露基巖均為各種古老的片麻巖、片巖和灰?guī)r,整個河溝全在深切的露頭之中。由于其拔海最低也在1200米以上,溝谷的相對高度也較大,短短的20公里,兩側(cè)筆直,雄偉壯觀,其基本地貌之形成當(dāng)在第四紀(jì)以前,此后的侵蝕和沉積僅排回其上,對原來已成面貌無大改變。

        河溝海拔自1200米至1600米左右,但兩岸依次有上述古老巖石露頭的石質(zhì)山峰,如七里坡、柏窮山、木弧臺、劉公洞山、旗盤山及上山目等,一般高度在1600米以上,上頂山高2310米(圖2)。

        img4

        圖2 弓陽跑馬梁北望南川河谷

        1.關(guān)上 2.劉家坪 3.神塘土焉 4.大營 5.賈家灣

        河流自南向北,自源地之1655米到中陽縣城之1205米間,高差450米,河流比降較大,但侵蝕極不明顯,階地也不顯著,相反的河谷里的碎石沉積卻不少。流域積水面積不大,水源僅來自巖隙,再加上流域內(nèi)植被良好,“U”形谷中河曲蜿蜒。

        河道平時沒有支流,僅在雨季,車明峪溝偶有溪流匯入,在較大的支溝處有殘存的沖積扇。

        2.河溝縱向上的氣候特點:中陽地處黃河中游,而黃河流域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氣候,中陽氣候受其直接控制,又由于森林植被覆蓋,林區(qū)又較周圍地區(qū)濕潤,雖然范圍不大而差異仍稱鮮明,其特點是地勢高,且南高北低,中上游為林區(qū)包圍(圖1),因此,雖長不及20公里而區(qū)別明顯。

        因缺乏氣象記錄資料,僅就訪問及物候觀察敘述如下:

        河溝縱向上由北向南無霜期愈來愈短(由160天至125天),雪期則愈來愈長,冰凍也是北部較南部要早約30天,解凍則又相應(yīng)推遲10天左右,同時地凍及冰凍深度也有明顯差別。常向風(fēng)為北西及北而又多以東及東南、南風(fēng)降雨,雨多集中在夏秋,占全年雨水的25%—50%,最熱及最冷時期也是依次遞差。

        這種氣候反映在樹木及作物生長也可以看出隨高度由南向北的不同,最特殊的是油料作物荏子,只能種在中上游的中段,其南或北段均不適宜。

        中陽降水1953年及1954兩年平均為537.75毫米(因1954年雨水特多,因而多年平均則會更少些,估計450毫米左右)與北京(630.4毫米),太原(582.6毫米)及延安(521.1毫米),西安(557.2毫米)近似或稍遜。然而河溝調(diào)查區(qū)地處林區(qū),因地高林密,林區(qū)降水則會因空氣濕度較高而有所增多,如弓陽地區(qū)年雨量達600毫米左右。

        河水溫度就7月下旬記錄也是近源低于遠(yuǎn)源,低于氣溫而更低于地溫。

        3.河溝橫向上的土壤分布特點:由于河溝的上述自然特點,調(diào)查區(qū)基本上沒有深厚而發(fā)育年齡較久的土壤,大都是近代沖積或坡積物發(fā)育而來的幼年性土壤。

        縱向上,由弓陽到中陽除少數(shù)稍開擴部分的兩側(cè)及中陽以北有較厚的坡積性黃土外,所有的沖積土均甚薄,一般僅25—45厘米,最深者71厘米,然10—20厘米者不乏,其下部即為礫石層。無論坡積或沖積性土,其成土母質(zhì)均為紅色黃土,它們的共性是成土過程短暫,作用極不明顯,碳酸鹽反應(yīng)還強,是一種持水保肥(礦質(zhì)肥)能力較強,生產(chǎn)力較高的輕壤土,適于多種植物生長。

        根據(jù)成土過程,母質(zhì)來源及其自然條件,土壤在橫向上的分布及其本身特點如下:

        (1)碳酸鹽生草潛育化土壤:分布在河床緊接河水的岸邊,地下水位甚高處,厚度15—31.5厘米。土壤酸堿度7.0—7.2其上生長水邊植物。

        (2)河流沖積砂土:界于岸邊與不明顯的沖積階地之間,帶狀或斷帶狀隨河身曲折而分布,一般厚度為30厘米左右。

        據(jù)其發(fā)育歷史及所處位置又可分成:多礫石的粗砂土、干河漫灘沖積砂土和濕河漫灘沖積砂土等三類,前者地干多礫石,基本不長植物,僅可見零星枯株;中者及后者均比較穩(wěn)定的河漫灘上的沖積性幼年土,僅前者因地下水稍低土較干(表土因毛管現(xiàn)象并不干)等與后者的地下水位稍高而水分充足等有所不同。

        (3)沖積土:分布于不明顯的階地上,南川河中上游分布較普遍。調(diào)查區(qū)因為土薄(40—70厘米)且干又遠(yuǎn)居民區(qū)而很少利用,下游已大多墾為農(nóng)田。

        (4)坡積及墜積性紅色黃土所發(fā)育而來的土壤:原堆積于石崖頂部的紅色黃土,后因各種原因而陸續(xù)坡積、墜積或風(fēng)積于河溝近溝壁之兩旁,厚度大,雖發(fā)育不久但內(nèi)多碳酸鹽和有機質(zhì)(堆積或成土過程中卷入的)。稍加人工夷平即可利用(圖3)。

        img5

        圖3 河溝土壤分布示意圖

        此外在主支溝交會處的小型沖積扇上的沖積土,因每年都有一二次的沖積,肥力甚高,諸多利用。

        4.從林區(qū)到耕作區(qū)的特殊的植被環(huán)境:以整個晉西植被分布而論,此處屬呂梁山針闊葉林和灌叢草本植物區(qū)的低山灌叢針闊葉林復(fù)合群落亞區(qū)。這里稱它為中陽林區(qū)。即北起中陽縣城附近,南極縣境東西以調(diào)查區(qū)為中心,向兩邊各達10公里左右,因此,河溝位于林區(qū)中心,除近河谷有少數(shù)被墾為農(nóng)田外,中上游全為密林包圍。由中陽索河源而向南依次分為三部分:

        (1)中陽縣城至陳家灣乃以側(cè)柏和白皮松為主的針葉林復(fù)合群落;

        (2)陳家灣至黃蒿嶺乃以側(cè)柏、白皮松、遼東櫟、樺木和山楊、油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復(fù)合群落。

        (3)黃蒿嶺以南則為樺木、遼東櫟和山楊為主的闊葉復(fù)合群落。

        其間在陳家灣、石家溝、黃蒿嶺和泉子山等處河溝甚窄,密林直逼溝壁。

        這種植被環(huán)境對河溝其他自然條件有著直接控制作用,大凡河水流量少,流速少,變率平,無水土流失以及植物種子來源便利,因而易于繁衍等均同密林有關(guān)。

        5.聚落分布及人文簡況:南川河中上游本系林區(qū)周圍諸地交通連系的孔道,加之森林發(fā)育,本來沿河溝一、二公里聚落存在,后來遠(yuǎn)在解放前受社會原因,居民大都外遷,然而至今尚有弓陽、關(guān)上、車明峪、萬年飽及中陽等較大聚落,而且林區(qū)也有三五群居者。舊社會“逼上梁山”者大有人在;林源受到破壞,林木橫遭摧殘,林內(nèi)有災(zāi),林外必然受患。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沉積成災(zāi),雖從中勞動人民也累積了不少斗爭經(jīng)驗,然而國家財富之損失難以數(shù)計,這種情況解放后根本改變,林民生活有了保障,護、育、理、植林工作開展,為林區(qū)發(fā)展打開了廣闊的前程,森林服務(wù)于人類的可能性才會最大發(fā)揮。

        估計河溝居民400戶左右,大約1500—2000人,合理利用林區(qū),不僅林民生活完全可以保證,尚可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shè)對林業(yè)提出的部分需要。

        綜上所述,河溝水土流失基本停止,隨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土壤不同,利用方式也各端,植被的分布和演替當(dāng)然也不同,隨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其潛力也可適當(dāng)發(fā)揮。

        二、植被成分及其演替問題

        1.植物成分

        (1)橫向上:以土壤因子為主導(dǎo),土壤中又以土壤水分為首要,由河身向兩岸分布:

        Ⅰ.水中及水邊植物成分:以蓼科、燈心草科、眼子菜科及菊科為主,調(diào)查期間有兩棲蓼、酸膜葉蓼、萹蓄、澤瀉、斑蓼、燈心草、眼子菜、大車前、水苦荬、旋復(fù)花、蒼耳、百脈根、石龍芮、水門冬、薄荷、問荊、輪藻等31種。

        Ⅱ.河漫灘植物成分(包括潛育土及砂土植物):

        1)潛育土植物:包括水邊植物的大部分,次外其中最多的是豆科、菊科、禾木科等科植物,調(diào)查期間有早熟禾、藎草、天蘭苜蓿、齒草苜蓿、旋復(fù)花、野青茅、大車前、小龍膽及毛莨等18種。

        2)砂土植物:在礫石塊較多的砂土上菊科(如艾蒿、蒼耳、鐵桿蒿、牛尾蒿、茵陳蒿和阿爾泰紫菀等),豆科(如多花胡枝子、黃花苜蓿、掃帚苗等),禾本科(早熟禾一種、堿草、野青茅、狗尾草等),尤其是蒿屬成分大量增多,調(diào)查期間所見23種中菊科占10種(其中蒿屬6種),豆科占4種,禾本科達6種,在干河灘上大致情況同上,然豆科和禾本科植物數(shù)量相形增多,但種類則減少了,調(diào)查期間僅15種。

        Ⅲ.沖積與坡積階地植物成分:主要為已墾為農(nóng)田的地區(qū),成分將在下邊田邊及田間成分中記述。

        (2)縱向上:表現(xiàn)上以溫度為主導(dǎo)因子,而溫度又受海拔高度及林區(qū)深度的影響,然本質(zhì)則系因溫度等多方面因子綜合作用于生壤,從而導(dǎo)致其理化性質(zhì),微生物活動和土壤水分及肥力和差異的結(jié)果:

        Ⅰ.自然植物成分:根據(jù)中陽、萬年飽、車明峪附近及弓陽一帶等四處分別記載的田邊、田間和路旁植物看,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不同的植物種屬,它們分別形成特殊的種屬區(qū)系成分,雖然它們均系野生成分,但卻與人類的生活活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guān)系。

        據(jù)上述四處不完全的記載,共得植物103種,分屬33個科,其中最多為菊科(23種),其次為禾本科(13種),豆科(11種),蓼科(6種),再次為藜科、薔薇科及唇形科(各4種),毛茛科、莧科、傘形科(各3種),其余均為一或二種。

        雖調(diào)查時期有較大的差異(前后相差月余且其間旱澇和耕作情況有別),比較意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提出以下幾點供諸者參考:

        a.一般說各種蒿子到處可見,中、上游均有分布,田邊、田間及路旁也隨處可見。

        b.小旋花、田旋花、苦荬菜、堿草等無論中、上游均為田間代表植物成分,而莧菜,地膚、黃花、沙蓬、蟲實、蒺藜及柢枸杞等僅多見于中游,問荊、節(jié)節(jié)草、大車前等卻見于萬年飽或車明峪以南的上游田間。

        c.堿草、艾蒿、叉明裸、茵陳蒿、車前及狗尾草為常見的田邊植物成分、馬藺、問荊在萬年飽以南才有,堿草、苦荬菜中游多見。

        d.道旁雜草的代表如車前、蒲公英以及萹蓄、蒔蘿蒿、鋪蔓委陵菜等,其中馬藺及蒲公英上游最多,蒺藜則中游多見。

        e.此外還可以見到幾種如飛廉,刺沖等幾乎是調(diào)查區(qū)中游的優(yōu)勢雜草種類(至少是調(diào)查期間)。

        Ⅱ.作物成分:以弓陽(上段),黃蒿嶺(中段)及中陽(下段)三處的禾谷等作物品種調(diào)查作如下的比較:

        img6

        這里可以明顯看出上、中、下三段作物的差異,如荏子只有中段有,油料及蔬菜作物則下段豐富的多,油麥上段多,中、下段倒少,只有玉米和向日葵是各段均有。

        Ⅲ.其他雜草小灌木的分布特點:河灘上的植物分布也表現(xiàn)出上、中、下三段的區(qū)別:例如百里香只有關(guān)上以北才見到(可能為沖積土上的耐旱植物),水柏子黃蒿嶺以南沒有,只見于河溝之北段(溫度的影響)、車明峪上下至萬年飽生長最好。又如百脈根、高山繡線菊等亦多見于黃蒿嶺以北。

        2.植被描寫

        (1)水邊雜草群叢組:分布在河邊及河水中,河道非主流之一側(cè),形如綠色帶子,調(diào)查期間的主要群落即為雜草群落,其成分30—35種,總蓋度30%—40%。

        萬年飽河灘樣的為例:優(yōu)勢種為早熟禾一種,燈心草一種(土岸)、鬼針草(土邊水中)、藎草(土岸),此外還有澤瀉、兩蓼、眼子菜(均水中)等共33種,生活一般中等,總蓋度30%(圖4a.b),其植被的生物學(xué)特性是多年生種子繁植,株小,根不發(fā)達,保護組織不發(fā)達,易萎蔫等。

        img7

        圖4.a 萬年飽水邊雜草群落樣地投影圖

        img8

        圖4.b 萬年飽水邊雜草群落系列圖

        (2)河灘雜草群叢組:隨河灘歷史、土層、水分等條件而具有各種不同群落:

        Ⅰ.雜草群落:河間灘地上,表土沙質(zhì),牲畜踐踏較重地上分布。特點是種數(shù)少,優(yōu)勢種不明顯,大都一年生,偶有柳、榆樹苗。

        萬年飽村下所見者總蓋度65%,共有26種。優(yōu)勢成分有早熟禾一種,齒草苜蓿、旋復(fù)花、藎草及艾蒿、鋪蔓萎陵菜等。

        Ⅱ.苔草一種群叢:分布并不多,萬年飽以北巖石削壁下,乃輕微流動泉水邊的沮洳地的碳酸鹽中度生草灰化土的植物群落,成分簡單,植株矮小,但生長茂密,總蓋度75%以上,組成僅17種,全為水生及濕生喜耐陰濕植物。其中苔草一種最占優(yōu)勢,總蓋度67%以上,生活力極強,此外還有問荊、藎草、盤龍參及水柏子等。

        Ⅲ.鐵稈蒿+野菊群叢:漲水線以上的河漫灘上,地瘠土薄(10厘米),卵石裸露,土多砂質(zhì),雖有植物達30種,但蓋度不大。

        車明峪調(diào)查是:成分32種,蓋度僅12%(調(diào)查時水淹,可能偏低),以成叢的鐵稈蒿和株小數(shù)多的野菊占優(yōu)勢。

        Ⅳ.禾本科一種群叢:濕潤的近水邊而非水邊處,形如綠色帶子,種數(shù)少而生長尚密茂。

        劉家坪南賈灣的樣地是:成分19種,總蓋度90%,優(yōu)勢種(禾本科一種)蓋度17%,但其多為Cop’,此外還有野青茅、車前、齒草苜蓿等。調(diào)查時正值花期及果期(7月22日),外貌尚稱美麗。

        Ⅴ.堿草+鵝冠草+野燕麥群落:土層較厚(1米以上),干燥堅實的沖積階地上,以禾本科草占優(yōu)勢。

        關(guān)上、泉子山一帶所見者總蓋度40%,組成26種,除群落名稱的優(yōu)勢種外,尚有毛茛及其他禾本科植物6種、菊科8種、豆科3種。

        該群落所在系十多年的放荒地,今后當(dāng)隨禾本科草的減少而為灌叢所演替。

        Ⅵ.堿草+艾蒿群落或稱旱河灘草本群落:土層雖厚但因牲畜踐踏而表土堅實,水分蒸發(fā),其上僅長旱生植物。

        賈家灣所見群落,調(diào)查期間外貌一片黃褐色,點綴以灰綠色草堆。成分15種,總蓋度約為20%,均高20厘米以下,只有堿草可達50厘米。群落中有零星酸刺出現(xiàn),乃其過渡象征。

        Ⅶ.百里香+艾蒿群叢:亦為土厚堅實的干旱階地上的植物群落。關(guān)上北五里的上會村所見其種類稀少(16種),蓋度僅25%,但從其中的酸刺、黃刺玫等出現(xiàn)及其生活力但盛看,其演替趨勢將為灌木所代替,似乎無疑。

        總之,河灘地的草木群落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及動態(tài)是極其復(fù)雜的,以各種途徑和不同速度向灌叢及喬木群落過渡。

        (3)河灘灌木群叢組

        Ⅰ.黃刺玫—鐵稈蒿+茭蒿群叢:分布在土壤經(jīng)過一定發(fā)育的河流階地上,乃草木群落向灌叢演替過渡類型。

        泉子山以北因地處深林、種子來源方便和環(huán)境郁閉的原因,這種群落發(fā)育良好,其中有不少林下植物,如高山繡線菊、柴氏子、多花胡枝子、大龍膽、小葉唐松草等。雖種類較復(fù)雜達47種但蓋度僅40%;其中灌木14%、草本25%,可能系人為不良影響的結(jié)果。

        Ⅱ.絹柳+酸刺—雜草群叢:水豐土厚的環(huán)境里,濕生及中生植物混生,除絹柳及酸刺外尚有旋復(fù)花、蒼耳、盤龍參、地榆、黃芩、石竹等組成灌木雜草群叢。

        Ⅲ.酸刺群叢:多分布河曲凸岸河灘階地上。上會村所見者總蓋度50%—90%,成分29—64種,以酸刺占絕對優(yōu)勢,株高3—4米,生活力很強,約5—10年的樹齡,樹桿具刺,密集,人牲不入,草本優(yōu)勢為禾本科(7種)、菊科(5—16種)、豆科(4—5種),群落中有散生喬木,如青楊(蓋度1%—2%),絹柳及榆樹等小苗。

        (4)散生喬木及喬木群叢組

        Ⅰ.散生喬木成分:整個河溝散生著榆樹、柳樹、小葉楊等,此外還偶爾可見遼東櫟和油松的植株。

        Ⅱ.柳樹—酸刺群叢:環(huán)境較濕的階地便有由酸刺群叢演變而來的喬灌木過渡型群叢,柳樹深根易在60厘米下取得養(yǎng)料(表土貧瘠)。車明峪所見者蓋度可達95%,成分27種:其中喬木層蓋度30%、柳樹占25%(50平方米中有13株);灌木層蓋度15%,酸刺為優(yōu)勢;草木蓋度達80%,優(yōu)勢種不明顯。柳樹有日趨繁榮之勢。

        Ⅲ.小葉楊—烏柳群叢:河岸邊碳酸鹽弱度潛育化土壤,土層薄而水分充足,群叢有人工撫育現(xiàn)象,但林相極不整齊。車明峪的群叢總蓋度95%,成分38種:其中喬木層生活力強,但稀(25平方米內(nèi)有小葉楊4株),灌木層密茂,蓋度70%,除烏柳(占60%)外還偶有茶條槭等;草木層異常稀疏,蓋度5%—6%,且無明顯的優(yōu)勢種。

        Ⅳ.小葉楊群叢:由人工撫育而來(砍去酸刺),多在農(nóng)田及聚落近旁,黃蒿嶺有撫育6年的該類群叢,成分50種、蓋度僅45%:其中喬木層占30%,除小葉楊外還有柳樹;灌木層主要如酸刺平均高2.5米、蓋度16%;草木層則以鐵稈蒿、艾蒿為主,蓋度約15%。

        (5)其間動態(tài)演替關(guān)系之探索:復(fù)雜而多途,如圖所示:

        img9

        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地帶植物群密演替系列示意圖(所列植物名均為群叢或群落名稱)

        至于小葉楊群叢之進一步發(fā)展,據(jù)推測則可能因為所在中陽林區(qū)的位置而定,如繼續(xù)不受人為影響,則此后的動態(tài)節(jié)律與整個林區(qū)植被一致。然這次調(diào)查中未作進一步探討。

        河溝自然植被演替基本與中陽林區(qū)相似,即由草木而灌木、喬木,不過因河溝水分及熱力分布的差別而所經(jīng)歷的具體道路不同。觀察過程中所見到分布和演替上有如下幾點:

        水邊及水中植物在水分充足的情況下普遍分布且比較穩(wěn)定,其演替隨河床的變更而變更,這種變更有兩種形式:其一為河流起主導(dǎo)作用的洪水沖積改變原狀者,這種情況則需時較暫,如賈家灣灘地便因王家山底之洪水而發(fā)生變化;另一則為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長期發(fā)育中由植被引起環(huán)境變化,進而導(dǎo)致植被變化者,其需時較久而短期內(nèi)變化不顯,植物居變化之主動地位。其變化趨勢一般是向遠(yuǎn)河床之群落類型方面發(fā)展。

        潛育土植物可由草本占據(jù)極長時期,在環(huán)境改變過程中,在種子來源不同的情況下,酸刺等灌木可以侵入,引起代替,經(jīng)灌木階段而喬木階段,然而同時喬木亦可直接侵入,通過比較短暫的時間,由喬灌木混生而長成河溝楊柳喬木群落,如加人工撫育,則喬木成長更快。

        沖積階地上雖表土比較干燥,但因直接接近河水及地下水面,若土層稍厚即可發(fā)育起草本、半灌木(蒿)、灌木(酸刺)等不同的混生,而后成長木本群落。

        可利用的積沖地在放荒后并不經(jīng)過長期的草本階段而直接由蒿類(首先是茵陳蒿),在三、五年后即過渡到酸刺灌叢。

        此外,人類活動對植被演替也發(fā)生重大影響,河溝不少楊柳群叢均為人工撫育而成便是證明。

        三、幾種植物個體生態(tài)或小群落的描寫

        河溝植被中除上述“彼此慣于一起生長的,具有一定種類成分和一定群落外貌的植物種的總體”(阿略興語)的植物群落外,值得注意的還有一些植物的個體生態(tài)及“由繁殖特點”或“由植物群落中無植被的地面”或“植物環(huán)境的條件”所決定的,個別的植被片斷的小群落。由于工作關(guān)系未能全面細(xì)致地觀察,僅就所見,列舉幾個:

        1.眼子菜的生態(tài)觀察:生長在比較停滯的淡水中,除根部著生在泥土中以外,整個植株順河水流向而分布,既不靠河底又不浮水面,流速過急的水中不能生長,過淺的灘中也少分布,因而多在流速不大的河曲外主流之一邊的岸邊,萬年飽村下河床邊較多分布,弓陽北賈家灣的河溝中原為水流處,后因洪水而河床變更,原來生長眼子菜的河水邊改變?yōu)檎訚尚再|(zhì)的,因而眼子菜的生活力不強,植株短小。

        2.水苦荬的生態(tài)觀察:水苦荬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常見于水中及水邊,莖中空,葉對生,一般多見于滯水中。但有時在流水中亦可見到,這時其根之大部在水中,只有約1/3的須根下部在水中的泥里(圖5),此乃其對流水沖刷的不良條件的適應(yīng)本能,根入土方向與流水相反。根之彎曲可能系洪水期作用之結(jié)果。

        img10

        圖5 水苦荬生態(tài)示意圖

        3.草小群落的描寫:成叢密生在地下水位較高的河岸邊,鑲嵌成帶狀或條片狀,其所在為沖積的粗砂礫石經(jīng)過強度或中度潛育化的土壤上。覆蓋度50%左右,伴生植物有水蓼、野青茅、鬼針草、藎草、水門冬、大燈芯草、水苦荬、澤瀉、旋復(fù)花、大車前等雜草,種類不少,但個體數(shù)目不多,有些還是偶見種植物。凡與其伴生者多生長不良而發(fā)育較快,如野青茅15—20厘米高即開花,旋復(fù)花8厘米就開花等。

        根以極發(fā)達的地下莖相連,地下莖節(jié)間長短不等,隨小環(huán)境而不同從1—6厘米,節(jié)間有鱗片,抱莖而生,須根在生枝葉的地方密生著,長約5—6甚至10厘米,且許多須根相互交錯成為氈織狀的一團,密生在5—7厘米深的沙土上,其地下莖(或叫“主根”)所在處土壤大都強度潛育化,其他植物確難進入,這是伴生種植株少或生長不良的主要原因。

        愈離水邊愈近,則其生長甚密,向水邊或水里愈遠(yuǎn),則分布愈疏,一般急流中沒有,流水中僅有稀疏分布,多在河岸水邊20—100厘米之內(nèi)分布,25—40厘米之間,生長甚健旺。

        4.鬼針草簡記:生在水邊,特別是常水位與漲水位線間最多,伴生種很多,均水生及水邊植物。根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簡單,共有3—7條粗而光滑的支根,根毛及須根極少,根約與地上部分等長,多成群生長。

        其所在常為潛育化的砂土,常同其他植物群生,如在松軟的土上植株不易直立。

        5.藎草小群落描寫:藎草為禾本科小草,生長在濕河灘上,近水而且平坦,土層多黏質(zhì)、較厚而沒有礫石,只在河水邊約1米的平灘上長著,也大致呈帶狀分布,在薰草之內(nèi)側(cè),分布幅度不等,從20到100厘米,偶有更寬者,一般蓋度可達70%左右(與其他伴生種一起),生長很密,植株小而數(shù)目極多,其分布見圖6。

        img11

        圖6 眼子菜、鬼針草、草及藎草之分布示意圖

        伴生植物有大車前、早熟禾一種,禾本科一種、旋復(fù)花,天蘭苜蓿、石龍芮、薄荷、蒼耳及齒草苜蓿等。

        值得注意的是藎草在這里生長慢而且很小,7月中僅有2厘米,8月初也不過6厘米,但又生長甚密,可能與氣候有關(guān)。

        6.百里香小群落描寫:稍干而空曠的河灘上,由于其走莖繁殖而成堆生長,蓋度可達30%以上,一般為直徑25—40厘米的團塊狀,斷續(xù)連接而成大約可達6—10平方米的大片分布。其伴生種有堿草、茵陳蒿、背鋪萎陵菜、達烏里胡枝子、米口袋、阿爾泰紫菀、紫花地丁、達烏里龍膽、鋪蔓萎陵菜及隱子草等旱生和中生植物。

        百里香植株走莖而附地生長,株高5.5—6.0厘米間,葉小對生。花亦小粉紅色(稍帶玫瑰色)、唇形花冠、四數(shù)、上位花、子房下位。花期5月底至8月初,種子繁殖但就其生長狀況看似以營養(yǎng)繁殖為主。根為直根,亦可為不定根,當(dāng)隨所在土壤的薄厚而定:如土層極薄為1—15厘米以內(nèi),則直根退化,不定根發(fā)育;如土層在35厘米左右,便可發(fā)育起15—20厘米內(nèi)直根了。

        小群落的外貌為細(xì)密的黃綠色小草,上綴以小的玫瑰色總狀花序,極其美觀。

        在酸刺群落中亦可看到百里香小群落,因環(huán)境不同(稍蔭),其伴隨植物亦有所區(qū)別,如細(xì)葉遠(yuǎn)志、鐵稈蒿、堿草、萎陵菜、米口袋等??傊笾屡c灌叢外貌相同唯多了幾種中生植物,似乎說明酸刺群落可能是這種小群落的插入種進一步發(fā)育而來的灌木群落。

        7.水柏子的生態(tài):灌木,葉上生白色小鹽點,生水邊,肉質(zhì)。所在環(huán)境土厚約20—30厘米,其下為礫石層,砂壤及粗砂壤。生長在河灘上,地上部分忍受流水沖擊,地下部分受礫石層大小石塊的擠壓(大者直徑有達15厘米)。伴生種較雜,大凡水邊、河灘植物都有。

        其根系為多年生的大規(guī)模的“地下莖”(實則原為地上部),主根深入到礫石層下(地面下40厘米深處還有,然土層僅厚21厘米)夾于碎石粗砂間,支根極少。地下莖遍布在地面下20厘米的土層中,縱橫分枝,異常紊亂,但主根與地下莖的關(guān)系是沿流水的流向一側(cè)彎曲,所見竟有順延達6米者,此間牛羊可食。

        8.鋪蔓萎陵菜的個體生態(tài):路旁植物或鹽漬化的河灘植物,常見于表土堅硬的地方。

        其主要特點是匍匐莖生長及其營養(yǎng)繁殖,有時長可達55—65厘米,葉綠、莖紅、花黃,形成特異的外貌,每段匍匐的節(jié)間長8—12厘米之間,每節(jié)上23個小的掌狀深裂的葉子,其下就著地而生不定根,但也并非每節(jié)都生根,因為它們相互交錯而并非每一節(jié)都可著地。分布地其他植物不易進入,因而伴生植物寥寥,僅在其外圍土質(zhì)松軟或水分充足處始有蒼耳、旋復(fù)花、齒草苜蓿、燈心草等。

        尾 聲

        晉西中陽南川河中上游河溝地帶系一古老的侵蝕河谷,乃呂梁背斜的西翼,拔海在1200—1600米間,周圍受石質(zhì)山峰環(huán)抱,既受溫帶大陸東岸季風(fēng)氣候的控制,又受周圍中陽林區(qū)氣候的顯著影響,由于地勢南高北低,氣候亦依次差異。土壤由于沉積類型及具體發(fā)育條件(水分)等的不同,河谷橫斷面上有著明顯的差異,由河床向兩岸土層由薄變厚,水分由多量變成中量。河谷系交通要道,人文影響明顯。

        河溝植被與其特定之自然環(huán)境形成有機的統(tǒng)一,無論種類成分和群落類型既受整個中陽林區(qū)之作用,又與河溝條件一致。其突出表現(xiàn)在成分上的縱向差別和群落上的橫向殊異,野生植物如此,栽培作物亦然。

        從其自然植被與栽培作物品種及其動態(tài)演替結(jié)合晉西山區(qū)尤其中陽地區(qū)居民的經(jīng)濟生活來看,其利用之潛力仍很優(yōu)異。大凡林木之適量供應(yīng),綠化樹種之采集,作物菜蔬藥材之經(jīng)營,山區(qū)林業(yè)副業(yè)之開發(fā)利用等均有一定之實際意義。由于其自然條件較特殊在研究河溝植被恢復(fù)演替上也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1955年9月20日—1955年11月20日北京大學(xué)初稿,1956年11月西北大學(xué)學(xué)術(shù)討論會報告,原載1957年《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

        附錄:本文所列之植物名錄(某些作物學(xué)名未列入)

        輪藻科(CHARACEAE)

        輪藻一種(Chara sp.)

        木賊科(EQUISSETACEAE)

        節(jié)節(jié)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

        問荊(E.arvense L.)

        松科(PINACEAE)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t Endl.)

        油松(P.tabulaeformis Carr.)

        柏科(CUPRESSACEAE)

        側(cè)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CL.)France

        麻黃科(EPHEDRACEAE)

        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

        楊柳tu(SALICACEAE)

        青楊(楊樹)(Populus cathayana.)

        山楊(P.davidiana Dode.)

        小葉楊(P.Simonii Carr.)

        烏柳(Salix cheilophila Schaeid)

        旱柳(河柳)(S.matsudana Koidz)

        杞柳(S.purpurea L.)

        絹柳(S.viminalis L.)

        樺木科(BETULACEAE)

        樺木(白樺)(Betula Pendula)

        山毛櫸科(FAGACEAE)

        遼東櫟(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榆科(ULMAEAE)

        榆樹(Ulmus pumila L.)

        蓼科(POLYGONACEAE)

        雨棲蓼(Polygonum anphibium L.)

        萹蓄(P.aviculare L.)

        酸膜葉蓼(P.lapathifolium L.)

        斑蓼(P.nodosun Pers.)

        藜科(CHENOPODIACEAE)

        沙蓬(沙米)(Agriophyllum anenarium Bieb.)

        蟲實(綿蓬)(Corispermum declinatum Steph.ex Stev.)

        地膚(Kochia scoparia Schrad.)

        沙蓬(豬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

        叉明科一種(S.sp)

        莧科(AMARNIACEAE)

        莧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

        石竹科(CARXOPHYLLACEAE)

        石竹(Dianthus chinesis L.)

        毛茛科(RANUNCULACEAE)

        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石龍芮(R.secleratus L.)

        小葉唐松草(Thalictrum elegans)

        薔薇科(ROSACEAE)

        紫氏栒子木(灰栒子)(Cotoneaster Zabelli Schaeid.)

        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朝天委陵菜(P.supina L.)

        黃刺玫(Rosa xanthina Lindl.)

        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

        高山繡線菊(Spiraea alpina pall.)

        三裂繡線菊(S.trilobata L.)

        豆科(LEGUMINOSAE)

        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verna(Georgi)Boss.)

        達烏里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Laxm.)Schindl.)

        多花胡枝子(L.floribunda Bge.)

        百脈根(Lotus corniculatus L.)

        天蘭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

        齒草苜蓿(黃花苜蓿)(M.falcata L.)

        蒺藜科(ZYGOPHXLLACEAE)

        蒺藜(Tribulus terestris L.)

        遠(yuǎn)志科(POLYGALCEAE)

        細(xì)葉遠(yuǎn)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a.)

        槭樹科(ACERACEAE)

        茶條槭(Acer ginnola Maxim.)

        檉柳科(TAMARICEAE)

        水柏子(Myricaria dahurica Ehrenb.)

        堇菜科(VIOLACEAE)

        紫花地丁(Viola mandshurica W.Becker)

        胡頹子科(ELAEGANCEAE)

        酸刺(Hippophae rhamnoides L.)

        龍膽科(GENTIANACEAE)

        小龍膽(達烏里龍膽)(Gentiana squarrosa Lebeb.)

        大龍膽(秦艽)(G.macrophylla pall.)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小花旋(Calystegia hederacea Choisy.)

        田花旋(Convulvulus chinesis Ker-Gawl.)

        紫草科(BOPBAGINACEAE)

        刺仲(Lappula echinata Gilib.)

        唇形科(LABIABIATAE)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g.)

        黃芩(Scutellayia baicalensis Georgi.)

        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an.)

        荏子(Perilla frutescens(L.)Britton.)

        茄科(SOLANACEAE)

        枸杞(Lycium chinenso Mill.)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水苦img12(Veronicaanegalis-agvaticaL.)

        車前科(PLANTAGINACEAE)

        車前(Plantago asiatica Linn.)

        大車前(P.major L.)

        菊科(COMPOSITAE)

        蒔蘿蒿(Artemisia anethoides,Veber.)

        茵陳蒿(A.capillaris Thunb,)

        茭蒿(A.giraldii pamp.)

        鐵桿蒿(A.sacrorum Ledeb.)

        牛尾蒿(A.dubia Wall.Ex Bess.)

        艾蒿(A.argyi Levl.et Vant)

        阿爾泰紫菀(Aster altaicus Willd.)

        鬼針葉(Bidens parviflora Willd.)

        飛廉(Carduu crispus L.)

        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

        旋復(fù)花(Inula britanica L.)

        img13菜(Txerischinensis(Thunb.)Nakai.)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rn Hand-Mazz.)

        蒼耳(Xanthium Japonicum Wills.)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眼子菜(Potamogeton octandrus Poir.)

        窄葉眼子菜(P.pectinatus L.)

        芝菜科(JUNCAGINACEAE)

        水麥冬(Triglochin palustre L.)

        澤瀉科(ALISMATACEAE)

        澤瀉(Alisma orientale L.)

        禾本科(GRAMINEAE)

        鵝冠草(Agropyron chinensis Ohwi.)

        堿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 Kit.)

        藎草(Arthraxon hispidus(Thunb.))

        油麥(Avena sativa L.)

        野青茅(Deyeuxia clarion arundinacea(L.)Beauv)

        隱子草(Cleistogenes sp.)

        早熟禾一種(Poa sp.)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

        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

        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

        玉米(Zea mays L.)

        莎草科(CYPERACEAE)

        img14草(Scirpus triqueter L.)

        燈心草科(JUNCACEAE)

        燈心草(Juncus effcusus L.var.decipiens Buchen.)

        小燈心草(J.sp.)

        百合科(LILIACEAE)

        黃花(Hemerocallis minor Mill.)

        鳶尾科(IRIDACEAE)

        馬藺(Iris enssta Thunb.)

        蘭科(ORCHIDACEAE)

        盤龍參(綬草)(Spiranthes arstoteria Merr.)

        參考文獻(文中已注明者未列入)

        [1]B·H·蘇卡且夫等著、李繼侗譯:地植物學(xué)研究簡明指南,科學(xué)出版社,1955年。

        [2]科學(xué)院土壤研究所編輯:土壤調(diào)查手冊,科學(xué)出版社,1955年。

        [3]崔友文編著:華北經(jīng)濟植物志要,科學(xué)出版社,1953年。

        [4]胡先骕著:經(jīng)濟植物手冊(上、一二、下一),科學(xué)出版社,1955年、1956年、1957年。

        [5]B·B·阿略興著:Л·B·庫德里亞紹夫改編、傅子楨、王燕合譯:植物地理學(xué)(上冊),高教出版社,1954年。

        [6]科學(xué)院西北農(nóng)生所編:陜西太白山種子植物名錄(專利)。

        [7]中陽縣人委所編:有關(guān)資料(內(nèi)部油印資料)。

        [8]謝寅堂:西安野生植物調(diào)查報告,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57年第1期,197—213頁。

        [9]北京大學(xué)生物系:1955年,晉西生產(chǎn)實習(xí)隊,晉西中陽植被調(diào)查報告(未刊)。

        [10]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氣象局:中國氣象資料,1951年。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