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爬行類動物
第三節(jié) 奇異非凡——爬行動物的種類
爬行動物現(xiàn)存種類5000多種,分布幾乎遍及全球,而尤以南半球的種類更為繁多,少數(shù)蜥蜴垂直分布在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寒漠地帶。
爬行動物常見的有蜥蜴、蛇、龜、鱉、鱷魚等。其中個體最大的是產(chǎn)于亞洲東南部的網(wǎng)蟒,而最小的蜥蜴為斑點圓趾虎。
蜥蜴
1.蜥蜴
蜥蜴俗稱“四足蛇”,也有人叫它“蛇舅母”,是一種常見的爬行動物。
蜥蜴的身體外形及大小在爬蟲類中差異最大,體長從3厘米至3米不等,體重最輕者不足1克,最重者大于150千克。蜥蜴的身體可分為頭、軀干、四肢與尾四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的頸部在外形上并無明顯界限,但頭可以靈活轉(zhuǎn)動。在頭部上可以見到口,一對鼻孔,一對眼睛和一對耳孔。
蜥蜴身體多細長,具有長尾。除鼻孔、口、眼及泄殖腔開口外,體表覆以鱗片,有些種在頭和體鱗下真皮內(nèi)有骨鱗。眼瞼多可動,口可大張,便于吞食獵物。多數(shù)蜥蜴具有四足,能迅速奔跑及迅速改變跑動方向。
許多蜥蜴,尤其是避役(變色龍)和安樂蜥,能改變體色,可從亮綠色變?yōu)樯钋煽肆稚?,體上線、帶斑紋也可忽隱忽現(xiàn)。
蜥蜴類具有交接器,進行體內(nèi)受精。許多蜥蜴能將尾部自割,斷下的尾能迅速扭動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蜥蜴得以逃脫。
蜥蜴的捕食方式是靜候或搜尋。多數(shù)蜥蜴以昆蟲及部分嚙齒類動物為食,有些種類偶食家禽。
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也以小鳥、其他蜥蜴為食物,巨蜥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多數(shù)蜥蜴晝間活動。壁虎多在傍晚至黎明之間活動,并發(fā)出聲音,以蚊子、蛾類等昆蟲為食物。
蜥蜴在全世界約有6000種,我國已知有蜥蜴約150種。
蜥蜴對于人的經(jīng)濟意義不大,卻是生物學(xué)的重要研究材料。蜥蜴也常作為玩賞動物,同時也是捕食害蟲的能手。
避役安樂蜥
壁虎
知識小百科
蜥蜴之最,雅拉瓜壁虎
生活在多米尼加共和國加勒比海的塔島上的雅拉瓜壁虎是最微小的蜥蜴,體長只有1.6厘米,身體非常小巧,堪稱為世界上最小的爬行類動物。
印度尼西亞有一個群島叫努沙登加拉群島,科摩多就是該群島的一部分。在這里,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島上的居民稱之為“科摩多龍”。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長3.5~5米(雌性大,雄性小),體重100~150千克不等。
2.蛇
蛇是無足的冷血爬行動物。
蛇全身分頭、軀干及
尾三部分。身體細長,四
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
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nèi)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后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以鼠、蛙、昆蟲等為食。蛇主要是用口來獵食,但牙齒不能把食物咬碎。其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摩擦進行消化。
蛇
毒蛇的毒液實際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肉食性的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較強,溶解了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表現(xiàn)出毒性。
蛇類喜歡居住在陰涼、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枯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墻且餌料豐富的環(huán)境里,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有的蛇也棲居水中。
水蛇
眼鏡蛇
蟒蛇
知識小百科
毒蛇和無毒蛇的區(qū)別
毒蛇和無毒蛇的體征區(qū)別有: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內(nèi)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況下尾很短,并突然變細。無毒蛇頭部是橢圓形的,口內(nèi)無毒牙,尾部是逐漸變細的。雖可以這么判別,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輕心。
一般情況下,蛇對其他動物的進攻是出于自衛(wèi),但有些是具備侵略性、征服性的。
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以熱帶最多。中國境內(nèi)的毒蛇有蟒山烙鐵頭、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和金環(huán)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赤鏈等。
知識小百科
蛇類之最
世界上最小的蛇是身長為20~30厘米、粗8毫米左右的盲蛇。它們生活在外高加索和中亞南部,以螞蟻和其他小昆蟲為食。
眼鏡王蛇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它比一般的眼鏡蛇體形更大更長,頸部擴展時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它性情更兇猛,反應(yīng)也極其敏捷,頭頸轉(zhuǎn)動靈活,排毒量大。
龜
3.龜
龜是主要在陸地上棲息的爬行綱動物。龜身體的重要器官隱藏在龜殼內(nèi)部,免受外面的創(chuàng)傷和侵害,這是龜?shù)闹饕卣鳌?/p>
龜四肢粗壯,適于爬行,腳短或有槳狀鰭肢(海龜);有堅硬的龜殼,頭、尾和四肢都能縮進殼內(nèi);頭、尾和四肢都有鱗;無齒,行動緩慢,無攻擊性;體長從不到10厘米到2米以上都有。
龜以鮮嫩植物或小動物為食。龜通常每年繁殖一次,雌性在陸地產(chǎn)卵,卵為白色、圓形或瘦長形,通常母龜用后腿挖洞,并將卵產(chǎn)在洞中。
龜類的壽命很長,有的可達300多年。常見的大型海龜種類有象龜,體長1.5米,重200千克,以可以載人爬行而著名。
龜分布廣泛,現(xiàn)存200~250種,多數(shù)分布在熱帶或接熱帶邊緣地區(qū),多為水棲或半水棲。有些種類陸棲,少數(shù)存活于海洋,其余生活在淡水中。全世界的現(xiàn)存種類被分為兩個亞目。
其中一種是側(cè)頸龜亞目,頸部彎向一側(cè)將頭縮入殼中,而另一種是隱頸龜亞目,頭和頸一同縮入殼中。中國常見的種類有烏龜。
龜可為人類提供肉、蛋和龜甲,龜殼可熬制成龜膠,是常用的中藥。有些種類則被當做寵物,綠毛龜是人們喜愛的展覽動物,它實際上是背甲上生育綠藻的金龜或水龜。
海龜
水龜
鱉
4.鱉
鱉俗稱甲魚、水魚、團魚和王八等。
鱉的外形呈橢圓形,比龜更扁平。背腹甲上生著柔軟的外膜,周圍是細膩的裙邊。頭頸和四肢可以伸縮,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從外形顏色觀察,鱉通常背際和四肢呈暗綠色,有的背面淺褐色,腹面白里透紅。
鱉是變溫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的主要食物有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nèi)臟等,同時也吃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互相殘食。
鱉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便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的鱉生長緩慢,一年只長100克左右。
在自然溫度條件下,鱉生長4~5齡時才可達到性成熟,水溫達到20℃以上時,開始發(fā)情交配。一次交配,多次產(chǎn)卵。
鱉的產(chǎn)卵時間一般在下半夜(0~6點),這與鱉喜歡安靜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鱉的產(chǎn)卵方式為掘洞產(chǎn)卵,產(chǎn)后用沙土埋上。
鱉的食療價值很高,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滋補的營養(yǎng)保健品。鱉的營養(yǎng)價值得到世人公認,是水產(chǎn)品中的珍品,高檔酒宴中的佳肴,是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食品。鱉渾身都是寶,鱉的頭、甲、骨、肉、卵、膽、脂肪均可入藥,因此是一種經(jīng)濟價值很高的爬行動物。
5.鱷魚
鱷魚是一種體形巨大、笨重的兩棲動物,外表上和蜥蜴稍有類似。
鱷魚的鱷強而有力,長有許多錐形齒,腿短,有爪,趾間有蹼,尾長且厚重,皮厚帶有鱗甲。鱷魚咀嚼力很強,能碎裂硬甲。它用肺呼吸,供氧儲氧能力較強。
鱷魚不是魚,它入水能游,登陸能爬,體胖力大,被稱為“爬蟲類之王”。一般鱷魚平均壽命高達150歲,在爬行動物中壽命是很長的。
成年鱷魚經(jīng)常在水下,只有眼鼻露出水面。它們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后多浮在水面上曬太陽,夜間目光明亮,幼鱷則帶紅光。
雄鱷獨占領(lǐng)域,驅(qū)斗闖入者,一雄鱷率領(lǐng)一群雌鱷。鱷魚5~6月交配,連續(xù)數(shù)小時,而受精僅1~2分鐘,7~8月產(chǎn)卵。
鱷魚的卵是利用太陽熱和雜草受濕發(fā)酵的熱量進行孵化的。幼鱷的性別由孵化的溫度決定。它們會把有的巢建在溫度較高的向陽坡,有的巢建在溫度較低的低凹遮蔽處。
大部分種類鱷魚平均體長約6米,重約1噸。其性情大都兇猛暴戾,主要以魚類、水禽、野兔、蛙等為食,甚至噬殺人畜,屬肉食性動物?!笆郎现酰琪{魚”的說法是形容其臉長嘴長。
目前世界上鱷的品種約有20種,多數(shù)生活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的河流、湖泊和多水沼澤里,少數(shù)生存在溫帶地區(qū)或靠近海洋的淺灘中。
我國的揚子鱷、泰國的灣鱷以及邏羅鱷等都是較有名的品種。
灣鱷,又稱海鱷,分布在東南亞沿海直到澳大利亞北部,全長6~7米,重約1000千克,最長達10米,是現(xiàn)存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生活在河口或者沿海水域。
鱷魚
鱷魚富有觀賞價值,還具多種藥用保健功效,也是名貴食用佳肴。由于它全身是寶,因此,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發(fā)展鱷魚養(yǎng)殖業(yè)。但鱷魚的野生數(shù)量日益趨減,令人擔(dān)憂。
鱷魚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在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由兩棲類進化而來,是迄今發(fā)現(xiàn)活著的最早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因此,鱷魚在進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鱷又是鳥類現(xiàn)存的最近親緣種。
世界上最長的鱷魚——灣鱷
揚子鱷
知識小百科
鱷魚為什么流淚?
鱷魚真的會流眼淚,只不過那并不是因為它傷心,而是它在排泄體內(nèi)多余的鹽分。鱷魚腎臟的排泄功能很不完善,體內(nèi)多余的鹽分,要靠眼睛附近的鹽腺來排泄。除鱷魚外,海龜、海蛇、海蜥和一些海鳥身上,也都有類似的鹽腺。鹽腺使這些動物能將海水中多余的鹽分去掉,從而得到淡水。
所以,鹽腺是它們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