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世界網絡模型
在web2.0的信息環(huán)境中,沃茨(J.Watts)和斯托加茨(H.Strogatz)1998年提出的“小世界網絡模型”,再次被人們關注。它原來基于人類社會網絡的網絡模型,通過調節(jié)一個參數(shù)可以從規(guī)則網絡向隨機網絡過渡?,F(xiàn)在通過web2.0的各種新型傳播途徑,已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查找到目標信息。
這個模型的構造算法是:從一個環(huán)狀的規(guī)則網絡開始,網絡含有N個結點,每個結點向與它最近鄰的K個結點連出K條邊,并滿足N>>K>>ln(N)>>1。對每一條邊,有p的概率改變它的目的連接點來重新連接此邊,并保證沒有重復的邊出現(xiàn),這樣就會產生pNK/2條長程的邊把一個結點和遠處的結點聯(lián)系起來。改變p值可以實現(xiàn)從規(guī)則網絡(p=0)向隨機網絡(p=1)轉變。
我們把社會中的人們看成是網絡的結點,把人們之間的親密接觸關系表示為結點間的連接邊。由于現(xiàn)代通訊技術的發(fā)展,K值將會比以前更大。
這意味著,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信息的傳播速度會非???,例如:
N 2-000-000 該城市中的人口數(shù)量
K 30 某個體和其他K個個體有聯(lián)系
S 20 消息源數(shù)(罪魁禍首)
P0-0.05 小世界模型中的p值
P1-0.40 有100*P1%的個體將成為傳播者
P2-0.60 在每次的接觸中,流言有100*P2%的機會被傳播
我們假定這個流言是有關家樂福超市的。這樣的話,這些參數(shù)值就十分合理了。以下通過CPU統(tǒng)計:
可以看出,第3到8天內,感染者增長率最大,在100%左右。然后增長率將逐漸降低,直到幾乎所有人都已經知道了這則流言。[5]
大眾傳媒未能及時提供大眾需要的信息、傳媒本身作為信息來源,其公信力受到了懷疑,都可能造成流言的進一步傳播。
2001~2002年,天津發(fā)生的“艾滋病患者扎針”流言。說一批河南的艾滋病人來到天津,在商場、超市、路邊等公共場所,用裝有含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亂扎市民,報復社會。隨后五年內12個城市出現(xiàn)這種流言。
對此,當時天津的媒體集體保持沉默。天津的恐慌情緒蔓延,很快,北京的媒體和其他地區(qū)媒體如《南方周末》等開始介入調查。據(jù)衛(wèi)生部、公安局、天津市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后來進行的解釋,說是“案子未破,不希望擾亂民心”。從辟謠的結果來看,盡管后來媒介介入了,但它在提出證據(jù)方面不完備,和流言相比,特別是在否認事實發(fā)生的可能性上缺乏力量。
“流言”只要和大眾媒介聯(lián)系起來,不論是作為辟謠,還是作為對一種說法的引用,都能刺激流言的傳播。對于尚未聽到這則流言的人來說,這是提醒他們有這種說法,而對已經知道的人來說,媒介提到本身就證實了流言的影響力。因為所有的辟謠運動都是兩種交流:一是使那些未聽到流言的人知道了流言;二是試圖影響那些已經聽到流言的人?!肮烂朗录北闶亲罱囊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