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腸潰瘍簡稱“潰瘍病”,以規(guī)律的、周期性發(fā)作的上腹部疼痛和飽脹、惡心嘔吐、食欲缺乏、上消化道出血(嘔血或便血)為特點。也屬于“胃脘痛”“脘腹脹滿”“嘔血”的范疇。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與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情志失調、氣滯血瘀有關。病變部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如素體陽虛,飲食失節(jié)或偏嗜生冷、辛辣,又感寒邪,寒凝氣滯,濕熱蘊結,損傷脾胃;或情志不舒,肝郁氣滯,疏泄失常,橫逆犯胃;如若久痛入絡,脈絡受損,而致吐血或便血。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期間糞便鏡檢隱血試驗陽性。胃鏡或鋇劑檢查可明確診斷。
【治療方法】
1.治療法則 同“胃炎”。
2.處方選穴 中脘、梁門、胸9~12夾脊、脾俞、胃俞、內(nèi)關、足三里、三陰交。
中脘:前正中線臍上4寸
梁門:中脘穴旁開2寸
胸9~12夾脊:背部第9~12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內(nèi)關:掌面腕橫紋中點上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脛骨外側1中指寬
三陰交:足內(nèi)踝尖上3寸,脛骨后緣
中脘、梁門均位于胃脘部,同屬于胃經(jīng),與胃的關系最為密切,能通調腑氣、和胃止痛;第9~12夾脊穴、脾俞、胃俞分別與肝、脾、胃相應,疏肝理脾、調和脾胃;內(nèi)關聯(lián)絡三焦、調節(jié)胃腸、和內(nèi)調外、宣上導下;足三里和三陰交均位于下肢,分別是與胃經(jīng)和脾經(jīng)上下呼應的第一要穴,既能通調腑氣、和胃止痛,又能健運脾胃、促進食欲。
3.操作方法 中脘、梁門既可單用皮膚針輕中度叩刺,也可以從中脘至梁門行滾針法2~3分鐘;夾脊、脾俞、胃俞也是如此,既可單用皮膚針叩刺,也可以用皮膚滾針從上到下滾推5~8分鐘;內(nèi)關、足三里、三陰交單用皮膚針叩刺各2~3分鐘。隔日1次。
友情提醒
1.皮膚針叩刺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能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緩解癥狀。
2.本病活動期應注意休息,少活動,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若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或胃穿孔等并發(fā)癥,應當采取中西醫(yī)綜合治療措施。
3.平時應避免暴飲暴食或饑飽無常,避免生冷、堅硬、刺激性食物和煙酒,限制肥甘厚味的攝入。
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注意勞逸結合,適當體育鍛煉。
5.慎用某些對胃有刺激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咖啡因和各種激素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