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癡情如尾生
靜女1其姝2,俟3我于城隅4。愛而不見5,搔首踟躕6。
靜女其孌7,貽8我彤管。彤管9有煒10,說懌11女12美。
自牧歸荑13,洵美且異14。匪15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出自《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
注解
1.靜:嫻雅安詳。靜女:一說為淑女,馬瑞辰《通釋》解釋“靜”為“靖”之假借,謂之曰“善女”。
2.姝(shū):美好,漂亮。
3.俟(sì):等待。
4.城隅:城角。
5.愛而不見:愛,通“薆”(ài),隱藏。見:出現(xiàn)。
6.踟躕(chí chú):徘徊、猶豫。
7.孌(luán):美好。
8.貽(yí):贈送。
9.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記事的桿身漆朱的筆;一說指樂器,一說指紅色管狀的初生之物,一說紅色的管草,均可講通。
10.有煒:形容紅潤美麗;“有”為形容詞的詞頭,不是“有無”的“有”,等于煒煒。
11.說懌(yi):說,通“悅”;懌,喜愛。
12.女:通“汝”,指“荑”。
13.牧:野外。歸:通“饋”,贈。荑:(tí)本義為茅草的嫩芽,引申之為草木嫩芽。
14.洵:實在,誠然。異:特殊,奇異。
15.匪:通“非”。意為不,不是。
譯文
姑娘溫柔又靜雅,約我城角去幽會。有意隱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撓頭。
姑娘漂亮又靜雅,送我一束紅管草。紅管草色光燦燦,更愛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嫩茅草,嫩茅美麗又奇異。不是嫩茅本身美,寶貴只因美人贈。
歐陽修在《詩本義》中曰:“《靜女》一詩,本為情詩?!边@首寫男女相悅、幽期密約的詩,很多人熟悉,且能成誦。
有人說,讀這首詩時,內(nèi)心雀躍,情不自禁會想起年少時偷偷和心上人約會的情景,和詩中男子的心情一樣,既焦急,又充滿了期待,等約會結(jié)束后回家,看著窗外皎潔的月亮,心里還泛起甜甜的幸福。
是呀!少男少女時代,背著老師和朋友,找一個幽靜的咖啡館,一起喝一杯卡布奇諾,談天說地,暢想未來,或者跟父母撒謊要補(bǔ)課,手拉手偷偷去看一部電影,總會有一種賺到的感覺,對不對?睡前還不忘回味她或者他偷偷的那個吻,覺得臉上還燙得發(fā)燒,在夢里都要笑醒了。
《靜女》中這對戀人幽會,也是瞞住了身邊的人,可是我讀詩時,總是忍不住會想他們是怎么聯(lián)系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他們是怎么約定好時間、地點的呢?
要知道,古代人的婚嫁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雙方是不見面的。試想一下,這對相愛的男女偷偷在城墻角落某處約會,必然是經(jīng)歷了一系列繁瑣的過程。那時候沒有手機(jī),更沒有微信,不能即時通訊。他們想要約會,得先偷偷傳遞消息,已是不易,而且這期間,如果有一個人有突發(fā)事件要去處理,對方都不知曉,只能苦等到天黑了。
春秋時,魯國曲阜就有一個憨厚的老實人,叫尾生。他為人正直,樂于助人,在梁地對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一見鐘情,于是君子淑女私定終身,但是女子的父母嫌棄尾生是白屋之士,不名一錢,不愿意自家的閨女嫁去過朝齏暮鹽、啜菽飲水的苦日子,于是兩人便相約私奔回曲阜,黃昏時分,“城外橋面,不見不散”。
然而女子因私奔的事情敗露,被父母禁錮家中,尾生并不知情,一早就等待在木橋上,也是尾生運氣不好,那天突然烏云密布,狂風(fēng)怒號,電閃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至,隨即山洪暴發(fā),滾滾洪流裹挾泥沙席卷而來,很快就淹沒了尾生的膝蓋,可他因為與女子的那句約定,“城外橋面,不見不散”,怕女子來了找不到他,一直不肯離開,洪水越來越大,四顧茫茫,水波浩渺,尾生卻寸步不離,抱住橋柱,至死方休。
后來,女子趁著父母不注意,夤夜逃出,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洪水漸漸退去,女子看到抱柱而亡的尾生,悲痛欲絕,嚎啕大哭,縱身跳進(jìn)河中,為愛人殉情。
《靜女》這首詩中的戀人比尾生幸運,他們總算見到了對方,不過是怎么費盡周折的,詩中沒有言明。我想,或許是他們太想見面了,太思念了,便千方百計地相約相會,可他們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只是悄悄地“俟我于城隅”。
男子到了很久了,左顧右盼,女子還是“愛而不見”,所以他才會萬般焦慮,才會“搔首踟躕”,想象著戀人的明眸善睞,踮腳翹望,終于看到戀人翩翩而來,金色的夕陽下,她凌波微步,羅襪生塵,若飛若揚(yáng),男子喜不自勝。
古代男女幽期密約不容易,約會的地方也要特別選擇,這首詩中,是相約在“城隅”,《詩經(jīng)·鄘風(fēng)·桑中》中,男子是一邊摘麥,一邊想象與戀人的相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不管如何,古代戀人相會的地方,也無外乎山間溪畔、林蔭花園、城外寺院等這些中規(guī)中矩、能避人耳目的地方。
倒是《牡丹亭》提到了兩個特別的約會地點:一個在夢中,一個在畫里。
杜麗娘讀了《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惹動情思,在昏昏夢中看見一個俊俏書生折了半枝垂柳來求愛,夢醒后作詩云:“近睹分明似儼然,遠(yuǎn)觀自在若飛仙。他年得傍蟾宮客,不在梅邊在柳邊。”
而柳夢梅呢?他進(jìn)京趕考,借宿觀中,無意中撿到杜麗娘的畫像,情有所鐘,思念至極,終得與畫中人相會。唱和詩曰:“丹青妙處欲天然,不是天仙即地仙。欲傍蟾宮人近遠(yuǎn),恰如春在柳梅邊?!?/p>
這樣的約會,看似大膽荒誕,卻是真情流露,愛情來了,很難解釋清楚,“情不知何時起,一往而情深”。
戀人約會中還有一些小事,很有意思,能為對方一個微笑、一個小禮物而傻樂到天明,就像詩中,女子送給男子一個小禮物,“貽我彤管”,“自牧歸荑”,男子拿著這一束野外的茅草,心里樂得要飛起來了?!巴苡袩槪f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因為是喜歡的人贈予,所以再不起眼的小東西,都飽含著繾綣的愛意。
想一想,你有沒有珍藏過戀人送的那些很有紀(jì)念意義卻并不值錢的小東西?那一剎那心情是不是也如詩中男子那般快樂呢?
古人描寫男女約會的有趣詩句很多,南唐后主李煜寫過一首《菩薩蠻》,很有名。
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
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
那時候大周后病重,小周后進(jìn)宮探望,李煜愛上了小姨子,兩個人常偷偷幽會,暗通款曲。李煜詞中這個“手提金縷鞋”躡手躡腳、不顧一切跑出來赴情郎約會的小姑娘,正是與李煜演繹一曲凄婉動人愛情悲劇的小周后,那時候她才十八歲,芳華正茂,艷若桃李。
然而,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大周后知道此事后,心中悲慟憤恨,至死再也沒有看過李煜一眼。后來,大周后死后,李煜娶小周后,隆重的婚禮轟動整個南京城。
可惜呀,“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南唐漸漸式微,鮮花著錦的日子終究有一天也會晦澀無比,小周后也是苦命人,沒福消受這潑天的皇家富貴,悲慘的日子隨著亡國而開始。
有些時候,別看愛情綻放時,美得動人心魄,美得讓人忘乎所以,似乎可以天長地久、長長遠(yuǎn)遠(yuǎn)地幸福,可是很多時候越是美好的事物,就越像鏡中月、水中花一樣,容易逝去,不要妄想永遠(yuǎn)都那么美,那么純粹。
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誰也不免為貪嗔癡愛所困,相戀伊始,幾乎都像《靜女》中這般甜蜜,可想要一起白頭卻沒那么容易,“有情皆孽,無人不冤”,總會吃些苦頭,摔些跟頭。
我們羨慕那些從沒有紅過臉、拌過嘴的夫妻,卻不知他們幸福不僅是因為能一起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美景,能一起扛過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的苦難,還因為他們橫眉冷對時都關(guān)緊門罷了。
和慕清一起讀詩經(jīng)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