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混凝土(簡稱混凝土)的組成材料主要有水泥、砂、石、水,為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通常還加入外加劑和礦物摻合料。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漿包裹在集料表面并填充集料之間的空隙,在混凝土硬化之前起潤滑作用,賦予混凝土拌合物流動性,以便于施工,硬化后又起膠結作用,使混凝土具有強度;外加劑起改性作用;礦物摻合料起膠結、改性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組成材料的性質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混凝土的性能。了解組成材料的性質、作用和質量要求,是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原材料、保證混凝土性能和質量的前提條件。
4.2.1 水泥
水泥主要是用于配制混凝土。第3章對水泥技術性質進行了詳細講述,下面主要介紹配制混凝土時選擇水泥品種和強度等級的基本原則。
1)水泥品種的選擇
配制混凝土,應根據工程性質、結構部位、施工條件和環(huán)境狀況等,選擇恰當的水泥品種(具體可參照表3.7選用)。
2)水泥強度等級的選擇
水泥強度等級的選擇應與混凝土的設計強度等級相適應。原則上,配制高強度等級混凝土,宜選用高強度等級水泥;配制低強度等級混凝土,宜選用低強度等級水泥。一般來說,強度等級32.5的水泥,適宜于配制強度等級C15~C30的混凝土;強度等級42.5的水泥,適宜于配制強度等級C35~C50的混凝土;強度等級52.5的水泥,適宜于配制強度等級C45~C55的混凝土,可配制強度等級C50~C60的混凝土;強度等級62.5的水泥,適宜于配制強度等級C60~C80的混凝土。
如果配制混凝土的水泥強度等級偏低,會使水泥用量過大,不經濟,而且會影響混凝土的其他技術性質。如果配制混凝土的水泥強度等級偏高,則水泥用量偏少,影響混凝土和易性和密實度,導致混凝土耐久性差。如果必須用高強度等級水泥配制低強度等級混凝土,可通過摻入適量摻合料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來提高混凝土密實度。
4.2.2 細集料——砂
粒徑小于4.75mm的集料稱為砂,按來源分為天然砂和機制砂。天然砂是自然生成的、經人工開采和篩分的粒徑小于4.75mm的巖石顆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軟質、風化的巖石顆粒;機制砂是經除土處理,由機械破碎、篩分制成的粒徑小于4.75mm的巖石、礦山尾礦或工業(yè)廢渣顆粒,但不包括軟質、風化的顆粒,俗稱人工砂。由天然砂與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組合而成的砂,稱為混合砂。
在《建筑用砂》(GB/T14684—2011)、《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2006)中,砂的技術要求有粗細程度、顆粒級配、含泥量、石粉含量、泥塊含量、有害物質含量、堅固性、表觀密度、松散堆積密度、空隙率、堿集料反應、含水率和飽和面干吸水率。
在工程中,關注較多的是砂的粗細程度、顆粒級配和含水率。砂的粗細程度和顆粒級配,常用篩分析的方法進行測定,用細度模數表示砂的粗細,用級配區(qū)表示砂的級配。篩分析是用一套孔徑為4.75mm,2.36mm,1.18mm,0.600mm,0.300mm,0.150mm的標準篩,將500g干砂由粗到細依次過篩,稱量各篩上的篩余量,計算各篩上的分計篩余率ai,再計算累計篩余率Ai。分計篩余率和累積篩余率的計算關系見表4.1。
表4.1 分計篩余率與累積篩余率計算關系
1)粗細程度
砂的粗細程度用細度模數Mx表示。細度模數根據式(4.1)進行計算,精確至0.01。
式中 Mx——細度模數;
A1,A2,A3,A4,A5,A6——4.75mm、2.36mm、1.18mm、0.600mm、0.300mm、0.150mm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
累計篩余百分率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1%。細度模數取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如兩次試驗的細度模數之差超過0.20時,應重新試驗。
砂按細度模數分為粗、中、細和特細4種規(guī)格,細度模數3.7~3.1為粗砂,3.0~2.3為中砂,2.2~1.6為細砂,1.5~0.7為特細砂。
2)顆粒級配
砂的顆粒級配用級配區(qū)表示,砂的顆粒級配應符合表4.2的規(guī)定。
表4.2 砂的顆粒級配
砂的顆粒級配根據累計篩余百分率,分成1區(qū)、2區(qū)和3區(qū)這3個級配區(qū),見表4.2。級配良好的粗砂應落在1區(qū),級配良好的中砂應落在2區(qū),級配良好的細砂應落在3區(qū)。實際使用的砂顆粒級配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砂的實際顆粒級配除4.75mm和600μm篩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級累計篩余超出值總和應不大于5%。當某一篩檔累計篩余率超出5%以上時,說明砂級配很差,視作不合格。
當用砂量相同時,細砂的比表面積較大,而粗砂的比表面積較小。在配制混凝土時,砂的總比表面積越大,則需要包裹砂粒表面的水泥漿越多,當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要求一定時,顯然用較粗的砂拌制比起較細的砂所需的水泥漿量較少。但如果砂過粗,易使混凝土拌合物產生離析和泌水現(xiàn)象,影響混凝土和易性。因此,不宜選用過粗和過細的砂,配制混凝土時優(yōu)先選用2區(qū)中砂。
3)含水率
砂子的含水率是指砂子中自由水質量占烘干后砂子質量的百分比,通常在混凝土的實驗室配合比換算成施工配合比時采用。
4.2.3 粗集料——石
粒徑大于4.75mm的集料稱為粗集料——石,建筑用石分為卵石和碎石。卵石,是由自然風化、水流搬運和分選、堆積形成的,粒徑大于4.75mm的巖石顆粒;碎石,是天然巖石、卵石或礦山廢石經機械破碎、篩分制成的,粒徑大于4.75mm的巖石顆粒。
在《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2006)中,建筑用石的技術要求有顆粒級配、含泥量和泥塊含量、針片狀顆粒含量、有害物質、堅固性、強度、表觀密度、連續(xù)級配松散堆積空隙率、吸水率、堿集料反應、含水率和堆積密度。在工程中,關注較多的是顆粒級配、最大粒徑和含水率。
1)顆粒級配及最大粒徑
粗集料的顆粒級配,常用篩分析的方法進行測定。篩分析是用一套孔徑為2.36,4.75,9. 50,16.0,19.0,26.5,31.5,37.5,53.0,63.0,75.0,90.0mm的標準篩,將一定量(據最大粒徑不同,取1.9~16kg)烘干后的石子由粗到細依次過篩,稱量各篩上的篩余量(精確至1g),計算各篩上的分計篩余率ai(精確至0.1%),再計算累計篩余率Ai(精確至1%)。
卵石和碎石的顆粒級配應符合表4.3的規(guī)定。
表4.3 碎石和卵石的顆粒級配
建筑用卵石、碎石顆粒級配分連續(xù)粒級和單粒粒級。采用連續(xù)粒級的顆粒級配較好,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好,不易離析。單粒粒級的顆粒級配較差,拌制的混凝土和易性較差,容易離析,不易振搗密實。
粗集料最大粒徑是指混凝土所用粗集料的公稱粒級上限,也稱為最大粒徑。集料粒徑越大,其表面積越小,通??障堵室蚕鄳獪p小,因此所需的水泥漿或砂漿數量也相應減少,有利于節(jié)約水泥、降低成本,并改善混凝土性能。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量選用較大粒徑的集料。但在實際工程上,集料最大粒徑受到以下條件的限制:
①最大粒徑不得大于構件最小截面尺寸的1/4,同時不得大于鋼筋凈距的3/4。
②對于混凝土實心板,最大粒徑不宜超過板厚的1/3,且不得大于40mm。
③對于泵送混凝土,當泵送高度在50m以下時,最大粒徑與輸送管內徑之比,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
④對大體積混凝土(如混凝土壩或圍堤)或疏筋混凝土,往往受到攪拌設備和運輸、成型設備條件的限制。有時為了節(jié)省水泥,降低收縮,可在大體積混凝土中拋入大塊石(或稱毛石),常稱作拋石混凝土。
2)含水率
石子的含水率是指石子中自由水質量占烘干后石子質量的百分比,通常在混凝土的實驗室配合比換算成施工配合比時采用。
4.2.4 水
混凝土用水是混凝土拌合用水和養(yǎng)護用水的總稱,包括飲用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海水等?;炷涟韬嫌盟乃|要求應符合表4.4的規(guī)定。
表4.4 混凝土拌合用水水質要求
混凝土用水采用飲用水時,其相應技術指標一般能滿足表4.4的要求。如果采用工業(yè)廢水、海水等,則需按《混凝土用水標準》(JGJ63—2006)進行檢測,達到相應要求后方可用于拌制混凝土。
4.2.5 礦物摻合料
礦物摻合料是指以氧化硅、氧化鋁為主要成分,在混凝土中可以代替部分水泥,改善混凝土性能,且摻量不小于5%的天然或人工的粉狀礦物材料。
摻合料可分為活性摻合料和非活性摻合料。活性礦物摻合料本身不硬化或者硬化速度很慢,但能與水泥水化生成的氫氧化鈣反應,生成具有膠凝能力的水化產物;非活性礦物摻合料基本不與水泥組分反應。常用的混凝土摻合料有粉煤灰、?;郀t礦渣、火山灰類物質,尤其是粉煤灰、超細?;V渣、硅灰等應用效果良好。
1)粉煤灰
粉煤灰,即電廠煤粉爐煙道氣體中收集的粉末,是燃煤電廠排出的主要固體廢棄物。粉煤灰以活性Si O2、Al2O3為主要化學成分,含有少量f-Ca O,是一種具有潛在火山灰活性的摻合料。粉煤灰分為3個等級:Ⅰ級、Ⅱ級和Ⅲ級,具體技術指標見表4.5。除此之外,粉煤灰的放射性、堿含量、均勻性應滿足《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的要求。
表4.5 粉煤灰質量等級和技術指標
續(xù)表
注:F類粉煤灰——由無煙煤或煙煤煅燒收集的粉煤灰。
C類粉煤灰——由褐煤或次煙煤煅燒收集的粉煤灰,其氧化鈣含量一般大于10%。
配制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等級的混凝土,宜采用Ⅰ級粉煤灰;配制強度等級為C30~C60的混凝土,宜采用Ⅰ級、Ⅱ級粉煤灰;Ⅲ級粉煤灰主要用于無筋混凝土,不宜用于鋼筋混凝土。
粉煤灰作為混凝土摻合料,主要效果是節(jié)約水泥和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摻量宜為取代膠凝材料總量的20%~50%。粉煤灰可用于配制泵送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抗?jié)B混凝土、抗硫酸鹽和抗軟水侵蝕混凝土、蒸養(yǎng)混凝土、輕集料混凝土、地下工程和水下工程混凝土、碾壓混凝土等。
粉煤灰除了作為混凝土和砂漿的摻合料,還可用于道路路基工程、生態(tài)回填、改善農業(yè)土壤、煙氣脫硫和污水處理等。
2)?;郀t礦渣
?;郀t礦渣,是在高爐冶煉生鐵時所得的以硅鋁酸鹽為主要成分的熔融物,經冷淬成粒后,具有潛在水硬性材料。以?;郀t礦渣為主要原料,可摻加少量石膏磨制成一定細度的粉體,稱作?;郀t礦渣粉,簡稱礦渣粉。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砂漿的礦渣粉分為3個級別:S105級、S95級和S75級,具體技術要求見表4.6。礦渣粉的相應技術指標及檢測方法應滿足《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爐礦渣粉》(GB/T18046—2008)的要求。
表4.6 拌制混凝土和砂漿用礦渣粉技術要求
續(xù)表
其中,?;郀t礦渣粉活性指數是指摻加礦渣粉的試驗樣品與同齡期對比樣品的抗壓強度百分比,是礦渣粉的關鍵技術指標。
摻加礦渣粉,可以減少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節(jié)約混凝土成本;改善混凝土微觀結構,使混凝土硬化體孔隙率明顯下降;強化集料界面的黏結力,提高混凝土的抗?jié)B性、耐久性等物理力學性能;降低水化熱,抑制堿集料反應和提高長期強度等。礦渣粉可用于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工程,大摻量礦渣粉混凝土特別適用于大體積混凝土、地下和水下混凝土、耐硫酸混凝土等,還可用于高強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和預拌混凝土等。
3)硅灰
硅灰,是在冶煉硅鐵合金或工業(yè)硅時,通過煙道排出的粉塵,經收集得到的以無定形二氧化硅為主要成分的粉體材料。用于拌制混凝土和砂漿的硅灰應符合表4.7中的技術指標要求,其相應技術指標檢測方法應滿足《砂漿和混凝土用硅灰》(GB/T27690—2011)的要求。
表4.7 硅灰的技術要求
續(xù)表
注:①硅灰漿折算為固體含量按此表進行檢驗。
②抑制堿集料反應性和抗氯離子滲透性為選擇性試驗項目,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決定。
硅灰具有火山灰活性和微集料填充效應,能夠填充水泥顆粒間的空隙,同時與水化產物生成凝膠體,也可與堿性材料氧化鎂反應生成凝膠體。硅灰能夠顯著提高混凝土強度,提高抗?jié)B性、抗凍性和耐化學腐蝕性,也能抑制堿集料反應,還可以增強混凝土的耐磨性能和抗沖擊性能。
硅灰的比表面積為15000~25000m2/kg,遠遠大于水泥、粉煤灰和礦渣粉等膠凝組分。摻加硅灰后,混凝土拌和需水量增大,自收縮增大,一般將混凝土中硅灰的摻量控制在5%~10%。由于硅灰對混凝土流動性影響顯著,因此,摻加硅灰的混凝土應采用高性能減水劑。
硅灰主要用于制備高強混凝土、結構修復混凝土、管道、水壩等特殊工程中。當混凝土用于氯鹽污染侵蝕、硫酸鹽侵蝕、高濕度等惡劣環(huán)境時,摻入硅灰可顯著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4.2.6 外加劑
混凝土外加劑是一種在混凝土攪拌之前或拌制過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新拌混凝土和(或)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簡稱外加劑。除膨脹劑外,外加劑摻量一般不大于膠凝材料質量的5%。外加劑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某項或多項性能,如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強度、耐久性或調節(jié)凝結時間及節(jié)約水泥。外加劑是混凝土除水泥、水、砂子、石子以外的第五種組成材料,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的應用促進了混凝土工程技術的飛速進步,也獲得了十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外加劑的應用使混凝土結構成為最主要的建筑結構形式,也使得高強高性能混凝土的生產和應用成為現(xiàn)實。此外,外加劑的應用還解決了許多工程技術難題,如遠距離運輸和高聳建筑物的泵送問題,緊急搶修工程的早強速凝問題,大體積混凝土的水化熱問題,超長結構的收縮補償問題,地下建筑物的防滲漏問題,等等。
混凝土外加劑按其主要功能分為4類: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變性能的外加劑,包括各種減水劑和泵送劑等;調節(jié)混凝土凝結時間、硬化性能的外加劑,包括緩凝劑、早強劑和速凝劑等;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劑,包括引氣劑、防水劑、阻銹劑和礦物外加劑等;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劑,包括膨脹劑、防凍劑、著色劑等。
外加劑摻量應以外加劑質量占混凝土中膠凝材料總質量的百分數表示。外加劑摻量在參考生產廠家的推薦摻量基礎上,采用工程實際使用的原材料和配合比,經試驗后確定。當混凝土其他原材料或使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外加劑摻量可進行調整。
外加劑有粉狀的和液體狀的,簡稱粉劑和水劑。一般宜采用水劑,使用時應將水劑中的水量從拌和水中扣除,水劑應防曬和防凍,有沉淀、異味、漂浮等現(xiàn)象時,應進行攪拌等相應處理和檢驗,合格后再使用。使用粉劑時,應適當延長混凝土攪拌時間,使其分散均勻,且應注意防潮。
摻外加劑混凝土的性能應符合表4.8的要求。工程中常用外加劑主要有減水劑、緩凝劑和泵送劑?;炷林袚酵饧觿稀痘炷镣饧觿眉夹g規(guī)范》(GB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劑》(GB8076—2008)和《混凝土外加劑定義、分類、命名與術語》(GB8075—2005)的要求。
表4.8 受檢混凝土性能指標
注:①表中抗壓強度比、收縮率比、相對耐久性為強制性指標,其余為推薦性指標;
②除含氣量和相對耐久性外,表中所列數據為摻外加劑混凝土與基準混凝土的差值或比值;
③凝結時間之差性能指標中的“-”號表示提前,“+”號表示延緩;
④相對耐久性(200次)性能指標中的“≥80”表示將28d齡期的受檢混凝土試件快速凍融循環(huán)200次后,動彈性模量保留值≥80%;
⑤1h含氣量經時變化量指標中的“-”號表示含氣量增加,“+”號表示含氣量減少;
⑥其他品種的外加劑是否需要測定相對耐久性指標,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確定;
⑦當用戶對泵送劑等產品有特殊要求時,需要進行的補充試驗項目、試驗方法及指標,由供需雙方協(xié)商決定。
1)減水劑
減水劑是指保持混凝土稠度不變的條件下,具有減水增強作用的外加劑。減水劑的主要功能:配合比不變時,顯著提高流動性;流動性和水泥用量不變時,減少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提高強度;保持流動性和強度不變時,節(jié)約水泥用量,降低成本;可用于配制高強高性能混凝土。
減水劑提高混凝土拌合物流動性的作用機理主要包括分散作用和潤滑作用兩方面。減水劑是表面活性劑,長分子鏈的一端易溶于水(親水基),另一端難溶于水(憎水基),減水劑作用機理如圖4.1所示。
圖4.1 減水劑作用機理示意圖
(1)分散作用
水泥加水拌和后,由于水泥顆粒分子引力的作用,使水泥漿形成絮凝結構,使10%~30%的拌和水被包裹在水泥顆粒之中,不能參與自由流動和潤滑作用,從而影響了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動性。當加入減水劑后,由于減水劑分子能定向吸附于水泥顆粒表面,使水泥顆粒表面帶有同一種電荷(通常為負電荷),形成靜電排斥作用,從而促使水泥顆粒相互分散,絮凝結構破壞,釋放出被包裹部分水參與流動,從而有效地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動性。
(2)潤滑作用
減水劑中的親水基極性很強,因此,水泥顆粒表面的減水劑吸附膜能與水分子形成一層穩(wěn)定的溶劑化水膜。這層水膜具有很好的潤滑作用,能有效降低水泥顆粒間的滑動阻力,從而使混凝土流動性進一步提高。
減水劑根據減水率大小或坍落度增加幅度可分為普通減水劑、高效減水劑和高性能減水劑,不同類型減水劑的減水率限值見表4.8。此外,還有復合型減水劑,如引氣減水劑,既具有減水作用,同時具有引氣作用;早強減水劑,既具有減水作用,又具有提高早期強度作用;緩凝減水劑,既具有減水作用,同時具有延緩凝結時間的功能等。工程中用得較多的是萘系高效減水劑、氨基磺酸鹽高效減水劑和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
2)緩凝劑、早強劑和速凝劑
緩凝劑是指能延長混凝土的初凝和終凝時間,并對后期強度發(fā)展無不利影響的外加劑。最常用的緩凝劑為糖蜜類、木質素磺酸鹽(如木鈣)和羧基羧酸鹽等,糖蜜的緩凝效果優(yōu)于木鈣。緩凝劑的主要功能有:降低大體積混凝土峰值溫度和推遲峰值溫度出現(xiàn)時間,有利于減小混凝土內外溫差引起的應力開裂;便于夏季施工和連續(xù)澆筑混凝土,防止出現(xiàn)混凝土施工縫;有利于保持混凝土坍落度,便于泵送施工、滑模施工和遠距離運輸;通常具有減水作用,故亦能提高混凝土后期強度,增加流動性或節(jié)約水泥用量。
早強劑是指能加速混凝土早期強度發(fā)展的外加劑,其主要作用是加速水泥水化速度,加速水化產物的早期結晶和沉淀;主要功能是縮短混凝土施工養(yǎng)護期,加快施工進度,提高模板的周轉率。早強劑主要適用于有早強要求的混凝土工程及低溫和冬期混凝土施工、有防凍要求的混凝土、預制構件、蒸汽養(yǎng)護等。早強劑的主要品種有硫酸鹽、硫酸復鹽、硝酸鹽、碳酸鹽、亞硝酸鹽、氯鹽、硫氰酸鹽等無機鹽類和三乙醇胺、甲酸鹽、乙酸鹽、丙酸鹽等有機化合物類,但更多使用的是以它們?yōu)榛A的復合早強劑。
速凝劑是指能使混凝土迅速硬化的外加劑,一般初凝時間小于5min,終凝時間小于10min,1h內產生強度,但后期強度一般比不摻速凝劑的基準混凝土低10%~20%。常用的速凝劑主要成分有鋁氧熟料!碳酸鹽系(鋁礬土、碳酸鈉、生石灰)、鋁氧熟料-明礬石系(鋁礬土、芒硝)和水玻璃系等。速凝劑主要用于噴射混凝土和緊急搶修工程、軍事工程、防洪堵水工程,如礦井、隧道、引水涵洞、地下工程巖壁襯砌、邊坡和基坑支護等。
3)泵送劑
泵送劑是指能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泵送性能的外加劑。泵送劑通常由減水與緩凝組分、引氣組分、保水組分和黏度調節(jié)組分復合而成,主要用于泵送施工的混凝土,不宜用于蒸汽養(yǎng)護混凝土和蒸壓養(yǎng)護的預制混凝土。
4)膨脹劑
膨脹劑是一種在混凝土凝結硬化過程中發(fā)生水化反應,并產生可控的體積膨脹,從而減少混凝土收縮的外加劑。膨脹劑的種類有硫鋁酸鈣類、氧化鈣類、氧化鎂類、金屬粉類等。硫鋁酸鈣類膨脹劑的主要成分是無水硫鋁酸鈣、明礬石、石膏等。氧化鈣膨脹劑可以采用煅燒石灰加入適量石膏與水淬礦渣制成,也可由生石灰、石膏與硬脂酸混磨而成。金屬類膨脹劑是由鐵粉摻加適量的氧化劑(如過鉻酸鹽、高錳酸鹽等)配制而成。
上述各種膨脹劑的成分不同,產生膨脹的原因也不盡相同。硫鋁酸鈣類膨脹劑加入水泥混凝土后,無水硫鋁酸鈣水化或參與水泥礦物水化或與水泥水化產物反應,形成三硫型水化硫鋁酸鈣(鈣礬石),鈣礬石相的生成使固相體積增大,從而引起表觀體積膨脹。氧化鈣類膨脹劑的膨脹作用主要由氧化鈣晶體水化形成氫氧化鈣晶體,體積增大而導致混凝土膨脹。鐵粉膨脹劑則是由于鐵粉中的金屬鐵與氧化劑發(fā)生氧化作用生成氧化鐵,氧化鐵在混凝土堿性環(huán)境中還會生成膠狀的氫氧化鐵而產生膨脹作用。
膨脹劑通常為內摻,應按照其質量取代水泥。膨脹劑的摻量與混凝土用途有關,用于補償混凝土收縮時,摻量為6%~10%;用于要求抗裂和密實的剛性自防水混凝土時,摻量為10%~12%;用于后澆帶的填充混凝土時,摻量為12%~15%;用于自應力混凝土時,摻量為20%~30%。
膨脹劑使用注意事項如下:計量準確;加強攪拌,由于膨脹劑為粉劑,混凝土攪拌時間應延長1~2min;保濕養(yǎng)護,混凝土摻加膨脹劑后應加強保濕養(yǎng)護,尤其是14d齡期以內,避免后期膨脹過大產生危害;拆模時間不宜早于48h。
5)防凍劑
防凍劑是能使混凝土在負溫下硬化,并在規(guī)定時間內達到足夠防凍強度的外加劑。常用的防凍劑由多組分復合而成,其主要組分有防凍組分、減水組分、引氣組分、早強組分等。防凍劑的作用機理是:防凍劑中的防凍組分能降低水的冰點,使水泥在負溫下繼續(xù)水化;早強組分可提高混凝土早期強度,從而提高抵抗水結冰時產生膨脹應力破壞的能力;引起組分引入適量的封閉微孔,減緩結冰壓力。
常用的防凍劑有強電解質無機鹽類(如氯化鈉、氯化鈣、氯鹽與亞硝酸鹽復合、亞硝酸鹽)、水溶性有機化合物(如乙二醇)、有機化合物與無機鹽復合類、復合型(防凍、早強、引氣、減水等組分復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